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293|回复: 22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含19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0-11-7 00: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日在树人老师的带领下,去圆明园观鸟,真要好好的感谢树人老师的认真细致的知识。因为我对鸟的知识实在是太匮乏,给树人老师带来了很多的麻烦了,请树人老师多原谅!!!

9 Q0 J. z7 C+ p1 @" F2 B( w5 K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0-11-7 11: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不错,各位辛苦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11-7 12: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掏黄牌在2010-11-7 11:33:00的发言:
真不错,各位辛苦了.
3 ?4 @- h/ _- I( Z% U* ^" B# [

第一次参加,要不是树人老师指点,连鸟都找不到!嘿嘿!

 楼主| 发表于 2010-11-7 00: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发表于 2010-11-7 19: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亮子

5 d7 P b, k+ j$ f3 f

你不错了

, c/ w, U3 l" ?1 [; T, O

还拍到了鸟

: d. ]- `4 [7 n: Q ?

 

发表于 2010-11-7 23: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首次观鸟作业1.jpg是灰椋鸟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中文学名: 灰椋鸟
拉丁学名: Sturnus cineraceus
别称: 高粱头,竹雀,假画眉,哈拉燕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鸟纲
 目: 雀形目
科: 椋鸟科
属: 椋鸟属
命名时间: Temminck, 1835
英文名称: White-cheeked Starling

) K# ?5 I9 f, a% H9 @) y( I& Q


 灰椋鸟(学名:Sturnus cineraceus)是雀形目椋鸟科的物种,体型较北椋鸟稍大,头顶至后颈黑色,额和头顶杂有白色,颊和耳覆羽白色微杂有黑色纵纹。上体灰褐色,尾上覆羽白色,嘴橙红色,尖端黑色,脚橙黄色。栖息于平原或山区的稀树地带,繁殖期成对活动,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动,主要取食昆虫,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中国为黑龙江以南至辽宁、河北、内蒙古以及黄河流域一带的夏候鸟,迁徙及越冬时普遍见于东部至华南广大地区。

) h9 J9 R4 K- q! Y) H* ^# v5 b3 \

其实早上在灰椋中间还有丝光椋鸟这个鸟种平时不太碰得着

( @& m& r) N* ~

 

' C& s% Q! |' C/ r) \# C$ Z# t9 v5 ?

 

9rRFu3TJ.jpg
丝光椋鸟,雀形目 ,椋鸟科 ,中国特产鸟类,在海南属于候鸟,也 有部分留鸟。 全长225-235毫米。头、颈白色沾棕灰,上体银灰,尾黑色具绿紫色金属光泽。颈下有一不明显的灰色环。翼角及初级飞羽基部白色,在辉黑的翼上形成翼斑。胸灰褐,腹以下白色。雌鸟羽色染褐,黑羽少光泽。已被国际鸟类保护联盟列入世界受威胁鸟类名目。
发表于 2010-11-7 23: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布衣老师太客气了!

, t$ H/ I$ D; ]! n) H6 b: ^

      在北网大家都给我面子,其实在鸟网我的知识是最烂的,实在丢人没有及时查到资料给老师看惭愧呀!

7 l1 f; e. q+ ?

     老师的图照的真好,我来给老师粗认一下,本来应该更早可惜我们哪的网络出了问题才上网来。

7 F' d- s# l- R5 ?: c) `% \& J

 

1 z6 I6 m8 w( f$ w- P

    美图先加精吧!

发表于 2010-11-7 23: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首次观鸟作业4.jpg是喜鹊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大家都见惯了我就来特别的

' v+ U6 \0 ~; h. M" u2 z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中文学名: 喜鹊 它也是孟加拉的国鸟
拉丁学名: Pica pica
别称: 鹊、客鹊、飞驳鸟、干鹊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鸟纲
目: 雀形目
科: 鸦科
属: 喜鹊属
 种: 喜鹊
亚种: 10个
分布区域: 全世界有分布,欧亚大部可见,非洲北部和北美洲西部亦可见。
命名时间: Linnaeus, 1758
英文名称: Black-billed Magpie
英文名称: Common Magpie
英文名称: Eurasian Magpie
英文名称: Magpie
 
喜鹊(学名:Pica pica)是鸟纲雀形目鸦科鹊属的一种。共有10亚种。喜鹊体形很大,羽毛大部为黑色,肩腹部为白色。喜鹊多生活在人类聚居地区,喜食谷物、昆虫,一般3月筑巢,巢筑好后开始产卵,每窝产卵5-8枚。喜鹊肉可入药。喜鹊叫声婉转,在中国民间将喜鹊作为吉祥的象征,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及画鹊兆喜的风俗在民间都颇为流行。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发表于 2010-11-7 23: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首次观鸟作业2.jpg是灰喜

中文学名: 灰喜鹊
拉丁学名: Cyanopica cyanus
别称: 山喜鹊、蓝鹊、蓝膀香鹊、长尾鹊、鸢喜鹊、长尾巴郎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鸟纲
目: 雀形目
科: 鸦科
命名时间 : Pallas, 1776
英文名称 : Azure-winged Magpie
 
灰喜鹊(学名:Cyanopica cyana)属雀形目、鸦科的中型鸟类。外形酷似喜鹊,但稍小。体长33-40cm。嘴、脚黑色,额至后颈黑色,背灰色,两翅和尾灰蓝色,初级飞羽外翈端部白色。尾长、呈凸状具白色端斑,下体灰白色。外侧尾羽较短不及中央尾羽之半。栖息于开阔的松林及阔叶林,公园和城镇居民区。杂食性,但以动物性食物为主,主要吃半翅目的蝽象,鞘翅目的昆虫及幼虫,兼食一些植物果实及种子。分布于西班牙半岛,法国,蒙古北部,阿穆尔河流域至朝鲜半岛,日本。中国东北至华北,西至内蒙古,山西,甘肃,四川以及长江中、下游直至福建。
发表于 2010-11-7 23: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首次观鸟作业6.jpg是绿头鸭

& ]" I& e4 M4 K! x


 绿头鸭是野鸭中比较容易碰到的品种,好友们看到雄鸭尾部的羽毛像小鈎鈎的样子了吗,这是在我国的63种野鸭中独有的特征,也是辨识的重要依据之一北京观鸟会会长付老师讲的

& ?/ W; h/ Y8 f: u% B0 \

中文名称: 绿头鸭
外文名称: Mallard, Common Mallard
别称: 大绿头,大红腿鸭,官鸭,对鸭,大麻鸭,青边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鸟纲
亚纲: 今鸟亚纲
目: 雁形目
科: 鸭科
属: 鸭属
拉丁学名: Anas platyrhynchos
命名时间: Linnaeus, 1758
 
   绿头鸭绿头鸭(学名:Anas platyrhynchos)属鸭科鸭属中型游禽。通常栖息于淡水湖畔,亦成群活动于江河、湖泊、水库、海湾和沿海滩涂盐场等水域。鸭脚趾间有蹼,但很少潜水,游泳时尾露出水面,善于在水中觅食、戏水和求偶交配。喜欢干净,常在水中和陆地上梳理羽毛精心打扮,睡觉或休息时互相照看。以植物为主食,也吃无脊椎动物和甲壳动物。

发表于 2010-11-7 23: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首次观鸟作业8.jpg是可怜的弃鸽被放弃后在这里半野化太心酸我就不说了
发表于 2010-11-7 23: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首次观鸟作业9.jpg是大斑啄木鸟它和今天看到了灰头绿啄木鸟都是属于中等偏大的啄木鸟,后来出现的星头属于小型啄木鸟这三种啄木鸟在北京都是留鸟(一年中终年在这里)在北京看它只要看见红屁股就八九不离十了


( Y, X7 Z1 t# w' j* F5 z


大斑啄木鸟
(学名Dendrocopos major)又名赤?、臭奔得儿木、花奔得儿木、花啄木、白花啄木鸟、啄木冠、叼木冠。

8 [8 a; O s6 O& g1 P8 N

简介
  学名:Dendrocopos major   又名:赤?、臭奔得儿木、花奔得儿木、花啄木、白花啄  大斑啄木鸟
木鸟、啄木冠、叼木冠。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形目 Piciformes   科: 啄木鸟科 Picidae   属: 啄木鸟属 Dendrocopos   种: 大斑啄木鸟 D. major   描述:体型中等(24厘米)的常见型黑相间的啄木鸟。雄鸟枕部具狭窄红色带而雌鸟无。两性臀部均为红色,但带黑色纵纹的近白色胸部上无红色或橙红色,以此有别于相近的赤胸啄木鸟及棕腹啄木鸟。 虹膜-近红;嘴-灰色;脚-灰色。 叫声:錾木声响亮,并有刺耳尖叫声。   经济用途: 全体可入药,有滋补补虚,健骨、解毒的功效。   迁徙: 留鸟。   生境: 栖息于山地和平原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阔叶林中,尤以混交林和阔叶林较多,也出现于林缘次生林和农田地边疏林及灌丛地带。   体型: 体重♂63-79g,♀62.5-72g;体长♂201-242mm,♀225-250mm;嘴峰♂21-28mm,♀26-28mm;翅♂121-133mm,♀122-133mm;尾♂79-98mm,♀91-97mm;跗蹠♂21-26mm,♀22-26mm。   食性: 主要以甲虫、小蠹虫、蝗虫、吉丁虫、天牛幼虫、蚁科、蚊科、胡蜂科、鳞翅目、鞘翅目等各种昆虫、昆虫幼虫为食,也吃蜗牛、蜘蛛等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偶尔也吃橡实、松子、稠李和草子等植物性食物。   习性: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繁殖后期则成松散的家族群活动。多在树干和粗枝上觅食。觅食时常从树的中下部跳跃式地向上攀缘,如发现树皮或树干内有昆虫,就迅速啄木取食,用舌头探入树皮缝隙或从啄出的树洞内钩取害虫。如啄木时发现有人,则绕到被啄木的后面藏匿或继续向上攀缘,搜索完一棵树后再飞向另一棵树,飞翔时两翅一开一闭,成大波浪式前进,有时也在地上倒木和枝叶间取食。叫声‘jen-jen-’。
分布
  分布范围:欧亚大陆的温带林区,印度东北部,缅甸西部、北部  大斑啄木鸟
及东部,印度支那北部。   分布状况:在中国为分布最广泛的啄木鸟。见于整个温带林区、农作区及城市园林。共记述有九个亚种:tianshanicus于中国西北;brevirostis繁殖于中国东北的大兴安岭,越冬于小兴安岭及东北平原;wulashanicus于宁夏的贺兰山和乌拉山及陕西北部;japonicus于辽宁、吉林及内蒙古东部;cabanisi于华北东部;beicki于华中北部,stresemanni于中南及西南;mandarinus于华南及东南;hainanus于海南岛。
栖息
  常见于森林树丛间,善攀登,但只会上不会下,若想向下移动则  大斑啄木鸟
只能向下跳跃,而不能像?科鸟类那样头下脚上地活动。
特征
  雄鸟额棕白色,眼先、眉、颊和耳羽白色,头顶黑色而具蓝色光泽,枕具一辉红色斑,后枕具一窄的黑色横带。后颈及颈两侧白色,形成一白色领圈。肩白色,背辉黑色,腰黑褐色而具白色端斑;两翅黑色,翼缘白色,飞羽内翈均具方形或近方形白色块斑,翅内侧中覆羽和大覆羽白色,在翅内侧形成一近圆形大白斑。中央尾羽黑褐色,外侧尾羽白色并具黑色横斑。颧纹宽阔呈黑色,向后分上下支,上支延伸至头后部,另一支向下延伸至胸侧。颏、喉、前颈至胸以及两胁污白色,腹亦为污白色,略沾桃红色,下腹中央至尾下覆羽辉红色。雌鸟头顶、枕至后颈辉黑色而具蓝色光泽,耳羽棕白色,其余似雄鸟 (东北亚种)。幼鸟 (雄性)整个头顶暗红色,枕、后颈、背、腰、尾上覆羽和两翅黑褐色,较成鸟浅淡。前颈、胸、两胁和上腹棕白色,下腹至尾下覆羽浅桃红色。虹膜暗红色,嘴铅黑或蓝黑色,跗蹠和趾褐色。   大斑啄木鸟是中等体形的?形目鸟类,体长在25厘米左右,翼展  大斑啄木鸟
38-40厘米。本物种雄性与雌性之间有显著的区分特征,雄性额部、颊部、耳羽白色或淡褐色,具体的颜色会根据亚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头顶、后颈和上背、下背尾上覆羽均为黑色;脑后的枕部在黑色的底色上有一块醒目的红色斑块;这是区分本物种雄性与雌性的重要特征;两侧肩羽为形目的白色三角形;尾羽强劲有力两枚中央尾羽黑色,外侧尾羽白色具黑色横斑;飞羽黑色具白色斑点;颌部、喉部、胸部污白色,下腹部和尾上覆羽为鲜艳的红色。雌性与雄性相比近有一点差别即不具有枕部的红色斑块。虹膜红色;喙灰色;脚灰色,与其他鸟类不同的是?形目的鸟类大多两趾向前,两趾向后,为适合攀爬的对趾足。
生态
  常见于山地和平原的园圃、树丛及森林间,为啄木鸟类中最常见的一种。脚强健,有趾4个,其中2个向前,2个向后,各趾的趾端均具有锐利的爪,巧于攀登树木。尾羽的羽 干刚硬如棘,能以其尖端撑在树干上,助脚支持体重并攀木。嘴强直如凿。舌细长,能伸缩自如,先端并列生短钩。攀木觅食时以嘴叩树,叩得非常快,好像击鼓一般。察出有虫时,就啄破树皮,以舌探入钩取害虫为食。索食时,从树干下方依螺旋式而渐攀至上方。鸣声尖锐,略似"滴栖"或"栖衣",常且飞且鸣。巢营于树洞中。曾在河北昌黎山地的杏树上发现一个树洞,距地约4米。 饲养管理、繁殖与斑啄  大斑啄木鸟
木鸟相似。   常攀援树干,用嘴急促地叩击树皮,当察觉到树干内有虫时,即啄破树皮,用舌探入,将虫钩出而食。飞行时两翅一展一合,有节奏地升降,略呈波浪状。每年繁殖期间,啄凿腐朽的树干为巢洞。每窝产卵4~5枚。卵纯白色,大小约为18.5×26.8毫米。雌雄共同孵卵,孵化期约10~12天,育雏期约23~30天。
食物
  大斑啄木鸟以各种昆虫为主要食物,它的舌非常长,连接舌的韧带在皮肤内头骨外从后而上地绕头骨一圈之后从一侧鼻孔进入颅骨并固定在颅骨中,因而他们的舌头能够伸出很长,捕捉藏在树木深处的昆虫。它们的食谱中占第一位的是鞘翅目昆虫的幼虫,其次是鳞翅目幼虫,此外半翅目的蝽类、蚂蚁也在本物种的食谱中,冬春季节昆虫活动较少,本物种以各种植物的种子为主要食物。
繁殖
  大斑啄木鸟繁殖于每年的5-7月间,营巢于树洞中,它们营巢的树洞大多是雄鸟在枯朽的树干上凿出来的,在繁殖季节经常可以听到雄鸟连续而急促地敲击树干的声音,这种声音有可能是雄鸟在凿洞营巢,但更有可能是雄鸟宣示领域和招引异性的行为。每巢产卵4-5枚,卵白色。孵化期10-12天,育雏期20-30天。   繁殖期4-5月。3月末即开始发情,期间常用嘴猛烈敲击树干,发出‘咣咣咣……’的连续声响,用以引诱异性。有时亦见3只 (两雄一雌)在一起为争偶而争斗,彼此搅作一团,  大斑啄木鸟
上下翻飞,边飞边叫,直至另一雄鸟被赶走为止。营巢于树洞中,巢洞多选择在心材已腐朽的阔叶树树干上,有时也在粗的侧枝上。由雌雄鸟共同啄凿而成。每年都要啄新洞,不用旧巢。每个巢洞约需15天完成。巢洞距地高多在4-8m,有时亦高至10多米和低至2m。洞口圆形,直径为4.5-4.6cm,洞内径为8.5-10cm,洞深18-28cm。巢内无任何内垫物,仅有少许木屑。每窝产卵3-8枚,多为4-6枚。卵白色,椭圆形,光滑无斑,大小为24-27mm×16-21mm。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13-16天。雏鸟晚成性,雏鸟孵出后通体赤裸无羽,肉红色。雌雄亲鸟共同育雏,经过20-23天的喂养,雏鸟即可离巢和飞翔。
保护
  本物种未列入保护目录,但收到非法捕猎的威胁,中医传统理论认为本物种全体、有滋养补虚、消肿止痛的功效,刺激了对本物种的捕猎。另外由于本物种喜食很多林业害虫,因此被誉为“森林医生”有很多机构在研究对本物种的人工饲养和招引,有一些机构还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发表于 2010-11-7 23: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3 @# p3 a6 h3 [& P6 E4 c" N* S1 f


大家不要以为灰头绿是攀禽就爱往树上爬,其实他很爱吃蚂蚁所以也老往地上跑
   灰头绿啄木鸟灰头绿啄木鸟(学名:Picus canus)是鴷形目啄木鸟科的鸟类。全长27cm。雄鸟上体背部绿色,腰部和尾上覆羽黄绿色,额部和顶部红色,枕部灰色并有黑纹。颊部和颏喉部灰色,髭纹黑色。初级飞羽黑色具有白色横条纹。尾大部为黑色。下体灰绿色。雌雄相似,但雌鸟头顶和额部非红色。嘴、脚铅灰色。鼻孔被粗的羽毛所掩盖。嘴峰稍弯;脚具4趾,外前趾较外后趾长。尾为翼长的2/3稍短,强凸尾,最外侧尾羽较尾下覆羽为短。栖息于山林间,性胆怯。夏季取食昆虫,冬季兼食一些植物种子。

0 ^9 q1 S0 u9 \2 N' f D# s

中文学名: 灰头绿啄木鸟
拉丁学名: Picus canus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鸟纲
目: 鴷形目
 科: 啄木鸟科
属: 绿啄木鸟属
亚种: 11种
命名时间: Gmelin, 1788
英文名称: Grey-faced Woodpecker
英文名称: Grey-headed Woodpecker
 

: U1 |8 h9 }5 v3 ^2 I- I0 q" i/ m2 r

外形特征
    灰头绿啄木鸟(图2)
[1]灰头绿啄木鸟的雄鸟额基灰色杂有黑色,额、头顶朱红色,头顶后部、枕和后颈灰色或暗灰色、杂以黑色羽干纹,眼先黑色,眉纹灰白色,耳羽、颈侧灰色,颧纹黑色宽而明显。背和翅上覆羽橄榄绿色,腰及尾上覆羽绿黄色。中央尾羽橄榄褐色,两翈具灰白色半圆形斑,端部黑色,羽轴辉亮黑色,外侧尾羽黑褐色具暗色横斑。初级飞羽黑色,外翈具白色方形横斑,内翈基部亦具白色横斑,次级飞羽外翈沾橄榄黄色,白斑不明显。下体颏、喉和前颈灰白色,胸、腹和两胁灰绿色,尾下覆羽亦为灰绿色,羽端草绿色。雌鸟额至头顶暗灰色,具黑色羽干纹和端斑,其余同雄鸟。 雄性幼鸟嘴基灰褐色,额红色,呈近圆形斑并具橙黄色羽缘。头顶暗灰绿色具淡黑色羽轴点斑,头侧至后颈暗灰色,两胁、下腹至尾下覆羽灰白色并杂以淡黑色斑点和横斑。其余同成鸟。虹膜红色,嘴灰黑色,脚和趾灰绿色或褐绿色。 体重♂120-159g,♀105-150g;体长♂265-311mm,♀273-321mm;嘴峰♂29-40mm,♀31-40mm;翅♂133-150mm,♀138-153mm;尾♂91-123mm,♀90-121mm;跗蹠♂24-30mm,♀25-32mm。[2] (注:雄性——♂;雌性——♀)
分布范围
    灰头绿啄木鸟(分布图)
[3]分布于欧亚大陆,东到萨哈林岛和乌苏里,南到喜马拉雅山地区、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中国东北、华北、内蒙古、青海、西藏、新疆、四川、甘肃、西南、华东、华南、香港、台湾和海南岛等东部、中部和南部各省区。[2]
生活习性
    灰头绿啄木鸟(图3)
[4]主要栖息于低山阔叶林和混交林,也出现于次生林和林缘地带,很少到原始针叶林中。秋冬季常出现于路旁、农田地边疏林,也常到村庄附近小林内活动。主要以蚂蚁、小蠹虫、天牛幼虫、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等昆虫为食。觅食时常由树干基部螺旋上攀,当到达树权时又飞到另一棵树的基部再往上搜寻,能把树皮下或蛀食到树干木质部里的害虫用长舌粘钩出来。偶尔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如山葡萄、红松子、黄波萝球果和草子。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很少成群。飞行迅速,成波浪式前进。常在树干的中下部取食,也常在地面取食,尤其是地上倒木和蚁琢上活动较多。平时很少鸣叫,叫声单纯,仅发出单音节,“ga-ga-”声。但繁殖期间鸣叫却甚频繁而洪亮,声调亦较长而多变,其声似“gao-gao-gao-”。[2]
生长繁殖
    灰头绿啄木鸟(图4)
[5]繁殖期4-6月。4月初即见成对活动,鸣声增多,彼此相互追逐,并发出“嘎嘎”的鸣叫声。营巢于树洞中,巢洞由雌雄亲鸟共同啄凿完成,每年都新啄巢洞,一般不利用旧巢。巢洞多选择在混交林、阔叶林、次生林或林缘的水曲柳、山杨、稠李、柞树、榆树等木材腐朽的阔叶树上。巢洞距地高2.7-11m,洞口圆形或椭圆形,直径5-6cm,洞内径13-15cm,洞深27-42cm。巢内无任何内垫物。1年繁殖1窝,5月初即有开始产卵的。每窝产卵8-11枚,多为9-10枚。卵乳白色,光滑无斑,为卵圆形,大小为28.5-30.7mm ×21-22.9mm,平均29.5mm×21.6mm,重6.5g。卵产齐后才开始孵卵,由雌雄亲鸟轮流承担,孵化期12-13天。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初期暖雏时间较多,喂雏次数较少,且多进人巢内喂雏。后期不暖雏,喂雏次数增多,且都站在洞口将头伸入洞内喂雏。经过23-24天的喂养,雏鸟即可飞翔和离巢。[2]
亚种分化
  (11种)[6] 1. Picus canus canus分布于欧洲东部到西伯利亚西部。     灰头绿啄木鸟(图5)
[7]2. Picus canus jessoensis分布于西伯利亚东部到库页岛和日本(北海道),南到中国东北和韩国。   3. Picus canus sanguiniceps分布于巴基斯坦东北部,印度中部和尼泊尔西端。   4. Picus canus hessei分布于尼泊尔东部至缅甸,中国云南,泰国和越南。   5. Picus canus guerini分布于中国中部和北部,南到中国四川。   6. Picus canus kogo分布于中国中部,从东部到山西,青海南部到四川。   7.Picus canus sordidior分布于缅甸,中国西藏、四川和云南。   8. Picus canus sobrinus分布于越南东北和中国东南部(广西和福建)。   9.Picus canus tancolo分布于中国台湾和海南。   10. Picus canus robinsoni分布于马来西亚半岛的中部山脉(古农大汉和金马伦高原)。   11.Picus canus dedemi分布于苏门答腊高地。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10年鸟类红色名录。[8]

发表于 2010-11-8 00: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星头啄木鸟 
他可就没有红屁股了,体型也小了很多
星头啄木鸟   
  鸟种:星头啄木鸟   学名:Dendrocopos canicapillus   英文名:Grey-capped Woodpecker   分类:鴷形目、啄木鸟科、啄木鸟属   描述:体小(15厘米)具黑白色条纹的啄木鸟。下体无红色,头顶灰色;雄鸟眼后上方具红色条纹,近黑色条纹的腹部棕黄色。亚种nagamichii少白色肩斑,omissus, nagamichii及scintilliceps背白具黑斑。   虹膜-淡褐;嘴-灰色;脚-绿灰色。   叫声:尖厉的ki?ki ki ki rrr…颤音。   分布范围:巴基斯坦、中国、东南亚、婆罗洲及苏门答腊。   分布状况:分布广泛但并不常见,见于各类型的林地,可至海拔2000米。亚种doerriesi为中国东北的留鸟;scintilliceps在辽宁及华东;nagamichii在华南及东南部;szetschuanensis在华中;omissus在西南;obscurus在云南南部;semicoronatus在西藏东南部;swinhoei在海南;kaleensis在台湾。   习性:同其他小型啄木鸟。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发表于 2010-11-8 00: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我们还看到了猛禽松雀鹰和日本松雀鹰因为飞得太快好友只看了个略影,

Y4 U- ?8 D7 z4 q3 r





. F, ` o, @0 \4 c& k

 

7 {8 z; O! W- C/ M; a, O- @

  松雀鹰(学名:Accipiter virgatus)是鹰科鹰属中等体型的猛禽,

- v n4 U; f; O+ E: U) x: T

似凤头鹰但体型较小并缺少冠羽。

5 I1 ~6 v3 u3 E# n

通常栖息于海拔2800公尺以下的山地针叶林、阔叶林和混交林中,冬季时则会到海拔较低的山区活动性机警,人很难接近,常单独生活。分布于印度、东南亚、菲律宾,大巽他群岛和中国。

, [/ y. h1 f6 I6 V. f5 Y


【中文名称】:松雀鹰  
【拉丁学名】:Accipiter virgatus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Temminck, 1822)   
【别名】: 松儿 松子鹰 摆胸 雀贼 雀鹰 雀鹞   
【英文名】:Besra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二级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未列入   【濒危等级】:未列入   
【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I   
【生态环境】:In heavily foreated regions,nesting in densely foliaged
分类地位
  动物界 Fauna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 鸟纲 Aves → 今鸟亚纲 Neornithes → 突胸总目 Carinatae → 隼形目 FALCONIFORMES → 鹰科 Accipitridae → 鹰亚科 Accipitrinae → 鹰属 Accipiter → 松雀鹰 Accipiter virgatus
濒危信息
  CITES濒危等级: 附录II 生效年代: 1997  松雀鹰
IUCN濒危等级: 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6   IUCN濒危等级: 生效年代: 2003年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二级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6 形态特征 中等体型(33厘米)的深色鹰。似凤头鹰但体型较小并缺少冠羽。成年雄鸟:上体深灰色,尾具粗横斑,下体白,两胁棕色且具褐色横斑,喉白而具黑色喉中线,有黑色髭纹。雌鸟及亚成鸟:两胁棕色少,下体多具红褐色横斑,背褐,尾褐而具深色横纹。亚成鸟胸部具纵纹。 虹膜-黄色;嘴-黑色,蜡膜灰色;腿及脚-黄色。   叫声:雏鸟饥饿时发出反复哭叫声shew-shew-shew。
生活习性
  松雀鹰通常栖息于海拔2800公尺以下的山地针叶林、阔叶林和混交林中,冬季时则会到海拔较低的山区活动性机警,人很难接近,常单独生活。喜在6~13米高的乔木上筑巢,以树枝编成皿状。主要捕食鼠类、小鸟、昆虫等动物。
繁殖习性
  繁殖期间每窝可产卵4~5枚。卵为浅蓝白色,并带有明显的赤褐色斑点,孵化期约1个月左右。
分布情况
  国外分布:印度、东南亚、菲律宾及大巽他群岛。   国内分布:内蒙古东北部、东北山地、西藏南部至陕西、四川、云南、广西、广东、福建。   主要分布省份:   北京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台湾 香港   分布在以下山脉湖泊:   长白山 长白山 大别山 都庞岭 小兴安岭 五指山 五指山 天目山 太行山 清凉峰 秦岭
种群状况
  亚种affinis为中国中部、西南部及海南岛的留鸟。nisoides为中国东南部留鸟。fuscipectus见于台湾。广布于海拔300~1200米的多林丘陵山地,但不多见。
已有保护区
  松山(北京) 牛姆林 武夷山(福建) 武夷山(福建) 戴云山 内伶仃岛--福田 南岭 南昆山 豫北黄河故道湿地 豫北黄河故道湿地 防城金花茶 道真大沙河 麻阳河 草海 佛顶山(石阡) 梵净山 尖峰岭 尖峰岭 坝王岭(昌江、白沙) 坝王岭(昌江、白沙) 董寨鸟类 济源猕猴 鸡公山 洪河 凉水 九宫山 神农架 后河 桃源洞 索溪峪 八面山 莽山 长白山 大丰麋鹿 武夷山(江西) 岩泉 鸭绿江口滨海湿地 老秃顶子 老秃顶子 白石砬子 荣成天鹅湖 天龙山 庞泉沟 芦芽山 五鹿山 灵空山 绵山 历山 太白山 卧龙 哀牢山 金平分水岭 白马雪山(云南) 高黎贡山 铜壁关 清凉峰 天目山(浙江) 古田山 古田山 乌岩岭 帽儿山(黑龙江) 瓦屋山 衡水湖湿地和鸟类 小溪 黄河三角洲 南靖南亚热带雨林

发表于 2010-11-8 00: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日本松雀鹰

% e/ D* L1 C; f/ V2 @; t

 

4 Q; j" \' B' J# \9 _


日本松雀鹰(学名:Accipiter gularis)为鹰科齿鹰亚科的鸟类,是一种小型猛禽,体长23—33厘米,体重75—173克,雌鸟比雄鸟体形大。外形和羽色很像松雀鹰,但喉部中央的黑纹较为细窄,不似松雀鹰那样宽而粗。少部分为留鸟外,一般在中国北方为夏候鸟,在南方为冬候鸟。主要栖息于山地针叶林和混交林中,也出现在林缘和疏林地带,是典型的森林猛禽。主要以山雀、莺类等小型鸟类为食,也吃昆虫和蜥蜴。

% V& q/ s$ }& P8 M- l* v6 g6 b

中文学名: 日本松雀鹰
拉丁学名: Accipiter gularis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鸟纲
目: 隼形目
 科: 鹰科
亚科: 鹰亚科
属: 鹰属
种: 3种
命名时间: Temminck & Schlegel, 1844
英文名称: Japanese Sparrowhawk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原创]首次观鸟作业
发表于 2010-11-7 23: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首次观鸟作业3.jpg我们看到的是白头鹎
中文学名: 白头鹎
拉丁学名: Pycnonotus sinensis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鸟纲
目: 雀形目
 科: 鹎科
属: 鹎属
亚种: 4种
命名时间: Gmelin, 1789
英文名称: Chinese Bulbul
英文名称: Light-vented Bulbul
 
白头鹎(学名:Pycnonotus sinensis)是雀形目鹎科的小型鸟类,额至头顶黑色,两眼上方至后枕白色,形成一白色枕环,腹白色具黄绿色纵纹。性活泼,结群于果树上活动。有时从栖处飞行捕食。白头鹎是长江以南广大地区中常见的一种鸟,多活动于丘陵或平原的树本灌丛中,也见于针叶林里。性活泼、不甚畏人。 杂食性,既食动物性食物,也吃植物性食物。
发表于 2010-11-8 09: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都非常漂亮!

 楼主| 发表于 2010-11-8 18: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6 z$ J, m% Q5 U" l

多谢树人老师的知识,有机会再和您去观鸟!

 楼主| 发表于 2010-11-8 18: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荔枝在2010-11-8 9:05:00的发言:
4 f" c8 f2 A# ~" G& {: p

都非常漂亮!

4 D% Y# ]% T% v0 r

要不是树人老师指点,连鸟在哪里都不知道!

发表于 2010-11-9 00: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前辈客气啦,

& e) e% a# t9 w) i& E

其实付老师他们观鸟会和自然之友才是真正懂鸟识鸟爱鸟的人哪!欢迎老师常来参加不同野地的活动和周三讲坛,中国国家地理所报告等一同感受野生动植物生灵之美!

发表于 2010-11-9 19: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松雀鹰 是雀鹰 松雀鹰在北京很少很少有记录
发表于 2010-11-9 20: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关翔宇鸟友指正!我这就改过来! JcLAxJ8c.jpg

雀鹰(学名:Accipiter nisus)是鹰科鹰属的小型猛禽,体长30-41cm。雌较雄略大,翅阔而圆,尾较长。雄鸟上体暗灰色,雌鸟灰褐色,头后杂有少许白色。下体白色或淡灰白色,雄鸟具细密的红褐色横斑,雌鸟具褐色横斑。飞翔时翼后缘略为突出,通常快速鼓动两翅飞一阵后接着又滑翔一会。主要为留鸟,少数迁徙。栖息于茂密的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以及开阔的林缘疏林地带,冬季下常到山脚和平原地带的小块丛林、竹园与河谷地带。主要以雀形目小鸟、昆虫和鼠类为食。
QIz8KJ93.jpg

中文学名: 雀鹰
拉丁学名: Accipiter nisus
二名法: Accipiter nisus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鸟纲
目: 隼形目
科: 鹰科
亚科: 鹰亚科
 属: 鹰属
种: 雀鹰
亚种: 6种
分布区域: 繁殖于欧亚大陆和非洲北部,南移到北非、印度和中国南部过冬
命名时间: Linnaeus, 1758
英文名称: Eurasian Sparrowhawk
英文名称: European Sparrowhawk
英文名称: Sparrowhawk
sjV3lrhM.jpg
 
外形特征
    雀鹰(图2)
雄鸟上体鼠灰色或暗灰色,头顶、枕和后颈较暗,前额微缀棕色,后颈羽基白色,常显露于外,其余上体自背至尾上覆羽暗灰色,尾上覆羽羽端有时缀有白色;尾羽灰褐色,具灰白色端斑和较宽的黑褐色次端斑;另外还具4-5道黑褐色横斑;初级飞羽暗褐色,内翈白色而具黑褐色横斑;其中第五枚初级飞羽内翈具缺刻,第六枚初级飞羽外翈具缺刻;次级飞羽外翈青灰色,内翈白色而具暗褐色横斑;翅上覆羽暗灰色,眼先灰色,具黑色刚毛,有的具白色眉纹,头侧和脸棕色,具暗色羽干纹。下体白色,颏和喉部满布以褐色羽干细纹;胸、腹和两胁具红褐色或暗褐色细横斑;尾下覆羽亦为白色,常缀不甚明显的淡灰褐色斑纹,翅下覆羽和腋羽白色或乳白色,具暗褐色或棕褐色细横斑;尾羽下面亦具4-5道黑褐色横带。雌鸟体型较雄鸟为大。上体灰褐色,前额乳白色或缀有淡棕黄色,头顶至后颈灰褐色或鼠灰色,具有较多羽基显露出来的白斑,上体自背至尾上覆羽灰褐色或褐色,尾上覆羽通常具白色羽尖,尾羽和飞羽暗褐色,头侧和脸乳白色,微沾淡棕黄色,并缀有细的暗褐色纵纹。下体乳白色,颏和喉部具较宽的暗褐色  雀鹰(图3)
纵纹,胸、腹和两胁以及覆腿羽均具暗褐色横斑,其余似雄鸟。 幼鸟头顶至后颈栗褐色,枕和后颈羽基灰白色,背至尾上覆羽暗褐色,各羽均具赤褐色羽缘,翅和尾似雌鸟。喉黄白色,具黑褐色羽干纹,胸具斑点状纵纹,胸以下具黄褐色或褐色横斑。其余似成鸟。虹膜橙黄色,嘴暗铅灰色、尖端黑色、基部黄绿色,蜡膜黄色或黄绿色,脚和趾橙黄色,爪黑色。   体重♂130-170g,♀193-300g;体长♂310-350mm,♀360-410mm;嘴峰♂11-13mm,♀12-15mm;翅长♂205-255mm,♀240-260mm;尾♂150-197mm,♀145-223mm;跗蹠♂51-63mm,♀58-73mm。[1]   (注:雄性——♂;雌性——♀)
分布范围
    雀鹰(分布图)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2]
栖息环境
    雀鹰(图4)
雀鹰栖息于针叶林、混交林、阔叶林等山地森林和林缘地带,冬季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山脚平原、农田地边、以及村庄附近,尤其喜欢在林缘、河谷,采伐迹地的次生林和农田附近的小块丛林地带活动。喜在高山幼树上筑巢。   雀鹰北方亚种(Accipiter nisus nisosimilis )繁殖于东北各省及新疆西北部的天山;冬季南迁至中国东南部及中部以及台湾岛和海南岛。雀鹰南方亚种(Accipiter nisus melaschistos)繁殖于甘肃中部以南至四川西部及西藏南部至云南北部;冬季南迁至中国西南。为常见森林鸟类。[1]
生活习性
    雀鹰(图5)
日出性。常单独生活。或飞翔于空中,或栖于树上和电柱上。飞翔时先两翅快速鼓动飞翔一阵后,接着滑翔,二者交互进行。飞行有力而灵巧,能巧妙的在树丛间穿行飞翔。   雀鹰喜欢从栖处或“伏击”飞行中捕食。它的的飞行能力很强,速度极快,每小时可达数百公里。飞行有力而灵巧,能巧妙地在树丛之间穿梭飞翔。通常快速鼓动两翅飞翔一阵后,接着又滑翔一会。   雀鹰主要以鸟、昆虫和鼠类等为食,也捕鸠鸽类和鹑鸡类等体形稍大的鸟类和野兔、蛇等。雀鹰发现地面上的猎物后,就急飞直下,突然扑向猎物,用锐利的爪捕猎,然后再飞回栖息的树上,用爪按住猎获物,用嘴嘶裂吞食。攻击鸡类等体形较大的猎物时,常采取反复进攻的手段,有时第一、二次仅能使猎物受到轻伤或散落一些羽毛,但在多次打击下,也难免被击垮,失去抵抗能力,成为雀鹰的“盘中餐”。   在雀鹰的食物中,有5%是昆虫,15%是鸟类,80%是鼠类,因此堪称是鹰类中的捕鼠能手。[1]
生长繁殖
    雀鹰(图6)
雀鹰在中国有一部分是留鸟,一部分迁徙,春季于4~5月迁到繁殖地,秋季于10~11月离开繁殖地。   雀鹰每年5月间进入繁殖期,此时雄鸟叫声频繁,十分洪亮,经常在空中边飞边叫。雄鸟和雌鸟有时在林地上空盘旋,有时穿梭于树林之间,互相追逐、嬉戏。   交尾大多在针叶树或者阔叶树平伸的树枝上进行,通常是雌鸟在枝头站立,伸颈扭头,一边象四周观望,一边注视着雌鸟的动态,并且不时地鸣叫几声。然后雄鸟来到它的身边,跳在雌鸟的背上,同时将双翅张开,保持平衡,雌鸟则将尾羽上翘,双方尾羽左右摆动,发出欢快的叫声,完成交尾。交尾之后,雄鸟飞到另外一个树枝上,抖动身体,疏松全身的羽毛;雌鸟有时停留在原地,有时尾随雄鸟而去。     雀鹰(图8)
繁殖期5-7月。营巢于森林中的树上,距地高4-14m。巢通常放在靠近树干的枝叉上。常在中等大小的椴树、红松树或落叶松等阔叶或针叶树上营巢,有时也利用其他鸟巢经补充和修理而成。巢区和巢均较固定,常多年利用。巢呈碟形,主要由枯树枝构成,内垫有云杉小枝和械树、卫茅等新鲜树叶。每窝产卵通常3-4枚,偶尔有多至5枚和6枚甚至7枚和少至2枚的,通常间隔1天产1枚卵。卵呈椭圆形或近圆形,鸭蛋清色、光滑无斑,大小为29.8mm×38.6mm,重17-18g。雌鸟孵卵,雄鸟偶尔亦参与孵卵活动,孵化期32-35天。雏鸟晚成性,经过24-30天的巢期生活,雏鸟即具飞翔能力和离巢。[2]   雀鹰繁殖于欧亚大陆,往南到非洲西北部,往东到伊朗、印度、日本和中国北方;越冬地在地中海、中亚、西亚、南亚、东南亚以及中国长江以南。亚洲亚种在中国繁殖于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辽宁、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和新疆,越冬于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和海南岛。迁徙期间经过河北、山东、宁夏、内蒙古、广东、福建和台湾;喜马拉雅亚种主要繁殖或留居于青海、四川北部和西藏,越冬于云南西北部和西部。
亚种分化
    雀鹰(图9)
(6种)[3]   1、Accipiter nisus nisus分布于欧洲和小亚细亚,西伯利亚东北部,冬天到非洲和中东地区。   2、Accipiter nisus nisosimilis分布于亚洲中部和东部,冬天到印度,斯里兰卡和印度支那。   3、Accipiter nisus melaschistos分布于亚洲中部和喜马拉雅山脉。   4、Accipiter nisus wolterstorffi分布于科西嘉岛和撒丁岛。   5、Accipiter nisus grant分布于马德拉和加那利群岛。   6、Accipiter nisus punicus分布于非洲西北部的摩洛哥,突尼斯。
保护级别
    雀鹰(图10)
雀鹰的分布广泛,数量较多,特别是捕食大量的鼠类和害虫,对于农业、林业和牧业均十分有益,对维持生态平衡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雀鹰可驯养为狩猎禽。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4]   雀鹰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6-8 19:54 , Processed in 1.200446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