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607|回复: 2

[转帖]宣武区39处文保单位半数都是民居和经营场所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6-6-20 00: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宣武区是北京城的肇始之地,然而多达39处的市级、区级文保单位中,有近半数还是民居和经营场所,许多故居、会馆的房屋年久失修造成安全隐患,这一问题引起了市政协委员张文华的关注。日前,记者在走访宣武区部分名人故居时发现,不少百年老屋处境岌岌可危。
  张文华 (市政协委员、宣武区政协主席)建言
  1、由于文物腾退在《文物保护法》中没有明确规定,北京市也没有关于文物周边环境整治相关政策,根据目前文物腾退工作的进展情况,望有关部门尽快制定文物腾退使用和文物单位周边环境整治的专项政策。
  2、建议市政府有关部门加大文物保护单位内居民、单位腾退和周边环境整治的资金支持力度,由市区两级财政分别承担一部分,保证文物修缮保护资金的落实
  现场对话
                康有为故居已经是危房
  米市胡同41号院是清末民初古院落,错综复杂的狭窄巷道让人觉得好像突然掉进迷宫。民房、简易窝棚将过道挤成了1米左右的“一线天”。而大门口赫然挂着“康有为故居——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标牌。
  正在洗衣服的王大妈好心提醒张委员和记者:“别走得太深,小心迷了路!”她指着西北侧两间半边屋顶是灰瓦、半边盖着防雨水塑料布的房子说:“那就是康有为住过的老房子,100多年了,从没修过,早就是危房了。”
  住在北侧偏房的张树枫知道自己这间老屋是康有为故居“七树堂”中的一间,但也无可奈何:“房顶的塑料布是我今年铺的,要不下雨的时候屋里没处落脚,外边是大雨,屋里是小雨。”他还指着门口30厘米高的门槛说,没有它,房子下雨时必定会雨水倒灌,因为整个院落比胡同路面低将近一米。而全院七八十户人家竟然只有一个时堵时通的下水口。
王大妈说,去年因为电线老化,院子里曾经着了一场大火。眨眼间七间民房烧得片瓦不剩,消防车进不来,在墙外面接水管灭火才保住了这两间康有为住过的老房子。后来供电局来修线路,工作人员爬上去检修,没想到房顶瓦片竟开始往下掉,把睡午觉的居民全给吓出来了。“要是再下场大雨,这两间老房子真不知道还能撑多久!
                中山会馆百户居民年底搬完
在位于珠朝街的中山会馆,居民们正在进行搬迁。在这里一住30多年的刘大妈告诉委员,她年底前就要离开居住多年的地方有点舍不得,但也希望故居能再现“小时候清静美丽”的面貌。
    张委员告诉她,作为政协委员,他正积极呼吁有关方面落实文物保护单位腾退资金。100多户老住户年底搬出中山会馆的老房子。

    现状解析
                故居保护面临四大难题
  据了解,目前宣武区的文保单位面临着四个问题:居民长期不合理使用;存在建筑、消防安全隐患;居民外迁、建筑修缮、环境整治等综合问题导致保护利用难度极大;名人故居评审标准尚无权威部门作出统一规定。
  据张文华委员调查,在宣武区39处市级、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中,近二分之一的单位仍作为民居和生产经营场所。
              文保单位被占是全市性难题
    根据市文物局的统计资料显示,北京现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324处,其中开放单位约30%。由于历史原因,部分文物保护单位被机关团体和居民占用,存在严重的火险隐患,名人故居的保护实际上是全市性的难题。

    各方回应
                宣武区文委:建设名人故居景观标志
    康有为故居的保护方案正在制定,将结合居民外迁、周围历史风貌保护等综合性措施。目前,杨椒山祠、朱彝尊故居、康有为故居的电表改装已经完成。
    中山会馆的搬迁改造工作已列入今年的“城中村”整治工程,目前院内100多户居民年将在底前迁出,并陆续拆除私搭乱建。
宣武区已制定保护规划,确定对一批重点文物,包括名人故居进行修缮和搬迁整治,同时建设一批具有宣南文化特色的博物馆、纪念馆和展览馆。根据文保专家的意见,目前正在进行结合城市道路建设和景观标识设置工作,树立名人雕像,形成艺术组群。“景观标志的设置将在5年时间内基本完成。”

                市文物局:正在研究腾退保护政策
  市文物局将会同市法制办等部门研究起草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腾退工作标准及管理办法,使建立文物保护与合理利用的长效机制得到法律上的保障。相关工作正在调研中。
    晨报记者 贺岩/文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6-6-20 22: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全都腾推建博物馆我觉得也不是个事,北京需要那么多博物馆吗?全都建成名人故居,有的名人一个人就占了北京好几处,而且不论建成什么,都要国家投入大量的维护费用,这本身也是不现实的。

其实根本的办法就是落实房产政策,这宅子当初是谁的,拿出地契来房契来,归还人家,房子变成私有财产了,自然房主就知道保护修缮了,当然这中间政府还要做好监督,不得随意改建、翻建,要注意保留历史信息。

这么点简单的事,就是没人去做。

发表于 2012-2-21 22: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钱也不去干这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6-6 09:57 , Processed in 1.113843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