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B" y$ V1 k* |5 A 谈口头语 ! w3 a/ c3 Z" M L4 q) F; p' |& X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用语——口头语,这也是表明个人特点之一。一般来说自己不知道自己的语言习惯,但是旁人知道。每个人在交往中自然而然、恰到好处用口头语,别人听着也感到习惯。 ! n2 _) X/ g1 w; q4 R- ^2 f4 m
今天谈的可不是这种;而是在不同的时期,在一定人群中形成一定规模口头语,之所以形成规模也可能和追求时尚有关。 - n& V! u+ E; t. v5 G
三十年前流行的口头语,年纪稍大点儿的朋友可能还记得吧;那就是“向毛主席保证”。那时的青少年之间无论相互聊什么事儿,为了让对方信任其讲话内容的真实、可靠性,总是一再表示“向毛主席保证”,并且说得快而熟练。可能大家后来觉得“向毛主席保证”的字太多(6个字儿)绕嘴.,就自然而然进行了简化为“向毛儿保证”;虽然看上去还有5个字,变化不大,实际上说的时候只发4个音即可;其中的“毛儿”只发一个音,咱北京话不是带儿音吗不是。这样嘴就省事多了。再后来又加大了精简的力度,把其中的“向”字省略掉了,变成“毛儿保证”,这样虽然嘴省事了,但意思变了,不是他向毛主席保证什么,而是毛主席要保证什么。这个他们不管,就这么说。 - d# e# ]4 I% ~
这个口头语“向毛主席保证”现在可听不到了,不时兴了不是。
5 c. a" E" H; c$ g2 }4 [ 二十年前的口头语是“也就是说”。这句总结归纳性的语句,可以随便地放在每句话的任何位置,并且频繁的出现。掌握这口头语的人总是想强调其语言内容的重点所在;但适得其反,表现出来的是其语言的繁琐和凌乱。 9 l8 I3 p+ a# \* i# b6 f: a) B) F
现在“也就是说”这口头语只是偶尔还能听到。 4 W# m! P2 A2 N9 R; k- \4 f6 k
现而今听到最多的口头语是“然后”,使用“然后”一词的重点人群是青少年女士们(也包括部分中年女士)。她们很少或者决不用“首先”一词,只专用“然后”这词。 7 _3 r6 O4 x$ m: W) P
经过近年仔细观察“然后”一词的使用者基本都频繁的放在每句话的最前端,中间时而插进“后来”、“之后”、“以后”、“最后”等词,总是必须有个“后”字出现;这可能和近年来电视台总是播放有关西太“后”的影视有关。 : ~2 ~ G3 e+ b# M h
使用“然后”这个口头语的范围之大和时间之长,可比上面的两个有过之而无不及。不光普通百姓对其频繁的使用;就连广播学院、语言学院毕业的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个别女士)都不厌其烦的“然后”起没完。可想而知“然后” 这个口头语的市场多么繁荣!
7 X. A/ [- A8 a1 ?! M1 |- N' M 每天上班坐班车或者外出坐公共汽车,经常会遇到车上几组女士在聊天;如果身边有“然后”一词的爱好者,频繁地“然后”起来,你是躲也躲不开,跑也跑不了。制止吧,又和人家不认识或者不熟;又怕犯剥夺别人“言论自由”罪之嫌。遇到这种情况,只能采取一种形而有效的回避方法;掏出手机,插上耳塞,找到《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按确定。音量大小根据现场具体情况而定,以听不到“然后”这词儿干扰为宜。 " I9 S; {; Y X8 }0 J. \9 F: z+ Y" z
这样就避免了耳朵的痛苦和身心受到的摧残。
' f. O. o7 @6 R- j' S0 a/ {0 O 电是台出现大量的“然后”好办,手指头一动——换台。 ! @ C0 V6 \) b$ W
中国的语言在世界上是最精彩的,词汇也是最丰富的;何必频繁的使用一个词呢,使用者不但自己累得慌,听着的人也闹心,您说是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