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122|回复: 34

[8月21日周六]中山公园拍记活动公告[含1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0-8-16 13: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8月21日周六]中山公园拍记活动公告

- c$ J f9 v1 H& h9 l: n

 

: Q8 c9 c0 U. _$ [+ E

开放式拍记:

4 y7 w- }- _ b" b

活动时间:8月21日周六早8:30-12:00

`4 ]8 U3 Q! h0 o: i, R) I

 

7 M2 q6 T( J1 J5 e7 C8 J

集合地点:中山公园西门(南长街路口向北300米路东)

7 p) `, |! x3 X& P/ u4 K3 p

[8月21日周六]中山公园拍记活动公告

[8月21日周六]中山公园拍记活动公告

/ j7 o8 ]9 t2 [- a

 

: j! R: {7 G+ a8 e3 G

自由参与,无需报名,直接到集合地点集合,门票自理(好像是2元也好像是5元)

/ {/ b$ z: K0 G- D0 [: Y

 

6 N+ w, h$ J8 z

拍摄区域:中山公园

, a. r* o" Z, t1 n9 q

 

; [2 m9 F) @2 Q# U% i3 _

联系电话:13522872255  掌柜

# E- _$ Z, k3 N. f& ~4 @0 d5 x

 

Q& e: I7 H) n1 o" e7 ?$ g! v

相关资料:中山公园
  位于天安门西侧,面积22余公顷。原为辽、金时的兴国寺,元代改名万寿兴国寺。明成中山公园(北京)祖朱棣兴建北京宫殿时。按照“左祖右社”的制度,改建为社稷坛。这里是明、清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1914年辟为中央公园。为纪念孙中山先生,1928年由冯玉祥部下时任北平特别市长何其巩等爱国人士改名中山公园。
   从南门入园,走过门厅,穿过曲折的彩绘长廊,迎面矗立着一座蓝琉璃瓦顶的由郭沫若题写的“保卫和平”石牌坊(原称“克林德”坊和“公理战胜”坊)。放眼北望,古柏成林,大多是明代所栽。其中有7株挺拔参天,形态各异的古柏相传为辽时种植,迄今已逾千年。还有一株槐树与柏树相抱而生。称“槐柏合抱”,至今仍枝繁叶茂,蔚为奇观。由此西行就到了坛门外,一对雄俊的石狮系北宋遗物,是1918年从河北大名的一座古庙废墟中发掘迁来守门的。
   走进坛门.眼前是一条绿色的林荫道,周围遍栽果树。公园的主体建筑社稷坛位于轴线中心,坛呈正方形,为汉白玉砌成的三层平台。坛上铺着由全国各地进贡来的五色土: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以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意思,并象征土、木、火、金、水五行,古人认为,五行乃是万物之本。坛台中央原有一方形石柱,名“社主石”,又称“江山石”,以示“江山永固”。石柱半埋土中,后来全埋,1950年已移去。坛四周建有四色琉璃墙,东蓝、南红、西白、北黑,四面各立汉白玉棂星门一座,显得格外庄严肃穆。皇帝把“社稷”看作为国家的象征,并自认为受命于天,为了祈祷丰收,每年春秋仲月上戊日清晨来此祭祀,凡遇出征、打仗、班师、献俘、旱涝灾害等也要到此祈祷举行仪式。坛之北的“拜殿”又名享殿或祭殿、是一座宏大的木构建筑,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白石台基,无天花板。明露着梁架和斗拱,绘和玺彩画。1925年曾在此殿停放孙中山先生灵柩。接受各界人士瞻仰吊唁。1928年由冯玉祥部下时任北平特别市长何其巩等爱国人士改名为中山堂。堂后门内两侧原列有72支镀金银的铁戟,故称戟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将铁戟全部掠走。社稷坛外西南面,有神厨、神库、宰牲亭等附属建筑。   社稷坛东边,环境清静,称长青园,园内叠假山、搭花棚、筑花坛、置盆景。在松柏苍翠,杉竹相映中,点缀着松柏交翠亭、投壶亭、来今雨轩等景点;西边的唐花坞是培育各种名贵花木的温室花房,一年四季万紫千红,春意盎然。这里还有迎晖亨、兰室、水榭、四宜轩、春明馆、绘影楼等建筑。
   此外,园内还从各地迁移来一些古建筑,在唐花坞以西,著名的“兰亭碑亭”与“兰亭八柱”,原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是19l7年迁来的。亭为重檐蓝瓦八角攒尖顶,立在中间的石碑上刻有“兰亭修禊曲水流觞图”和乾隆帝所写的有关“兰亭”的诗作,八根石柱上分别刻着历代书法家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帖,是珍贵的石刻文物。1915年从清代礼部衙门移来的习礼亭,原建于鸿胪寺内,是各地初入京的文武官员和外国使臣朝谒皇帝习礼之地。   公园后部植一片柏树林。筒子河上可划船,冬天冰封期能滑冰。隔河与故宫相辉映,波光楼影中山公园(北京)景2,景色如画。在加拿大的温哥华,有一座中山公园,旅居这里的华人、华侨和学子们的强烈的怀乡之情,从山水、林桥、路廊中折射出来。中山公园坐落于温哥华市中心东部,紧靠唐人街,与中华文化中心毗邻。据说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境外建造的第一个全景中国古典式花园——苏州园林的再现。公园始建于1985 年3 月,1986 年4 月24 日正式开园,由中国苏州52 位专家组成的承建队在建筑师王祖欣和冯小麟先生的带领下,同温哥华建筑师韦亚祖和布景师邓云密切配合,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建成此园。中山公园所用的建筑材料,大部分来自中国,如玲珑光洁的琉璃瓦,雕刻精美的木制工艺品,各式各样的花格窗、假山石,铺曲径、小路用的鹅卵石等。
   中山公园中有中国古典花园应包括的亭、台、楼、阁四部分,花园的设计反映着中国道家的哲学思想。崎岖对平坦,明对暗,大配小,刚柔相衬。园内既有铺满睡莲的平静湖面,又有小桥下的潺潺流水。花草树木中,松、竹、梅尤为显赫。前人赋予它们坚贞、正直、友爱的品格,给后人以美好的启迪。山石凸凹,崎岖有致,小径石阶,参差不平。雕刻着花鸟虫草的长廊又直又齐,水榭与亭台的地面又方又正。更让人感兴趣的是,公园虽小,但由于建筑师的构思巧妙,使人在游览时,有一种景景连绵,“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每当夏日的夜晚,在水榭对面的华枫堂,常有中国民乐演奏会。一曲《春江花月夜》,在水色山光的映衬下,将人们引向遥远的过去,带向大洋彼岸,让人如醉如痴。
   1993 年底,孙中山先生铜像被隆重地矗立在公园门口。中山先生半身铜像连同青黑的花岗岩基座,高约3 米。他神情庄重,目光深邃,令人肃然起敬。铜像是由中国著名雕刻家曾竹韶教授雕塑,由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赠送。铜像揭幕典礼那天,加拿大政府代表、中国驻温哥华总领事及公园管理委员会负责人等出席了仪式,并分别致词:孙中山的名字与中华民族同在;中山先生的铜像与温哥华的华人们的同在;中山先生的思想与世界和平与进步同在。
   中山公园是华人故乡的缩影、中华文化的结晶,中山铜像表现着中华民族奋斗不屈的精神。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0-8-16 14: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没特殊事情一定去

发表于 2010-8-16 14: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新人报到,密切关注,最近比较忙,有机会一定参与
发表于 2010-8-16 14: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报名一人!
发表于 2010-8-16 18: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   届时若无特殊事羁绊,一定参加。
发表于 2010-8-16 23: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多拍园内的圆明园文物!
发表于 2010-8-16 23: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忽然想起小时候到中山公园的哈哈镜馆
发表于 2010-8-17 09: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空就去。
发表于 2010-8-17 18: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陆老师这张青莲朵很久以前照的吧?我去过几次已经有围栏了!

发表于 2010-8-17 17: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掌柜在2010-8-16 13:30:00的发言:
4 W- w$ l" s1 O8 m, K5 C

[8月21日周六]中山公园拍记活动公告

: ^0 L' E' j1 I/ k) c7 z

 

8 o7 A3 C$ m5 A( {# ]) o( _

开放式拍记:

: k* E: I/ i0 O" `8 B8 o

活动时间:8月21日周六早8:30-12:00

2 k6 h7 I$ |; v+ ~; e/ v9 r

 

7 |2 ^* k5 [# Z5 i' ]6 B: @

集合地点:中山公园西门(南长街路口向北300米路东)

# f% G3 I$ |. L+ L6 j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zs.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 F: y6 G3 j! \

 

+ l0 t4 e N! C. ^& Z* s

自由参与,无需报名,直接到集合地点集合,门票自理(好像是2元也好像是5元)

/ _, A" f% i3 k9 D0 ^& j

 

2 A2 L4 l- Y/ ?) w: T$ `

拍摄区域:中山公园

, r, h% l9 C7 Y) y2 u

 

" t, Y1 j+ Q x; h- R0 K' j4 A

联系电话:13522872255  掌柜

/ w* s+ J2 {! [2 D. E( b& x" Q

 

/ {; l% V! ]; V+ I7 B2 L

相关资料:中山公园

! B) ?+ h7 x2 P" X4 E7 g; e% S( F

 

* i7 K+ m2 a1 A5 A

好活动……现在不知道有什么花开……

6 `. [- n1 i/ P! q0 k

 

9 c3 x/ l Y8 U2 J$ d' \( `# P

 

- `) n& a# Z, a# Z- m

西面的胡同,好像都拆没有了……

; e% D5 d8 F' U; ], m

 

! T3 h, o, F) `# l' [

 

5 i4 d3 U- t+ c' d# _9 J

 

0 i6 ^/ f, X! U9 X9 ]5 s" ~: }

 

* H0 A- P& _ O! D

 

$ `6 m; s* z6 Y6 M5 g7 x1 d; f; ]

 

; F% A, Z4 b! ~9 m! n8 g1 |& T0 t

 

% m' Q5 m% }& f `

 

& W. |, c; Y% @/ W: x7 g

 

- ^! p6 [! m! ]$ {

 

/ a6 O/ B# K. P: d e

 

# Y, |& N% h1 b; J' V0 Y

 

1 }6 C0 V* \2 o* _6 E

 

4 K8 h" q: K- G4 O+ H: w

 

! K% z5 o2 L8 p6 W' p- p# X) Q

 

发表于 2010-8-17 18: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早起的虫子有鸟吃

[8月21日周六]中山公园拍记活动公告

[8月21日周六]中山公园拍记活动公告

发表于 2010-8-17 12: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社稷坛原是皇家的“土谷祠”

  7 X/ x4 ]. A Z8 ]

北京天安门西侧的中山公园,原址为明、清两代皇家的社稷坛,1914年改建为北京的第一座公园,因地处城区中心而命名为中央公园,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又改名为中山公园。社稷坛占地面积虽大,但原来只有用于祭祀的祭坛、拜殿和服务于祭典的神库、神厨、宰牲亭等少量建筑物,改建为公园以来,才陆续兴建及由别处迁移来一些亭台楼阁和碑刻奇石。至今仍点缀着公园风景的、曾由乾隆皇帝命名为搴芝、绘月、青云片、青莲朵的四座著名观赏奇石,就是在建园初期,由圆明园遗址迁移来的清代皇家旧物。


$ d8 f7 H3 r3 ~7 r0 {& O

社稷坛原是皇家的“土谷祠”


9 g2 M! `9 X$ `' Y- c8 Q

社稷坛始建于1421年明永乐皇帝定都北京时期,其核心建筑物是用于祭祀太社神和太稷神的祭坛。太社,是土地之神。太稷,是粮谷之神。社稷坛,就是皇家级的“土谷祠”,体现着古代社会对于农业的重视。清乾隆皇帝作于乾隆三十一年二月的《春仲躬祭社稷坛》诗中写道:“古今重土谷,功德在民人”。

4 I! L) Y# |0 Q! C

祭坛为石砌的方台,台上覆盖着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的土壤,以象征东、南、西、北、中五方土地,因此祭坛又称“五色土”。在清代,这五种颜色的土壤,分别来自北京顺天府辖区内的涿州、霸州和东安县、房山县。

9 O: ?' Y) z) g: r+ ^

在清代,每年春季二月和秋季八月,皇帝都要到社稷坛举行祭祀典礼。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隆裕皇太后于1912年2月12日颁布《退位诏书》,宣布清朝皇帝退位,此后社稷坛祭典不再举行。1912年8月12日,民国政府京师警察厅下令,撤销了社稷坛管理机构奉祀署和奉祀官的编制。

8 z3 ?5 S# E" k" u" h& B$ Y, T

  

[8月21日周六]中山公园拍记活动公告

[8月21日周六]中山公园拍记活动公告

发表于 2010-8-17 13: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朱启钤创建中央公园

  - s: |) t4 u% B& M- |

1913年春,退位后仍住在故宫里的隆裕皇太后病逝于太极殿,民国政府在故宫太和殿为隆裕皇太后举办了追悼会。当时负责追悼会指挥事宜的交通部总长朱启钤,在工作巡视时发现社稷坛自停止祭祀以来,房屋破败,草树荒芜,蛇鼠滋生,垃圾遍地。1913年秋,朱启钤改任内务部总长之后,决定将社稷坛收归国有,改建为中央公园。社稷坛原有的大门朝东,通向皇宫午门前的御道。为方便游人出入,朱启钤在社稷坛南墙对应着天安门前西起第一座石桥的位置上,开辟了一个门洞,即现在中山公园的南大门,他还调动了工兵营进园清理荒草垃圾。1914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3周年纪念日那天,中央公园对外开放。由于社稷坛以前是皇家禁地,群众无缘进入,因此开放首日即吸引游客达上万人。

& S% U6 ?& y Q6 j- J2 m; `% I

当时民国政府财政困难,不可能拨给充足的经费。为使地旷景稀的社稷坛尽快具备公园规模,朱启钤发起社会募捐,出任了董事会会长,亲自主持规划建设。朱启钤还利用自己兼任京都市政公所督办的便利条件,从各处拆迁、调拨了一些建筑构件和材料。如现存于五色土南门外的习礼亭,原系清代掌管礼仪的鸿胪寺旧物,于1915年迁移入园。朱启钤主持正阳门改建工程时,又将天安门广场两侧288间千步廊拆下的木料调拨给公园,用于建造长廊和馆室。

, `- Z) R& y1 a; _ O

当年的中央公园,相继建成了来今雨轩餐馆、春明馆茶社、台球房、照相馆、图书室等多处休闲文化设施,成为公众社交聚会的场所。早期革命者李大钊、周恩来、高君宇、张申府等人都曾在中央公园开会议事。李大钊著名文章《庶民的胜利》,就是1918年在中央公园发表演说时的讲话稿。鲁迅与齐寿山合译的荷兰小说《小约翰》,也是于1926年在中央公园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完成的。

Z4 U) G" P7 F2 W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3月19日至4月1日,灵柩停放在社稷坛拜殿,有70余万群众前来祭奠。中央公园因此于1928年9月5日更名为中山公园,拜殿也更名为中山堂。

$ ?0 m/ q8 K/ i, ?. U+ d- {6 H% `

 

[8月21日周六]中山公园拍记活动公告

[8月21日周六]中山公园拍记活动公告

发表于 2010-8-17 13: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杭州的青莲朵

  5 v; U/ n* _- F5 Z2 A

中央公园当年在砌筑台基、堆造假山时,使用过不少圆明园遗址的石料。自1914年至1927年期间,还陆续由圆明园遗址运来了4座镌刻有乾隆皇帝题字的观赏奇石,这就是著名的搴芝石、绘月石、青云片石和青莲朵石。其中,青莲朵石还是乾隆皇帝从杭州弄来的南宋旧物。

: N1 Z ? ^/ l) e3 ]! @+ g

 

- N6 Y/ N- l* D+ z8 s5 _% O

青云片,是产自北京大房山的“北太湖石”,而青莲朵,则是乾隆皇帝得自杭州的南宋名石。《乾隆御制诗文全集?二集》所载《青莲朵》诗篇的序言说,乾隆皇帝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首次下江南时,慕名到南宋故都杭州的德寿宫遗址,去寻访一块刻画有梅树和芙蓉石的“梅石碑”。乾隆皇帝见到古碑仍在,梅树已枯,只有那状若莲花盛开的芙蓉石,尚自孤寂地依傍在枯梅侧畔。乾隆皇帝当时颇生感慨,看着芙蓉石“抚摸良久”。不料蓄意献媚的地方官随后就将芙蓉石用船运到北京。乾隆皇帝说,他当时没想带走此石,事后又不易退回,只好收下,安放在长春园里的茜园太虚室老松树下。乾隆皇帝将芙蓉石改名为“青莲朵”(“芙蓉”亦为莲花别称),他有一首《题太虚室》诗说,“飞来德寿青莲朵,辞却梅英伴老松”。“梅英”,指此石原在杭州时与之相伴多年的那株梅树。

' B. o/ E! r; x9 ^

1927年,青莲朵被运到中央公园,安放在五色土西门外的小山坡下。

. L& _4 z2 Z* M7 a' c

 

[8月21日周六]中山公园拍记活动公告

[8月21日周六]中山公园拍记活动公告

发表于 2010-8-19 08: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定去!溜个弯儿。
发表于 2010-8-19 11: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活动 建议中午在来今雨轩吃饭 大家AA

m$ b/ l/ T V( E4 [; M

下午拉点晚 傍晚的中山公园 建议大家见识一下 感觉好极了 特别是东部

+ N+ _0 W# p- y6 N- o6 d4 X

然后再拉点晚 就能见到我说的那个幽灵了...

发表于 2010-8-19 11: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然后再拉点晚 就能见到我说的那个幽灵了...     ?????????????

发表于 2010-8-19 13: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回赶趟了

' n" Q3 X' p+ ^0 G. u {

一准到

发表于 2010-8-19 23: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哈,这个底座在西门附近,离筒子河不远
发表于 2010-8-19 14: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六的天况很适合幽灵出游[em93]
发表于 2010-8-19 14: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回又没赶上趟儿,遗憾。。。
发表于 2010-8-19 17: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8月21日周六]中山公园拍记活动公告

[8月21日周六]中山公园拍记活动公告

- }- M3 g0 h! m# V! s

 

" a. l/ V3 o. ]* a( b8 m3 Q

还有这个 原属于圆明园的物件 仙人承露的石刻基座  大家不妨在公园内找找

发表于 2010-8-21 07: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雨下得可真不小
发表于 2010-8-21 18: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em65]去没?
发表于 2010-8-20 20: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出了中山公园,可以这里遛遛

8 |! Q6 |% I1 v( F0 _1 P+ c

 

6 k! w. H' ^9 v5 @# \2 Z3 [

[8月21日周六]中山公园拍记活动公告

[8月21日周六]中山公园拍记活动公告

发表于 2010-8-20 20: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嗷!!!充电!!!
发表于 2010-8-20 19: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环绕紫禁城

近一个月以来,多次预报有雨,但是未下,或者小下。我认为,明天雨中拍摄湿润的圆明园四个奇石,也许效果更好呢。要是有时间,朋友们有雅兴,事后出了中山公园东门,然后环绕紫禁城,走到西华门,也是不错的路线呢。
发表于 2010-8-20 17: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天有雨呀
发表于 2010-8-20 19: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食烟火斋在2010-8-20 19:12:00的发言:
近一个月以来,多次预报有雨,但是未下,或者小下。我认为,明天雨中拍摄湿润的圆明园四个奇石,也许效果更好呢。要是有时间,朋友们有雅兴,事后出了中山公园东门,然后环绕紫禁城,走到西华门,也是不错的路线呢。
7 A/ ]& f: x. z O3 P8 H

   下雨天儿最出片儿了!!!无论什么天气,肯定去!!!

csHaq4dc.jpg
0dr5tG9G.jpg
发表于 2010-8-20 19: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光阴,知音,送您一个青云片,还有,您的水溜子出水,一绝啊

* x9 y N' W- N" H+ H5 b! w) v3 ~

 

0 u+ l$ z4 X4 ?7 u4 l

 

! _6 I- `; N8 m4 ~+ j1 {

势若一片飞云的青云片

" o- a9 L' C M7 O/ P4 |

青云片,是长达一丈的青色巨石,因势若一片腾飞的云霞,被乾隆皇帝命名为“青云片”。明代末年,北京有位酷爱奇石的官员米万钟,在西郊大房山得到了大小两块青色巨石,本想运到位于海淀的私家花园“勺园”,但因财力不足半途而废,遂弃置于良乡道旁达百余年。乾隆皇帝去易县西陵祭祖途中,发现了这两块巨石,他将三丈长的大青石命名为“青芝岫”,运到清漪园(今颐和园)万寿山脚下的乐寿堂,将一丈长的小青石命名为“青云片”,运到圆明园“别有洞天”景点里的时赏斋。乾隆皇帝有《时赏斋》诗句:“当门湖石秀屏横,坐喜松阴满砌清”,吟咏的就是这块青云片巨石。乾隆皇帝曾亲笔绘制过一幅水墨画“青云片图”,并在图后题写了长诗《青云片歌》。诗中写道“向曾辇运万寿山(指大青),别遗一峰此其副(指小青)”,“大青小青近相望,突兀玲珑欣邂逅(指大青所在的清漪园与小青所在的圆明园距离很近,彼此可比邻相望)”。这幅乾隆御笔“青云片图”,现在故宫博物院武英殿展出。

$ m; x" z7 ~/ x3 I$ `4 _/ m* J

1925年,青云片被运到中央公园,安置在来今雨轩餐馆西边的路旁。1971年,又移至来今雨轩南边现在的位置。青云片巨石上曾刻有乾隆皇帝题诗8首,文革时字迹被铲除无存。

5 ^4 S# |. ^" L* a, W

我读书一向不肯泥古。人们都说,青芝岫是“败家石”,当年米万钟因为搬运此石,耗尽家财,也没有搬运成功,并且因此败家。还说,后来乾隆皇帝搬运青芝岫时,因为清漪园里的乐寿堂已经建好,于是拆开院墙才将此石运入,因此也被母后责骂乾隆败家,说得就像真事一般。我是不信这一套的。要知道,颐和园的前身是清漪园,是乾隆皇帝为了庆祝乾隆十六年(1751年)母后六十岁大寿而刻意兴建的。乾隆皇帝大建清漪园,只会被母后赞为仁孝,怎么可能会被责骂败家呢?母后祝寿时,由城里出发,在西直门外乘船直抵清漪园绣漪桥下,沿途的正觉寺(五塔寺)和万寿寺门前,各安排了一千名喇嘛念经,母后也没有说“太败家了”嘛。而且巨石为何被命名为“青芝岫”呢?灵芝号称仙草,服用可以长寿,正符合祝寿以及乐寿堂的意思

9 c4 R5 I( h" L

阅读涉及老北京的前人著作,明代米万钟在北京城里城外拥有多处园林,可见财力雄厚,他怎么可能因为搬运石头就导致败家呢?查阅《明史·文苑·米万钟列传》,“米万钟,字友石。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此年明朝授予努尔哈赤龙虎将军,北京潘家河沿即潘家胡同的治水名臣潘季驯死去)进士。历任江西按察使。天启五年(1625年,此年,魏忠贤大杀百官,努尔哈赤迁都沈阳),魏忠贤党倪文焕劾之,遂削籍(开除公职)。崇祯初,起太仆少卿(太仆寺副寺长),卒官(死于任期)”。

. R% B2 C3 b; J

由此可见,搬运巨石半途而废,不是因为耗尽财力,也不是因此败家,而是魏忠贤让米万钟败了家。司马迁说过,人云亦云,是同“耳食”。导游小的姐姐讲的故事,尤不可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7-6 01:49 , Processed in 1.309417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