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查看: 6335|回复: 8

[原创]儿时趣事:我家有个百宝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19 20: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 l$ W2 R4 g8 b' n( C% `) ]

儿时趣事:我家有个百宝箱

8 z$ S; W( [& @( e: x

 

. i. G+ |3 o/ R3 \2 v

(一)跟张天师学的

" c6 Z) K3 j2 y1 h! p

 

% }8 L( q# j6 G! y8 @

      家父(徐XX)一生以鼓曲伴奏为业,还有一个业余爱好,就是摆弄点手彩戏法(街头魔术),按照现在的说法,是个十足的“发烧友”。我小的时候,家里有一个碗橱,下边一层抽屉,放的就是家父精心自制的戏法道具。有盘子有碗,石头子,折扇,还有古钱。最开始不让我动,到后来管不了我了,一件一件被我偷出玩耍,一件一件被我打烂“报销”。最后到了文革,还剩下的,自己破四旧,一股脑全给扔了。现在想起来真是可惜,怎么那么蠢哪!又没人强逼着。

% I. z& X8 h1 G0 I5 R

 

, d" U/ Q1 y- q( \, \1 h

      父亲喜好戏法,街边偷学,无师自通。年轻时在北京鼓楼后边“撂地”演唱京韵大鼓,旁边就是一个表演戏法的摊子,艺人姓田,是天津相声名家常连安的妻弟。父亲喜好这个,常上前帮忙凑热闹。一来二去,偷偷学了不少门道。回到家,业余时间就自己制作。几年下来,大大小小的道具竟有二十多件。演出术语也学了一套一套的,反正挨着隔壁,耳濡目染,有心学就不难成事。无心插柳,到褃节(关键地方)上,还真救了命。

: I- Y# y, f ]% f' h0 |

 

6 M. C( Y7 E6 M/ m) j6 f* D

      四几年兵荒马乱,不好做生意,家里边吃了上顿没下顿。当时有句顺口溜:人歇工,牙倒碓,肠子肚子活受罪。俺爹在杂耍园子作“底包”(就是顶岗常备的弦师,碰上有自己不带乐队的演员,负责伴奏),收入甚微。没事由的时候,少不得拿上那些自制的戏法行头,到闹市街边去“划锅”(艺人在街边画一个圆圈,在里边表演,俗称划锅,有自嘲以此挣饭钱之意)。因为没有门户(未拜师),曾经被人诘问:“跟谁学来着?”仗着要养家糊口的底气,我父亲答道:“跟张天师学的”。来者一看,这主儿要找人玩命呀,别理他!走了。回家说起此事,父亲还很得意:“没说错,张天师是神仙,变这戏法儿就得出神入化”。其实心里边还真有点后怕,要真碰上了流氓地痞,非把脑袋给开了!

. H, b$ ]8 R4 \' @% M$ E5 c& U; |

 

0 ^7 f2 H# u7 C$ T9 ~/ c

    (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10-4-3 11: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 v/ b0 H# w" y* o

 

! M. K- w% R: B6 D" h i8 }

(二)蹦花子

0 T, @7 o8 e# Y0 m i

 

/ j5 F, W% O- E# t9 t, p4 q

    做这些变戏法的家伙式,可费劲了。单说这十几个小碗,一水儿的绿豆小酪碗(老北京盛奶酪的小碗,直径约有10公分)。个个都得规矩,一般大,看不出区别。碗足儿不能太浅,扣在地上拿小棍一拨拉,就能掀开碗,不能用手碰,这样的表演才够“范儿”。

$ O+ G1 U' _% c- f8 _

 

, B2 r+ ]- }) E2 U l$ ~

    每个碗上边的“门子”(机关窍门)都不一样,必得精心制作。有的下边钻个眼,有的里边粘个把。一天,要给两个小碗钻一个透眼,找到“锔碗的”(走街卖艺人,把旧瓷器用金属锔子锔好的)给做,说好二十子一个,算是甜活。结果没做一会儿,干活的师傅眼睛直了,拿锤子就把碗砸了。我爹不干,说你怎么干活哪?那人直道歉,说您别急,我赔您。敢情他把金刚钻弄折在碗里头了。“您这碗我赔您,这个钻,现大洋二十块,弄不出来我就别干(这行当)了。”他把碗足儿一点一点敲碎,终于找到了那颗不到小米粒般大的金刚石,又给镶好弄结实了,才把活干完。最后撂下一句话:“得,您以后另请高明,给多少钱,我不干了。”

/ k, |3 D# h) a7 j7 G& c% Y h

 

$ A+ l3 ?3 j1 z

     戏法里有一个道具叫“蹦花子”。使用两只小碗,一只是个普通碗,另一只里边固定一个穿钉,钉子上有横的针眼。用弹簧钢丝做出两个螺旋花,外边栽上各色的丝绒,类似北京的绒鸟工艺。弹簧下部各有一个锡拉饼子,把螺旋花面对面压在一起,放在一个碗里,露出穿钉,用山上找来的,晾干了的酸枣刺穿在针孔内,别住弹簧。这个碗平时就扣在地上,跟观众讲是个空碗。演出的时候,把这个碗扣在另一个碗上,用手一磕,酸枣刺断了,翻开碗,两个碗里边各变出一只五彩绒花。

m9 _. E5 J' j: U

 

: e4 o% s/ h. L r8 V

      这个戏法,我最早学会,因为好学。----当然,这两个碗也就最早被我砸碎----天天跟它较劲嘛。

发表于 2010-3-29 12: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儿时的记忆,好文章!把过去父亲生活的困苦、无奈和卖艺时的随机应变等很自然的写了出来,读来让人感到亲切并辛酸。
发表于 2010-3-30 00: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等着看待续呢。
 楼主| 发表于 2010-4-4 21: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 \; K" ]5 n' _: c# S

(三)仙人脱衣

: c4 U F3 N# v N2 V+ |: ~

 

7 z) _% A% M" i O7 n

     今天聊的这段,是拿活人做道具。具体说,是和一起作艺的小孩子共同表演。

% F( a! ~- x, ~+ n. U$ O5 J

 

6 d$ n/ k, e& X0 |0 F/ Y- Y" b

    街头变戏法的卖艺人,通常都安排个小孩儿帮忙打锣。为什么呢?有这么一些原因:一是情节的需要,街头卖艺需要聚拢人气,开场要先“圆黏子”(行话:即聚拢观众)。变戏法的要敲锣,敲锣就需要个帮忙的,或者找个学徒小伙计,要不就是自己的孩子。(那个年头孩子可不像现在这么娇气,说句文明词,叫“粗放式饲养”)自己的孩子跟着自己“上地”(地摊卖艺)是理所当然。二是变戏法需要的节奏、气口,都需要响器助威。起码有了这口锣,省得净凭艺人用肉嗓子干喊。老爷子的话:“就这样,嚼这一天话,还累得心里肺的干痛呢”。另外,小孩儿人小讨人喜欢,打钱(向客人要钱)客人能多给。跟着跑跑腿,看个堆儿什么的,两人好作伴。有的时候,有小孩帮衬着还能抓点噱头:

5 k; z2 F9 N) y* P

 

8 l6 w, M- l; J

     一答一对的词是这样的:

# }3 f r6 i$ b# L

 

; [/ s7 e& y. w& O9 |+ u

    问:这孩子几岁了?

, \' _8 O" C& U' }: [

    答:三岁。

3 b. @4 N- \- s

    问:长多高呀?

& ]1 w( t3 q( ?: O: ~# T: ~

    答:三尺。

, R F- X6 s; F& H7 G3 _

    问:差不多。吃多少饭呀?

" y0 S, Q1 V2 s, c! E S$ w: N) }

    答:三斤。

8 O' j; m% x6 \$ d4 e) V2 u" }

    问:够能吃的!拉多少屎呀?

- O8 C2 l0 P% K/ B H

    答:三斤。

6 t3 d% t/ N& q2 a

    问:好嘛,吃多少拉多少呀!

' U: `- k0 G2 _, F; F( ?

 

5 p' y5 q6 p/ E

     这是糟践自己孩子的一个包袱,惹大伙一笑,就达到了目的。至于伤不伤到孩子的自尊心就不管了----温饱后才能知荣辱,现在先顾嘴吧!

# m, {% c) a R- N7 O

 

# Z( d0 d: H! k! T+ s5 S: C" V6 d

     这个“仙人脱衣”说来实在简单,但是演起来挺招人的,也挺能耗时间,老爷子曾经手把手教会过我。近几十年,地面上圈场子演戏法的已经绝迹,我还真没见着有谁演过。

1 M7 v5 n, E9 w& P2 j

 

; C9 C$ V9 J4 P t# K! v0 H# \

     演这个节目需要一根一尺长的小棍(擀面杖就行)和两条一边长的绳子。两根绳子取中间搭在棍上,找两个观众帮忙,把剩下的四个绳子头分成两股系一个扣。然后,把能穿在绳子上的乱七八糟的东西一件一件往绳子上穿,什么茶杯、水壶,有什么穿什么,越大、越蠢、越出洋相越好。穿一个物件系一个扣。最后形成一个大嘟噜。绳子头从小孩的脖领子里穿进去,一边一头,从袖口里穿出来,两头一拉,小孩成了个大十字,脊梁后头背着乱七八糟的一堆东西。最后由师傅用布盖住小孩,神乎其神的“吹口仙气”,先拉开擀面杖,在布底下,一件一件从小孩脖领子上边,把这些东西解下来。

: u6 o {- F+ m( L5 p) ^0 D( f3 M+ h

 

3 Y8 T/ E/ K4 u$ {+ R* g4 ^

    那位说了,这扣不是从底下系的吗,上边也是死扣呀!其实就是这么点悬念,谜底一捅就破。门子就在刚开始系扣那一瞬间,你以为把两根绳子头系了死扣,其实,拿棍子的师傅,手里轻轻一倒,你系的扣实际是两根绳子各占一边。只要抽掉了擀面杖,上边就成了活扣。下边怎么系上的,上边就怎么解的开,不费吹灰之力。

, ^& F: P! c5 m! n% V7 \1 ]. q

 

7 O9 ~( F( _7 @2 X6 M* L5 m: x0 C

    看明白了?自己试试,这份手艺就有传承了!

发表于 2010-4-8 20: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细细读来感觉身临其境在观看街头小魔术,老北京味道浓浓的,一些早就淡忘的老词儿都想起来了。
    谢谢了。等后续。

发表于 2010-5-7 18: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味儿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5-24 15: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 h1 }: ?' y( r. `6 N

儿时趣事:我家有个百宝箱

' |) _" q9 f" U1 e8 W9 ^

 

5 T* R- k- X- U) x

(四)石头变鸡蛋

- _6 h: R& u1 X- q3 b- b# ]7 o

 

. j/ x6 o+ N: k, X

    父亲的戏法箱子里还有一件好玩的物件,是一个石头鸡蛋。确切说比鸡蛋稍微小一点,比鸽子蛋还是要大些,长着量有一寸多一点,黄油油的颜色,搁到地上还真像是哪只鸡刚下出来的。和这个鸡蛋一起做道具的还有一个石头圆球,大小跟石头鸡蛋相仿,滴溜圆。

: }+ d* i, t' d, n; F! ?

变这个戏法挺简单。用一个小碗,扣在那里,跟观众交代明白了,手里这个圆球,往碗底下一扣,圆球没了,碗底下出现一个鸡蛋。

. g# z5 l' V: J; ^& ~

 

! l+ j# O6 @- [* H

    咋回事呢?机关在碗边上。原来在碗边上粘着一个长圆形的小藤圈,和那个鸡蛋差不多大。在藤圈上系着两条细线,拦着鸡蛋不掉下来。把圆球塞进碗里时,是对着藤圈中心塞进去的,从两条线之间塞入,一下就卡在线中间。而且把鸡蛋挤出了藤圈,碗一拿开,鸡蛋就露出来了。

- N1 i0 N& H! x7 ]$ s7 Z& d7 t

 

5 l2 N% t" M: D# t1 Z; `. J

    可能这把戏在地摊上,配合表演者的妙语连珠,看得才有意思。在家里玩挺乏味的,因为里边是什么自己都知道。我反正记得这玩意老爱坏----就是藤圈老让我给顶下来。为什么?你想,人家都是石头变鸡蛋。我老拿鸡蛋往里塞,想变石头出来。石头倒是出来了,可藤圈也掉出来了,还不演砸了?!

. V2 |9 t' N0 @5 o! w( o. |

 

$ B# X1 f1 F$ k5 J. G# |

    最后,老爸收场,用“焊儿”粘:什么是“焊儿”?松香跟白蜡用火熬,弄的不软不硬的趁热一粘,齐活。你瞧,又学一招。

发表于 2010-5-25 08: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细细看来,有意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1-4 16:13 , Processed in 0.137004 second(s), 16 queries .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