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786|回复: 17

马未都先生不应该出这个错...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1-1-15 12: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先生的<文明的坐标>(收在他的新书<茶当酒集>里,网上也能查到)有这么一段话:

 & I( D7 @% V+ R. a% W0 k u   9 ~: L" L3 K( m4 a$ ]北京东便门有个皇城根遗址公园,大家有机会可以去看一下那里的残垣断壁。了解北京的人都清楚,东便门、西便门,本是下人走的。当时要进入北京城,所有下人2 R" y* d9 @5 t4 b; v$ @1 { 都要在此排队,人多时要排上一个星期,所以这个门就被窝在里面,无意中保存到今天。现在,这一块被开发成“皇城根城墙遗址公园”,公园里立了一块石碑,碑9 K) J7 O& ~/ E' n 上是一段歌功颂德的话,说这遗址公园有多么多么的好。我看到的时候就非常愤怒,如果让我来写这块碑文,我一定这样写:我们的北京城曾经是一个怎么样的古 . W# Z# {. l0 f: k @5 P( s8 q城,有多少辉煌的城墙。这些城墙最后保留在什么时候,由于我们的无知被拆掉了。一个偶然的因素,剩下了这一段残垣断壁,我们一定要以此为训,记住这段历 / C& y( q8 @2 A4 `8 h9 }史。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1-1-17 09: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太液池在2011-1-17 1:45:00的发言:
不应该呀,是不是排版的人给弄错了?不过后几句说的还是很给力的。 偶然的因素是因为毗邻北京站,没有拆的必要。
+ T" N0 ^! ~5 F' U- Y7 f

毗邻北京站?我记得当时的情况是,当时东便门外就是铁路桥,而且下面就是一条河。修不成路。沿城根走到这里就没有路了。所以拆除的意义不大。

: Y: t/ p5 K I6 Y8 R

 

) H$ ~& ~( h; z

至于“皇城根遗址”这种低级失误,我估计是出版者的失误,马先生不会不知道皇城根在哪里?有没有东便门?

发表于 2011-1-17 01: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应该呀,是不是排版的人给弄错了?不过后几句说的还是很给力的。
3 o( W, H: e" l. @0 Y& g9 _$ ?* a: ~( ^! f6 Q( m. k
偶然的因素是因为毗邻北京站,没有拆的必要。
发表于 2011-1-16 21: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皇城根城墙遗址公园=明城墙遗址公园?似乎不是一回事吧?
发表于 2011-1-15 20: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先生缺乏北京起码的史地知识,不过他的心情是善意的,哈哈哈。
发表于 2011-1-15 13: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说不定哪天还能被在修起来呢

发表于 2011-1-23 00: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先生的说法,值得商榷之处颇多。

( m6 S* s3 Z0 W; O. [ F

 

6 a$ [" q, u3 s x9 {, V: ?/ b

1.马先生说:“了解北京的人都清楚,东便门、西便门,本是下人走的。”不知此说源于何处?据我所知“上人”也走的。

- y; t6 e E4 m/ r' h

 

u8 U9 S. ~# o- ~/ |

2.查阅历史资料, 东便门箭楼于上世纪30年代因失修拆除,仅存城台。1952年又因修路拆除瓮城及箭楼城台。城楼于1958年修建北京火车站时拆除。绝没有“无意中保存到今天”一说。

& n9 P0 @" ?: O* T4 b5 u; G

 

* D2 T" H, k) l( x% d x0 X

3.而保存至今的建筑是“内城东南角楼”。东南角楼,为什么留下了呢?是地铁转了弯,侥幸留下来了。也不是因为“被窝在里面,无意中保存”的。

8 F: T/ ~: w; M$ ]

 

& H, A6 ?9 s' _) {: ^

4.至于名称不叫“皇城根遗址公园”,大家已说过,不再赘述。

发表于 2011-1-20 12: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马未都先生出错不奇怪,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谁能保证洋洋数百万言没有错误?说得多,出错的概率也大。要在过而能改,则善莫大矣。

2 t$ R# L+ h! _0 W

 

* Y8 ]% N/ Z+ v) n* V3 A }

其实《马未都说陶瓷》的头一句就有错。呵呵,陶瓷可是马先生的本色当行啊。

发表于 2011-1-21 21: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嘉平在2011-1-20 12:05:00的发言:
6 B0 t' \7 E; p3 ^& u [# n4 }

马未都先生出错不奇怪,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谁能保证洋洋数百万言没有错误?说得多,出错的概率也大。要在过而能改,则善莫大矣。

, a# M: x* Y. Q) ]

 

9 d" _- |$ d4 Y: P4 O6 v$ d% _

其实《马未都说陶瓷》的头一句就有错。呵呵,陶瓷可是马先生的本色当行啊。

1 L% \3 v: r s0 |7 C

很同意

发表于 2011-1-20 09: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百年来,正阳门饱经沧桑,几毁几修,现仅存城楼和箭楼,是目前北京城内唯一保存较完整的城门。
发表于 2011-1-19 08: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正常 所谓专家 跳出自己专业之外 其水平大都不及常人

发表于 2011-1-19 10: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做个更正吧!

7 j& N2 {! V# ]# O, N1 ]

明城墙只保留正阳门、正阳门箭楼、德胜门箭楼、城东南角楼、内城的南城垣和西城垣残段。

发表于 2011-1-19 12: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lgg在2011-1-19 10:30:00的发言:
# Y; ?* v3 t) _* A3 Z

做个更正吧!

2 \( b o" r) `) S

明城墙只保留正阳门、正阳门箭楼、德胜门箭楼、城东南角楼、内城的南城垣和西城垣残段。

9 q! m D+ s! D- Z n+ ?

正阳门城楼箭楼是清代重建,德胜门箭楼和东南角楼主体结构为明代原装,lgg说法也须更正。

发表于 2011-1-27 11: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1 j$ ?. z1 D7 P/ b& T# f5 |. s$ w
北京老豆汁讲的很对,东便门、西便门不应当存在只是下人走的一说,只是主要是为进出外城东西部所设,只是东便门箭楼在50年代初期的影像上尚可见,似乎不应该是30年代因失修拆除
发表于 2011-2-10 17: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北京老豆汁在2011-1-23 0:39:00的发言:
* U" H1 y( l: _! `

马先生的说法,值得商榷之处颇多。

7 c1 O. k7 u, ]; h' T* G0 A$ W1 r

 

3 G6 w. F* X2 d' d

 

: C2 a7 v! |. o" h

3.而保存至今的建筑是“内城东南角楼”。东南角楼,为什么留下了呢?是地铁转了弯,侥幸留下来了。也不是因为“被窝在里面,无意中保存”的。

. f! W3 G7 B* ]& ^

 

政府行为是绝对不会有死角的,哈哈!
发表于 2011-2-18 10: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段城墙之所以能够留下来,得益于当年要拆除这段城墙和内城东南角楼会影响北京站建设工期,为赶工期暂时留存,后来铁路建设者的宿舍搭建于此,一些机关单位也扎根于此,于是这段城墙被民居淹没,幸存

发表于 2011-2-18 10: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lgg在2011-1-20 9:55:00的发言:
五百年来,正阳门饱经沧桑,几毁几修,现仅存城楼和箭楼,是目前北京城内唯一保存较完整的城门。
* Q& r+ p" l: `( ^$ G

 

$ ^4 M! ~% }9 U1 M1 v

保存完整?这种说法有待商榷!

+ W8 M5 z: `. k7 v2 X' I

古代城门都是由城楼、箭楼、瓮城、闸楼、护城河、吊桥等组成的防御性建筑,而今正阳门仅存城楼和箭楼,瓮城、闸楼、护城河,就连瓮城中的关帝庙和观音庙、护城河上的正阳桥等都不复存在,还怎能称得上保存较为完整?

发表于 2011-2-18 10: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先生多数观点是值得肯定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8-15 08:52 , Processed in 1.153966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