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韩雪晨在2010-10-10 19:04:00的发言: 感谢楼主分享,看完一遍后只喜欢3楼的那件~~~ ! V2 _$ ?, J% [& i/ X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纹片著称。“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 其特征可归纳为:黑胎厚釉,紫口铁足,釉面开大小纹片。遗憾的是,宋哥窑的窑址,至今还没有被人们发现,我们只有从传世作品上去解读哥窑的历史。哥釉瓷的重要特征是釉面开片,这是发生在釉面上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开裂原本是瓷器烧制中的缺陷,后来人们掌握了开裂的规律,有意识地让它产生开片,从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美感。宋代哥釉瓷釉质莹润,通体釉面被粗深或者细浅的两种纹线交织切割,术语叫作“冰裂纹”,俗称“金丝铁线”。哥窑瓷土脉微紫,质薄,有油灰色、米色、粉青色三种瓷釉彩,表面满裂纹。
$ v5 y# Y* I# R8 n/ J
: `# [+ Z/ O r, A# i 因为土质含铁量较高,烧胚时发生还原,瓷器胚呈紫黑铁色,瓷器没有涂釉的底部显现瓷胚本来的铁色,叫“铁足”,而釉彩较薄的口部呈紫色,叫“紫口”,俗称“紫口铁足”。一般来说,大器小开片者和小器大开片者颇为珍贵。由于哥釉瓷细致、精美,以后各代对它都有仿造。特别是到了清代,还出现了一个仿哥釉瓷的高潮。到了清朝后期,哥釉明显地不如清前期,颜色越来越深,开片越来越细碎,釉面甚至出现凹凸不平的疙瘩釉,胎质也变得疏松。
" |& s! N# Y: V- L; [% U/ ^6 ]* H s; _
4 C. R( I1 |3 G2 _) q% a7 c( _* U- R( [+ i- ]. Q$ d
7 P& A+ ^7 k+ _0 D
& B5 G# |3 H5 Q2 ^: g. M# u+ C5 J
相传宋代龙泉章氏兄弟各主窑事,哥者称哥窑,为宋代名窑之一。窑名最早见于明初宣德年间的《宣德鼎彝谱》一书,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嘉靖四十五年刊刻的《七修类稿续稿》称“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名故也,章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旧闻紫足,今少见焉,惟土脉细,釉色纯粹者最贵;哥窑则多断纹,号曰百极碎”;《处州府志》又载:“从其兄其生一,所主之窑,皆浇白断纹,号百极碎,亦冠绝当世”,曹昭《格古要论》,“旧哥窑色青,浓淡不一,亦有紫口铁足”。
- p7 |8 ^& Q* r8 w6 q" ^ $ }1 b/ ~0 Z- i5 u& |
哥窑,宋代所烧,本龙泉琉田窑,处州人章姓兄弟分造,兄各生一,当时别其所陶,曰哥窑。土脉细紫,质颇薄,色 / g0 d( ]6 F D, k, w9 F. i
/ f' | a; p& a, M6 l
青浓淡不一。有紫铁足,多断纹隐裂如鱼子。釉惟米色、粉青两种,汁纯粹者贵,唐代《肆考》云:古哥窑器,质之隐纹如龟子,古官窑,质之隐纹如蟹爪;碎器纹则大小块碎。古哥器色好者类官,亦号百极碎,今但辨隐纹耳,又云汁釉究不如官窑。” 6 b4 h( E1 r3 E7 n6 A# c: o8 r
( b; c C6 I, z
“哥窑”条记载:即名章窑,出杭州大观之后,章姓兄弟,处州人也,业陶,窃做于修内寺,故釉色仿佛官窑。纹片粗硬,隐以墨漆,独成一宗釉色,亦肥厚,有粉青、月白、淡牙色数种。又有深米色者为弟窑,不堪珍贵。间有溪南窑、商山窑仿佛花边,俱露本骨,亦好。今之做哥窑者,用女儿岭釉加椹子石未,间有可观,铁骨则加以粗料配其黑色。由此,哥窑铁足,釉面莹润多断纹,风格特征近类南宋官窑。哥窑器以纹片着称,其中多为黑黄相交,俗称金丝铁线。
. l$ D% K" h# ~
x; Z: J e5 F$ L# A 关于金丝铁线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宋代龙泉县,有一位很出名的制瓷艺人,姓章,名村根,他便是传说中的章生一、章生二的父亲。章村根的擅长制青瓷而闻名遐迩,生一、生二兄弟俩自小随父学艺,老大章生一厚道、肯学、吃苦,深得其父真传,章生二亦有绝技在身。章村根去世后,兄弟分家,各开窑厂。
/ }0 H# H. P- u/ A; z" O
' L* r" q' {* O4 m0 z 老大章生一所开的窑厂即为哥窑,老二章生二所开的窑厂即为弟窑。兄弟俩都烧造青瓷,都各有成就。但老大技高一筹,烧出“紫口铁足”的青瓷,一时名满天下,其声名传至皇帝,龙颜大悦,钦定指名要章生一为其烧造青瓷。
9 u5 G2 _* [& T7 F3 a9 Z! l4 l& k
老二心眼小,心生妒意,趁其兄不注意,把粘土扔进了章生一的釉缸中,老大用掺了粘土的釉施在坯上,烧成后一开窑,他惊呆了,满窑的瓷器的表面的釉面全都开裂了,裂纹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曲有直,且形状各异,有的象鱼子,有的象柳叶,有的象蟹爪。
& h% a9 |5 T; S% d j% L$ o
% u) W1 C: j# k 他欲器无泪,痛定思痛之后,他重新振作精神,他泡了一杯茶,把浓浓的茶水涂在瓷器上,裂纹马上变成茶色线条,又把墨汁涂上去,裂纹立即变成黑色线条,这样,不经意中形成“金丝铁线”。 ' P1 j8 ^* t$ B
$ k. G0 R/ O7 P0 }5 t
$ ~8 w5 X1 Y3 l8 `
( H( n8 L- I- D- g% d要点
K G: d3 b0 T( [ 其一,哥窑釉属无光釉,犹如“酥油”般的光泽,色调丰富多彩,有米黄、粉青、奶白诸色。 7 A9 P6 y \& s+ g$ n, \
; b7 q7 n# x7 m5 F, @
% Q& X7 n9 s1 `
9 C) S$ x+ z7 c4 }. x9 w1 s+ [- f
3 Q' r9 T# J, J8 o n5 v' a3 f) F3 B
其二、“金丝铁线”的纹样,哥窑釉面有网状开片,或重叠犹如冰裂纹,或成细密小开片(“俗成百圾碎”或“龟子纹”),以“金丝铁线”为典型,即较粗琉的黑色裂纹交织着细密的红、黄色裂纹。
( |1 C5 X5 W3 k/ o; m0 l5 x! s7 o
$ n0 Z+ x' K2 {- V- Y4 C8 f. N) } 其三、“聚沫攒珠”般的釉中气泡,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犹如“聚沫攒珠”般的美韵,这是辨别真假哥窑器的一个传统的方法。 4 k; i5 M3 `8 M3 z* x' R8 n
% i7 i0 S/ A5 U( u% q. ~! ` 其四、“紫口铁足”的风致,哥窑器坯体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黄色,器皿口部口边缘釉薄处由于隐纹露出胎色而呈黄褐色,同时在底足未挂釉处呈现铁黑色,由此,可以 概括出故有“紫口铁足”之说,这也是区别真假哥窑器的传统方法之一。 9 O/ [9 k: C" `9 p9 B
7 Z3 m- c0 z, ?) M
哥窑瓷器从色泽区分,有月白、灰黄、粉青、灰青、油灰、深浅米黄等种类。哥窑瓷最显著的特征,是釉色沉厚细腻,光泽莹润,如同凝脂;若置之于显微镜下,可见瓷釉中蕴含的气泡如同聚沫串珠,凝腻的釉面间迸裂有大小不一,或密匝或疏落的冰裂状网纹,其网纹之色浅黄者宛若金丝,细黑者如铁线,二者互相交织,因而被名之为“金丝”、“铁线”。宋代哥窑胎质坚细,瓷器口沿尖窄,厚釉在瓷器口沿不能存留,垂釉多在口沿边稍下处形成略微凸出之环形带,因口沿处胎骨略黯而被称之为“紫口”,此为宋哥窑瓷之一绝,尽管以后历代有许多仿宋哥窑,但在烧制上皆未能臻此绝艺。1992年,香港佳士得拍卖一件宋代哥窑“八方贯耳瓶”,虽然当时收藏界仍有人持不同看法,但其拍出价仍高达1000万元以上。 0 Y5 s7 Z; h+ {" J$ l: Q# N' R
5 C& |0 ?* v" u
8 S$ p1 x1 l! m' Y$ |
& W9 S- A5 y5 h! \# n
) D* |/ z3 K: I
哥窑器必须具有众所周知的“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前者是哥窑的与众不同的裂纹,大纹为“铁线”,有的显蓝,大纹中套的小纹为“金丝”,有的不一定显金黄,大纹小纹合称为“面圾破”,它应当是密而不疏,曲而不直;后者是哥窑显露的较为特殊的胎色,但两者往往如鱼与熊掌一样不可兼得。瓷胎满釉器有“紫品”而无铁足。铁足应当是胎质本身的无釉颜色。铁足如是人为施加的一种黑色釉,其真伪值得怀疑,与《七修类稿续编》中记载的“其足皆铁色”相悖。 % r' |2 [$ p# {2 e, ~
# s1 k- A4 [& Q, M- K b 哥窑属青瓷系列,釉色为青釉,浓淡不一,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等色,因窑变作用,釉色多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泽,非人为主观意志所为。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少花纹,无年款。胎色有黑灰、深灰、杏黄、浅灰等。釉面不光洁,但有一层如酥油之光,釉质较深浊不清透,釉层厚薄不匀,蘸釉立烧之器,底足之釉最厚,有的可达4毫米。其烧造方法为裹足支钉烧或圈足垫饼烧,后者可明显见到所垫圆饼烧造的痕迹。 * z* y7 ?$ K2 h$ u1 R d0 x/ b
, y9 s7 A+ B9 m' v( j' M 哥窑的底足也颇为特别,其圈足底边狭窄平整,非宽厚凹凸,足之内墙深长,足之外墙浅短,难以用手指提拿起来。 ; G9 b8 r1 U. }' k( L
# u, M$ A9 u; i+ [. [# e
就是哥窑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称道、又最被人忽视的特征,即所谓“攒珠聚球”。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早已说过,“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攒珠,……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可以当作划分时代的一条线索。”显然,“攒珠”指的是哥窑器中之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物的内壁和外壁或内身和外身上。但孙老说得比较笼统,实际上真正哥窑的釉内气泡不仅仅只是“攒珠”,还显现出一种比“攒珠”稍大一点的“聚球”。 & U/ r2 z7 [. \5 b* I
: w+ l$ F6 F/ w7 j8 q& u7 I 球比珠大,也就是说哥窑有大小不同的两种气泡,其排列形式不是间杂错落,而是较为整齐地排列在一起。聚球式的气泡比攒珠的气泡数量要少得多,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内壁,像一个很厚的环。“攒珠聚球”它是当之无愧的划分真假哥窑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
+ E, _' T5 ^4 Z5 M4 `7 d0 {, t( t% ]/ g6 `
. p0 D) E! \* l7 G( ^
6 M! }# k* r2 Q4 f, @ 哥窑釉质纯粹浓厚,不甚莹澈,釉内多有气泡,如珠隐现,故通称“聚沫攒珠”。釉色宝光内蕴,润泽如酥。纹片多种多样,以纹道而称之有鳝鱼纹、黑蓝纹、浅黄纹、鱼子纹;以纹形而称之有纲形纹、梅花纹、细碎纹、大小格纹、冰裂纹等,总名为百极碎。哥窑器物传世的以各式瓶、炉、洗、盘、碗、罐为常见。但哥窑窑址仍未确认,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悬案之一。 . k9 Q! i4 w# }1 g- e
r; u! t$ Y Y. L8 M
% D9 j7 U; J* e
) _: i, f5 b& ^
1 N: Y4 \; Q7 v# Z 关于哥窑的文献记载最早可见于明代《宣德鼎彝谱》:“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各窑器皿……”,由于柴窑被传为五代所烧,故后世只列五大名窑,即官、哥、汝、定、钧。
$ e4 z! A! V9 Z: e; P
- v. {) U; H* ?- P 作为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历来受到收藏家、鉴赏家、考古学家等专家学者的重视和关注,对哥窑的课题研究从未间断且方兴未艾。随着文献资料的不断发现和考古资料的不断充实,对哥窑的认识已渐趋清晰。然而,由于缺乏同代文献,且后代文献常是一鳞半爪,零零碎碎,有的还互相矛盾,目前仍无法揭开层层面纱,呈现它的真实面目。虽然数十年来与哥窑相关的考古实物资料不断增多,并且也依据这些实物资料解决了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但在惊喜之后,蓦然回首,人们发现,这些实物资料以及由此而得出的结论往往与文献记述无法对应,有些甚至南辕北辙。因此,哥窑问题依然迷雾重重。
' f! N* q. d7 O + U/ C4 v: t7 {( {7 Y
哥窑恰如一颗色彩绚丽光芒四射的夜明珠,人们只能远望它耀眼的光环,而无法目睹它真实的风采。 : f( C# f( Y- s1 u( j' {
) u9 H z* m, P" N 与哥窑相关的文字最早见于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孔齐的《至正直记》:“乙未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一般认为,这里指的哥哥洞窑和哥哥窑即为哥窑,“绝类古官窑”也正与以后的文献描述的哥窑特征相符。其后明代《宣德鼎彝谱》说:“马祖之神供奉狮首马蹄炉,仿宋哥窑款式,炉高五寸六分……”,此文多处提到“仿宋哥窑款式”,因此哥窑被认为是宋代的名窑是顺理成章的。
1 @: S( X" P0 j) q. _3 g* @: S3 s( C& q j# n
现今发现的真正论及哥窑最早的文献当推明代陆深《春风堂随笔》:“哥窑,浅白断纹,号百圾碎。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田窑,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陆深,字子渊,上海人,弘治十八年进士,卒于嘉靖二十三年(1545年)。文中明确了哥窑烧造于龙泉的琉田,琉田今名大窑,为龙泉窑的中心产区。然而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高濂的《遵生八笺》又有别论:“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二窑烧造种种未易,悉举例可见,所谓官者,烧于宋修内司中,为官家造也,窑在杭之凤凰山下……哥窑烧于私家,取土俱在此地。官窑质之隐纹如蟹爪,哥窑质之隐纹如鱼子,但汁料不如官料佳耳……”,文中“取土俱在此地”已将哥窑产地定为杭州。这一前一后的两种说法,是明代文献中最典型的关于哥窑的“产地说”。 - p% R1 o" u6 O4 U3 R# H1 Z
; T1 Z- l1 v. W5 C3 R4 k
明末和清代,论及哥窑的文献越来越多,但多为抄录诠释前人著作的产物,沿袭《春风堂随笔》和《遵生八笺》之说。然而对于哥窑器物特征的描述倒是越来越具体,越来越清晰。综合各类文献资料,哥窑的特征为:胎色黑褐,釉层冰裂,釉色多为粉青或灰青。由于胎色较黑及高温下器物口沿釉汁流泻而隐显胎色,故有紫口铁足之说;釉层开片有粗有细,较细者谓之“百圾碎”。根据文献提供的线索,人们在浙江龙泉的大窑和溪口找到了生产类似器物的窑址。其产品为黑胎开片,釉色以粉青和灰青为主,单色纹线,应为入土所致,用垫饼垫烧。上述特征及烧造年代均与文献所述完全相符。至此,宋代五大名窑的哥窑已成定论,其烧造年代为南宋中晚期,产地为浙江龙泉。 & H. Z/ k" Z& p$ Z" x4 y
5 k3 @) G5 Z, X0 d1 [
然而,不久后人们发现了一类与哥窑特征相符的,而与龙泉产的哥窑特征有别的器物。此类器物亦为黑胎开片,紫口铁足,但其釉色多为炒米黄,亦有灰青;纹线为黑黄相间,俗称“金丝铁线”;用支钉支烧,器型亦不同。由于此类器物仅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台湾故宫博物院等有少量收藏,而不见于墓葬出土,故被称为“传世哥窑”,而称龙泉所产为“龙泉哥窑”。20世纪90年代起,人们对传世哥窑进行深入研究,但由于传世哥窑的窑址无踪可觅,对其性质及年代一时难有定论。一种观点认为,传世哥窑应为文献所述南宋修内司官窑。其理由是,根据南宋顾之荐《负暄杂录》所述理解,修内司官窑产品质量优于郊坛下官窑,但修内司官窑至今无影无踪,更无从知晓其产品面目,而现有
: w% N, f8 I4 G/ W; U& l, ~
" s. R* \1 E h. x. m
, d% z5 w% B. I( l
7 M6 w1 m$ \0 Z* W' F实物资料仅有传世哥窑质量似乎优于郊坛下,因此传世哥窑当为修内司官窑。另一种观点认为,所谓传世哥窑其实就是元代孔齐《至正直记》所述的哥哥洞窑,其年代应为元代。至此,传世哥窑仍是一团迷雾,但一般认为,其年代并非宋代,而是元代。
$ r+ N" T7 ?/ I: u9 o 9 z% |8 A9 t" h% J
与此同时,人们对龙泉哥窑和杭州南宋郊坛下官窑深入研究后发现,两者无论从窑炉结构、制瓷工艺、烧造方法还是产品的胎、釉、器型等均基本一致。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皇朝,哥窑作为民窑完全按照官窑的方式生产与官窑相同的产品是不可能的,即使仿造一件御器也要充军杀头的。于是,就有了“龙泉仿官”和“龙泉官窑”之说。所谓“龙泉仿官”,说的是官僚贵族羡慕皇室用瓷,私下派人烧造以供自己需要。其实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难道官僚贵族就不怕杀头吗?因此“龙泉仿官”立论不久即被基本否定,代替它的是“龙泉官窑”。
7 o; P) ?& T* E5 A* g( u
6 {/ x: O T, q3 A 1996年9月,在杭州老虎洞发现一处窑址,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98年5月至12月和1999年10月至2001年3月分两次对该窑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获取大量器物残件、瓷片和窑具。经深入研究,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宋代地层中的遗物应为文献所指的“修内司官窑”,而元代地层中的遗物是“传世哥窑”,后者是仿造前者的,“传世哥窑”的实质是南宋灭亡后仿官的产品。也有专家学者认为,老虎洞窑即《至正直记》所述的“哥哥洞窑”。至此,可以基本确定,传世哥窑是元代的产物,绝非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哥窑。 / m+ l% k0 z l' R! b+ G, U
7 Q. y* Y7 r' R! O9 d2 P! \
由于原来被认为哥窑的龙泉黑胎开片瓷被认为是“龙泉仿官”和“龙泉 ) R' }5 ~$ Z/ j8 y& o, [) e
( B5 J" v) j6 E
6 Y) d* e& d4 m2 h; ?/ U/ c
5 w: V/ W) @! }% q4 g
7 Q; e" ]8 D. R# D( `6 i官窑”,宋代似乎就不存在哥窑,文献关于哥窑的记述被认为是以讹传讹。然而,仔细研究和分析,就会发觉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其关键在于“龙泉官窑”和杭州郊坛下官窑孰先孰后的问题并未真正得到解决。由于“龙泉官窑”的立论建立在“龙泉仿官”的基础上,认为仿官是不可能的,却又与官窑相一致,自然是官窑,并认为杭州郊坛下不能满足朝廷之需,再在龙泉烧造以充不足。这一观点很自然地派生出杭州郊坛下官窑早于龙泉官窑的定论。然而,到目前为止,仍无足够的考古资料证明这一观点,并由此还引发出种种疑团:郊坛下不能满足朝廷之需,为什么不就地扩充、就近扩充,而要到千里之外的龙泉建窑烧造?宋室南渡带来了北方工匠,他们惯于圆窑用煤烧造,何以能在杭州建立龙窑用柴烧造?文献关于哥窑的论述难道一定都是空穴来风吗?哥不能仿官,但官却可以仿哥,各朝各代的官窑都建立在民窑的基础上,难道就不存在官仿哥的可能吗?宋室南渡,皇帝漂泊13年,这期间南渡窑工在何处生存?如何生存?是吃皇粮还是自谋出路?这些疑问最终都聚焦在龙泉最初的黑胎开片瓷的年代和性质上,也就是说龙泉最初的黑胎开片瓷会不会是皇帝颠沛流离的十余年中北方工匠和龙泉窑工技艺结合的产物? ( ~$ N/ ~/ S3 T; y
9 O# m; |, l4 h) m, y( d0 v3 R
这类产品是否可能属于民窑性质?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事物情理上分析,这是完全可能的。在皇帝四处逃窜命且不保的十余年中,朝廷无力照管南渡窑工,他们或者被安顿在某处,或者不得不自谋出路。无论如何,当时制瓷业已相当出名的龙泉是他们的首选去处。在这长长的十余年中,他们
6 s, _% i% O" [8 E8 [% B0 N: [9 b0 o! |8 M" a! R
/ m, I4 v* V# v! D
; {' l3 {: Z5 D4 N6 Q+ I" N& B3 D! O% V
/ i7 J9 C6 r' g# g% m: o3 |, H. q
与当地窑工一起,融合了南北的制瓷技艺,用当地的原料、燃料、窑炉和烧造方法,烧制出一种类似汝窑胎骨的,器型与汝窑产品相似的,但釉层与汝窑明显有别的黑胎开片瓷,并逐渐在上流社会和文人雅士中产生影响,打造出一种名为“哥窑”的品牌。这期间,皇室贵族用瓷或许也取之于此,但其性质并非官窑而应属于民窑。待朝廷安定,将这类瓷器定为官窑,然后召集窑工到杭州,筑窑烧制,确定为南宋官窑。因此,宋代哥窑的存在是可能的,官仿哥也是可能的。这一点在论及南宋官窑的文献中也能找到蛛丝马迹,如明代高濂《遵生八笺》中的“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其中即隐含官仿哥之意。然而,到目前为止,这只是一种可能,如果这种可能成立,那么文献的记载以及关于官、哥的一些疑问都将迎刃而解,并顺理成章。但要证实这种可能是否确实存在,尚需足够的证据。相信随着考古发掘资料的不断完善和科学测试手段的不断完备,哥窑问题最终能得到彻底解决。 2 o H4 O( i# P' c" i9 P2 P0 G
( r7 B" d; _% }( ^2 h9 y$ l
S* D) ^9 e! m虽然哥窑还笼罩着层层的面纱,但其名称和特征却被多数鉴赏者、收藏者所接受,并一直沿用。元、明、清各朝仿哥窑的产品屡见不鲜,其数量和质量均以景德镇为最,其产品走向多为皇室和达官贵人,世界各著名博物馆多有收藏。从20世纪50年代起,哥窑作为传统产品由龙泉各制瓷厂家开发生产,大量上市,远销世界各地,走入寻常百姓人家。 - D- ]9 V2 e0 x1 i' R( X$ Z
0 r' I) ?, @9 L+ Z+ x% o' _ 哥窑釉质纯粹浓厚,不甚莹澈,釉内多有气泡,如珠隐现,故通称“聚沫攒珠”。釉色宝光内蕴,润泽如酥。纹片多种多样,以纹道而称之有鳝鱼纹、黑蓝纹、浅黄纹、鱼子纹;以纹形而称之有纲形纹、梅花纹、细碎纹、大小格纹、冰裂纹等,总名为百极碎。哥窑器物传世的以各式瓶、炉、洗、盘、碗、罐为常见。但哥窑窑址仍未确认,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悬案之一
( ?4 E H4 E4 A2 }; K$ R
! v, r+ D" R R6 P1 V 宋代哥窑瓷既如此名贵,那当时其窑址又在何处呢?
- y. d3 v8 M9 \& J1 A9 B5 t& t5 M o6 e/ l$ S
哥窑之名,在宋代文献中未能查到,在元代《至正直记》中始有哥窑之说。清人许之衡《饮流斋说瓷》释云:“哥窑,宋处州龙泉县人,章氏兄弟均善冶瓷业,兄名生一,当时别其名曰 ' P- r' A7 `, L5 n0 l
# Q+ x4 a3 q) N
5 p% a2 c- V- H: I6 |. H! Q" }/ w0 [: g8 s- @+ l5 e p
哥窑,其胎质细,性坚,体重,多断裂,即开片也。” 就是说,南宋处州龙泉县(今属浙江省)有章姓兄弟俩以烧瓷为业,哥哥章生一烧瓷以胎细质坚、断裂开片为特色,因而被命名为哥窑,这似乎是名副其实的。1956年以来在龙泉县的考古发掘,即发现了黑胎青釉、细丝片纹的龙泉青瓷。 1 N* Q6 k1 D, G0 _2 q. q; Y2 L& r" y
6 C- A$ ~9 t) [( u" M 但人们却仍有怀疑,因为传世的宋代哥窑,琢器造型多仿青铜器,俨然为宫廷用瓷样式,按理应出自官窑;而如上所述,章生一的哥窑显然只是民间私窑。 ( z7 m$ ^ h$ e5 O7 ^* d8 v- U7 v
% ] L4 ^8 [( _8 |- F
2 R' S: ?4 x4 A
( `1 ~0 R8 {! }" K( q. ?0 m1 J
9 {' b y& i# t- R
研究者推断,宋哥窑似应出自南宋修内司官窑,只是因当时的官窑对民间保密,弃窑时又作了处理,故其窑址迄今未能发现。后世因章生一之哥窑声名大噪而以之命名为南宋修内司官窑所出的这批名瓷,应有穿凿附会的成分。 4 m3 r ~# U- h% K4 N
/ S2 \! [/ a0 e" r 宋代哥窑在后世备受人们青睐,元明清仿制者颇多,且各有风格,被称为仿哥窑或哥釉,但其制作工艺已不能与宋代哥窑相媲美。清乾隆帝尤喜赏宋代哥窑,尝欣然作诗赞云: 2 E6 v# d e( [/ {" V% _
) J# J6 ~/ z- s! r: ^ Y
2 k5 H4 F; ^" y" I# w5 A a* o& z
$ @% a! K7 h" W; ?! a( j2 ~8 h
" w! G9 J3 A9 _- V7 O" H“铁足圆腰冰裂纹,宣成踵此夫华纷。” 哥窑瓷造型端庄古朴,器身釉色滋润腴厚,传世者弥足珍贵,现主要藏于北京、上海、台湾等地博物馆。定窑以烧白瓷著称,碗、盘制品多采用覆烧工艺,口沿涩胎无釉,故在一些精细的制品上常用金、银、铜钤口。钧窑创造了以氧化铜、钴等金属矿物质为着色剂,烧制铜红、天蓝、月白等釉色。官瓷有别于汝官瓷,窑址先在开封,后迁杭州。官瓷艺术上追求质朴无华、淡雅自然;胎骨坚薄;釉色翠美清新,腴润如脂;纹片纵横,飘逸流畅;“紫口铁足”是其独特名贵处。
1 L% S8 Z. T. k" c$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