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642|回复: 27

[原创]北京方言中的“门”和“桥”等到底应该怎么念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0-5-26 16: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方言中的“门”和“桥”等
到底应该怎么念

9 _, F0 Z9 o, @$ @# e& q2 r

 

# @; v& `' G6 S8 c. y

 郭大誌

4 x9 X& t' ^( Z9 a1 ]5 o

 

1 ^9 M2 r- i4 K

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几十年来虽然生长在单位宿舍里,但大

, y( }2 I: y* Z; W# `9 ]" Q; a

多数时间住的单位宿舍在胡同儿里,耳濡目染了北京的方言文

# `. e0 L$ k+ e: ]0 X; B7 H/ R

化。虽然,北京籍的记者同行曾对我说:“郭老师,一听您就

. G1 A0 o% |% N# I! f, k

是东城西城的,口音就是正!不像我们南城的口音这么土!”

" I1 Z. t. w& Z' ]6 j. F& Q6 p% j

其实,北京的南城——崇文、宣武的口音,也说不上土不土,

( \9 Q/ N+ J5 o. h

只是老北京味儿浓;不过,那东城西城胡同儿里的话,老北京

0 b, n2 j+ }$ L$ ]* P

味儿也差不到哪儿去!而且,我也会说那种所谓“胡同串子味

6 ]0 O) L( Q. e, X! r+ G

儿”的北京方言,只是平时说话不习惯而已,说话的语音比较

% ~5 K o. U1 S& E3 Y% e7 D" T. b5 z: @! U

靠近普通话,所以有时候竟然被外地人认为不是北京人。
对北京方言没有深入了解的人,通常会把北京方言的语音特点

7 j3 `9 k" Z6 A8 G4 w* P! L

归结为“儿”化音多。其实,北京方言语音中的“儿”化音,

+ f: P, `: c, e, [

远没有四川人多。而且,据我研究观察,在北京的一些类似的

9 [9 a: ~# O; l" O

地名中,就有的带“儿”化音,而有的却不带“儿”化音;这

0 ?, ]' ~, M$ p+ h# n1 q: Z, _ X

无疑是一个很有趣的方言现象——

+ B' `7 J# Y; N4 {8 E% S- I

门与门儿

! g/ A2 A0 m5 H

比如,老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城门,所谓“内九外七皇

- {0 u% T, A: m) L" m6 |7 P! ^# ?% ]

城四”,就是内城九座城门,外城七座城门、皇城四座城门,

6 e" n8 b+ l2 o( \, d. W

大多数都叫作“门”——包括元大都时的健德门(位于德胜门

0 z+ w9 B/ {/ Y$ D' m2 @

外小关儿)和安贞门(位于安定门外小关儿)、光熙门(北三

3 @" K8 _7 I [& j* R

环太阳宫桥以南);而在四川同事嘴里说起来,就全成了“门

/ Q8 [, {" g' [

儿”了,诸如“前门儿”、“崇文门儿”、“宣武门儿”、“

- k1 X j9 y* E7 F1 K# ^

朝阳门儿”、“东直门儿”等等。其实,在北京方言中,只是

2 B! h* J2 r6 X( E& {& ]! w% E

在指某个具体建筑的门的时候,才说“前门儿”、“后门儿”

' e( D' M2 Q& Y! s0 s" l

;甚至连地安门俗称都是“后门”,而不是“后门儿”。不过

; r$ t- P; ` I' `, A9 b( c3 ~( {2 b

,也有例外,对于非正式的城门,“门”后边一般会加“儿”

" k9 I0 n$ M" x4 A6 S

化音,比如“西便门儿”、“东便门儿”以及“黄化门儿”等

. z. B1 k) r. J! g

等,就是如此。

1 j: F0 b7 V" H [& l0 o4 J }

桥与桥儿

9 a- u) }1 }6 [

而对于以“桥”作为地名的地方,语音上也有分别。比如立交

3 p" [: d1 F" l( F* D

桥,一般都不带“儿”化音,如“长虹桥”、“三元桥”、“

8 J4 Z" I) Z: x9 `* ^/ X5 i$ l

航天桥”、“国贸桥”等等。其他如“卢沟桥”、“金水桥”

E; O' m9 V5 [5 u( T

、“银锭桥”等至今仍保留有桥的地方,也都不带“儿”化音

, p; x; O6 `7 H! u0 D8 N! G

;只是在原来有桥而后来没有桥了的地方,一般会带“儿”化

% N1 |% b, D0 m- H& c

音,如“天桥儿”、“北新桥儿”、“洋桥儿”、“草桥儿”

5 i* D" i) }0 w& F2 p% x: u

、“半步桥儿”、“双桥儿”、“白石桥儿”、“厂桥儿”等

' m# s2 G( A; L6 \

等;而“后门桥”(虽然后来挖出桥来了!)、“东大桥”(

8 G0 b. q) H4 K. ~

不过,最近听一位60多岁的老哥说,他家原住朝外,现在的蓝

7 \0 w( Z0 t6 S- Y. y2 g

岛大厦以东原是一条河,上世纪50年代东大桥的桥还存在呢!

% [! w/ ?" J# r% x9 j( M, w$ L

)等却不知为何又没有遵循这个规律!(后来有人提出:“后

7 m( ]5 ^0 k- W" S

门桥”实际上口语里是“后门桥儿”,我们家就住在北皇城根

6 g" v5 x/ t! u

儿附近,这个“后门桥儿”的说法不会有错,可供研究参考。

+ @$ r$ |0 X$ v6 Q, a8 b' \0 i8 s

另外小辙音向上兼容大辙音的情况很普遍,故“后门桥”正读

' V- X: G- j* g5 Z1 P; u* h" s* R4 N$ i

也没有问题。 在下拙见,愿与君交流——在此感谢此君指教!

( P" q" n: F8 D' ]4 c

+ M3 s8 S( `6 @+ _" k

园与园儿

% H- v k( M% N* s5 {

再有就是以“园”为名的,在北京方言中大约与皇家园林及和

1 B' L1 I# [3 v# Q

皇家园林有关的,都不带“儿”化音,如清代北京“三山五园

2 I; I/ W( j; M6 R& s* q

”中的“畅春园”、“圆明园”、“静明园”、“静宜园”和

2 Z, g9 J1 D6 A% b) L& D1 d' E+ K

“清漪园(颐和园)”以及清华大学所在的“清华园”、北京

. C. {! C( S" {. |' E; S

大学所在的“燕园”等。而跟老百姓相关的则大都带“儿”化

& \# Y y4 p V; L3 s% U

音,如“木樨园儿”、“南菜园儿”、“祁家园儿”、“姚家

) N/ [& q+ e7 u! q8 S; p1 E" w! u

园儿”、“西罗园儿”、“甘露园儿”等。

5 h) K" p1 c' Y" `

口与口儿

R2 T2 G* K8 I4 ]1 X

大多数以“口”作为地名的,在北京方言中大都带“儿”化音

b; p+ A" x/ P; K

,如东城区的“灯市口儿”、“蒋宅口儿”,西城区的“六部

$ B, M* {5 F; A

口儿”、“新街口儿”、“冰窖口儿”,宣武区的“珠市口儿

: z2 W/ W, S R: j9 _# L

”、“菜市口儿”、“校场口儿”、“手帕口儿”,崇文区的

- j% e X; a1 J, g- R, l

“羊市口儿”、“小市口儿”、“磁器口儿”、“蒜市口儿”

, q$ k4 h" i% n h& T2 X

、“沙子口儿”、“鲜鱼口儿”,石景山区的“模式口儿”等

$ l- n M* @ `5 H; N

等。个别的不带“儿”化音,如西城区的“宫门口”、石景山

) `2 E2 O* l: m1 C

区的“衙门口”等,好像也大都跟皇家或者官家有关系。

! F' T: ]# h0 v( [0 F, o

楼与楼儿

0 y: u/ n2 U; }0 K

大多数以“楼”作为地名的,在北京方言中都带“儿”化音,

0 F" c/ o, y- n! x% B! Q

如“骑河楼儿”、“呼家楼儿”、“白家楼儿”(朝阳北路东

) w5 m- N+ j- f+ z! X. G i

五环处有立交桥)、“赵家楼儿”(“五四运动”时爱国学生

& A- t! o+ y% j! P

火烧的那个)等。但与皇家或官府有关的则不带“儿”化音,

7 O0 e3 |- r+ r% m' v. v8 y" E+ D

如“鼓楼”、“钟楼”等。

( e. F( H6 ^% R4 e/ F" A3 B& W

街与街儿

: V3 n+ S* e. b! z# ~! \0 B* J

一些以“街”作为地名的,在北京方言中都带“儿”化音,如

$ i$ p3 }' j I4 z j/ `

“小街儿”(有东直门和朝阳门的南北“小街儿”)、“顺城

0 I; |' y4 P0 o: X" k+ e

街儿”(北京的每个城门根儿底下一般都有)、“宽街儿”、

& V5 h* ?4 e* }, [

“煤市街儿”等;而“长安街”、“石驸马大街”、“柳荫街

q1 n( G3 L9 ^: E. G/ h2 `" N* s5 J

”、“猪市大街”(现东四西大街,又称“五四大街”)、“

; Y" X" `- F1 v/ b2 ^0 \+ \

骡马市大街”、“锦什坊街”、“李铁拐斜街”、“烟袋斜街

# \9 ]& Z( x$ t# R

”、“定阜大街”等则不带“儿”化音,也不知是遵循了什么

* u/ l+ A$ }2 k9 }: e6 N m3 J. \

规律!

$ \8 {) v+ I, ]* N) ^

以上陋见,还望对此有研究者多加指点,共同探讨之!

, F' [5 J6 I. \! e) M$ n o* O

 

' H: L5 L7 d6 z
[此贴子已经被草长鹰飞于2011-10-12 15:05:09编辑过]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0-5-26 21: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郭大誌在2010-5-26 19:19:00的发言:
据我了解,在北京方言语音中,后三个读音带“儿”化音,第一个不应该带“儿”化音。
! r8 P+ a8 g _# R2 Y$ v

您认为应该读什么?我是住在广渠门儿附近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5-26 19: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据我了解,在北京方言语音中,后三个读音带“儿”化音,第一个不应该带“儿”化音。
发表于 2010-5-26 18: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广渠门儿,大红门儿,小红门儿,西红门儿
发表于 2010-6-15 20: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现在已然分不清是“花儿市”还是“花市儿”了 到底是那个来着?
发表于 2010-6-15 19: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郭大誌在2010-5-26 19:19:00的发言:
据我了解,在北京方言语音中,后三个读音带“儿”化音,第一个不应该带“儿”化音。
$ i2 y" N3 V( w8 H3 j

广渠门儿难道没有儿化音?这个有出处么,因为我认识的每一个北京人都发儿化音。

发表于 2010-6-16 09: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花儿市”!
 楼主| 发表于 2010-6-15 14: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三联儿在2010-5-26 21:57:00的发言:, \, E  k7 ]( ^! S" E, k0 y- d
[BR]您认为应该读什么?我是住在广渠门儿附近的
5 q  s  D1 P  Q- f" A0 X[BR]我的观点已经在文章中了,谢谢关注!
发表于 2010-6-16 13: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儿化音虽然有规律,但是规律互相矛盾制约。究竟是否儿化,基本上是约定俗成。

/ l. X+ X$ K$ n7 [

 

% A/ q& m* @6 y0 R: A! J

有些字可以儿化,有些字不可以儿化,有些字必须儿化。
前面朋友说的那4座门,均属于可以儿化的,一般放在句尾时儿化,否则可以不儿化:(昨儿去了趟广渠门儿/广渠门大街XX号)

# `5 l" y2 p9 K1 w* g

 

], h7 t- ?" K* [6 X0 x

通常儿化音不连续用。
五道口儿不能读成“五儿道儿口儿”,花儿市即此理,不能读成“花儿市儿”。之所以不读“花市儿”,是因为花字在前优先。

3 h4 U) z; d( `

 

( N1 G/ a$ `" r0 f9 Y

单位有二同事,老张和小张,小张可以儿化,“小张儿”,但老张绝对不能儿化。

( V T' L9 M5 D0 P

极端的情况,儿化和不儿化说的根本不是同一个东西:板凳/板凳儿(这个问题还不严重),白面/白面儿。

# S( G0 i7 M4 T: j

 

2 Z9 ?: J! V, |* W* J r

"儿化音"的使用并非北京话中特有,而是与普通话等价的。也就是说,普通话里就有这些儿化音。

& D0 o, S% r X# x& K3 s# R( H

 

* V$ g$ X" b: V: `7 q

老北京人绝对不会滥用"儿化音"。反之,凡滥用"儿化音"的一定不是老北京人,以此判断屡试不爽。

 楼主| 发表于 2010-6-23 14: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比如现在路过前门附近往南去的公共汽车报站听着就很别扭:如“大栅栏”,他报“大栅(读如石音)栏儿”;但下一站就报成了“珠市口”,而不是像北京方言中读为“珠市口儿”;再下一站报为“天桥”,而不是像北京方言中读为“天桥儿”,听着就特别扭!
 楼主| 发表于 2010-6-23 14: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普通话中大多数都不用儿化音
发表于 2010-6-23 18: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银锭桥,一般口语里也加儿化音。
我是那一片儿的,老街旧坊都那么叫
发表于 2010-7-10 21: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這門 我北京的朋友 有糾正我過

d6 |% S i4 w# q3 l7 ^

他祖上就是地道的北京人

( V& v% W* K% n w+ u0 ?

他教我說 門 沒有ㄦ話音 前門 那門音 簡潔有利

. u. k6 A' D1 Z: G/ h6 [3 r

如果有錯 請指正

发表于 2010-7-10 18: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的介绍,很不错的推广北京的语言文化。辛苦了
发表于 2010-7-10 20: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不买票在2010-6-15 20:57:00的发言:
我现在已然分不清是“花儿市”还是“花市儿”了 到底是那个来着?
3 H& _3 {5 u7 B! I4 e

必然花儿市啊   还有羊市口儿  小市口儿

 楼主| 发表于 2010-7-11 18: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這門 我北京的朋友 有糾正我過
3 R' f* C$ `  c& b[BR]他祖上就是地道的北京人) I7 _* i% \$ E1 J3 Y5 \% G" F
[BR]他教我說 門 沒有ㄦ話音 前門 那門音 簡潔有利 & F+ r' B: O  z$ E& n
[BR]如果有錯 請指正”
( U3 W) h$ g5 a[BR]——非常正确!
发表于 2011-9-6 18: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约定俗成,张口就来。

2 t1 x4 U$ j9 p3 i

类似的还不少呢 比如“河”字:三里河儿,永定河,护城河。“沟”字:龙须沟,车道沟儿

0 [+ t# T/ U2 q; I

 

发表于 2011-9-7 14: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只要末尾一个词是地名专用词汇,似乎很多都存在着是否用儿化的问题

2 a7 L% j; t9 i; `! @' E9 I7 x. C

大吉巷 ……果子巷儿

$ f" r8 I- z( M/ N/ a0 W

窦店…… 五里店儿

* c9 e8 C( o0 y9 {& l9 S

中关村…… 黄村(儿 有时候加有时候不加)

. [' x2 ]; @% p; F8 r

北大营 …… 蓝旗营儿

: p5 F. b8 ^. l5 f% R

石家庄 ……  方庄儿 百万庄儿

4 z, [/ Y6 ?$ E; }9 m) T

焦化厂……蓝靛厂儿

; c; o h1 F" U) P8 n; E2 P

南泥湾……八道湾儿

( H4 b+ ]( G# m2 e: h' w# Y) G

香山……小汤山儿(儿 有时加有时不加)

9 a8 ~+ c% o% W% _! N1 R

天外天……小西天儿

a% P7 ^& E% x [& _1 ?( n3 P

大觉寺……黃寺儿(儿 有时加有时不加)

% a, _( w7 J* T5 \$ |/ Z A5 z+ C

……

" e1 R! {$ W2 l+ U6 C

而且加不加儿化音的能力似乎是天生的,并不需要从别人那里听多了才知道加还是不加,就算新看到一个地名也能知道用不用加儿化音,这个也挺奇怪的

% r8 W4 m" g" ?( j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9-7 16:00:04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9-5 22: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也是原创!当时不太懂怎么弄,现在怎么改成标识是“原创”呢?

8 j$ D/ d5 h" ^/ V( E; ]9 b! M+ `

欢迎知道的网友指教!

4 r! D5 z. c" o7 j

更欢迎版主指教啦!

发表于 2011-9-5 22: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楼主总结的特别好,如果你是长期在北京生活的人,这些加儿或不加儿的,都能很自然地说出来。
 楼主| 发表于 2011-9-3 21: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也是原创!当时不太懂怎么弄,现在怎么改成标识是“原创”呢?欢迎指教!
发表于 2011-9-3 21: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一升大二的时候在王府井暑期实习,一同学给我发信息:"我在前门等你哈",恰巧那年地铁五号线还没通,还得指望着BRT-1到正阳门下穿箭楼去倒车到单位,我一看信息,还以为让我在车站等她呢,原来人家的意思是在单位的“前门儿”等我,这一笑话倒也成了经典。
发表于 2011-9-5 14: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定门外有个地儿叫大屯儿,公交车的报站都叫“大屯”,不知道的人以为这儿叫大屁股呢。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2 12: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空空在2011-9-6 18:55:00的发言:
" ~2 ]4 j3 x V* M: G

约定俗成,张口就来。

T' c1 n4 {' J

类似的还不少呢 比如“河”字:三里河儿,永定河,护城河。“沟”字:龙须沟,车道沟儿

/ W, B1 g- S8 W

 

- L- z, M( u# _4 k

三里河儿——据我所知,北京有两处,一处在西城,一处在崇文;还有温榆河,北运河等。“沟”字:据我说知,车道沟儿至少有不带儿化音的一说;还有二里沟、门头沟等。

发表于 2011-10-12 14: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有一个规律,相对较小些的带有儿音。
发表于 2011-10-12 13: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身子都掉井里了,耳朵算什么?

( a5 v& |# `* v/ X4 E+ ^

爱怎么念随意,没所谓!

发表于 2011-10-12 15: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不起,刚看见回帖。按您的想法改了一下,如您有不同意见,您再说。

. W1 @9 F. y6 |

----------------------

3 g* z) W8 [2 ]7 M" Q4 {

有关北京话儿化的问题一直处在一个争论状态中。

+ b3 V& y. t0 J! H1 m4 v3 j

综合起来有以下观点。

" k( l9 I, P! F( E

相同点

8 w- U0 m$ ^+ {7 S8 J7 i9 k1 `

1:具有表示细小、喜爱、亲昵等正面语义的词汇宜加儿化。(加儿表喜爱,添 子 表不招人待见。例如心眼儿--心眼子。)

/ N7 d! w1 o* [! k- i6 g7 G8 s

2:表示灵巧、活泼、俏皮、诙谐有活力的词汇宜加儿化。

* l/ P1 h( j% C" {% ?1 v4 x' H

3:带有轻蔑、鄙视、令人厌恶等感情色彩的词宜加儿化。

' Y! r8 }5 E# r* t* c# C

4:表现轻松、随意、亲切、幽默、善意的嘲讽词汇宜加儿化。

! [" \) Q F1 L

5:暗示虚化、抽象化的辅助方式和材料之词汇宜加儿化。(例如:谱儿、腿儿、根儿)

6 N, L5 [* n; i. I. b

------

5 V" |. J D" z5 P& {

具体到北京地名儿化不儿化的叫法,因使用者阶层有差异,语体的差异,话题因素的差异、媒介载体的差异、接受者因素的差异,以及时间、传承、地域等因素,想统一起来很难。民国加儿化,解放后不加儿化,具体一个地名,“师傅”传授不一样,叫出来也注定不一样。可,谁的也不能说错。

" Z& s% m( h7 V7 m! J3 I9 X

张清常教授《北京街巷名称的语言问题琐记》中《胡同及其他——社会语言学探索》(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中一些论述很有见地,楼主不妨找来看看。

& p: |" Z- X3 f+ Y5 Y

 

- N0 Z$ Z# m# A& u# H6 c* y4 [

------

, t! F: i' f7 N/ k

问候您!

发表于 2011-10-14 13: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广渠门儿难道没有儿化音?这个有出处么,因为我认识的每一个北京人都发儿化音。我认为广渠门有儿的音,而阜成门等就没有儿音。[/SIZE]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5-3 23:19 , Processed in 1.205555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