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22|回复: 12

广安门到陶然亭——终点的故事1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0-3-8 10: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A6 w: r& n s

 

; u' i$ H5 h& X' {& f

  写了几段从广安门到陶然亭路上的故事;既然有朋友感兴趣。我就接着说。说说陶然亭名气的由来、解放后的情形、义冢名墓、民国初年的故事等几段。过了黑窑厂,进公园北门,公园主体是陶然亭。就先说,进门偏东,正南,有桥,名“榭湖”;过桥,直走,过土山;或绕着走,顺湖边。南头,高台上有庙。门上石刻横额“古刹慈悲禅林”;慈悲庵或慈悲院,就是这儿。院里西屋,就是陶然亭。曾是茶馆,庙随便进。翻建后,要四块钱门票,才能进去。陶然亭的大名,传古今,扬四海;中国四大名亭,排第二。第一是醉翁亭,在滁州;欧阳修《醉翁亭记》,炒的;第三是爱晚亭,长沙;“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亭以诗扬名。第四湖心亭,杭州西湖,位置占便宜。陶然亭的名气,复杂,一言难尽。慢慢说。

3 M) e, p1 G1 N: z9 k

  陶然亭名气大。可看景不如听景。听景,值得看!也许是广告,商业广告,古有明训:“老王卖瓜“;可信度值得怀疑。政治广告,可信度更低。美国总统的国情咨文,把老百姓蒙的一愣一愣的。当年陶然亭,也是名大诱人智者晕。鲁迅先生1912年从绍兴到北京教育部任职。五月五日到京,十九日就到陶然亭来玩;急着看这座名亭。他住菜市口北半截,离这儿挺近。后来搬到西城,也不远。前后在京十五年,上陶然亭,只此一遭。俞平伯先生,慕名来游。在《陶然亭的雪》一文里,表示失望,说“只见拙钝的几间老屋”。名声,不一定和实际相符。在原地新修的陶然亭,当然气派,比“拙钝的几间老屋”高大壮观,与立在西岸的云绘楼、清音阁,两座皇家建筑相较,毫不逊色。民间和皇家一字并肩了。这合于人们心理:人往高处走。鲁迅有过一段话,说:“人总要往上爬。爬的人多,路只有一条。要靠推和挤;推倒,挤上前去,踩着

4 `) _" t* W/ c

肩膀;爬上去了”(大意如此)。陶然亭,从老百姓爬到贵族的高度了。

5 {! Z* E# A& z% ^+ ]* L3 j8 D

  能有陶然亭,是江藻的功劳。他是清朝康熙时的工部郎中,被派到黑窑厂监管烧砖。当官,什么时候都差不多。人说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一天。康熙那会儿没报纸;更闲在。他看上这块地儿了。不用投标,也甭报规划局。在慈悲庵庙里盖起三间敞厅,休闲、健身,招待宾朋;多功能。起名陶然亭。姓江的盖的,也叫江亭。这是康熙三十四年的事。从三十三年,黑窑厂停止烧砖。时势造英雄,也造名胜。陶然亭成为名胜,时势使然。

7 T8 R! [+ t6 }0 x5 u; v

  清朝规定,内城满族居住。不许建会馆。从明朝开始,北京有会馆。明成祖把全国科举会考的考场,从南京搬到北京。南七北六十三省,应试的考生成千上万;都聚北京,睡觉吃饭,就是大事。四十多年前红卫兵到北京,住得可街可巷,家家借被子、送吃食。六十以上的还能记得。赶考的没红卫兵多,也不好办。会馆,解决考生食宿,各省、道州府县,在京建立会馆;民间办的,不是驻京办。都在外城。菜市口、南横街,会馆最多。三年考一回,考上的少数,有着落。考不上的多数回家,等下次开考。路途远的,光走就得半年,费钱费力费功夫。就选择在北京复读,自学,准备下次会试。这是当年北漂一族。异乡异客,寄身会馆。人同此心,心有灵犀。失意、寂寞、思乡、念亲、怀人,各样的情思。“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现今流行说法叫郁闷。要排遣,要发泄,要稀释。去花园散心,找人聊聊;到清静地儿发呆。都要有个地儿。去哪儿?

0 f5 B% a+ p9 t' U1 E9 C

   皇家园林,禁地不许进。私家园林,两眼一抹黑,不让进。有关系,也是主客,相待以礼,客客气气;郁闷加拘束,更苦。陶然亭,苇塘水潭,野花杂树;登高临远,寄兴怀人。荒坟义冢,凭吊追思;公共场所,无顾忌,不拘束。春秋佳日,风晨雨夕;这里成了互动沙龙。京城里衣食无忧的闲人,要消遣;官员们休暇,要娱乐;文人墨客要抒发。各色人等在这儿聚齐儿。饮酒赋诗,抚琴作画。“一醉一陶然”之后,踌躇满志,悠然自得。说得意的事,誇见到的景;力争叫人羡慕;叫更多人分享。陶然亭被美化夸张。

; ?* M6 v! L6 p% f' v% L9 j) S

形诸文字的作品,传播开来。东西越传越少,话语越传越多。陶然亭经过几百年的积淀,当然名满天下。清朝道光以后,陶然亭和相邻的龙树寺、龙泉寺,是宣南诗社的活动基地。京城名流咸集。中华民国以后,前清的遗老遗少们,梨园行的朋友们成为这里常客。陶然亭、窑台,以及这里的活动,动态;常常见诸报端。盛名不衰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0-3-8 12: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品讀了。

8 h i$ D" k* X! _$ l. q8 Y

 

* d# [8 l+ e$ f. z0 |, s

個人覺得,“只见拙钝的几间老屋”那是非常有意境的一個事,也不一定只有豪華氣派才叫名氣。俞、魯二人也未必多么懂得賞鑒。

! \$ t9 b* }5 p( t

 

% L5 R# j) S: z% y

不知道當初那些以為陶然亭簡陋的人,看到今日陶然亭廟會之類普天同慶之勝景,是不是就開心的笑了。

% q% |$ c" z+ E; e/ O, i" y

 

0 X2 [# k/ D& z7 H4 @) L" `

近日讀清人小說《花月痕》,開篇就有對陶然亭的描寫。錄下來做個幫襯:

! k# O: J* U/ M y0 b5 Z

“京师繁华靡丽,甲于天下。独城之东南有一锦秋墩,上有亭,名陶然亭,百年前水部郎江藻所建。四围远眺,数十里城池村落,尽在目前,别有潇洒出尘之致。亭左近花神庙,绵竹为墙,亦有小亭。亭外孤坟三尺,春时葬花于此,或传某校书埋玉之所。那年春闱榜后,朝议举行鸿词科,因此各道公车,迟留观望,不尽出都。”

发表于 2010-3-8 12: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潘老!!!根据您前边的记述,我昨天骑车在菜市口东南转了一大圈:米市胡同、迎新街、果子巷、南北大吉巷、贾家胡同、潘家胡同......,最后顺着粉坊琉璃街出来!!到处都是拆字!!!还照了几张像片。

( R s8 U0 U; n, t, Q

准备下周去南横西街北边转转!!!

( y9 }: l/ r. e$ B; z

       接着听您讲!!!

发表于 2010-3-9 12: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pangong !问候!

+ m. O, w- B$ I

 

- z, u% v1 `; ^9 Q

楼上说的是,一片大拆,让人心中不宁而又熟视无睹,不知该是一种什么心态。

$ [" o3 V3 Z# l% C

 

7 u' \$ ]" i5 A7 M

看来只有记忆中的印象了,听您说一段儿,脑子里走一段儿。

3 ^0 U; d$ [" |$ ^6 _

 

8 s$ o: p. N- x: y9 d# H4 Y

小时候去游泳池,但从不去陶然亭,很荒野,常听的有事儿,大人都不让去。

& a% }- _4 J( i" F" F

 

R- b4 N9 h- B2 c7 S* Z

一醉一陶然之感,都是在退休之后一次春天,看到陶然亭特有的满目之绿,才油然而生------。

3 u' _. `- @7 N

 

. {, N y& T. i( H: {

春天,陶然亭的绿是其他公园不可比得------。

- Q7 m' w8 p& N- x& n1 s

 

发表于 2010-3-10 09: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陶然亭在外城永定门内,南下洼子以南。那里没有人家,只是旷野上,一片苇塘子,有几堆野坟而已。长芦苇的低地,不问有水无水,北人叫着苇塘子。春天是草,夏天像高粱地,秋天来了,芦苇变成了赭黄色。芦苇叶子上,伸出杆子,上面有成球的花。花被风一吹,像鸭绒,也像雪花,满空乱飞。苇丛中间,有一条人行土路,车马通行,我们若是秋天去,就可以在这悄无人声漫天晴雪的环境里前往。
  立在高土坡上。北望是人家十万,雾气腾腾,其上略有略无,抹一带西山青影。南望却是一道高高的城墙,远远两个箭楼,立在白云下,如是而已。
  我在北平将近二十年,在南城几乎勾留一半的时间,每当人事烦扰的时候,常是一个人跑去陶然亭,在芦苇丛中,找一个野水浅塘,徘徊一小时,若遇到一棵半落黄叶的柳树,那更好,可以手攀枯条,看水里的青天。这里没有人,没有一切市声,虽无长处,洗涤繁华场中的烦恼,却是可能的。 ...........张恨水先生笔下的“乱苇引寒塘”,生动描写了民国时陶然亭的景象,读后略感一种对旧时景像向往与内心的惆怅!......
发表于 2010-3-9 14: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野趣而规制而门票而庙会而啥邪的

' E" V" U! F+ f1 G1 N8 h* ]$ C$ ]/ r# p

国人之创造也。

2 d0 _! s! T" \7 z& s# ^3 ]5 ?

 

% Y7 `; j N, N) G. w) Z6 a

-----------------------

) l. a" D) W6 I7 S( [7 r

掠夺的含义不仅在房舍财物,还在于文化。

, E9 e" e; a b V) r

 

. [/ t: D3 A% p4 k( h( l

夺过去没人会好好守着,大多弃之如敝履,何也?

. T# g# ~+ h, @ a5 m

 

. M, W7 X) {6 c3 K

在于时人多抢夺过程的享受,那些自足感足以填充本就不大的高粱壳子!

发表于 2010-3-12 08: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现今流行说法叫郁闷。要排遣,要发泄,要稀释。去花园散心,找人聊聊;到清静地儿发呆。都要有个地儿。去哪儿?

: f, t( G% K$ J) e5 k+ j1 E( }9 [

 

/ z% I! m( j9 y, F# C |9 D' v6 s/ r

 

6 H( G7 v8 W5 r1 J+ r

真是好!

9 W5 l2 Z# Q. c" r m

 

( o0 @% l$ z( G9 M! `4 j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别独爱的东西,旁人无法理解,只有自己知道那点东西给自己曾经给自己带来的温暖和慰籍。哪怕是一碗面,一块泡泡汤,一片春天的草地,一个笑容!!!

发表于 2010-3-12 10: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泡泡汤那家馆子有售?
发表于 2010-3-13 15: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得,写错字又被批了。还成,没帖大字报训咱,嘿嘿!!

0 Y! `, n6 S/ }$ V0 ] a4 ^

 

& |. Z3 Y; @ X5 _& b+ [8 w3 _5 p6 n

好久不见,问潘老师好。

 楼主| 发表于 2010-3-13 14: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年刻石文字,记着:牌楼来自西单。而今西单又已建起,不知是不是陶然亭又迁回原处。江青到陶然亭溜达,看到就叫拆了,拆下来的东西,弄哪儿去就不知道了。

" B9 f7 w4 v3 Y* _

   回老鹰:为文之道和做饭一样。嚼着有味儿,就对。语云:隔行不隔理。文无定法,神而明之。

发表于 2010-3-12 23: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潘老师,迁到陶然亭里边的牌楼后来下落如何呢
 楼主| 发表于 2010-3-12 21: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过!鲁迅没去第二次,不一定是看不上眼;俞平伯说的,也许是赞美它的古朴无华。 李笠翁和袁枚很注重烹调,忘了他俩谁说的了。没味儿的,叫它入味;味儿特别的,叫它发出来。是原则。对园林的特色,也该发挥。舍此,自以为提高了档次,实际是灭尽特色,并不看好。窃以为。

发表于 2010-3-12 21: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4 N" ]; m% Z# j1 ]+ ]8 W

 

) C' L! |! K& s+ A

        “没味儿的,叫它入味;味儿特别的,叫它发出来。”

/ k# H/ \; S+ d* e( Y: q7 F3 F

 

' p, P2 z4 A1 N0 R- z3 P% r

为文之道也,为文之道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8 01:37 , Processed in 1.157083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