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01|回复: 5

[转帖] 有趣的北京方言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1-1-11 20: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7 c! W2 k5 `, Q4 |9 f$ _

 

& L) w7 {$ M/ t- Y, M% D) d

京片子fficeffice" />

& ]4 W9 X! J( S

京话属于北京官话,流传于北京城区。有人把北京话、北京话口音浓重的普通话称为京片子
汉语标准语(普通话、国语等)以北京话为基础。尽管如此,北京话和普通话还有一定的区别,华北官话的内蒙古方言、东北官话的哈尔滨话要比北京话更接近普通话。北京话的儿化音现象比普通话强得多,语言绵软,曾受到满式汉语的一定影响。而且还有相当一批地方性词汇,在下层居民中保留更多,常被上层北京人贬称为胡同儿的话。也经常有人,包括北京人自己,用来形容北京话。
值得注意的是,当代的北京话已经不同于20世纪初期的北京话,(如老舍、爱新觉罗溥仪等人的录音),但是在京剧念白中的北京话,仍然使用近似清宫廷中的满式汉语,音韵与当代北京话相比显得更轻快。 通常指的北京话是指北京市区的口音,不包括北京郊县的方言。

8 G* a$ c+ |# X

白面,无疑是小麦磨成的面粉;白面儿,则肯定是毒品。

) p6 \- o0 D% U2 A: }3 B& L$ ~

    白面,无疑是小麦磨成的面粉;白面儿,则肯定是毒品。两者区别的关键在于儿音,这就是北京方言中儿音在表述对象的质时的重要作用。

5 v; P7 q* a( |( h

    北京方言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北京人我们关注着北京方言的存在和发展,本文就北京方言中的儿音谈一点拙见,不想哗众取宠,只想抛砖引玉。

) m. @! z: I5 w& [1 O& L Y- [. k

    因为特定的地域属性,所以,北京方言不仅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还具有浓厚的胡同井市文化特征。北京方言上口、入耳、生动、平和。喻事简洁明快,言理通俗易懂,同时又不乏深刻诙谐。北京方言的躯体中涌动着北京人的豪情,是北京人的骄傲。    

" R/ W7 ]0 Y, v5 r

    近年来洋文化的渗透,四百万外来人口语言多样化的冲击,以及北京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危旧房屋拆迁改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至使很多大大小小的胡同儿正在悄然消失或是已经消失,北京方言赖以存在的条件和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作为北京方言载体的北京人的人口结构也同样在不断改变。这些或多或少都在影响着北京的方言。但是,方言毕竟遵循自身存在和发展的规律,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方言也在改变着自身,它对外来文化既不可能兼收并蓄,也不会一律拒之门外,在不断扬弃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 K/ C& j+ {, @4 Y( J

    北京方言中儿音的使用机率很高,并且在北京的方言中占踞举足轻重的位置,不仅如此,儿音的应用是否正确还关系到对话的语感、约定俗成的语言规则,甚至关系到被表述对象的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儿音和与儿音相关的问题进行探讨。   

5 l( E0 G( o. k

    我们不妨先从北京早年的一首儿歌说起,其中有这么一句:“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着喊着要媳妇儿”,这是一句北京人妇孺皆知的儿歌,没上过学的小孩儿都会说,说话时如果你把这句中的三个儿音去掉,北京人一定会骂你:“酸文假醋装孙子”,让你“把舌头撸直了”再说话。我们稍加分析就可知道,这不仅是一个儿音的问题,也不仅仅只是地方的语言习惯,它的确关系到表述对象是否已经表述清楚。“小小子儿”是指乳臭未干的小男孩儿;是大人对小孩儿的称呼,其中包含着大人亲昵的感情成分。“小小子”则不然,首先,这两“小”字的重叠就是错误,小子就是小子,例如:可用好、坏来修饰或用“这”字来指定。小子多是指学生、小伙子、青年这一年龄段的男子,因此,小子不可能成为“小小子”;其次,小子多为平辈人之间嘻笑怒骂时的称呼,闹急了指着鼻子嚷:“你小子如何如何”,这里所称的小子则为贬义;也有长辈对年轻人称小子的,这时的称呼不仅不是贬义,反而是认同肯定赞扬的意思。同理,“门墩儿”不可说成“门墩”,“媳妇儿”不可说成“媳妇”。一个儿音的有无,至使表述对象谬之千里。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儿音在北京方言中的重要性。   

$ [' m) ~) V( Q7 a6 p

    那么,北京方言的儿音究竟有哪些特点,我们应该遵循哪些规律呢?   

8 t$ @6 o- p8 y& f4 G

    1、北京方言的儿音大都附着在名词的后面,例如:“红花儿”、“绿叶儿“、“小草儿”等,也有附着在动名词后面的情况,但很少,例如:“屁颠儿屁颠儿”(高兴的样子)。附着在动词后面是极个别的情况,例如:“玩儿家伙”(存心耍弄别人)。

& t( ^; f/ d3 ? L' l

    2、北京方言的儿音发音时与附着的字几乎同时发音,并以该字字音为主,同乐谱中倚音或滑音的发音十分近似。例如:“红花儿”不可说成“红、花、儿”,“绿叶儿”同样不可说成“绿、叶、儿”。但是,也有相反的情况,例如:“羊儿在地上吃草,鱼儿在水中畅游”这里的儿音要单独发音,否则,与北京方言约定俗成的习惯也不相符。  

' D, j( S$ x Y/ Y

    3、北京方言中的儿音关系到所表述对象的质。一般来讲所表述的物体较小、细、窄、少的则加儿音,反之,则不必如此。例如:“东直门大街”和“东直门南小街儿”、“森林”和“小树林儿”、“大米”和“小米儿”、“板凳”和“板凳儿”、“绳”和“绳儿”、“前门”和“前门儿”等等,如去前门购物,说成去前门儿购物就是笑话儿。该加儿音的不加儿音或是不该加儿音的加了儿音都是错误的。当然,也有类似“大碗儿茶”、“大腕儿”等不同情况。只要我们注意留心体味其中的区别,就可以很快地把握这一点。

" `( W# D8 s6 G5 d. f" Z/ F

    4、北京方言中的儿音蕴含着较为亲近、喜欢的情感色彩。例如:“小小子儿”、“小丫头儿”等,都体现着对隔辈儿人的爱。     

% b8 e! O9 \8 x! h/ i. g6 h: \

    以上观点仅是一己之见,是北京人对北京文化的一点关注和关爱,并原以此请教于大方之家。

: Q& K/ e* m# A9 C7 g& _4 C- a5 b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 20: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 g6 E- ]' s) C: a

北京方言之韵fficeffice" />

1 j: I6 _( k7 Y

 北京是座千年古都;历史上,因长期处于中原与北方民族的交汇处,故而,曾融合了众多民族的文化、习俗与语言。久而久之,便产生出了富有本地特色的京腔京韵北京话。

: V7 d3 B4 R U y! r# p7 B# V& ]

  譬如,对于,在北京方言中就有多种表达方法。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的《普通话与方言》相声段子里就有这么一段:“一个馒头,可以说把它了,把它了,把它了,把它了,再添一个字,来,把它点补喽!此外,在表示这一词语中,元代杂剧《灰阑记》中还有嘬哺一词:“兄弟,你嘬哺着,我拿那奸夫奸妇去也!朱居易先生在《元剧俗语方言例释》中,就把嘬哺一词解释为吃喝。这与现在人们仍常说的那句方言咱哥们儿上哪儿嘬一顿去的大吃大喝,具有一种异曲同工之妙,既透着有点儿风趣幽默,又显得十分生动形象,较比直接讲吃喝一顿去,要婉转得多。

4 s2 |( f! J1 |3 w

  日常生活中,北京人将受他人牵连的事称作吃挂落儿;把那些暧昧、隐蔽之事统称为猫儿腻。常爱说:“你别老是跟我玩儿猫儿腻,或是那点儿猫儿腻还瞒得了人?其实,猫儿腻是从猫溺猫尿演化而来的,因为猫撒尿后,总爱用爪子将其尿用浮土盖上,故而说玩猫儿腻常指隐私之事或背后的小阴谋。对哩格儿楞这句北京话,外地人恐怕听了也很难懂,其实是指油嘴滑舌或花言巧语之意。例如说你少跟我玩儿这些哩格儿楞!就是你别花言巧语、云山雾罩地绕弯子,有话直接说的意思。对嘎七马八的这句北京方言,外地人也不好理解,这是指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或什么样的东西与人都有,混在一起了的意思。至于若不是真见到自己的姥姥,而在一句话的后边挂上姥姥二字,那一定是句骂人的话,或者是没门儿的意思了。

& f" B. L- x" G u# W$ X. ^$ `

  有时,北京人还总爱将所说的一个词尾挂个字,如起哄架秧子嘎杂子少爷秧子老爷子等等。甚至在称呼人时,或在其名后或在姓后也要加个字,如骆驼祥子,即是在其名字之后,又加了个字;再如华子贵子柱子”……皆是在其名后加了字;若是称小李子郭子孟子叶子”……则是将姓后又加字了。北京方言的复杂性,在这里表现的比较典型,虽然后边都加带了个字,但表达的意思却完全不同。起哄架秧子嘎杂子少爷秧子是贬意,老爷子是尊称,祥子、华子、贵子、柱子小李子郭子孟子叶子则是昵称,表示亲切之意。

! `* p8 p9 _2 l3 ?, R+ A

 追根溯源,北京作为古都,始终被人视为风水宝地,其方言主要是在元、明、清三朝形成的。随着时代的变迁,那些陈腐过时的方言逐渐消失,已少有人用了;而有些方言则至今却仍有一定生命力,如礼仪用语贵姓借光宝地府上等,这大概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或流传罢。不过,北京方言也一直有所发展和变化,如解放前多称呼人为先生、小姐,解放后的五六十年代,统称为同志了;七十年代以后,多称为师傅,自八九十年代以来,一些人又改称人为先生、小姐了。

; r3 B3 Z$ F0 U6 E: F* h

  其实,北京方言是生活在大杂院、小胡同里的下层市民生活中的日常用语,因而多带有一种市井味。故此,在那些公文、报告、讲话中也极少使用方言。但北京方言在文学作品中,常常被大量使用,并形成了一批成就斐然的京派京味作家。故无论从元代的杂剧,还是到近代的话剧,其中皆伴有方言:尤其是小说,作品中的北京方言更被广泛使用。

) |( ]9 `+ E( I' f5 f |

  这其中,话剧以老舍的《茶馆》、《龙须沟》,曹禺的《雷雨》、《日出》、《北京人》为代表;小说以曹雪芹的《红楼梦》、老舍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为代表;此外,还有现代作家邓友梅的《那五》、《烟壶》,汪曾祺的《安乐居》、《晚饭后的故事》,韩少华的《少管家前传》、陈建功的《找乐》、刘心武的《钟鼓楼》等,都可称之为京派作家中的代表作;作家刘恒的《贫嘴张大民》,更是把北京方言运用得活灵活现。倘若这些京派作家失去了京味,恐怕也便失去了独特风格,失去了典型性,也便没有了生命力。正因这些作家写的是北京人、北京事,作品中的北京方言带有浓郁而独特的京味儿,才使他们的作品有了很强的生命力。著名红学家俞伯平先生在论述《红楼梦》的语言艺术时曾说:“《红楼梦》里的对话几乎全部是北京话,而且是经作者加工洗练过的北京话,真是生动极了。因此,他由衷地赞美说:“北京话是全中国最优美的语言

& U0 A3 `* W$ U8 T3 k

  古都北京,美轮美奂,应该说,其独特的京腔京韵北京话,也是这座古都的特色风貌之一。

' Y/ S5 u, T8 Y, L7 s

    作者——萝卜家园

发表于 2011-1-11 21: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掌柜在2011-1-11 20:56:00的发言:
今天发帖出现技术问题了没
- u6 j# U* E- C8 u, h

    回这位爷:没啥幺蛾子.....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 22: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掌柜在2011-1-11 20:56:00的发言:
今天发帖出现技术问题了没
" n- C2 p/ O% q* T% u) \

    回掌柜,今天本想再发第三个帖子,自己敲录的,文档大小35KB,字数7666字,词条168条,想一分为二发上去,结果不行,又分成四份往上发,还是不行,有空您给分析分析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谢谢!

发表于 2011-1-11 20: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发帖出现技术问题了没
发表于 2011-1-17 10: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话最有味儿~现在听到的太少了,除了跟家里边,外面跟谁说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3 16:03 , Processed in 1.162725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