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317|回复: 26

迎新街地藏庵的历史印记[含8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0-4-29 00: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u/ p: j, h8 J2 p

迎新街,旧称阎王庙街或延旺庙街,北京南城一条即将消失的古老胡同。迎新街地藏庵(以下简称地藏庵),位于胡同中部西侧,在历经几百年的风雨之后,不久也要化为乌有。尽管历史上地藏庵名不见经传,但由于至今临街的平门上仍然保留着一块写有“古刹地藏禅林”的石额,从而使它格外引人注目,加之近年来宣南大规模的拆迁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座小庙更是屡见于有关宣南题材的照片和文字之中,因此大家对它应并不陌生。探寻这样一座小庙的历史,显而易见没有太大的价值,估计也不会引起读者更多的兴趣,但我仍然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去做,实在是缘于对这片胡同的依依惜别之情。谨以本文作为旧巷和古刹的纪念。

. p+ _' Q4 ~, i


 

+ M- ^9 i/ j" q- s0 j; e5 V% ~

走进迎新街57号院,会发现相对于北京胡同里的其他大杂院,这里的私搭乱建似乎有所节制,在院内环视一周,仍可以比较清晰地分辨出地藏庵原有的建筑格局。整个院落坐西朝东,唯一的一座大殿位于中轴线的中点偏后,面阔三间,七檩进深,筒瓦调大脊硬山顶,从已被挑顶的南次间可以明显看出原有的前廊为了增加室内面积,被垒进了墙内,梁枋上的旋子彩画仍清晰可辨。殿后房屋系刚拆除不久,从房基看为倒座房三间。在大殿两侧建有两排厢房,南北对称各七间,每间五檩进深,居中一间略矮,合瓦过垄脊硬山顶,其余六间均为合瓦清水脊硬山顶。居东三间因比其余四间进深约长出半米,推断原有前廊。院子东侧临街,居中为平门,平门南侧的两间房为红砖平瓦两坡顶,北侧刚拆除不久,从残存房基判断,为东西走向的前后两间房。

8 C& Y4 X' w% b( `

迎新街地藏庵的历史印记

迎新街地藏庵的历史印记

$ ] A* ]. c- x

朝不保夕的原地藏庵大殿

. L L6 i- t! o# Z" p$ p

迎新街地藏庵的历史印记

迎新街地藏庵的历史印记

# g" H! e, p6 H$ l


迎新街地藏庵的历史印记

迎新街地藏庵的历史印记

& B" z/ p4 N6 b5 c" o# Z6 m

大殿南次间梁枋上的旋子彩画

- z$ \$ G. ]' Q! A6 L6 }( `

 

6 l, n' v9 k5 f4 K2 c

经了解查证,院内建筑直到1950年代仍保持完好,但在60年代以后经过改建。改建前,大殿屋面原覆黄、绿琉璃瓦,屋脊有鸱吻、脊兽,殿后是一个独立的小院,两侧有旁门可供出入,后正间原为抱厦,两旁为天井。临街为平顶铺面房,檐下有倒挂楣子,现平门南侧两间实际占地三间,原为油盐店,一直开设至70年代末,南间为门市,北间作为库房,从现在南间的对开弹簧门,依稀可以看出当年店铺的影子。在油盐店库房的后面,即进平门左手一间应是原来的门房。平门北侧两间采取东西布局,是因为原来院子东北角建有厕所半间。

! x$ n7 a7 o4 m- W4 f1 m

 

& M$ }* z* ]$ i2 C$ o, H

综上所述,绘制出上世纪中叶地藏庵平面示意图如下(其中绿色部分为推断中的后殿建筑,留待后述):

9 E2 Z; ` @3 U* [ d8 K


迎新街地藏庵的历史印记

迎新街地藏庵的历史印记

8 `; N' U8 w$ ~& ~5 x& r$ P# u6 }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叶地藏庵平面图(绿色部分为推断中的后殿等建筑)

6 x) D" T/ R. N, \( r

 

2 K8 A9 ]. ]7 O( ?

如图所示,上述大殿三间和厢房十四间基本为原有建筑,临街房虽经改建,但仍保持了原有格局。

5 a1 {+ f# c# }2 H e+ M% ^8 B7 \

 

0 C1 q+ v+ G n1 V) \9 @1 b

称这座地藏庵“名不见经传”,是因为上至清代,下迄民国,有关北京史志的主要典籍如《日下旧闻考》、《宸垣识略》、《光绪顺天府志》、《燕都丛考》和《北平庙宇通检》等对其都没有相关记载。据日本人多田贞一《北京地名志》一书统计,《乾隆京城全图》上共有地藏庵25个(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4月北京第1版,p95),数量可谓不少,但查阅乾隆图,尽管绘出了“阎王庙街”, 而偏偏没有这条街上的地藏庵。

! Q+ M* Q8 e- o9 r6 A5 U

 

- |9 F* V2 L# |* a& O# P# ~! z& [/ @

但这座地藏庵也并非完全默默无闻。杨静亭著、李虹若编的《朝市丛载》是光绪年间多次再版并广为流传的一部北京旅行指南,在光绪丁亥(光绪十三年,1887年)京都荣録堂本的第三卷,共记录有当时北京的庙寓31所,庙寓是寺庙为贴补香火供奉而开设的旅馆,或供长期租住的寓所,在这些庙寓中不乏法源寺、贤良寺这样的北京巨刹名寺,但这座庵堂小庙也跻身其间,由此说明地藏庵当时在北京同业中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2 @; i- n7 [6 C


迎新街地藏庵的历史印记

迎新街地藏庵的历史印记

/ r! @. e; g$ _& u8 }. I7 f


迎新街地藏庵的历史印记

迎新街地藏庵的历史印记

% u$ `' C8 W% [* f8 u5 y

光绪十三年荣録堂版《朝市丛载》有关北京庙寓的记载节选

. }( e! O, R' S

 

; ~* d$ \/ V. J1 B' c

据《清史稿·职官六》(卷一百十九,志九十四),“光绪三十年,设巡警部”,下设“京师内外城巡警总厅”,总厅以下设“内城五分厅,外城四分厅”,三十二年,巡警部更名民政部,“并内五分厅为中、左、右三厅,外四分厅为左右二厅”。《清末北京外城寺庙调查表》(编选者:丁进军,《历史档案》2000年第1期,p55~59),为京师外城巡警右厅所报选,反映了其辖区(从前门大街右侧以及西至宣武门、广安门一带)所有寺庙的具体情形。现抄录其中包括地藏庵在内的以下寺庙的登记记录:

; {* T" b- u6 w0 n" e0 s


表1 清末北京外城寺庙调查表(节选)

) K# |7 A: N/ A$ n

) P+ `; S# f2 _. `$ t; Y

记录表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地藏庵是一座僧庙,住持法号信和,有两名仆役。寺庙人员和房屋租赁状况基本与平面图所绘房屋间数匹配,其中铺户情况则完全一致。除地藏庵外,同时列出其他三座寺庙的情况,后面将要涉及到他们之间存在的一些关系。

& z9 r% Y! |! W, y4 p4 g) z" J/ l

 

3 ?+ x, |- ~/ Y' t% W: c

 

$ X9 Y4 s! o: ?& f

 

( Q/ |5 r" b3 D5 H u, A3 x' s





迎新街地藏庵的历史印记

迎新街地藏庵的历史印记

迎新街地藏庵的历史印记

迎新街地藏庵的历史印记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0-4-29 00: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好的帖子,这个寺庙中还有一块小碑镶嵌在地面上,字迹基本上都磨平了,真希望这个庙能保留下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9 00: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 k& k5 B' \! V$ k; P5 W

北京市档案馆编《北京寺庙历史资料》(中国档案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登载有关延旺庙街地藏庵的档案共计3条,分别为:
1) 1928年北平特别市政府寺庙登记(档号:J181-15-408),详见该书p216
2) 1936年北平市政府第一次寺庙总登记(档号:J2-8-918),详见该书p557
3) 1947年北平市政府第二次寺庙总登记(仅有《第二次寺庙总登记收表及审核调查簿》的简略表格),详见该书p675
但内容过于简略,下文中如需详细说明,则直接引用档案原文。下表为《北京寺庙历史资料》所登内容的简明表示:

2 m/ ]+ G+ e8 v4 o% c5 v& q


表2 延旺庙街地藏庵民国寺庙登记状况


上表所示,1928年与1936年两次登记的寺庙创建年代前后矛盾,究竟孰是孰非?幸有石刻资料可供查阅。在1936年的登记档案中提到的那座石碑现仍然存在,就位于院内东北侧三间北房的明间檐下,已仆倒在地并嵌入土中,碑阴朝上,碑首浅浮雕龙凤图案,碑额“地藏菴碑”四字仍可辨认,碑文则由于长期踩踏摩擦已荡然无存。

: A1 _' L# x& I5 l


房檐下仆倒的石碑已嵌入地下

; P/ A. O& R7 x s9 @


此前这块石碑被人多次提到,据了解原立于殿前院中,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中苏交恶时期,因在院内挖防空洞被移至此处。在国家图书馆网站“碑帖菁华”专栏和首都图书馆“北京记忆”网站的“燕京金石”专栏都可以查到此碑拓片,首图所藏据介绍应为1930~1934年琉璃厂拓工所拓,照片分辨率相对较高,链接为:http://www.bjmem.com/bjm/yjjs/my/200711/t20071113_3635.html,另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片汇编》第77册(不确定,查阅时忘记抄下分册号码)也有收录,现抄录该书第72页对石碑的介绍:

! P% z1 P, o6 r u! _


清嘉庆五年(1800)四月刻,碑在北京宣武区南横街北延旺庙街。拓片碑身阳、阴均高120厘米,宽68厘米;额阳高21厘米,宽22厘米,阴高20厘米,宽16厘米。章守勋撰,正书,额篆书。阴刻立碑年月及题名。

* x% k" V' o( }1 y$ f, f2 d

为了阅读方便,现将截图粘贴于下:

' d% N H; m! C# \% F# c) p

 

4 E: d+ |7 v3 k3 j( L: m& U6 }

0 X, S/ f9 v3 a7 o7 b/ R# ~2 d: N

首都图书馆藏碑阴拓片

3 m9 \5 v0 P. ^, ?/ U

 

8 ^$ c2 _- J/ M- P8 R9 \0 v2 Y

: ?( ^5 |4 c6 T& i& d! a) F

首都图书馆藏碑阳的拓片

1 i1 P# b- s; j; s8 |3 |

 

) ]7 Y; E9 S/ S

以下为笔者根据网页上的拓片照片辨识出的碑文,缺字或无法辨认处用□表示。为与原文保持一致,便于对照,此段文字特采用繁体字。

0 G2 s, U1 ^. E8 b4 m* a) o. I


碑阴:
碑额:地藏菴碑
碑文:
大清嘉慶五年歲次庚申孟夏榖旦
江西道監察御史章守勲
簡發四川知府前禮部員外郎宋鴻琦仝立
住持僧覺悟率徒果保

4 J1 d8 R3 p) w" J


碑阳:
碑额:佛光普照
碑文:
重修地藏菴記
盖聞金□普化象教,西□□□嘉言真如衣動然,而華嚴樓閣,彈指□□①,□②槃彼岸,回頭即見。經云隨形,□□□十种,非空無以宣諦,非像無以顯尊,矧夫蔭法雲則□□晨涼,耀慧日而重昏夜□者哉③。

# G6 v% F5 I; | m+ P

宣武門南地藏菴建□④扵明嘉靖庚子嵗,沙門常壽師行勤創始,基主王鎮,功德主劉順協力助成。戒律森嚴,十方瞻仰,迨後壽禪示寂,其徒惠香能嗣法師,請扵兵部郎吳俊為碑以記,繼此住持者無聞焉。迄今嵗久傾頺,環室鞠為茂草,惟前後殿僅存,上雨旁風,不可遮蔽。勲扵乾隆壬子嵗僦居菴側,見之惻然,力綿不能獨理,謀扵同事諸公,共得若干金,庀材鳩工,舊基新作,前殿中奉地藏像,旁列十殿閻羅,位置仍其舊,故是菴一名閻王廟,今呼為延旺者,閻王之訛也。勲旋扵嘉慶丁巳冬奉命督漕潞河,琦來相宅,發願興修后殿,謀扵勲,募扵眾,如初,嵗餘亦落成,殿供觀音大士像,盖至是而規模宏整矣。菴主覺悟師率其徒勤奉香火,粥鼓經魚,昕夕不懈,而勲等前後傍佛,垣宇荷佛護持,家室和平,頂禮益虔。庭中舊有碑,字跡漫漶不可辨,撰文泐石,重記歲月,非敢以區區興作之功誇示來許也。抑勲等重有念者,廟之十殿法像胚胎皆鉄鑄,質實而堅鎮,故至今完好,中闕一尊,不知何時代以摶土,無能補建,因是嘆前賢每創一事,必思垂永久,而今人之不逮古人者多矣!毋亦當時物力豐盈之故有以及此耶?今殿旁隙地尚多,可別營構,盖將有樂善喜施者廣建房廊,復其舊制,用以光佛土而福一方,是所望后之君子。

# h/ b* L& c/ E( y$ K

 

/ i, d! W3 r4 R- v4 _# D3 d( `, E

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该处缺字可能为:
①彈指立開
②涅
③蔭法雲則火宅晨涼,耀慧日而重昏夜曉
④山

" Z$ w8 _. \3 z" Z6 ]


《重修地藏庵记》碑文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和地理信息。首先,地藏庵创建于明嘉靖十九年(庚子,1540年),创始人为僧人常寿,由王镇捐献基址,刘顺捐资助成。常寿圆寂后,弟子惠香继任住持,延请当时的兵部郎中(或员外郎)吴俊撰文以立碑记事。其次,入清以后,至乾隆五十七年(壬子,1792年)仅存前、后两殿,而且已经破败不堪(这莫非就是1750年的《乾隆京城全图》没有绘出的原因),遂由章守勋向同僚募捐重修前殿。嘉庆二年(丁巳,1797年)由宋鸿琦如法炮制重修后殿。二人并于嘉庆五年(1800年)共同立碑以记其事。第三尤为重要,即“前殿中奉地藏像,旁列十殿阎罗,位置仍其旧,故是庵一名阎王庙,今呼为延旺者,阎王之讹也”,这段话为阎王庙街或延旺庙街的得名由来提供了另一种说法。

) j8 ]3 s, J' W* b9 i; v

 

6 k: k; f2 \5 D/ X. O


 


发表于 2010-4-29 08: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起眼的小庙都能把资料找那么详细,真是太好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4-29 01: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 _- A( l" l) _

很明显寺庙登记上地藏庵创建于顺治六年九月是错误的。关于顺治年间的维修,碑文中并未述及,但庙方登记表又言之凿凿,看来当必有所本,绝非无中生有,只是目前找不到相关史料可资佐证。反过来,嘉庆五年的维修寺庙登记也是只字未提,不知是何原因。很难想象几任住持都对碑文熟视无睹。

5 x7 V, e! M- Y2 [. ~1 D

 

( n) R" W1 a" _1 w9 H/ A `8 g- n

从碑文上看,地藏庵原有前后两层殿,后殿供奉观音菩萨。两次寺庙登记的占地面积前后一致,按东西长十丈,一间小式房屋开间按一丈计算,东西向单侧应可建9~10间连房,但现在只有8间,因此推断现尽西院墙外,原后兵马街(旧称兵马司后街,大部现已拆除,只余东口一小段)2号院内应有一块地方原系庙产,后殿或许就在那里,在平面图中用绿色绘出,以区别于现有建筑。但有关史料证明,至少在1930年时后殿就已不复存在了,因为当年《寺庙不动产登记条款表》的“土地面积或房屋间数”条写明:“东西长十丈,南北宽七丈,瓦房十八间,大小灰棚十间,中厕半间,平门一间”(总计30间)。按平面图,南北厢房加大殿,瓦房数已达17间,如此则不可能建有后殿了。另外同年《寺庙法物登记条款表》登记只有“供案一架”,进一步说明当时是在同一座殿内供奉地藏菩萨和观音菩萨。

+ \" H2 C+ D8 c2 w

 

: v6 U4 ]% v$ o$ Z

长期以来,时贤有关阎王庙街的得名由来,或语焉不详,或采用故老相传的版本,即胡同北部路西靠近保安寺街东口曾有一座阎王庙。经了解该庙仅有一座神龛,外加一个可供停放灵柩的小院,但也有人说是土地庙,还有说是雨神庙的,总之众说不一。上世纪50年代,拆除改建成了厕所,现厕所又拆,但位置仍可辨认。民间传说与碑文记载两种说法虽已难辨真伪,但我更倾向于碑文的说法。

$ Q0 s6 C Q1 f$ n- Y! ^& p

 

5 { I* m3 A: K5 |8 Q. Z7 \2 U


胡同北部传说中的小庙“阎王庙”的位置

& f4 `5 y7 Y2 X0 e

 

" @! f b% `" E6 g

铁铸十殿阎君像,应是明代的遗物,碑文说其中一尊缺失,不知何时代之以泥塑,其它皆完好。从档案史料上看,神像一直到民国年间仍然得以保留。1928年的寺庙登记上有“十殿阎君像”。另查民国十九年(1930年)填写的《寺庙登记条款总表》,在“佛像神像”条写明:
“地藏王,泥像;十殿阎君,泥像十尊;观音,泥像;文昌,泥像;佛像,木的;韦驮,泥像”(标点为笔者所加,以下同),表明十殿阎君像仍在,但登记为“泥像”。再查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五月十三日填写的《北平市地藏禅林寺庙登记表·寺庙法物登记表》“神像”条“偶像”款下登记为:“阎君十位,铁质;文昌一位,泥质;童儿八位、韦驮一位,均泥质”,另有“佛像”条“偶像”款下登记有“地藏菩萨,泥(像);观音菩萨;泥(像);释迦佛木质”。神像、佛像数量相加即可得出表2的“神像二十三位”。十殿阎君像前后两次登记,先登记为“泥像”,后则为“铁质”,如此看来,1930年的登记或为错误,或系有意为之。可惜如今这些见证了胡同历史的珍贵文物皆已不知所终矣。

* M5 O6 q* [3 ?4 H

 

7 a% Q8 A' G5 ?0 m

1930年的寺庙登记,地藏庵已为尼僧庙,“别无资产,生活维持全仗租金”,有些奇怪的是居然有两位住持,分别是印纯,五十一岁,俗家边氏,籍贯河北省任丘县;印成,五十一岁,俗家黄氏,籍贯北平宛平县。二人为师兄弟,同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出家。另有徒弟发明、发觉二人,住本庵。地藏庵究竟何时改为尼庵?《寺庙不动产登记条款表》道出原委:“民国四年八月初九日”, “由中文和尚不能供奉香火,让予证果师,转让与徒印纯、印诚”,这里的“诚”字应为“成”。《寺庙登记条款总表》则写有:“本庵系明时建造,顺治六年九月重修,民国十年经证果师重行私修,借款建立”,说明转让给两位比丘尼应是在民国十年以后,同时说明这也是现在地藏庵主体建筑的最后一次的修建时间。

. ?. y k0 p4 Y! m) l

 

& r. m' ^( G8 Q( B! k6 i! g7 S, D

登记表中“证果”究系何许人也?经查阅民国档案,弄清了这位证果,就是表1中张相公庙的住持修起,而张相公庙就是现在迎新街84号。修起,字证果,出生于1869年(清同治八年),奉天海城(今辽宁海城)人,俗家姓名韩玉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出家,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十月圆寂。生前除北京的庙产外,在奉天(今沈阳)还有一处庙产名为栖云寺。将地藏庵庙产出让给他的“中文和尚”与1906年的住持信和之间的关系不得而知。

6 k+ u X% N7 j# z0 @

 

7 y( ^9 _0 \- O( P- n6 t

民国十九年(1930年)六月住持印纯向北平特别市社会局报请登记庙产时仍称寺名为地藏庵,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十一月北平社会局发给寺庙凭照时已改称地藏禅林。

# [6 E8 s8 Y$ s# [5 t) Z1 k3 E

 

8 W2 S' K. m- r9 c& [' l) h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三月,地藏禅林尼僧印成称住持印纯外出朝山二年未归,经商准同宗同意,呈请北平市社会局,要求接充管理庙务之责。四月经审核批准后继任住持。

2 _0 _/ Q- T7 y5 h4 S$ r f

 

& E! x7 B% E4 D! {- b9 q4 f' K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九月二十一日,住持印成圆寂。十月印成的徒弟发觉呈请北平市社会局要求接充住持,同月经审核获得批准。两次住持的更替,证明人均为:
外四区张相公庙街十五号,张相公庙,修起(证果);
外五区赵锥子街四十五号赵锥子胡同(后称天桥铺陈市街)观音庵,行海(尼僧);
外四区南横街三教寺一号,住盆胡同南头三教寺,国宝(尼僧)。前二者自称与地藏禅林为“本家”或“同宗”,后者称为“诸山”。

2 r* |- S9 a/ Q& H/ K. G$ [1 m6 @

 

! n3 Y f9 e; }& K

地藏庵最后一任住持发觉,生于宣统元年(1909年),俗家沈氏,一直住在庵内。1960年代,政府破除封建迷信,佛像、神像被拆毁,地藏禅林宗教活动终止,居委会搬入大殿。上世纪80年代初,老人去世。

4 U. A/ ^# e# j# V; d; ~6 c" D

 

$ o( C* g5 M+ B9 a( x3 f

全文完

+ H3 y: U" Z3 `( ^2 o

 

+ J; k% H9 u: B0 G# Q0 j6 b, j


 


发表于 2010-4-29 01: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那庙有个庙匾,有拍过,如今是否已经没了.
发表于 2010-4-30 00: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了

2 [; q' g: d- N6 f

这几张照片上的彩画为类似墨线小点金旋子彩画

D/ l) \) L* ~

非官式做法,应该是清代晚期或者更晚的

* y; |) v# K* ~- | Q9 J

彩画比例和尺寸略为随意

9 E" @ m; L. t. E* }

 

发表于 2010-4-30 21: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也感谢您的照片,这彩画做的不太好,也可能跟那个时代有些关系
 楼主| 发表于 2010-4-30 18: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析津志在2010-4-29 1:09:00的发言:
记得那庙有个庙匾,有拍过,如今是否已经没了.
! |; i- `! c+ c$ `: B* K# c3 P& B

谢谢您的关注。“古刹地藏禅林”石额仍在,包括近期内论坛里的网友拍了不少,可以参看“图文拍记”版相关帖子。

; t3 B- _6 @7 J: o. \$ |

 

0 ~% K$ ^ ]5 {) N7 Q

迎新街57号院的石额、石碑都是珍贵文物,真希望这里拆除时能由文物部门出面加以很好的保护,以防损坏和丢失。

 楼主| 发表于 2010-4-30 18: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您的关注。碑阳《重修地藏庵记》上说:“庭中舊有碑,字跡漫漶不可辨,撰文泐石,重記歲月,非敢以區區興作之功誇示來許也”,说明除现存这块碑外,当时应该还有一块碑,也许就是这块碑记载了”宣武门南地藏庵建山于嘉靖庚子岁”,给作者以启示。而民国时庵主说“顺治六年九月重修”很可能也是依据的金石资料,而由前辈口口相传,成为固定的说法。因此可以肯定的是,这里还曾经存在过至少一块碑。

4 o3 Q0 @5 w) Q; `

 

/ P5 G) L3 c8 ^* K Q' b: H

估计迎新街的彻底拆迁熬不过今年了,也许地藏庵夷为平地那一天会有金石文物的发现。

7 n/ l: |# S3 T

 

3 d5 x- ?( T! a0 z

 

 楼主| 发表于 2010-4-30 18: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鲁丝在2010-4-29 8:11:00的发言:
7 n% c7 p- r5 ~# ^: K _& t+ T

不起眼的小庙都能把资料找那么详细,真是太好了

; x, e# K4 {+ k! T

谢谢您的关注。这的确是一座普通的小庙,以至于有关部门不准备保留。但它可能与这条胡同“阎王庙街”的得名有关,价值也许就在这里。

 楼主| 发表于 2010-4-30 18: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河豚毒在2010-4-30 0:13:00的发言:
) M2 u% Y5 \4 {) G. M5 q: U# ?

欣赏了

( k( ?# z$ i, g* B% o

这几张照片上的彩画为类似墨线小点金旋子彩画

$ s5 A5 Z$ T& K C( u8 k

非官式做法,应该是清代晚期或者更晚的

: m4 |& Y- K1 M) j& U: w+ W- v' R# ]4 z

彩画比例和尺寸略为随意

1 ?: I/ ~( I$ R" [

 

. I+ [7 ~0 p) i" t+ F+ c3 B% s

多谢您的分析确认,您判断的绘制年代刚好与民国十年(1921年)最后一次大修时间在年代上相吻合。大殿南次间的旋子彩画因为被封于原有吊顶内被幸运地保存了下来,现暴露在外,据说是因为有文物爱好者向有关部门反映,才派人缠上了彩条编织袋,所以不能拍到全部。

/ z4 y! c2 R# w0 R1 n: t

 

; B0 _) O5 r7 }- h- z: E6 W6 H+ U9 }

前段时间拜读了您有关明清旋子彩画的文章,受益匪浅,衷心希望您在以后多多上传类似文章,给大家普及讲解这方面的知识。

9 ~9 [4 ^: m1 j3 k {& L/ `

 

 楼主| 发表于 2010-5-1 22: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jnxu在2010-5-1 12:20:00的发言:
好帖!
, j! j0 q+ u& w1 N1 }- b* t' l

谢谢您的鼓励。

 楼主| 发表于 2010-5-1 21: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神之荣耀在2010-5-1 9:13:00的发言:
3 y$ u, i5 l# n; I& Y( D) r$ Z' ^

好文章,图文并茂,考据详细!

& C2 i2 D4 Y2 O1 W

拜读了~~

4 W" j/ ]4 @) z$ Q1 E7 r

谢谢您的光临。几天来接连拜读了您有关孚王府的两篇文章,感觉水平很高,今后还要向您多学习。

 楼主| 发表于 2010-5-1 22: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飞哥在2010-5-1 10:14:00的发言:
( D* i5 ?7 F* J2 I( n% R- p B

老北京网最需要的,就是这种去关注最不起眼最普通但其实却是最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老建筑,因为民智在这些方面几乎是空白,这篇图文堪称拍记典范!值得众网友学习。

5 D" h- W9 Q$ n- ~0 Q1 z4 X

关注此庵多年了,因资料匮乏,此地区关注点又太多,未做深入研究,彩绘、碑文皆第一次见到,在其朝夕不保的情况下,也算是一种安慰吧。

4 b2 m4 ]# e t8 }' g% L& U

飞哥您好!今天出去了一天,刚看到您的留言。我小的时候每年寒暑假都要在迎新街旁的一条胡同住上一段时间,也经常按大人吩咐去地藏庵门口的那个油盐店买东西。因此对这一片胡同很熟,也很有感情。自从开始拆迁以后,连着几年都要去几次,为的是怀旧,寻找儿时的记忆。感觉今年这片胡同可能就要彻底拆平了,因此最近抽空再看最后一眼。回来觉得应该留下点念想,因此促成我写了这篇文章。

发表于 2010-5-1 10: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北京网最需要的,就是这种去关注最不起眼最普通但其实却是最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老建筑,因为民智在这些方面几乎是空白,这篇图文堪称拍记典范!值得众网友学习。

" W- h8 v( r" A3 @& ~2 h* w

关注此庵多年了,因资料匮乏,此地区关注点又太多,未做深入研究,彩绘、碑文皆第一次见到,在其朝夕不保的情况下,也算是一种安慰吧。

发表于 2010-5-1 12: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
发表于 2010-5-1 09: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图文并茂,考据详细!

: r5 R9 N2 P! t5 T4 ~( f

拜读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8-10 21: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Martin在2010-8-10 21:06:00的发言:
这碑在8月10日下午被有关部门移走了。
: N1 o, s, d! K" u K8 T% }' j9 h( K

苦涩之中有一丝欣慰。

发表于 2010-8-10 21: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碑在8月10日下午被有关部门移走了。
发表于 2010-8-15 12: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Martin在2010-8-10 21:06:00的发言:
这碑在8月10日下午被有关部门移走了。
6 e3 V7 u& s# n/ k

移到什么地方去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7-3 17: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史先生(阿德哥smd)

6 r* [; `3 x! s- O5 S2 @# }0 y: L

承蒙垂问,不胜荣幸。文章是去年写的了,一年多没有再去宣南,估计迎新街(延旺庙街)已经拆平了,如有兴趣可以在《图文拍记》版浏览一下网友近期拍摄的照片,有几位网友一致坚持不懈地记录宣南的消失历程,令人钦佩。

9 I: l7 p, p1 m' w" M

 

& f/ c% |* M9 w5 X" [

从您对贵先祖的介绍及抄录的诗中以下几句:

( Y% b9 A# @: S( I$ @/ i: Q0 M

新居爰卜城西南  其宅昔爲太史第
門闌高爽園亭幽  花木葱蘢池沼備

' \5 m" }7 d. L, b7 ]$ T; T

可以读出一些信息,这位施晴泉公应是一位翰林,大概在嘉庆、道光年间为官,在延旺庙街的住宅极园亭之胜。很抱歉我检索了一下手头的资料,没有发现相关的信息。迎新街确实曾有几个大宅子,也曾有过几所会馆,衷心希望论坛里有对那里庭院熟悉的网友发表高见。

5 z4 e T6 l6 y4 l2 v" t7 T+ g

 

! k& d4 i, L4 E1 t# z

 

9 T4 k( c2 t$ q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7-3 20:48:24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7-3 17: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食烟火斋在2011-7-1 13:08:00的发言:
“庭中舊有碑,字跡漫漶不可辨,撰文泐石,重記歲月”。此句意思,似乎是利用旧有的石碑,重新刻字。
/ e4 l% B7 X" C" r( k

陆老师言之有理,多谢指教。

 楼主| 发表于 2011-7-3 18: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六郎庄人在2011-7-1 23:14:00的发言:
; h% [& @' z1 v

好帖,学习了。

) K8 G4 T& g! M& C6 |

感谢鼓励,多提宝贵意见。

发表于 2011-7-1 23: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学习了。

发表于 2011-7-1 10: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

 
; U  ~( C  F1 j) u$ S. t2 {[BR]宛平史氏俯青堂<修雲閣詩草>史致康# f( G. u: I1 T" r
[BR]移寓延旺廟街別舊居作5 j' K9 ]$ F& A, U- y/ a0 t( v- }
[BR]蹴居於此將八年  年來多少傷心事
6 h# q# i1 j, Y[BR]雖云壽夭數所關  長令家人多疑忌3 s; V* z0 J4 a9 `, p
[BR]避之惟有易地居  庶幾余情從此遂
. Q7 f: m6 U9 c9 J$ }# s[BR]新居爰卜城西南  其宅昔爲太史第. H+ g5 U7 A; V6 F) {1 g8 N
[BR]門闌高爽園亭幽  花木葱蘢池沼備
3 l$ t5 r5 h! \7 ^[BR]吉日惟戊利遷移  一家大小於焉寄
0 f" i  Q) P1 P[BR]獨憐舊居如故人  此去頓增無限思
" z: |& Y0 d* H6 f' Q7 L% \5 \[BR]寒門不幸爾何尤  相依胡爲轉相棄9 ~* o: H& v# d2 E
[BR]新居較此舊居何  人事須知天位置1 f( S: O" _: R# x- z) q9 z6 @
[BR]我懷風雨庇年年  小詩惜別聊爲記
7 g# z# i) C$ s+ d/ _- w, ~[BR](宅为施晴泉太夫子旧居)
6 h' R- j4 J8 t; l[BR]新主人谓:史善载 (乾隆、嘉庆、道光) 宁夏总兵 甘肃提督 诰振威将军。
! x) J* s. _; f  o0 F[BR]      长子:史致蕃 道光癸未进士 (道光、咸丰)江宁布政使  云南布政使  诰资政大夫。* p, F, X6 o' V& V0 c# f4 |
[BR]      次子:史致康 道光戊子举人   (道光、咸丰、同治)彝山书院主讲  四川嘉定、成都知府  盐运候补道  累计军工 赏布政使衔,随带加三级,诰资政大夫,晋授荣禄大夫。/ q! l9 i2 u& \; C/ q
[BR]      
+ f4 B: L+ z: q0 d0 D7 s0 S. I4 V! E[BR]    宛平史氏萌于溧阳,迁四明(今宁波),再迁余姚,明末迁往宛平(原鼓楼西南角),属顺天府宛平县管辖。7 k- c& |7 |* @. _3 X
[BR] " K; ]2 m7 y+ v, v/ d; [! h) C
[BR]    我现居上海,来北京找过多次,未曾有结果,后在高祖父的诗草中查到有延旺庙街,请问楼主该旧居在延旺庙街是否有确切的位置记载? + c: P1 r8 m$ N/ a3 _5 J/ E8 ^
[BR] 
发表于 2011-7-1 13: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庭中舊有碑,字跡漫漶不可辨,撰文泐石,重記歲月”。此句意思,似乎是利用旧有的石碑,重新刻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4 03:01 , Processed in 1.209659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