|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733|回复: 65

重建地安门,是好事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1-3-7 22: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重建地安门,是好事,当年拆“真古董”不妥,现在重建也不见得就是“假古董”,真古董几百年前也是新建筑,重要的是传统文化的回归

! Y( p( `3 W6 G

 

" O' o; @3 n* `4 P5 e

在北京,非得建摩天大楼才是真的?其他中国传统建筑就都是假的?

/ A% c9 S& v3 Q, ?) i

 

! Q7 Q6 T6 y2 g, I' F* b

过去拆掉确实让人痛心,但总要向前看,能重建,在不破坏现有古建筑的前提下,都是好事。

' l [$ R# ? ]: G0 ?* n9 N

 

4 q1 E! c" t4 e" `$ b

古董自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仿古未必是坏事,不能教条,前人犯的错误不能成为今人改正错误的障碍。

: e# T8 L& b4 t

 

9 |# Z3 _: H* H0 E; H, O

当然,减少对现有老城区的继续破坏非常有必要!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1-3-8 00: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董瑞征

真古董几百年前也是新建筑

6 [* X1 a6 N* `" f* b

  说的也对。

9 R |. A4 K" \! S/ x% q" A" J

 

+ I2 m" E) c( H! R

 

发表于 2011-3-8 23: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飞哥写的 ! 按原汁原味复建最好 可惜也换地方了不在原处了.

发表于 2011-3-8 21: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食烟火斋在2011-3-8 14:01:00的发言:
請問是您自己親自發現的?還是聽别人說的呢?
! Y" R- T$ ^5 T! ?

太和殿维修完成后专门有过相关报道:

. |) _+ c5 g/ _& I" i/ }( h

 

1 |/ |( G8 {7 A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7/16/content_8552083.htm

5 h+ H$ O7 R4 f6 \4 Q

http://news.sina.com.cn/o/2008-07-16/082214171187s.shtml

, D2 s u9 w# g ~7 w" B9 C6 D

 

& r4 e8 L E( i# n

 

& v7 f, `2 B+ D4 L0 I5 F8 T1 L; c

确切的说是打开屋顶之后发现实际工序只有两道,桐油灰、薄灰背和纯白灰。与历史记载中的八道工序不符。

/ f$ a V7 Q2 M# z

 

0 t- F y' M# V5 T$ P! w

 

发表于 2011-3-8 22: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吧,谢谢您的回复。我只想说,那是古建部的人当面告诉我的,照片是我自己拍摄的。东西当时就在我的面前。

9 Z* f& T# G/ _

还有,关于旧瓦挂釉复烧,也有很多内幕,因为当时我去了琉璃渠。看看现在的颜色就知道了。

发表于 2011-3-9 00: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争论所谓复建古建就是造假毫无意义。首先,像网站会员的人有几个亲眼见过老北京的,有几个敢自认是古建专家的?无非是从老照片老资料上所见。

: K) d+ l. l1 H5 o6 v

现在的时代,无论是工艺技术,还是建筑材料都无法原汁原味的复建古建筑了。更何况这个时代是注重经济眼光的时代。虽然大的环境我们无法改变,但起码还是有人在为北京保留文化遗产做着自己的贡献,

, `* U* w4 {7 C) O! e. r

支持复建。

发表于 2011-3-9 00: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以下是引用[I]尚古士[/I]在2011-3-9 0:03:00的发言:我觉得争论所谓复建古建就是造假毫无意义。首先,像网站会员的人有几个亲眼见过老北京的,有几个敢自认是古建专家的?无非是从老照片老资料上所见。 现在的时代,无论是工艺技术,还是建筑材料都无法原汁原味的复建古建筑了。更何况这个时代是注重经济眼光的时代。虽然大的环境我们无法改变,但起码还是有人在为北京保留文化遗产做着自己的贡献, 支持复建。 * w$ c s: z2 e* |' n! L5 C
  我也支持
发表于 2011-3-9 01: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食烟火斋在2011-3-8 22:12:00的发言:
/ G' ]' X$ d, V3 s N) B. h

好吧,谢谢您的回复。我只想说,那是古建部的人当面告诉我的,照片是我自己拍摄的。东西当时就在我的面前。

' W, f$ B1 r/ J2 O8 {

还有,关于旧瓦挂釉复烧,也有很多内幕,因为当时我去了琉璃渠。看看现在的颜色就知道了。

" M# @+ ` B3 E& L

 

( E" J! L# ]/ P1 X3 ^( X

既然您有条件了解真相,就问个明白吧。也好给我们不明真相的群众解疑释惑。

# |" {8 T- n) O3 V# o$ ?) U: N% {

 

6 u1 O" _2 j# j! R

我个人的推测,那个朋友给您说的是太和殿院其他附属建筑或者廊庑的屋顶吧?因为看您拍的琉璃瓦的大小型号不像太和殿正殿用的二样瓦。

" i! v" F8 v$ Q* [6 B$ M

 

6 L; F4 {' P, Y4 \! Y$ @

当然这只是我的推测,您别当真。还是请您刨根问底吧。

发表于 2011-3-9 01: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京东老农在2011-3-9 0:05:00的发言:

[QUOTE]以下是引用尚古士在2011-3-9 0:03:00的发言:我觉得争论所谓复建古建就是造假毫无意义。首先,像网站会员的人有几个亲眼见过老北京的,有几个敢自认是古建专家的?无非是从老照片老资料上所见。 现在的时代,无论是工艺技术,还是建筑材料都无法原汁原味的复建古建筑了。更何况这个时代是注重经济眼光的时代。虽然大的环境我们无法改变,但起码还是有人在为北京保留文化遗产做着自己的贡献, 支持复建。
  我也支持
5 n. x2 Q! Z) q6 P

 

) e; J1 \" k/ k( z" k

十分同意您的看法!

& U9 U/ t ?0 q+ p7 f( c- F1 G

 

发表于 2011-3-8 20: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北京青年报>报道了此事,其中有一段是采访掌柜的张巍的.他支持复建,文中说:我赞成复建地安门,有总比没有要好,这样中轴线也就完整了.如果再不及时复建,将来可能都找不到地儿来复建了.复建地安门应该按照原来的型制,工艺,材料进行,保证"原汁原味",而且在复建好的地安门上应该专门有一块牌子讲述这座门楼的历史,指出原址所在,这也是尊重历史.
发表于 2011-3-8 08: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盘子在2011-3-8 7:49:00的发言:
新地安门会苫锡背吗?
. ^( A" t5 K4 \% L6 n

咱们说的锡溜背不知是真的还是传说?谁有此工艺的片子传上来咱们看看如何?

 楼主| 发表于 2011-3-8 08: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赞同秋水兄的观点,复建就尽量多听专家的意见,把复建工作做好!

9 }2 J7 |: X- L2 `& W2 Y4 T

 

4 ^! K- R, V7 v1 L( |: [8 x

大清国的左安门,不也留下了马道坍塌的照片吗?在当代中国,地安门只要不给复建成凯旋门的样子,都应该算是成功的。如果因为热爱传统文化,反而阻碍了传统文化的复兴,那就是罪人。

' B3 p1 \, s7 o

 

, O1 M$ W3 }4 w5 q

不能因为可能建不好就不建,建不好,以后可以再修再补,别过了几十年,那块已经被改名叫“平安大街中路”,那才是真的悲哀了。古迹也好,制度也罢,有总比没有算是进步,不能急于求成,那将一事无成。

发表于 2011-3-8 09: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公认为真古董的前门箭楼、东南角楼、颐和园等等,都是在过去150年内重建的,按收藏家的观点,光绪年的器物还真轮不上!箭楼更是个中德合璧的假古董,改建的材料都是现代的,拆掉恢复成原貌,恐怕多数人都不喜欢。东交民巷那些百年左右的假洋玩意儿也不会有人赞成全拆了恢复成传统民宅府邸。所以实际是看惯了、年头儿久了、承载的说法多了,它就成了真古董。至于材料,至少从收藏古董的角度看,没有什么材料不被收藏,玻璃塑料之类只要是出自宫里的,全都是好玩意儿。大清若是及时改成君主立宪能传到今天,他那宫里的建筑怕是不少要改成钢筋混凝土的,谁也拦不住人家享受现代生活方式。中山陵虽算是传统样式,我不信里面有多少传统材料。也只有与时俱进,那些宏伟的建筑才是活的、有生活的、有意思的,能够不断地在历史长河中继承、发扬、流传下去。那些曾经遍布京城的大小庙宇,就是因为在几十年间死掉、没有生活、大家觉得没意思,再没人管他,任由倾颓荒芜,最后被新建筑占领替代,而永远湮没在历史长河里,哪怕是曾像黄寺那样宏伟的、皇家的大庙也会彻底死掉。所以只要地安门活着、被人关注着、让人觉得有意思,不管里面用什么材料(钢筋水泥更结实),它终究还会成为真古董。

5 c/ |" J T4 U) B" R

我认为地安门将是中轴线上一座样式独特的平时就能看得见的建筑,它能起死回生真是善莫大焉,它最应该的,是归回原址,那才是它存在的意义。

 楼主| 发表于 2011-3-8 09: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平同志不是说了?说很多违心的话,做了很多违心的事,但原谅他,不这样做,不能起中和作用,都保不住
发表于 2011-3-8 09: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说早干什么去了?不拆好吗?

* s& b' }- x& c) S' t ~

不要碰臭脚!!!

发表于 2011-3-8 07: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现行的政策,重建的所谓文物,永不老百年,几年以后必然返修!所用工艺及材料,更不可能称为文物,多少年后必成垃圾!以现行的体制,附件假古董,必然拆毁真文物!
发表于 2011-3-8 07: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地安门会苫锡背吗?
发表于 2011-3-8 07: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要是想重建就应该多听听学者的建议,可千万别弄个永定门城楼第二?不伦不类的。
发表于 2011-3-8 10: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复建根本就是劳民伤财,每座城门原本周边都有相应的建筑而形成一个建筑群,而今这些个建筑都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钢筋水泥,单就复建一个建筑没有意义!以永定门城楼为例,孤零零地与周边景物根本不协调;今皇城已不复存在,用新的材料建一座仿古的皇城北大门,还不在原址,没有实际意义!又怎能说这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楼主| 发表于 2011-3-8 09: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多数人都意识到拆错了,纠缠这个就是无用功,时间难倒回,古建已破碎,只能演变成无意义的谩骂,谩骂的工作做了几十年了,咱们还是做点别的。

9 x8 `4 Y& D- O: \; c

 

1 g1 _/ F2 V" Q" V$ t! J; b

如果质疑现在为什么还继续要拆,即便只是简单的反对,你的意见都是富有建设性的,还在骂50年前的事,挺没意思。

8 D0 W; w$ ? K& y9 i# o* D7 Y* ~

 

1 h Z" m: b2 ]8 A+ U! G$ j0 X

实话实说,现在的青年人的上一辈,或者现在五六十岁的人,拆城墙,砸石碑都是出过力的,骂他们去。

发表于 2011-3-8 09: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太看好复建,认为现实意义不大,现在复建的作用无外乎弥补中轴线景观,总觉的有些符合风水的味道。

% y! m- H" ?. c1 o7 y

 

* X1 z9 e) L' V/ Y% S; I4 c0 J4 y! F

非常同意上面“六郎庄人”网友的观点,只要有人关注,有那份记忆在,建筑的实体存在与否,复建与否都不重要。

: u- |; q0 e% p5 A. G1 J

 

9 _, z4 n0 R( ~

对复建的预测,

! u0 X% `! ], P8 Z

1.因道路拓宽,以及周围景观的高度增高,为协调统一必拓宽加高,所以会建成一个超大的三开间歇山大门。

9 ^) r8 v% d" I

 

3 k( V! K0 g4 X5 @- K* @, q

2.因交通需求,不可能只保留中部大门通行,左右两侧小些的门会做成自行车道,最后门的效果会类似三座门。

0 u/ h: x1 _9 {! y1 i

 

& s6 V2 G, V0 @5 G

3.因体量变大,必将使用比较多的现代建材,形成类似长安街两侧建筑风格的,混凝土梁架结构,外装饰成古建风格。

发表于 2011-3-8 08: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肯定又是一个永定门的悲剧。
现在想想梁思成的价值太大了。
发表于 2011-3-8 09: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
个人认为永定门的复建并不失败,只是与周边景观结合的不好,显得太单薄了。今后古建复建也要注意这一问题。
发表于 2011-3-8 09: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维修太和殿时拆下来的油瓶嘴瓦和一片锡背

重建地安门,是好事

重建地安门,是好事

发表于 2011-3-8 11: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复建的真实目的是不是复兴传统文化,是不是重视历史遗产保护?我看难说。黑龙兄提到风水,恐怕是其意之一吧。中轴线要申遗了,据说没有地安门不行,于是就建一个。假如建一个拆一片,能否算是保护历史遗产呢?

' _ F; S+ N C P' y

 

% r* O4 A9 O8 N t, i- a F7 K

如果真心要复兴中华传统建筑文化,恢复中轴线的历史景观,我建议利用计划复建的机会,向全市全国征集建设方案,不要关起门来由领导和少数专家说了算,而是由专家和全体市民一起讨论,最后得到一个最多人满意的设计方案。这个方案不仅仅是地安门的建筑本体,也应该包括周边的街巷、绿地、商铺等,完整地保留地安门内大街两侧原有胡同及建筑,还要考虑到复建后的地安门与周边1949年以后建筑物的协调,同时兼顾交通的便利。

1 w/ q* t7 U: N, g

 

* R; [; r9 o; j& X6 F+ c

既然地安门只是一个景观性建筑,重建就没有时间上的紧迫。何必不让准备工作更细一些,人民的参与度更高一点,让保护的初衷变成一次传统中国建筑文化乃至北京城历史文明的普及和传承活动?如果地安门的复建,完全尊重传统,采取古典木构建筑方法,且允许人们从旁参观甚至一定程度的参与,像瑞典建造哥德堡号那样,那该有多好?

5 C! P- ~2 J" H" M8 `% [: ?

 

1 j% i" u6 T& ^$ B2 `8 d

 

0 t" m7 M3 K8 R; b

 

) k9 |, v: n7 X& T

 

 楼主| 发表于 2011-3-8 11: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认为不应该拆,当年只有坚持真理,坚决不参与的才算对,像梁思成那样的坚持奔走才算对。

8 ~( ~, J4 L+ y c& h! D; F( M

 

# a/ F7 j+ M* T6 r8 b

做了错事,不能因为是别人鼓动的,就没有责任了,那全都能给自己找到托词。无知、愚昧,不能算是对,这和不懂法不能成为违法免责的理由一样。

, J2 @2 `6 w) a' n' t0 Y$ Z3 Q [$ O" h5 D

 

V. u) l- c! j6 s3 C' x4 ~0 y1 Z

当然,话也只是这么一说,那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3 J& ?* }+ |% \5 {0 S4 _7 z B

 

" F8 I( E# l) o" P

一看到新建仿古建筑,就是谩骂,我看不好。难道中华文明就只能存在于历史当中,就不能在当代复活了?

) N. x. ?" x7 M4 Q

 

- h$ c' k- d/ V% r7 A

不拆是保护,新建更是有功,没有新建,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就无从谈起了。得了重病,吃点营养品只能维持生命,延缓**,只有自身再造机能恢复,病根去除,才有新生啊

发表于 2011-3-8 10: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日升昌在2011-3-8 9:15:00的发言:
9 u7 [: w0 i0 f9 y

大多数人都意识到拆错了,纠缠这个就是无用功,时间难倒回,古建已破碎,只能演变成无意义的谩骂,谩骂的工作做了几十年了,咱们还是做点别的。

" n+ L0 _) a6 `# L6 Y w

 

' V$ y2 a# M. c+ A$ i$ t; A

如果质疑现在为什么还继续要拆,即便只是简单的反对,你的意见都是富有建设性的,还在骂50年前的事,挺没意思。

1 _# o& z) W0 Y* I, [

 

$ b$ P5 {$ |: J

实话实说,现在的青年人的上一辈,或者现在五六十岁的人,拆城墙,砸石碑都是出过力的,骂他们去。

$ G( ^5 q5 K6 H- I+ m t9 H

错不在他们!

发表于 2011-3-8 13: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食烟火斋在2011-3-8 9:29:00的发言: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太和殿的锡背.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8 U8 R' V7 \9 T$ A

 

) _6 i0 ^5 a6 i$ s+ m

 

" e& {9 J" P: B) s- T* Z

太和殿殿顶没有用锡背,只是最简单的一层灰背。这是这次大修中发现的。这样做可能是因为屋顶面积太大,如果用锡背会增加太多重量。

( s8 R" d- G* s% P- p" k

 

发表于 2011-3-8 13: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让民众多参与具体的复建工作,是个好主意,天朝的很多好事没办好,就是让子民参与的太少。最典型的就是放卫星到月亮上,从来都是高度保密的事情,子民们除了看见一个巨大的烟花闪耀一下,就不知道投入的那么多人力物力财力给整个社会进步、技术改进、理论探索带来什么具体的好处。事情办成、钱花完了,一切归于平静,就像没发生过一样,那就只能等着挨骂了。
发表于 2011-3-8 14: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是您自己亲自发现的?还是听别人说的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0-7 11:23 , Processed in 1.201004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