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524|回复: 3

转篇美文和好友共赏-孙悟空为何愿意跟随唐僧去取经?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0-5-6 10: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X" \+ F1 `: U

                                            孙悟空为何愿意跟随唐僧去取经?
    孙大圣童年时的理想是什么?是“学一个不老长生,常躲过阎君之难。”为此几经周折,学到长生不老的法术,“九幽十类尽除名”。本来,故事非常圆满了。由于他是一只太有理想的猴子,旧的理想实现了,新的理想又来了,称之为“不满足”,产生了烦恼,心火交加,无处发泄,终于大闹天宫,获得了在五行山五百年不需劳动的待遇。难道,这就是猴哥的最终归宿吗?

; U7 `) \' U/ R) g


历史上最长的反思

8 h4 \% \. j0 Q, V% J


孙大圣在五行山下反思,长达五百年,应是历史上最长的了。我曾经说过,他被“双规”,即规定的时间(五百年),规定的地点(五行山),还有一个,交代问题。交代了没有?交代了。自称犯上“诳上”之罪。看来态度不错。

1 V) P' H h; a0 \2 N8 _

五行山的威力真大。能够让孙大圣老老实实呆在这里,认真反思,原来趾高气扬,还能找到自己的缺点,真是不容易。

$ b/ l+ v4 ~7 k$ r% L4 F& J

五行山是什么?确实有很多象征意义,关键是你站在那个角度来看。

* s- P5 ]4 _! k9 C0 l5 I% f

“横看成岭侧成峰”。如果从佛家来看,孙猴子有一颗“驿动的心”,心魔未伏,坠落红尘,我佛慈悲,给予超度,五行山就是一个心灵的驿站。如果从管理学来说,对一个不服从企业管理的人来说,五行山就是基本的制度规范,孙大圣被送到进修班学习MBA。从玄学来说,大福大贵者必有大难,五行山就是大磨难,生命中的一大劫。等等。

8 H8 V: _1 d$ S" {4 k9 V8 `- Q. T

老孙为什么要反思?因为,他不得不反思。不反思就没有出路,永远被困在五行山,成为一块名副其实的“石头”,也叫返璞归真吧。

, v( F+ W. x9 w9 L2 G- |9 p7 X. `/ E" r

不得不反思的答案太牵强,很抽象。具体一点,庸俗一点,以孙大圣那么聪明的性格,完全知道自己应该失败,必须失败,那么,自己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自己的对手越来越强大呢?大到自己绝对不可战胜。自己辛辛苦苦学到的“长生不老”术,是不是最好的?看来,最好的还没有学到啊。真是一只超级聪明的猴子!

5 l$ j! k" F9 g

孙大圣反思什么的答案,上面已经说清楚了。最终,他知道,如果要获得真正的自由,真正的长生不老,仅仅这点道术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继续深造,哪怕多么艰难。就如自己单身漂洋过海,历经千般苦难一样。

j& ^) X" E; f$ s/ l! |% k) e7 Y

这里,我闲话两句。你说,是西天艰难还是当时独自一人漂洋过海艰难?我的答案是,前者更为艰难。因为,取经最多是八十一难,前者,何止千百难!因为,你不知道究竟有多少难!

3 D; Q+ |; Y0 h' v; m; {

这就是玄机。

# Y1 |1 |! G3 H5 B- _9 G


为何偏偏是唐僧出面来营救

! @! W% L! C7 [) }5 A- R0 M0 ~4 W( Q


孙大圣必须继续深造,深造必须有路径,路径在哪里?

9 D" b* K/ d2 ^6 J7 x/ M4 |

纵观西游取经过程,是一个“如来布局”。如来佛祖的目的,是推行教化,普度众生,说白一点,是搞文化扩张,文化侵略。

) j2 H4 k3 ^. ?

如何扩张、如何侵略?每一步棋都非常精妙,详见拙作《如来布局与商业运营》。作为如来的一枚棋子,唐僧担负起取经传经的任务。取经传经,如果得来太容易,人们就不会太珍惜,“若将容易得,便做等闲看”,孙大圣都这么看。

6 E( X" S0 E: d9 u+ a0 o" V" v

由唐僧救出孙大圣,除了取经的需要外,我认为更重要一层,还是体现佛家的因缘思想。整部西游记,都贯穿了这一思想。因是引发事物发展变化而产生结果的内在原因,缘是配合产生这种结果的外部条件,合称因缘,是产生结果的一切原因。

z/ o7 b5 K: z; p2 L

一切事物,因为因缘的聚散而生灭,称之为因缘生灭;因为因缘的作用而产生相应的结果,称之为因缘具合。

+ A! H; W0 M1 T! o5 Z$ I

因此,必须因缘结合,有因无缘,或者有缘无因,都不能产生结果。

5 f. @. _$ \1 K; x

唐僧之所以成为唐僧,因为他原来是佛祖的弟子,是弟子就必须为普及佛法而尽心尽力。金蝉被贬我怀疑是佛祖上演的一出苦肉计。因,是为了普法的需要;缘,是南赡部洲的具体条件,加上西游路上的障碍。因缘具合,使唐僧完成了取经的历程,完成了佛祖交给的任务。

# n2 ^1 h: P' r Q" E

孙大圣也然。我也怀疑孙大圣是佛祖调教出来的“坏分子”。佛祖既然为了普法,实现个人的价值,就必须荡平三界,使大众死心塌地皈依,接受教诲。

% _; w; J1 M* p& }; v7 o/ }

如果太平盛世,如东土大唐,一片繁荣昌盛,谁会去主动接受教诲?接受外来的经?恐怕很难!为此,必须制造天下大乱,乱中取利。

( w6 u, Y+ \5 R5 }( X) x

如此看来,孙大圣大闹天宫的故事,可见吴承恩老爷深刻的用意了。我们老是说,开局七八回很累赘,几乎与取经无关。难道写作水平那么高的作者,没有考虑这个问题吗?如果考虑了,就是“如来布局”最重要的一环。

: ^' h# N. j7 X3 p

这就是因缘。

: Z# O, c6 n6 G! e2 {


孙大圣缺什么唐僧就有什么

# @* ^/ O& B2 k# y


正是因缘,孙大圣跟随唐僧取经,也是一段因缘,正因为如此,他们结下了师徒的情谊。没有唐僧,孙大圣就没有取经的路径。

, ?9 C& l6 H* e

从肉眼来看,孙悟空被迫拜唐僧为师,其因是唐僧救了他;其缘是佛祖普法的需要。

- H# r6 K5 M7 P; X9 A2 E6 `$ M& a B9 L

这是很肤浅的看法。

: Z* W1 C' I8 G7 N# E( K X

我倒认为,孙大圣拜唐僧为师,是必须拜,并且死心塌地拜的。如果你认为唐僧一无是处,那就错了。唐僧能够有资格收下老孙为徒,是其本领使然。

8 ]1 P+ e6 Z7 s$ I( F

这里不兜圈子了。也就是说,孙大圣想要成佛,他最缺乏的,唐僧都有!

. D* R2 s5 }& L+ G' \

首先,孙大圣是有成佛或者成仙(成玉帝)目标的,唐僧没有。孙大圣几次大闹(天宫、龙宫、地府),都有明确的目的,带有强烈的功利性。而唐僧没有。如果说,唐僧没有功利性,为什么要去取经,其实取经没有任何功利性。因为大乘佛法普度众生,既然普度众生,哪有什么自利性?

, R4 o ?* l" l

其次,孙大圣是多心,唐僧是无心。成佛最大的障碍是心魔,心有魔时,即为妖怪。你看,孙大圣一旦多心,六耳猕猴马上蹦出,为何有六个耳朵?六耳代表三只猴子,三只猴子三个心,岂不是“三心二意”?最明显的,在比丘国时,那位昏君要吃唐僧的心,孙大圣自告奋勇,一下子剖出了十几个心,真是多心啊!唐僧一个也没有拿出来,岂不是无心?正因为无心,所以才能成佛。孙大圣也是这样。

L7 b2 I# x* c0 }4 V* H

当然,孙大圣成佛还缺少很多。一路上,唐僧很少讲大道理,他是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一直目标明确,意志坚定。谁是西游路上意志最坚定的人?肯定是唐僧无疑。

# E4 J9 g" i3 k; I4 f


取经团队其实谁也没有帮助谁

5 G% _( ~9 t9 `' e8 [( I


唐僧是一位非常善于感恩的人。每一次降魔降妖,他必须亲自答谢那些“恩公”,哪怕是“弄些土块,充当香火”,也要在形式上表示一下。这是多么令人感动啊!因为,他是发自内心感谢的。如果你帮助一个人,他不一定送你什么东西,可是他发自内心感激你,你会有何感想?

/ Q, ]2 L: O) s S

除此之外,唐僧也不吝惜将赞誉之词,送给孙大圣或者猪八戒,“贤徒累你啦”,也是由衷而发。不过,孙大圣并不以为然。

0 J' F: C# ~( I

为什么不以为然呢?孙大圣明确的说,“两不相谢,彼此皆扶持也。我等亏师父解脱,借门路修功,幸成了正果;师父也赖我等保护,秉教伽持,喜脱了凡胎。”

8 r4 U" V3 z/ C% ~7 n

终于将谜底揭开了。大家西行取经,说到底就是互相帮忙。我承蒙你搭救,我才有取经的“因”;你需要我帮忙,才能战胜灾难,你才有取经的“缘”。最终,大家彼此护持,胜利来到灵山,都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我们之间才有善“果”。

. L: `2 Y/ l$ O* \! h; F

大家共同成就了美好的取经故事,难怪老孙要跟随唐师父去取经!

: ?+ S1 s# v, M$ L" t7 Z! k- ?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0-5-6 11: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他主要是想进入体制内
发表于 2010-5-6 13: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树人treeman在2010-5-6 10:43:00的发言:
' O* E: b0 R- B2 f! N- k

                                            孙悟空为何愿意跟随唐僧去取经?
    孙大圣童年时的理想是什么?是“学一个不老长生,常躲过阎君之难。”为此几经周折,学到长生不老的法术,“九幽十类尽除名”。本来,故事非常圆满了。由于他是一只太有理想的猴子,旧的理想实现了,新的理想又来了,称之为“不满足”,产生了烦恼,心火交加,无处发泄,终于大闹天宫,获得了在五行山五百年不需劳动的待遇。难道,这就是猴哥的最终归宿吗?

: r/ _ c+ P% o4 u4 \


历史上最长的反思

5 z; A9 m& x1 e* b. |


孙大圣在五行山下反思,长达五百年,应是历史上最长的了。我曾经说过,他被“双规”,即规定的时间(五百年),规定的地点(五行山),还有一个,交代问题。交代了没有?交代了。自称犯上“诳上”之罪。看来态度不错。

. h% Q' X8 v9 o; N; e5 ] B5 b

五行山的威力真大。能够让孙大圣老老实实呆在这里,认真反思,原来趾高气扬,还能找到自己的缺点,真是不容易。

5 ?* Y9 W2 L2 w2 i+ W

五行山是什么?确实有很多象征意义,关键是你站在那个角度来看。

1 i( w% v4 g; y+ J

“横看成岭侧成峰”。如果从佛家来看,孙猴子有一颗“驿动的心”,心魔未伏,坠落红尘,我佛慈悲,给予超度,五行山就是一个心灵的驿站。如果从管理学来说,对一个不服从企业管理的人来说,五行山就是基本的制度规范,孙大圣被送到进修班学习MBA。从玄学来说,大福大贵者必有大难,五行山就是大磨难,生命中的一大劫。等等。

" Y4 u) z: @% e R ^( R

老孙为什么要反思?因为,他不得不反思。不反思就没有出路,永远被困在五行山,成为一块名副其实的“石头”,也叫返璞归真吧。

1 ~+ q* i# x0 x" {% k8 l& y

不得不反思的答案太牵强,很抽象。具体一点,庸俗一点,以孙大圣那么聪明的性格,完全知道自己应该失败,必须失败,那么,自己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自己的对手越来越强大呢?大到自己绝对不可战胜。自己辛辛苦苦学到的“长生不老”术,是不是最好的?看来,最好的还没有学到啊。真是一只超级聪明的猴子!

8 ^& [2 a! R* A$ M2 @1 ]( C

孙大圣反思什么的答案,上面已经说清楚了。最终,他知道,如果要获得真正的自由,真正的长生不老,仅仅这点道术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继续深造,哪怕多么艰难。就如自己单身漂洋过海,历经千般苦难一样。

4 r Y1 v7 h7 ^+ m

这里,我闲话两句。你说,是西天艰难还是当时独自一人漂洋过海艰难?我的答案是,前者更为艰难。因为,取经最多是八十一难,前者,何止千百难!因为,你不知道究竟有多少难!

0 L. r! ?! R. }( o$ G+ b

这就是玄机。

' L( }' J* ], w& ^9 a7 j( @


为何偏偏是唐僧出面来营救

! s* {( P) s. y- w! C1 Q9 A


孙大圣必须继续深造,深造必须有路径,路径在哪里?

- U. m7 ^* ^7 G" p

纵观西游取经过程,是一个“如来布局”。如来佛祖的目的,是推行教化,普度众生,说白一点,是搞文化扩张,文化侵略。

! j4 _8 R l4 q% w0 p

如何扩张、如何侵略?每一步棋都非常精妙,详见拙作《如来布局与商业运营》。作为如来的一枚棋子,唐僧担负起取经传经的任务。取经传经,如果得来太容易,人们就不会太珍惜,“若将容易得,便做等闲看”,孙大圣都这么看。

3 p3 J" M6 b I* n% |

由唐僧救出孙大圣,除了取经的需要外,我认为更重要一层,还是体现佛家的因缘思想。整部西游记,都贯穿了这一思想。因是引发事物发展变化而产生结果的内在原因,缘是配合产生这种结果的外部条件,合称因缘,是产生结果的一切原因。

9 J' I4 t, z% M( S

一切事物,因为因缘的聚散而生灭,称之为因缘生灭;因为因缘的作用而产生相应的结果,称之为因缘具合。

* O; R# Z5 d% V# J

因此,必须因缘结合,有因无缘,或者有缘无因,都不能产生结果。

0 _6 u% l4 ]9 H3 {& s

唐僧之所以成为唐僧,因为他原来是佛祖的弟子,是弟子就必须为普及佛法而尽心尽力。金蝉被贬我怀疑是佛祖上演的一出苦肉计。因,是为了普法的需要;缘,是南赡部洲的具体条件,加上西游路上的障碍。因缘具合,使唐僧完成了取经的历程,完成了佛祖交给的任务。

4 m% e1 g( S# N

孙大圣也然。我也怀疑孙大圣是佛祖调教出来的“坏分子”。佛祖既然为了普法,实现个人的价值,就必须荡平三界,使大众死心塌地皈依,接受教诲。

$ t1 x" A7 m) F

如果太平盛世,如东土大唐,一片繁荣昌盛,谁会去主动接受教诲?接受外来的经?恐怕很难!为此,必须制造天下大乱,乱中取利。

3 v& h4 o2 j2 I* F* F5 E( R' j% B

如此看来,孙大圣大闹天宫的故事,可见吴承恩老爷深刻的用意了。我们老是说,开局七八回很累赘,几乎与取经无关。难道写作水平那么高的作者,没有考虑这个问题吗?如果考虑了,就是“如来布局”最重要的一环。

1 m+ r0 }* z# {0 x# R9 w! O

这就是因缘。

5 L6 B" h3 d" s6 O! e4 {& G


孙大圣缺什么唐僧就有什么

& ], c5 k' \( r$ T


正是因缘,孙大圣跟随唐僧取经,也是一段因缘,正因为如此,他们结下了师徒的情谊。没有唐僧,孙大圣就没有取经的路径。

9 g4 K+ v: B4 r x2 v& @- W' I$ p

从肉眼来看,孙悟空被迫拜唐僧为师,其因是唐僧救了他;其缘是佛祖普法的需要。

& a9 p2 _4 d3 M) W. _% I

这是很肤浅的看法。

2 {2 C. l3 F* K1 b6 v$ o5 }

我倒认为,孙大圣拜唐僧为师,是必须拜,并且死心塌地拜的。如果你认为唐僧一无是处,那就错了。唐僧能够有资格收下老孙为徒,是其本领使然。

0 C# X) |' ]* H5 v# R; j

这里不兜圈子了。也就是说,孙大圣想要成佛,他最缺乏的,唐僧都有!

7 F3 F& ^* `- c

首先,孙大圣是有成佛或者成仙(成玉帝)目标的,唐僧没有。孙大圣几次大闹(天宫、龙宫、地府),都有明确的目的,带有强烈的功利性。而唐僧没有。如果说,唐僧没有功利性,为什么要去取经,其实取经没有任何功利性。因为大乘佛法普度众生,既然普度众生,哪有什么自利性?

4 x) f3 e! h5 k& m- |) H7 t

其次,孙大圣是多心,唐僧是无心。成佛最大的障碍是心魔,心有魔时,即为妖怪。你看,孙大圣一旦多心,六耳猕猴马上蹦出,为何有六个耳朵?六耳代表三只猴子,三只猴子三个心,岂不是“三心二意”?最明显的,在比丘国时,那位昏君要吃唐僧的心,孙大圣自告奋勇,一下子剖出了十几个心,真是多心啊!唐僧一个也没有拿出来,岂不是无心?正因为无心,所以才能成佛。孙大圣也是这样。

, E6 X0 z. p7 v, t

当然,孙大圣成佛还缺少很多。一路上,唐僧很少讲大道理,他是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一直目标明确,意志坚定。谁是西游路上意志最坚定的人?肯定是唐僧无疑。

6 S7 j3 @4 c* p; u7 f! N3 A1 U


取经团队其实谁也没有帮助谁

& J3 l1 y& F: J2 Z7 `* x: e


唐僧是一位非常善于感恩的人。每一次降魔降妖,他必须亲自答谢那些“恩公”,哪怕是“弄些土块,充当香火”,也要在形式上表示一下。这是多么令人感动啊!因为,他是发自内心感谢的。如果你帮助一个人,他不一定送你什么东西,可是他发自内心感激你,你会有何感想?

) \; Q" ]# t8 w J5 r8 B

除此之外,唐僧也不吝惜将赞誉之词,送给孙大圣或者猪八戒,“贤徒累你啦”,也是由衷而发。不过,孙大圣并不以为然。

/ l$ Z7 I% J B! i, C4 s2 G, U( l

为什么不以为然呢?孙大圣明确的说,“两不相谢,彼此皆扶持也。我等亏师父解脱,借门路修功,幸成了正果;师父也赖我等保护,秉教伽持,喜脱了凡胎。”

' e0 Y. X, `: ?1 U: N$ p! [

终于将谜底揭开了。大家西行取经,说到底就是互相帮忙。我承蒙你搭救,我才有取经的“因”;你需要我帮忙,才能战胜灾难,你才有取经的“缘”。最终,大家彼此护持,胜利来到灵山,都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我们之间才有善“果”。

) V2 i8 H2 F v/ G/ z! @

大家共同成就了美好的取经故事,难怪老孙要跟随唐师父去取经!

+ A9 W% T/ d) B" L4 `1 G

 

7 z! D/ |3 b: x% ?6 D0 y& q

 

! p2 Z" M$ ^& Z+ d

研究西游记了?

. z* J6 @- s$ N) t5 Q

 

# G. Q! H1 w' \; R

 

" e3 I C, N* l+ M/ I

 

b2 P! v. Z) r/ v

 

 楼主| 发表于 2010-5-11 10: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偶见觉得有点道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5-9 19:13 , Processed in 1.152561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