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中国地震局研究员曾在5-12前夜监控到临震异常 6 ^4 w1 W$ y, E5 S) t
不眠的前夜 7 Y7 c+ W" \; C, H5 ]
“5·12”地震发生前夜,已退休的中国地震局研究员钱复业、赵玉林夫妇吵了一夜,HRT波出现了异常 9 h8 N7 C: ]* ~& C
钱复业哭了 D7 ^3 j( V% c& v
2008年5月11日晚,北京市民族大学南路7号院地震局家属楼。 # X- Q- m/ |' d8 J- d. A X/ v
原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钱复业、赵玉林夫妇一夜未眠。安放于他们陋室中的电脑,通过互联网传输数据,准实时监控到千里之外的四川红格地震台HRT波仪出现了临震异常。 v0 c, z$ E4 g8 y* ~! c6 [
5月12日凌晨2时,他们计算出的结果是:震级7到8级,时间在12日至13日。但震中地点不能确定。 8 g$ m% F: Z$ L" c: l
钱复业说,可以确定的是,地震将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她以红格台为中心在地图上画一个圆,这个圆的半径是600~800公里,“汶川大概离红格台400~500公里,北川是640公里”,但这个圆划到南边“就出国境了”,“要到国外,那就是虚报”。
1 Z+ ^+ b* a6 r4 Z* O) H. t 2004年,为监控川滇地区近期可能发生的强震,中国地震局在四川、云南建立4个PS-100(HRT波仪)台站。但因维修经费不济,汶川震前只有一个台勉强维持,而多台仪器交汇才能确定震中。 ) s3 ^1 p% }1 i7 A; S+ e1 ^ o& d6 B3 ~
“地震预报是世界难题。现在我只有一个台站,我怎么能把地震事先报出来?”事后钱复业直视着本刊记者,“你明白我的意思吧?”
' o' R. c8 p) p" z0 @8 G! ~ 5月12日晨5时,钱复业要给地震局打电话。打不打这个电话,她与丈夫赵玉林争吵了一夜,甚至惊醒了邻居。大地震就要发生,但没有地点的预报可能是虚报,打电话没有设防意义,预报地震要填地震预报卡,要经过专家评审,采取防范措施的时间来不及了,打还是不打?
. ~! g7 h; z2 F0 x/ N, V “打电话没有设防意义。只能知道我是一个英雄(震前有预测)。打电话(我只能说)可能要来一个地震了,离我的台站多远多远。”在本刊记者面前,
% d/ h2 {5 F0 g1 o 钱复业自问自答。 , d( @1 K) J& q7 v- Y
9个小时后,因一夜未眠而困倦睡去的钱复业被儿子打来的电话叫醒。大地震已经发生,震中汶川,震级7.8级(速报震级)。 / t3 R; d6 p, l- z' E* U% ^
73岁的钱复业哭了。 - z) E: J" t$ W6 u! h& m$ F
42年前参加地震预报工作,32年前因历史的吊诡背负唐山地震“漏报”罪名,13年前退休后仍以退休工资投入事业的这位“地震预报志愿者”,再次与大地震临震预报擦肩而过。 . z7 W6 u3 r8 t! t% n0 k
宋瑞祥力排众议 % i5 J# D& g8 w- b. Z3 ]& j
在汶川震后一周年之际出版的《中国工程科学》(2009年第6期)上,赵玉林、钱复业在《HRT波方法准确预测强震时空强的可行性及其汶川8级等强震的震例》论文中写道:“分析汶川地震前从中期预测,经建立红格(HG)等4个(抓短临前兆的)‘PS-100’HRT波网站,到汶川地震临震前发现HG台记录到HRT波临震前兆所经历的实际过程,笔者认为,强震是有前兆的,是能被预测预报的。只要选对观测方法技术及所用设备具有记录HRT波高精度、远程监控、实时传输能力,并布设适宜的台网,HRT波方法一定能为我国率先实现地震预报特别是短临预报有所贡献。”
% x6 x5 c% }4 O% z 钱复业、赵玉林1958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物探系,从事地震预测已有40多年。在地电预测方法研究上拥有一批业界公认的科研成果。1990年,他们率先提出潮汐力谐振的地震孕发机制。
- B6 A4 L# t$ @# f0 Y" y 2004年,钱复业、赵玉林总结出“潮汐力谐振共振地震短临预测法”(简称HRT波法)。2004年,他们发明了PS-100地震地电仪。首次将通讯领域的CDMA(码分多址)技术应用于HRT波仪器上。这一技术将带有编码的信号发送出去并回收,从而排除干扰,这使其观测精度比现有仪器高出2个数量级。
/ }, A4 S4 `' y2 [ “HRT波的技术原理,简单地说是‘老太太敲碗’。”钱复业说,短时间没法搞明白地震的机理,但可以把它看成黑箱系统。
: `; A* H, _ x3 Z0 H6 n% b( E 具体说来,就像老太太敲碗知道碗有没有裂那样,给地壳一个力,回射过来就知道地层的状况。哪里有这么大的力?赵玉林想到了潮汐力。潮汐力“敲打”地球,就像铁路工人敲打铁轨检查有无缝隙。
- c/ w" i. a6 d; v) N1 S8 y' M 他们发现,这一方法不但可以监测地震的中短期发展趋势,还有助于预测地震临震三要素:发震时间、震级和震中地点。 % }2 S8 [+ Q u$ p
2003年末,钱复业、赵玉林作为退休科学家,向时任中国地震局局长宋瑞祥报告,要求用他们新研制的、高精度的PS-100电测仪,监测川滇地区近期可能发生的强震。 5 T8 y, j9 P& O% H
宋瑞祥当天批示表示支持。然而,据知情人披露,在党组会议上,宋遭到了多数人的反对。宋力排众议,当天予以批准,特批经费150万元,半年后在四川、云南两省建成了前述4个PS-100台站。 ! k0 s; _6 e' r! c+ z0 K8 |
“取得了前所未见的短临前兆信息”
" c7 z5 r2 l5 g4 x. Y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9级大地震,4个PS-100台站记录到来自震源区(距离2600公里)的特征波形。钱复业、赵玉林发现了地震孕发的、潮汐力谐振共振短临前兆的波形规律,在世界上首次提出“HRT波地震短临预测法”。
; e! S+ Q ^ s& \) | 其后三年,4台站陆续在国内外十几次地震震前有记录。如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7.8级地震前2天,11月26日九江5.7级地震前1天,2006年班达海7.6级地震前2天,都记录到HRT波。2005年5月1日,钱复业、赵玉林提出对5月19日印尼7.1级地震的书面预测,实践证明发震时间、地点、震级三要素全部正确。 / j% U+ u; [) g/ c S1 k
2006年7月1号,原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主任梅世蓉在《申请国家重点科技创新项目的建议》一文中推荐HRT波法:“PS-100地电仪器系统,取得了前所未见的短临前兆信息”,“有可能为短临预报打开一条新的途径”。 3 V( a6 Y O1 ^& {, H1 ]
2006年10月9号,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主任郭增建,在写给地震局主要领导的信中,建议大力支持这种观测研究,在西北、首都圈和闽粤地区再建立三个台网,认为“这些台网投入观测后,再加上理论解释方面的研究,使地震短临预报上一个新台阶是非常可能的”。 ) A- ^* c+ D/ ?- _
有关专家通过实践认定:应用HRT波地震短临预测法,一个PS-100台站有望大体确定发震时间、震级和震中距。而三个台站以上,可交汇出震中地点;可在几天至几个月前提出短期预测,1小时至几天前提出定量的地震三要素临震预测。
) Z2 @8 C/ Q4 i0 } “不是三个台就可以包打天下,要有一定的台网数量与密度,有可能在几小时至几天前提供定量的,而不是概略的时、空、强的临震预测。”钱复业再三说明。
3 y1 l! ?4 w: y5 Q! U 2004年12月,随着宋瑞祥局长离职,HRT波仪研究和应用面临体制与政策性障碍。4个台站缺乏经费和管理,人员的监测时间没有保障,仪器维修渠道不通等问题暴露出来。 ! n4 N9 D2 i1 G' x# I& a# R
“严科学”的呼号 3 p. m6 |. N( ^0 G" u* ~0 S
从2006年6月开始,严谷良为HRT波法尽快应用于地震预报的实践奔走呼号。
0 h! G/ g: s! o0 [3 m: U 这位前国家计委副司长,人称“严科学”,曾支持过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和王选的激光汉字照排研究。 " i5 j- u' R$ T% d( q% Q5 [% D
国家发改委调研后认为HRT项目很重要,但根据部门分工,建议应由中国地震局审定是否向科技部申报立项。
$ I+ l6 S1 }' b' c9 }' t “项目在推进过程中遇到一系列难以逾越的体制性、政策性障碍。”严谷良告诉本刊记者。 ' V) T" G) y4 }
“一是按现有的规定,退休研究员不能主持科研课题,不能申报国家科研项目与经费,使有重大创新能力和成果的科技人员的潜力无从发挥;二是科技经费和探索性成果不能用于台站建设,体制和管理的分割造成了台站建设与地震科研、预测工作三脱节;最大的困难还在于认识上的不一致。由于当前地震界主流思想认为在几年、几十年内难以解决地震短临预报问题,因而导致办事机构在认识上、行动上互相推诿扯皮。”
9 ^1 \* h8 V6 g# U 2006年12月26日,严谷良致信吁请国务院领导亲自过问推进此事。信中说:“项目无法推进,遇到了一系列难以逾越的体制性政策性障碍,主要是:按现有的规定,退休研究员不能主持科研课题,不能申报国家科研项目和经费,使确有重大创新能力和成果的科技人员的潜力无从发挥。”
; `2 O" _' P7 S* F$ v 12月28日,国务院有关领导批示:“此意见应认真研酌。在攻克地震短临预报这个世界性科学难题上,我们应该也有基础和条件有所作为,对有关课题的研究和应用要给予支持。”
; e0 v# z+ h6 A8 g 半年之后,2007年7月,中国地震局组织了一次“专家咨询论证会”,没有请被论证人钱复业、赵玉林出席、答辩。此后,钱复业、赵玉林仍然不能主持课题研究和申请科研经费,川滇地区4个台站不列入维修计划。到汶川地震前,只有攀枝花附近的红格台,在遭雷击后还有一半测道在工作。 3 `2 D/ E2 C' j; G3 k( w
“5·12”地震发生后,2008年5月29日,国务院有关领导在一份材料上对HRT项目作出批示:“我国是地震多发国家,加强地震预测预报十分重要,我国地震预测预报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一些方面位于世界前列。建议在地震预测预报方面,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说不定这个世界性难题首先由中国人突破。” G, P# d; x" f, d! B! L
2009年10月16日,中国地震局在北京召开专家咨询会,对“HRT波地震短临预测观测系统项目建议书”进行咨询。专家组一致认为:“地震预测特别是短临预测是当今世界尚未解决的一个科学难题,应鼓励探索和研究地震前兆观测的新技术、新方法。作为一种新的地震监测思路和方法,本项目应予以鼓励支持。” : _! z$ U. M+ n4 o
2010年3月3日,严谷良向本刊记者透露HRT项目的最新情况:“中国地震局报告迟迟拿不上来,发改委明确支持这个项目,但台站建设还是无法启动。”
0 U* D$ U+ E- O4 y5 s “现在,连原有的四个台站也因缺乏经费和管理,不能保证正常工作,致使这项重大创新面临夭折和拖垮的危险,两位老科学家对此心情十分焦急和无奈。”他说。
5 B: G t f- ^% L 唐山大地震心结
6 E/ x9 U) b" D! Y& F0 x 2008年5月11日的那一整夜,钱复业、赵玉林夫妇的争吵,与他们三十多年前的一个心结有关。
. b# h x/ b- b; m8 j3 p 1976年,唐山地震前,身为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京津组副组长的钱复业,发现唐山滦县周边200公里地电出现大量异常。在地震前半个月,她前往唐山地区落实异常情况。 0 u7 n# H2 L3 W; \$ m* ?! S
也因为这一次行程中对马家沟地电台的访问,使钱复业被认为对唐山地震漏报负有一定责任。当时,马家沟地电台马希融向国家地震局专家汇报了地电异常和预报意见,但是没有取得包括钱复业在内的两位专家的支持。事后,有人认为钱复业应为此承担责任。2008年6月,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研究员郭安宁在《中国唐山大地震》一书中力图推翻这一观点,如认为马希融只有异常,并没有预报意见等。 4 b! r1 b7 W( N* m) c
唐山震后30多年来,钱复业决心突破地震预报难关。退休后的15年,钱、赵用退休金投入科研,在简陋的旧公房中的柜子里堆满了相关资料。 4 o6 q: b, w* B
“我们这一代人能看到曙光,这辈子就没有白干。”钱复业对本刊记者说,“这么一个方法,是一个有前程的方法,这就是我退休之后,还要充当地震预报业余爱好者的原因。我们国家人口众多,国家需要地震预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