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开车从新世界一路朝东,过了两个红绿灯,街的北面一座建筑跃入眼中,崇文区回民小学,在朝东,那里应该是快到铁辘轳把斜街了,我经过了花市-儿时的栖息地,还记得那里有个回民饭馆叫--内明远。 0 s7 S" l# u2 d% K- ]( o
水磨石的外墙,它坐落在东花市大街的路北侧,门前两层水泥台阶,大门两侧是两扇高大宽阔的玻璃窗,推开饭馆的大门,门里左侧是专卖拼盘酒水的柜台,门里右侧是专卖早点和汤水的柜台。再往里屋子很高大,屋子正中升着很热的一个大炉子(那是这里还没有暖气),大炉子里总是填满了很大块的块煤,为了防止屋里的食客中煤气,炉子上面伸出来很长的烟囱,一直升到了屋顶,再贴着屋顶一直伸到了窗户外面,总记得那是的冬天里炉子生的很旺,整个屋里暖洋洋的,再加上为了保暖,冬天里饭馆门口一直挂着厚厚的棉门帘子。饭馆里左右摆着很多大的圆桌,每张圆桌四周摆着很多方木头凳子,再往里是一个很大的操作间(过去叫炒菜屋子),每当饭口的时候,那里面就会飘出一阵阵很香的味道,有很多时候这味道能一直飘到大街上。在花市一带,内明远可是赫赫有名“清真大饭庄子”,虽然现在看来它从规模和场地上都算不上。 3 @0 ^$ g/ C% ] ?, w
那时候的内明远,经营早、中、晚三餐。早餐 , C o. V) L, H2 w. q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从早晨五点多钟就开门卖清真早点,早点的种类有:面茶、豆浆、素丸子汤、炸豆腐汤、炸油饼、糖油饼、糖火烧、火烧、芝麻烧饼、蜜麻花、脆麻花、粥就有白米粥、紫米粥、小米粥,可谓是种类齐全,每天早晨哪里都会排上长长地一队,在供应相对匮乏的年代里,这里可以说是早点的天堂,它有处在南城的回民聚集区,就说一进门右手一溜四五个大锅,里面分别热腾腾的煮着面茶、豆浆、素丸子汤、炸豆腐汤、案子上摆着香菜、蒜泥、和好的芝麻酱,想吃,自己添可不行,得由售货员给您浇好喽。 3 t# v* Q( m. ?- d+ E* P; Y' R
每天早上吃,也不行,那时候大家都缺钱,什么时候大人高兴喽,给个块八毛的,怀揣着到这里改善一下,记得我喜欢的是买个大火烧加一个油饼,外带一碗白(豆)浆,售货员左手把热火烧拿在手里,右手用夹食物的把火烧一分为二,麻利的加上油饼,垫上一张草纸递到顾客手里,这叫火烧加油饼。端上豆浆,拿着火烧加油饼,慢回身,边走边躲周围伸着脖子的人,还得踅么着哪有空位子,好不容易找到一个位子,吸溜一口豆浆,咬上一大口热腾腾得火烧加油饼,那叫“舒坦”,您别看就这三样吃食,可以顶上一上午不饿。后来在宣武区教子胡同里我发现了一家清真小吃店有这样卖早点的,迫不及待的吃了一会,面对一脸诧异的妻子,我说小时候有钱就吃上这么一回早点可是件很高兴的事情了。- b2 k0 A7 c3 F, q1 P; H# U
正餐
; o, ]: B* K8 O6 p/ i, y% g0 ~: f V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吃饭馆可是件很牛的事情,饭馆少,兜里的钱也不多,下馆子往往是代表着奢侈得象征。能在饭馆里点上几个菜吃喝,往往会被别人看成是不顾家,吃一顿少一顿。大多数是兜里有闲钱又不太顾家的人。 在内明远里有个小窗口负责开票交钱点菜,不像现在服务员到客人桌上提供服务,由于顾客少,当时只有一个服务员在厅里负责端菜收拾桌子。
. j, U7 I8 f* b) _+ E' c. l( l 一次我看到了一位大哥,揣着两根黄瓜进了饭馆,找到开票处点了一个酱爆里脊,交了钱,又要了二两散白酒,之后直接进了后厨门口,对里边的一位厨师说:张呗(过去对某个熟悉的男人的称呼,前面是姓后面直接加了个“呗”发“ber”音),我来个酱爆里脊,麻烦您把这两根黄瓜炝里边,说着就把黄瓜递了进去,外加上一句“我没洗”。在我的记忆里,那时候的内明远还负责把顾客外带的材料给加工成食物(一定要清真的),而且不收取任何费用。很是方便。 还有一次我缠着老娘要吃爆肚,老娘拗不过带我去了内明远,开票时候售货员问点多少钱一盘的,我们也不知道,就说来一盘尝尝吧,结果点了一盘两毛一的,等了半天爆肚端上来了,我夹起一著子热腾腾的爆肚,连麻酱小料都没有沾,迫不及待的塞到了嘴里,嚼了半天也没有嚼断,往嗓子里也咽不下去,卡的直流眼泪,同桌的两个客人看我难过的样子,很是好笑,对我老娘说:您点(菜)错了,这是下酒用的,您应该点再贵点的那是给孩子和老人吃的肚仁。 ( I! f, ~2 J9 O7 s. W1 i: M7 K% [
没办法,我囫囵吞枣外加狼吞虎咽的吃干净了眼前这一盘便宜的爆肚,盼着老娘再给我点上一盘嫩的,结果老娘说:吃完了走吧。
7 h0 F% r% Y/ w& a 散啤酒加菜
& u+ i r: O2 I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刚刚走上改革开放之路的人们,在食物需求上发生了新的变化,餐桌上的内容增加了很多,啤酒也走进了午餐和晚餐,瓶子装的啤酒还没有那么多,于是散装啤酒非常的受欢迎,和很多大饭馆一样,内明远饭馆的散装啤酒远近闻名,等到啤酒厂送啤酒的罐车一停在门口,排队买散装啤酒的大队马上就排了起来。每个买酒的人手里都提着个大号的暖壶,装满啤酒是五升,盖上盖子,回家后再倒在杯子里,虽然没有什么气了,就是黄颜色的苦水,但是还是兴致勃勃的喝着,人多酒少,排队加塞时常引起打斗,后来饭馆就实行买酒搭凉菜,买一升酒搭一个凉菜,以此类推,反正是饭馆里卖不出去的像拌粉皮、花生米、酱牛肉等等,先买的都会搭上个便宜点的凉菜,后面的只能搭个贵的菜,往往是酒卖完了,凉菜也卖完了,据说凉菜的销量特可观。
' o' }" \/ x& C9 J$ B 使用暖壶打散啤酒的人越来越多,北京晚报上面专家还说暖瓶里有水碱,酒能够融化被人喝下去对身体不好,但是买散啤酒的人数不减反增,我就有过这样的经历,买半壶啤酒,搭上个凉菜,回家后怕挨说,就在路上找个水管子接上水凑个满暖壶的量,回来后大人边喝边骂,饭馆太黑了,加了多少水,快没有啤酒味了,这往酒里掺水是个技术活,掺多了水酒味就没了,掺少了起不了作用。
" ^0 s5 v( l8 z9 s. M# J$ h 直到燕京啤酒正式走入平常百姓家,在饭馆里以便宜占领了北京的市场以后,人们喝着杀嘴的瓶啤酒,回味着啤酒花的味道,散啤酒才退出市场。从那个时间过来的人们,哪个家庭没有买过散啤酒,谁又没喝过掺了很多水的散啤酒呢?我想很多的北京人都有过排队买散啤酒的经历,而且是历历在目。
' T& B; I; {( e h# F! C$ z 道听途说的历史 8 d) u5 Y+ w; U W5 B
说起这个内明远,对于我这个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小北京来说,那历史知识就少得可怜,经过查资料,听老人说,内明远是由当时东花市一带的一个铁姓老人创立的,尤其东花市一带是较大的回民集居地区,要是想赢得顾客的信任。必须做到质量好,份量足。为此,内明远所出售的羊肉基本都是西口大羊。这种羊膘肥体大,肉质鲜嫩。在每年六、七月,羊正处在膘瘦、价低时,铁明英就从德胜门外马甸或京东夏垫等地买一批西口羊,放在农户家中寄养(这些农户只要羊粪,不要其它费用)。到秋后羊也肥大了,又正是羊肉生意的旺季,便随卖随往城里运。这样做不仅成本低,质量也好。此外,卖肉也有技巧,不但要做到“一刀准”,还要使切下的肉“漂亮",即肥瘦相当,让顾客看着满意。同时要使剩下的肉让后面的顾客觉得不错,并做到准斤足两。日久天长,内明远逐渐获得了顾客的信任,所以生意愈来愈好。后来就从卖羊肉发展成了清真饭庄。 5 X5 T3 d& V5 E2 Q' ?0 e) d
最后杂记 " j0 H* f' W5 I+ x6 m. R
依稀记得起那时候的内明远两任经理,一个姓何、另一个姓张,个子都不高,都不胖,张姓经理还带个眼镜。 每次从花市那里经过,感觉都不是过去的花市,儿时的花市,旧时的记忆,还在历历在目。永远都挥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