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88|回复: 2

[推荐][求助]《悬念康熙陵》:往事记忆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0-11-4 18: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BR]                                               往事记忆9 k* h: S3 N+ U. R$ f
[BR] 
( P5 ?; A) |% |" P+ n2 v$ g[BR]       这是我写的第6本个人专著,在新的书稿完成之际,我的心里只想哭,痛痛快快的大哭一场,把这些年的心理压力和忍受了很久的不痛快都发泄出来。实实在在的说,30多年的人生时间过去了,我依然一事无成,一无所有,做人真的很失败,自己身边竟然没有几个真正的同龄朋友,人生如戏,时间过去的好快,自己总还觉得没有长大长成熟,人却已经很老了。往事如烟,回想过去,很多事情千头万绪,随着时间的过去,一些事情已经记不清楚了,一些事情就有意无意不再想,一些事情却怎么也忘掉不了。那些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却记忆如新时刻在脑子里播放:2006年,就已把这本书安排在写作的计划,也许是命运的故意安排,也许是命运的注定安排,计划一次次流产,一次次推迟,伤害不断,打击不断,自己迷失了方向,丢失了自己,自己也在那一时刻不再是自己,自己的生命也不再属于自己,一切为了别人,一切为了让他们安宁,也许这就是生活的本色和人生的真理吧!
! M0 c2 g( E/ w6 j. G) m# l  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件事情都会有真实的一面和正确的处理方式,对于历史,则要有正确的理解和观点,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把历史真相还原和其时间过程记录下来。让历史服务社会,走进生活。对此,我常常坐在屋里苦苦思考:现在的人生与历史之间的差距,人生就是一本书,也是一部个人历史,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历史上的桩桩件件,怎么通过文字的叙述记录?一部《红楼梦》站在文学的角度是写大观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写大观园人生的繁荣兴衰;站在社会的角度,则又是历史。康熙陵是建筑,也是历史,也是人生命的一个过程,它不仅在记录人生的过去,也在讲述它的未来。生是人的开始,死是人的结束,生命是人生的一个过程,生命是有密码和痕迹的。想到这里,我的心似乎也就豁然开朗了起来:过去的时间并不意味着失去,而是意味着将其取之精华占有、利用其价值。人生就是一个时间上的过程,都说柳暗花明又一村,人生路途的改变则是多次的,那么人的生命也应该是多次的,抱定一个执著的信念:谁说“江郎才尽”? ) A3 N9 }5 O9 @2 g
  以史为鉴,研究历史,不能仅仅停留在文献资料,还要研究同时期历史留下来的古迹。人总是要死的,而古人或多或少都会有意无意留下很多的遗迹遗物,古城古堡、洞穴废墟、古老村落、建筑遗址等等,而能以留下更多保留更完好的则是墓葬。社会向前,各个时代的埋葬形式也会随之发展演变,葬制、习俗、随葬品也就千差万变,因为其间不仅包含着他们和当时时代的思想意识、风俗习惯、政治和经济等社会环境,还内含着当时社会发展的科学、技术文化和艺术等,如果把这些都能完整的挖掘、系统的整理出来,就能比较清楚了解社会的发展步伐和人的思想观念,取之精华,服务社会,净化社会环境,解决一些历史遗留的悬案和纠纷。 ' A7 \* H3 E7 g5 ~: J) B0 r
  研究好清景陵,对于研究清代陵寝、清代历史,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历史爱好者,我感到很有责任把康熙陵的历史渊源和现状尽最大可能地介绍给人们,使大家更加大家熟悉我国历史上这个对我国古代历史发展有着突出贡献的这位老人同时,而最为重要的是通过引起人们对康熙陵这一类古遗址的关注、重视,学习、研究的同时,目的则是需要对其地宫进行刻不容缓地抢救保护,使其不再因为人为和自然原因而毁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 . L9 _; j5 k) B* L7 |- g' e  H
  我真诚希望通过这本书的介绍,使人们熟悉和掌握我国历史上文化的渊源和文明发展进程,并借此呼吁保护我国文化的保护和延续不仅仅停留在口头和文字上,更要的是在实际行动中作出自己的贡献。因为我国的历史太渊远,老祖宗的遗产那么多,这一切不能都只停留在文字上,要付之行动研究更要以身作则保护起来。 : }2 k8 x; |1 l7 {' G  e7 s
  此书稿的完成,此书参考了许多学者前辈的著作和论述,我特别真诚感谢很多著名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其中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王其亨教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研部主任著名清史专家李国荣研究员、中国考古文学第一人中国著名学者作家岳南先生、清史研究专家金恒源先生等人的支持和帮助,是他们不仅在知识上给了我无私的帮助,更在精神上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因篇幅所限,不能详细列出,敬请谅解,我向这些前辈学者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 K3 h/ ~" p  F2 J  最要感谢的就是父亲徐广源先生,他不仅提供了很多第一手资料和大量珍贵图片,我还引用和使用了他大量的研究成果,采用了他很多观点。
' u( c# N: }" u) Q, r" R8 E  另外,我要特别感谢的还有一位来自河北保定的清陵爱好者梁鸣,没有她的鼓励和支持,这本书真的很难完成!
  x8 e6 v! b' K: d4 K+ Q  由于我才疏学浅,有很多还是不太成熟的观点、论述和自己的体会,其内容在文笔上肯定有词不达意甚至谬误的地方,恳请史学前辈、专家学者,提出宝贵的意见和中肯的批评。
! R+ N4 o  W* G$ M  徐 鑫 9 S+ ]% B6 r: Y! q0 I( i9 a' V) i' n
  2009年12月30日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0-11-4 20: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是徐鑫?
发表于 2010-11-13 14: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何[求助]???

/ O- K' @& b! Y ^5 R

 

/ c+ Z2 |/ o! x& W7 R, r

楼主在为书做推广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6-20 05:06 , Processed in 1.113228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