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会时,听朋友写了一本历史小说即将出版,主角为前蜀高祖王建。后我特意翻来新五代史看。 ( _, G1 W6 K* D% \& e
新五代前蜀中记载,王建同学小时就偷鸡摸狗,长大以后认太监当干爹一步步往上爬。 " X: C' j6 r/ D* h% W- I/ D
后招募流氓地痞凑了8000人军队东征西讨,欺君、杀父、屠城、戮友(不忠不孝不仁不义)
+ k8 j) d1 A( m \缺德事干尽了,最终夺取蜀地,自立为皇。 1 O0 f" r9 o$ A3 k2 d( L, h/ ?+ r
执政过程中,又把可能与自己争夺权力的干儿子、亲儿子都杀了,
$ _" T/ e |% e最后老眼昏花又宠信太监、溺爱小妃,放着贤能的儿子不立,却立了最小的儿子为太子。 0 U% P( d5 Q% Q' @
最后在迷离中死去。
5 P" e0 h# g. D$ T: V: ]; \* A继位的小儿子被描写的顾目见耳、垂手下膝,奢侈腐化、荒淫无度、亲小远贤、 ( R: X5 E. u6 m& d
买官卖官、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最后被唐军追逐悔过而亡。 , ^# c- l4 q$ t& Q, T+ m0 o* z4 }
* l7 c) n. @6 ]$ q6 b3 U3 D能称王称帝,其奋斗过程自然还有许多故事,比如权谋诡计、战火纷飞等等精彩细节
, _7 Y+ f p+ U( C; |8 I% V这里不多赘述,只是摘录了作者对这些故事以及所结果的评价,还原出了一个奸邪的土匪帝王。
1 A+ U9 C. ]+ ^- Q但据朋友说,王建是被人抹黑了,所以还有必要多看些史料再研究一下。 + ]- v1 a; ?& `: z! Q' x; n
------------------------------------
8 B0 R5 X) h' C% m! K0 d以下是网友 mmliuying对王建事迹进行的修正,还原度很高
1 m' u6 q* C7 q
5 O' d3 m, R; ~2 R' I+ ?王建小时候是干啥的,无可考,他老爸是卖饼的,他是平民出身。他起家是王仙芝黄巢起义后,投靠朝廷军镇压农民军起家的。他曾经两次救驾唐僖宗,第二次是单身救驾,被僖宗皇帝流泪赐以皇袍。他“杀父”一事,是为了能够接近皇帝,投靠了当时权倾一时的大太监田令孜。田令孜是唐朝走向灭亡很重要的一个奸臣,王建借唐昭宗登基后对田令孜的仇恨,招募8千人发动了历时十多年的三川之战,战败了田令孜等两川藩镇,割据了成都。在唐末乱世时期,王建算是遵纪守法的,至少一直尊崇唐王朝为正统,每年按时纳贡。 - Y1 A3 p, E- e+ h: U, l% N
朱温窜唐称帝后,王建不服朱温,也在成都称帝,这一点他不如李克用坚持。但王建成立的前蜀政权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北方正统政权(后梁)承认的南方政权。 我比较欣赏王建的是,他除了治军有方,还在他治理成都期间,任用了一大批贤良:包括他的宰相著名词人韦庄、著名诗僧贯休、他太子的老师中国道教历史上举足轻重的杜光庭、五代时期韬略堪比诸葛亮的周庠、唐末治水能臣张琳等,所用人才贯通儒释道三家,在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他自己不认识字,他对知识分子非常尊重,导致唐朝灭亡后,大多文人归附成都,繁荣了成都的文化,在他的治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学派别花间派。 8 w) G$ C1 w9 p+ h: _
成都的雕版印刷技术也在那个时期空前成熟,为日后北宋出现交子奠定了经济和物质基础。同时,王建是个很大度的人,他有一个谏臣叫冯涓,他们君臣二人的故事很有意思,可与太宗魏征作比。五代两蜀时期是成都历史上空前繁荣的一段时期,这和王建在成都施行的一系列休养生息、繁荣农业商业手工业的政策分不开。
. N' j$ r2 _! B( D2 Q他晚年,众多义子和儿子争夺皇位,他杀了两个重要的义子(王宗佶死有余辜、王宗涤有些冤枉)他对太子元膺给予厚望(他嘱人给太子写的一篇《诫子元膺文》可谓历史上对子女教育的典范),但是太子卷入争夺王位风波,在乱军中死去,这对他打击很大。他给予希望的第八子又死于宫廷争斗,最终他最宠爱的徐氏姐妹终于以狠毒的计谋将其幼子扶上皇位。 幼子王衍是个昏君,很快亡国。但是王建其人在历史上是很有意思的一个人,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也是被历代史学家争论的人物(司马光、张唐英、吴任臣在其史书中都对其大加赞誉)。
8 g/ k5 |: F4 G2 `3 `9 X, T1 f王建在其治军其间,没有屠城过,他攻打成都一役,为了保存当时这一全国仅次于扬州的繁华都城,围城数月不攻,设计让人潜入成都,施加反间计、攻心计,最终让田令孜兄弟主动投城。
- L/ K( G, P& P# F5 o g7 v( [-------------------------------------
) b- R. s$ I( f, n所谓意外收获
; R8 I! {0 J, ]4 S3 C1 R在作者的总结陈词中看到这么一段。(作者为了证明蜀书无知迷信) & }0 Z! V0 } A) I
“昔舜治天下,政成而民悦,命夔作乐,乐声和,鸟兽闻之皆鼓舞。”
9 W, d0 _; G/ \7 \* ^【译】古时舜帝治理天下的时候,勤政爱民,深受百姓拥护。 + G; y. H2 i* S' Z! ^0 ~: [& Y$ L
舜命令一个叫夔的乐师(这里注意)演奏音乐,乐声和谐,飞鸟走兽听见了都闻之起舞。
{6 X: W" O3 r% ^5 J8 y9 Q [ c * @0 I1 {3 M- Z7 f* c8 X; d# {0 h
这里我要说的意外收获就是这个“夔” : r$ Q3 i& {# y4 F/ w Y6 b
因为有一种古代纹饰叫做“夔龙纹”常出现在瓷器、玉器、瓦当、彩绘中作为祥瑞之意。 / I( ^8 B& d# o C! |
! f* z/ }; Y! F7 @5 }: Q
颇受王宫贵族喜爱,明清时期民间也偶见,特点大概是蛇身单足。 ' @* w, {* q* ^! E( n1 h6 }
传闻起源于《山海经》中对一种叫做“夔”的单足牛形神兽。 * ?, r3 u1 X; |$ U
这个“夔”实际上就是舜帝身边的那个乐师“夔”
" ~' l$ S4 n+ B7 t$ S; O那么大家就问了,夔是个人,怎么会跟一只脚的怪物联系起来的呢? " j) Q" o! g( x1 f$ K6 Z. ?
答案就隐藏在上面那段黑体字中!舜非常喜爱乐师夔,说过这么一句话
2 A- {; ? L% Y( Y( u6 ]“搞音乐的领袖,有夔一个人就足够了”(夔一,足也)注意断句啊 1 F9 |6 s6 M+ q" \
是“夔一” “足也”。而后,古人以讹传讹,慢慢的就演变成了“夔,一足也!”
" w6 l4 u) E1 p6 r" U7 ~大明白们一琢磨: : e7 O9 r% C! Z
“舜帝说了,夔,只长了一只脚,那不就是怪物吗?皇帝说的那就是神兽啊”
& { A5 \2 F& b- B. w: `8 C结果,伟大的夔纹就这样慢慢的诞生了~~
* B* G; ?4 ^* X8 e4 Z现在在各类文物、明清旋子彩绘的方心中还经常见到。 ! `- H7 M W& T5 E, E* Y
------------------------------------- * \* ?& C6 w/ |& }3 b" k7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