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174|回复: 6

[转帖]戏服街搬迁 老客赶场怀旧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6-6-23 14: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北青网—法制晚报

  “要搬了,过来再看最后几眼,以后估计难找这样的戏服街了。”最近,在得知珠市口西草市街即将搬迁的消息后,很多老顾客闻讯而来,趁最后的机会买点东西。
 
老顾客赶场光顾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位于珠市口十字路口东南方向的西草市街,这条仅有五六米宽的胡同北口已开始进行拆迁工作。两侧的30多家戏服店大部分都在店门前挂起了促销牌。

  “还没选好新的店面,现在只能尽可能把手头的货甩卖了。”一家民族服饰店的老板说,以前一身绸子的演出服要100多元,现在一半的价钱就能买走,许多听说这里要搬迁的顾客也都赶场来。“有两款舞蹈服已经脱销了。”该店老板说。

  “戏服街在北京很有名,很多人来这并不一定要买东西,看看也是一种学习。”专程赶来的顾客张女士说,“我对中国戏曲的了解,还是从这条街开始的。”

  多数店主已选新址

  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近70%的店铺已经选好了新址,其中又以只开了五六年的新店居多。

  “我怕这一搬走,客源断了,所以赶紧找了新店面。”经营舞蹈服店的李经理说,借着戏服一条街的名头,店内生意一直很好,许多普通居民也经常来这里订购衣服。

  老师傅难舍旧店面

  与新店忙着找退路不同,戏服街上的老字号还真“沉得住气”。曾经的“四大戏衣庄”如今只剩下“久春”一家,一进门,年过八旬的刘瑞华老太太正坐在椅子上教店员制作行头。虽然店面不大,但唱戏所需的服装头饰、道具兵器一应俱全。

  “我们的工艺很精细,很多唱戏的人都专门到这里订做。”店员说张君秋第一次赴上海演出就是在“久春”订制的行头。“现在一些外国票友也经常来光临,搬迁以后,要想找到这么专业的行头就难了。”

  昆艺阁的刘师傅说起这条街更是感情深厚,自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开了这家店面,刘师傅已经在这行干了60多年,这条街的兴盛和变化老人都看在眼里。“一下子说要搬走,还真舍不得。”刘师傅制作盔头(戏曲中人物头上戴的道具)的技艺在业内名头颇响,就连张艺谋排演歌剧《图兰朵》时,也是请刘师傅做的道具。

  背景新闻

  此次南中轴路整治工程东起西草市街以西,西至前门大街以东,南起天坛路以北,北至大都市街南。今年6月初开始动工,预计7月中旬搬迁工作完毕。

  早在清朝末年,珠市口一带聚集了大量戏班子,这条戏服街也慢慢形成。最开始只经营京剧、徽剧等戏剧服装行头,随着这条街名声渐旺,越来越多的道具店、民族服饰店也加入其中,成为北京市唯一一条经营戏服的特色街。(来源:北青网—法制晚报)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6-6-23 14: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拆呐![em05][em05][em05][em05]
发表于 2006-6-23 14: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也算是条特色街道呢!不仅有戏曲服装还有所有戏曲舞台的用品,化妆的油彩、演出的行头、舞美制作的原材料、特型演员的道具,应有尽有。

前门的戏服街没了,琉璃厂的乐器街也没了。

老城区的特色街区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发表于 2006-6-23 15: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安大街的改造,珠市口东、西大街的改造,改造完了马路宽了,建了仿古的门脸儿,可人气儿没了。

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个教训才能被规划者所认清!

发表于 2006-7-10 14: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不知道政府怎么想的

什么都国际接轨

接了的结果呢

该反思了

发表于 2006-7-19 11: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声叹息!
发表于 2012-2-25 18: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恶 就知道拆 微改不行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6-12 08:51 , Processed in 1.131098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