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
伟大的党制定伟大的政策,让亲人两分离。
楼主的母亲还算幸运,毕竟您的母亲有四个孩子,最起码在北京您母亲有三个孩子在身边!等到我们这代人可就没有您母亲那么幸运了!我们这代人只准生一个,将来我们这代人老了生病由谁照顾呢?
小声问一下,您母亲生病时,是谁整天照顾她呢?
母亲生病时由姐姐照看,父亲早因弟弟下乡,思念过度去世(弟是唯一亲生儿)
谢谢您的关心,我一直主张生两个,社会问题才会好解决点,现在也不插队支边了。
您的父亲因弟弟下乡,思念过度去世.这事对现在的孩子们讲简直就像天方夜谭,可当年不知有多少知青的家人为自己的孩子下乡而撕肠裂肺!
楼主的姐姐是一位很孝顺的好人.对于现代人来说,既便孩子有这孝顺的心也没有孝顺的力量啊!虽然现在孩子们不插队支边了,但是现在的孩子们有多少能力和精力照顾自己的父母呢?孩子们自身受到的压力也是非常大的!
您这两首歌,我曾和我们学校的合唱团参加过北京市大、中专院校的歌唱比赛中唱过。我还当指挥。同学激动的高声歌唱,看来我们是同龄人。
我们也去过内蒙,后来又转战四川参加三线建设,奉献了自己一生的微薄之力。
唯一不足之处是亏待了自己的父母和孩子,孔子说:“父母在不远行。”我现在才体会到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祝您九十多岁的老母亲健康长寿!
我是60年代“听党的话,哪里艰苦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到南方去,到北方去,到祖国最需要地方去。”,“支援三线建设!”,的第一机械工业部所属院校毕业生。离开了首都到了艰苦的祖国北部边疆工作,现在已退休多年,实现了献出青春献子孙的一生。感知真主给了母亲健康的身体还生活在北京,每年还能回北京看看九十岁的老母亲以满足她对唯一儿子的思念,作为有儿有孙的我有愧于母亲的养育之恩,骨肉分离两地不能使为儿女操心一辈子的母亲享受四代人团聚一起的天伦之乐,心里忍受着骨肉分离痛苦的煎熬。北京的家在哪里?回北京的路在哪里?这些只是心里痛苦的追求,回北京的家只是在梦中实现。我 每天都在默默地祈求真主赐给母亲吉祥,健康!祝天下所有的母亲们幸福,健康,快乐!
我们毕业早,65年不一定非出去。但那时风气不一样。全班47名同学的志愿都是“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最后只有12名团员去了。我们吃点苦没啥,对不起年迈的父母。每次探亲临走,我母亲忍住不哭,父亲倒老泪长流。结果父亲先走了,母亲后走。谁临走我都不在。只有我们着些同命运的人,体会的到。
跟我们的后代人谈起想当年学校毕业热血沸腾相应国家号召,“哪里艰苦哪里去”,“到南方去,到北方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离开北京,离开亲人参加三线建设他们都很不理解。只有我们有着相同经历人才有共同语言和共同体会。欢迎有相同经历的北京人一起聊聊,诉说当年有意思的事!
时代不一样。那时候我们的父母辈,也是这样的。组织上要求去哪里就去那里,家当只有几口皮箱,到了工作单位,组织上就会安排宿舍和一切家具。相信不少人家里都有过那种贴着小字条或钉着小铁牌的公家的家具。那时候就是那样的。
当然,见到久别的父母,心里还是难过。我们插队后,回京“探亲”,一般的家长问的第一句话,就是“什么时候走”,那份酸楚,不是现在的孩子们可以体味的。
当时父母也不同意,父母都六十多岁了,我和弟弟是最小的两个。软磨硬泡的把我母亲扶到学校,表了个态,表示支持。我弟是没办法,怕父母伤心,在送同学下乡时,什么也没带,一块走 的。行李是后寄的。
我们四个小女孩到内蒙,好在有信念支持。好事做了一路。坚持一辈子。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1-24 05:39 , Processed in 0.148578 second(s), 17 queries .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