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 \+ F1 `: U 孙悟空为何愿意跟随唐僧去取经?
孙大圣童年时的理想是什么?是“学一个不老长生,常躲过阎君之难。”为此几经周折,学到长生不老的法术,“九幽十类尽除名”。本来,故事非常圆满了。由于他是一只太有理想的猴子,旧的理想实现了,新的理想又来了,称之为“不满足”,产生了烦恼,心火交加,无处发泄,终于大闹天宫,获得了在五行山五百年不需劳动的待遇。难道,这就是猴哥的最终归宿吗?
; U7 `) \' U/ R) g
历史上最长的反思
8 h4 \% \. j0 Q, V% J
孙大圣在五行山下反思,长达五百年,应是历史上最长的了。我曾经说过,他被“双规”,即规定的时间(五百年),规定的地点(五行山),还有一个,交代问题。交代了没有?交代了。自称犯上“诳上”之罪。看来态度不错。
1 V) P' H h; a0 \2 N8 _五行山的威力真大。能够让孙大圣老老实实呆在这里,认真反思,原来趾高气扬,还能找到自己的缺点,真是不容易。
$ b/ l+ v4 ~7 k$ r% L4 F& J
五行山是什么?确实有很多象征意义,关键是你站在那个角度来看。
* s- P5 ]4 _! k9 C0 l5 I% f
“横看成岭侧成峰”。如果从佛家来看,孙猴子有一颗“驿动的心”,心魔未伏,坠落红尘,我佛慈悲,给予超度,五行山就是一个心灵的驿站。如果从管理学来说,对一个不服从企业管理的人来说,五行山就是基本的制度规范,孙大圣被送到进修班学习MBA。从玄学来说,大福大贵者必有大难,五行山就是大磨难,生命中的一大劫。等等。
8 H8 V: _1 d$ S" {4 k9 V8 `- Q. T
老孙为什么要反思?因为,他不得不反思。不反思就没有出路,永远被困在五行山,成为一块名副其实的“石头”,也叫返璞归真吧。
, v( F+ W. x9 w9 L2 G- |9 p7 X. `/ E" r不得不反思的答案太牵强,很抽象。具体一点,庸俗一点,以孙大圣那么聪明的性格,完全知道自己应该失败,必须失败,那么,自己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自己的对手越来越强大呢?大到自己绝对不可战胜。自己辛辛苦苦学到的“长生不老”术,是不是最好的?看来,最好的还没有学到啊。真是一只超级聪明的猴子!
5 l$ j! k" F9 g孙大圣反思什么的答案,上面已经说清楚了。最终,他知道,如果要获得真正的自由,真正的长生不老,仅仅这点道术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继续深造,哪怕多么艰难。就如自己单身漂洋过海,历经千般苦难一样。
j& ^) X" E; f$ s/ l! |% k) e7 Y
这里,我闲话两句。你说,是西天艰难还是当时独自一人漂洋过海艰难?我的答案是,前者更为艰难。因为,取经最多是八十一难,前者,何止千百难!因为,你不知道究竟有多少难!
3 D; Q+ |; Y0 h' v; m; {
这就是玄机。
# Y1 |1 |! G3 H5 B- _9 G
为何偏偏是唐僧出面来营救
! @! W% L! C7 [) }5 A- R0 M0 ~4 W( Q
孙大圣必须继续深造,深造必须有路径,路径在哪里?
9 D" b* K/ d2 ^6 J7 x/ M4 |
纵观西游取经过程,是一个“如来布局”。如来佛祖的目的,是推行教化,普度众生,说白一点,是搞文化扩张,文化侵略。
) j2 H4 k3 ^. ?如何扩张、如何侵略?每一步棋都非常精妙,详见拙作《如来布局与商业运营》。作为如来的一枚棋子,唐僧担负起取经传经的任务。取经传经,如果得来太容易,人们就不会太珍惜,“若将容易得,便做等闲看”,孙大圣都这么看。
6 E( X" S0 E: d9 u+ a0 o" V" v
由唐僧救出孙大圣,除了取经的需要外,我认为更重要一层,还是体现佛家的因缘思想。整部西游记,都贯穿了这一思想。因是引发事物发展变化而产生结果的内在原因,缘是配合产生这种结果的外部条件,合称因缘,是产生结果的一切原因。
z/ o7 b5 K: z; p2 L
一切事物,因为因缘的聚散而生灭,称之为因缘生灭;因为因缘的作用而产生相应的结果,称之为因缘具合。
+ A! H; W0 M1 T! o5 Z$ I因此,必须因缘结合,有因无缘,或者有缘无因,都不能产生结果。
5 f. @. _$ \1 K; x
唐僧之所以成为唐僧,因为他原来是佛祖的弟子,是弟子就必须为普及佛法而尽心尽力。金蝉被贬我怀疑是佛祖上演的一出苦肉计。因,是为了普法的需要;缘,是南赡部洲的具体条件,加上西游路上的障碍。因缘具合,使唐僧完成了取经的历程,完成了佛祖交给的任务。
# n2 ^1 h: P' r Q" E孙大圣也然。我也怀疑孙大圣是佛祖调教出来的“坏分子”。佛祖既然为了普法,实现个人的价值,就必须荡平三界,使大众死心塌地皈依,接受教诲。
% _; w; J1 M* p& }; v7 o/ }
如果太平盛世,如东土大唐,一片繁荣昌盛,谁会去主动接受教诲?接受外来的经?恐怕很难!为此,必须制造天下大乱,乱中取利。
( w6 u, Y+ \5 R5 }( X) x
如此看来,孙大圣大闹天宫的故事,可见吴承恩老爷深刻的用意了。我们老是说,开局七八回很累赘,几乎与取经无关。难道写作水平那么高的作者,没有考虑这个问题吗?如果考虑了,就是“如来布局”最重要的一环。
: ^' h# N. j7 X3 p
这就是因缘。
: Z# O, c6 n6 G! e2 {
孙大圣缺什么唐僧就有什么
# @* ^/ O& B2 k# y
正是因缘,孙大圣跟随唐僧取经,也是一段因缘,正因为如此,他们结下了师徒的情谊。没有唐僧,孙大圣就没有取经的路径。
, ?9 C& l6 H* e
从肉眼来看,孙悟空被迫拜唐僧为师,其因是唐僧救了他;其缘是佛祖普法的需要。
- H# r6 K5 M7 P; X9 A2 E6 `$ M& a B9 L
这是很肤浅的看法。
: Z* W1 C' I8 G7 N# E( K X我倒认为,孙大圣拜唐僧为师,是必须拜,并且死心塌地拜的。如果你认为唐僧一无是处,那就错了。唐僧能够有资格收下老孙为徒,是其本领使然。
8 ]1 P+ e6 Z7 s$ I( F
这里不兜圈子了。也就是说,孙大圣想要成佛,他最缺乏的,唐僧都有!
. D* R2 s5 }& L+ G' \首先,孙大圣是有成佛或者成仙(成玉帝)目标的,唐僧没有。孙大圣几次大闹(天宫、龙宫、地府),都有明确的目的,带有强烈的功利性。而唐僧没有。如果说,唐僧没有功利性,为什么要去取经,其实取经没有任何功利性。因为大乘佛法普度众生,既然普度众生,哪有什么自利性?
, R4 o ?* l" l其次,孙大圣是多心,唐僧是无心。成佛最大的障碍是心魔,心有魔时,即为妖怪。你看,孙大圣一旦多心,六耳猕猴马上蹦出,为何有六个耳朵?六耳代表三只猴子,三只猴子三个心,岂不是“三心二意”?最明显的,在比丘国时,那位昏君要吃唐僧的心,孙大圣自告奋勇,一下子剖出了十几个心,真是多心啊!唐僧一个也没有拿出来,岂不是无心?正因为无心,所以才能成佛。孙大圣也是这样。
L7 b2 I# x* c0 }4 V* H当然,孙大圣成佛还缺少很多。一路上,唐僧很少讲大道理,他是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一直目标明确,意志坚定。谁是西游路上意志最坚定的人?肯定是唐僧无疑。
# E4 J9 g" i3 k; I4 f
取经团队其实谁也没有帮助谁
5 G% _( ~9 t9 `' e8 [( I
唐僧是一位非常善于感恩的人。每一次降魔降妖,他必须亲自答谢那些“恩公”,哪怕是“弄些土块,充当香火”,也要在形式上表示一下。这是多么令人感动啊!因为,他是发自内心感谢的。如果你帮助一个人,他不一定送你什么东西,可是他发自内心感激你,你会有何感想?
/ Q, ]2 L: O) s S除此之外,唐僧也不吝惜将赞誉之词,送给孙大圣或者猪八戒,“贤徒累你啦”,也是由衷而发。不过,孙大圣并不以为然。
0 J' F: C# ~( I
为什么不以为然呢?孙大圣明确的说,“两不相谢,彼此皆扶持也。我等亏师父解脱,借门路修功,幸成了正果;师父也赖我等保护,秉教伽持,喜脱了凡胎。”
8 r4 U" V3 z/ C% ~7 n终于将谜底揭开了。大家西行取经,说到底就是互相帮忙。我承蒙你搭救,我才有取经的“因”;你需要我帮忙,才能战胜灾难,你才有取经的“缘”。最终,大家彼此护持,胜利来到灵山,都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我们之间才有善“果”。
. L: `2 Y/ l$ O* \! h; F大家共同成就了美好的取经故事,难怪老孙要跟随唐师父去取经!
: ?+ S1 s# v, M$ L" t7 Z! 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