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沙果

请问“颐和园”三个字是谁写的?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0-3-11 22: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吴老,仁寿殿匾额印章有没有特写?和颐和园的那个光绪御笔之宝一样吗?好象大一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10-3-12 11: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颐和吴老在2010-3-8 10:49:00的发言: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_ 9283.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 o- n4 d/ O* G

在下看不懂篆书,请教各位懂篆书的老师,光绪的这方闲章上面到底是什么字?目前我已经找到了3种答案——庆日春长、丽日春长、爱日春长。

5 W: \/ {, A3 P

请指教,谢谢。

发表于 2010-3-12 11: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爱日春长。

发表于 2010-3-12 11: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吴老解答。

+ @ | ~, F* k

我虽然看不懂篆文,但是对清代帝王的篆书闲章很感兴趣。期待吴老、野鹤老师等前辈多发一些有关此类题材的帖子,也为大家普及一下传统文化知识。

发表于 2010-3-12 14: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wbr0012在2010-3-12 11:17:00的发言:
! T! X8 [% r' ^9 d' q

在下看不懂篆书,请教各位懂篆书的老师,光绪的这方闲章上面到底是什么字?目前我已经找到了3种答案——庆日春长、丽日春长、爱日春长。

3 U) R- \1 q2 i+ T

请指教,谢谢。

: ~3 a+ ~; K0 ]5 D1 H) W

是“爱日春长”

- x# w, i' e9 \/ s# K


如果看成  “庆日春长”的话

4 u( u7 D* b" G

应该是眼神不好,看走了眼,因为片子小很模糊  的确看不大清楚

+ k( R- a6 z$ k8 j

“庆”和“爱”  非常像  但字头不一样  看不清楚容易混淆

, Q0 P1 N1 p' x$ N9 j! A7 N8 |

 

]( I4 Q9 f# v; U# s4 O8 W% C# W

吴老一放大就清楚了

4 }# b7 p' f1 S+ ?' H+ X5 c

典型的“爱”字  不可能认错了

* e3 W" t: Q- w5 H

把庆 、 丽  、爱    三个字 放一起一比就知道了

# [" J6 z5 @0 x1 F2 {. @5 ?

但吴老的大图照片也证明了我说的“爱日春长”也不只是有一方

, E$ g# B5 }- Q

一方是白文的

1 E6 T. x8 p8 p/ a) q' S; g/ U( F; `* b

后发的大图看清楚是朱文的(刻法可以看出是朱文印,但时久颜色剥落,没有重新描朱)

! u* b }4 @& C; H4 T# g

 

: u8 e0 a8 H7 z2 m0 N9 _* j, I

 

8 z L2 j9 a0 G2 y

但说是“丽”的  明显属于不对了  因为怎么不清楚  也不会看成“丽”的

+ D) K, o% r0 m# [

丽  、爱字形相差较远  

# @* I; y4 ~1 x+ ~1 d

那眼神就太不好了  哈哈

, v* z) x# T# O) H

 

, S% L) g/ g. e' G, n. i

这并不是什么甲骨和金文那样的难题

0 }2 y$ y$ o) D n- G+ g

属于最低级的基础问题

1 {. ]$ E# J: t- W1 R

没有讨论的必要

1 u" `% f8 R5 b% w8 ^# L

我把字发出来一看便知

1 _3 {2 R2 c) `. e/ O* @

 

( ?. _3 W V& l+ N1 s0 K! f




发表于 2010-3-12 14: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颐和吴老在2010-3-12 11:28:00的发言:
爱日春长。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_9796-1.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_9283-1.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 h; y( E; w7 d0 T& @8 T

的确是“爱日春长”

2 g1 ?) O6 D5 c& ?% t8 j+ }

吴老眼神好

. j0 a- X% @6 h8 Q; r

并且功力深厚 知识渊博  佩服

+ I" h# T" V* v! ?5 }% {

 

& K g v$ _( G

您的照片大图同时证明了我说的

4 ~! p1 v& `9 O1 t

看来“爱日春长”也不只是有一方

: P* g6 F1 t4 W; Z2 h

一方是白文的

% K6 _) ?; d/ U- ~

后发的大图看清楚是朱文的

! {8 p+ A4 o$ o# g6 G7 w8 M) g

(刻法可以看出是朱文印,但时久颜色剥落,没有重新描朱)

- ]2 M q/ {7 v* K4 [, m

 

发表于 2010-3-12 15: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wbr0012在2010-3-12 11:44:00的发言:
: ]& V( s: u5 O5 |/ a; i

谢谢吴老解答。

, W- |# T1 f3 o* V5 Z

我虽然看不懂篆文,但是对清代帝王的篆书闲章很感兴趣。期待吴老、野鹤老师等前辈多发一些有关此类题材的帖子,也为大家普及一下传统文化知识。

4 j+ ~+ e- n4 q2 q5 h' [+ z, H

感谢您的信任

9 p+ U9 o% K+ |, l+ X

吴老果然知识渊博

/ @8 `' _6 p2 D1 e" _

大家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 D2 w }+ M S+ X1 w& ?

也要互相指正

发表于 2010-3-12 15: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0闲云野鹤0在2010-3-12 14:29:00的发言:
. t4 }* t( {6 G6 A) t, F0 d

是“爱日春长”

, z1 O. S* ]% S+ [; V6 I0 F


如果看成  “庆日春长”的话

6 D' C3 \+ z) x, b7 W+ e

应该是眼神不好,看走了眼,因为片子小很模糊  的确看不大清楚

* O( s% X3 n+ A* L R2 u9 t2 Q2 u

“庆”和“爱”  非常像  但字头不一样  看不清楚容易混淆

; t A1 N" H' W* q; w( z( K

 

% G* H1 j. b2 G: ]. e2 C

吴老一放大就清楚了

# `8 B7 p; i; `1 D, H* O

典型的“爱”字  不可能认错了

! I7 e/ O$ i$ n; y

把庆 、 丽  、爱    三个字 放一起一比就知道了

" Y: O. r# N2 v. z" ~

但吴老的大图照片也证明了我说的“爱日春长”也不只是有一方

" E7 T& t3 o+ G! Z8 L( v

一方是白文的

: P$ s; Z& `; i7 M3 x8 t$ k

后发的大图看清楚是朱文的(刻法可以看出是朱文印,但时久颜色剥落,没有重新描朱)

* j! l$ Q9 m z* W; E

 

, A$ U+ o( B J% W1 \: M

 

, D7 T0 c& D9 G- ?+ P% N8 B

但说是“丽”的  明显属于不对了  因为怎么不清楚  也不会看成“丽”的

6 p4 U- a4 J' {1 q

丽  、爱字形相差较远  

! {* F( W$ H& m7 }/ } b: p

那眼神就太不好了  哈哈

' v" C. m. c* D' i$ w2 o

 

9 } _ _# f, H

这并不是什么甲骨和金文那样的难题

" k% ~3 u" h5 Q4 u

属于最低级的基础问题

- L; U+ C# v( E$ I' }& }1 E# S

没有讨论的必要

" ?. G( u, \# k1 v

我把字发出来一看便知

" h3 {) h2 g) M4 X/ G) R& `

 

* I+ w+ l0 [% n n4 F! C8 C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爱.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庆.jpg.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丽.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Z2 \% ?; x* A3 ?( W

野鹤兄客气了!这样对比好,进一步认识其区别!

发表于 2010-3-12 23: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0闲云野鹤0在2010-3-12 9:29:00的发言:
6 {: A8 _$ i4 D5 f$ q: s

这种勇于承认错误的做法非常值得肯定,做学问这种态度是必须的。

' y, l: s! T: W, _/ N

但这真的不是笔误。今天不认识篆字的人很多,很正常,不丢脸。

+ u+ s4 d1 A8 G; I& b

其实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全面了解世界上的所有文化知识,有所欠缺很正常。但我们做学问,和自己相关的学科多少了解一些是很有好处的,不了解的,不懂得就少说话,也是对自己的保护。但绝不能不负责任的胡说。

# u8 {* e4 G$ R

我们都是业余爱好,以抄袭别人的东西为乐。

; ], l: \' b3 O

但斑老师不一样,是专业学者,圆明园那么多老照片都是人家自己多年亲自拍摄的,值得大家钦佩和学习。所以有人提出来错误,是对他的爱护和保护,使他继续精进。

' J/ N \) [, v" z8 t% t

以后注意了,也是一种进步呀。对吗?所以别人指出来,虚心接受就是了。

! X( T/ ?: d+ s! \

我就因为注错了太和殿脊兽的顺序名称(虽然所有专业书都是这么错注的),被陆老师发现,就专门出来发帖感谢,认错。我觉得很庆幸,以后可以少犯同样错误,再不会想当然做事,不会轻易相信别人的公认的说法。

& w! x' f4 O s4 c' }6 T9 E

我永远感谢那些给我指出错误的老师们。

- F$ H$ @( p' o8 o% K

但毕竟很多有成就有身份的专业大师,别人给他指出硬伤,有点下不来台,伤了面子,说些怪话,也是可以理解的。

; b. _3 {" W# g- Z) A

互相理解吧。

5 R3 y& X, k3 ^/ [% ^' F) ~

 

7 F: H, c0 O- p W: U8 f

 

. X+ d+ P- j" x) w- w

不过我记得清帝好像从来没有什么带“帝”字的印章吧,再说御览之宝只能作为皇帝看过的标志不能作为御笔的标志,这些都太初级了,连我这个一般爱好者都能分出来,斑马这样的专业人士肯定可以了解。本人每周二都津津乐道的看这里是北京,而这个节目被斑马痛批,显然档次不一样,所以我认为应该是笔误。本人没有有意抬高谁的意思而是完全凭我的感觉。

发表于 2010-3-13 00: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客人在2010-3-12 23:55:00的发言:
. q0 `% l; o+ l

不过我记得清帝好像从来没有什么带“帝”字的印章吧,再说御览之宝只能作为皇帝看过的标志不能作为御笔的标志,这些都太初级了,连我这个一般爱好者都能分出来,斑马这样的专业人士肯定可以了解。本人每周二都津津乐道的看这里是北京,而这个节目被斑马痛批,显然档次不一样,所以我认为应该是笔误。本人没有有意抬高谁的意思而是完全凭我的感觉。

" c" g3 X* C8 L) U/ n$ N+ B

皇帝之宝。太上皇帝之宝

发表于 2010-3-13 12: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0闲云野鹤0在2010-3-13 11:42:00的发言:
3 Q0 i0 a4 S/ x; V

美女  我们不讨论这个无聊的问题了吧

* R* l! A- Y' Y# D: \# D

有功夫骂骂老和尚都比这值得

3 [' {8 ^" b! [; R

因为我老觉得  老和尚还有得救

( Q' _4 Q: j& t2 \; d

哈哈

. c1 p: o. E6 ]8 ^ i. M B/ n/ B9 k

 

7 F) H* i s1 |, j6 [1 ^2 L. M" `

关于玺印内是否可有“帝”字问题的问题,盘子已经说了,他很专业

3 r' x( F# V( N1 ]2 w

但是年号绝无与“帝”字连用,同时出现的半点可能,这是基本常识

+ u1 M( m5 `# t) ~" B( H0 B

如果您想知道为什么“年号绝无与“帝”字连用,同时出现的半点可能”的原因

8 l9 z( ]% ^: F6 e* ^. Z

我可以专门详加说明

1 ]: ]! @* _% m9 `

 

/ D" [3 W: _6 a

有兴趣你可以看看清帝二十五宝玺

; q$ ~- N8 X4 r

认认上面的字  挺好玩的  很长知

很感谢楼上2位老师的指导
发表于 2010-3-13 12: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客人在2010-3-13 12:30:00的发言:
很感谢楼上2位老师的指导
8 Z1 \, g" s6 O: k

千万别客气  不敢称师

/ h/ T: M, S. C% c$ S# s9 K

为大家解解惑 应该的

8 T, f* p: F) S# g5 t/ ^6 ^

否则挂着斑竹不真心为老北京网出力

3 n. |% {' a# \+ y& M

还不如在马路上指挥交通呢 或抓抓贼呢

! H( ~6 b) r& ?2 }% O( u

毕竟那都是实事呀

X. w. K7 ?- @' i% z. r+ w

我的准则是

( v* n) ^; I+ r

自己知道的  不藏着掖着  和大家分享 是一种美德

( u0 ^' p+ }8 P, L( p

而不是作为自己炫耀和取得名利的资本

0 h' d `) _9 y+ e# `

所以不敢称师

# I3 u0 y# m( D

仅是服务罢了

1 O: M2 s7 m: r5 |

 

发表于 2010-3-13 12: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直接以年号代称在位帝王  是民间口中对该皇帝的俗称  并以明清为多
因为前朝诸多皇帝  总喜欢不断换年号  有的甚至每年都换着玩

9 h/ d/ ]; n3 `

有喜事也换  遇到大灾也换  反正中国字多  换着玩呗 

& R+ D$ i; y" C7 z+ x

所以以前的一个帝王在位往往使用过很多年号  非常浪费

只有明清帝王 终其在位  只使用一个年号 比较节约

) V8 ^7 p$ q% _) e9 @

年号与该帝王对应清晰 
如此 民间便以年号 指代某帝王 

" C, z6 g- X; y$ L

如此 既照顾了避讳  又非常清晰明了  
 

1 ?* Z2 k$ g/ I

因为就是 想对前朝的皇帝老子这么干  都没那个可能 很不方便 
所以只有对明清皇帝这么叫比较方便

+ B" @; |% v) x0 {


因为庙号谥号 是帝王死后加的  本朝不可能预先得知

4 J* h8 A5 C' |4 R

而明清以前的皇帝就称其庙号最为方便 

6 y9 q( X. n! d* a3 |1 l$ n

记得改革开放初期 有个话剧

& q1 N4 R! [! p8 Y7 L* d( @

歌颂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勇于改革

1 p6 H( L) v- P2 ?

戏中所有臣子百姓都对其大呼:“武灵王” 滑天下之大稽

' g0 R3 E+ w! b/ U

被专家撰文在报上痛批

0 \0 O! I9 r* u; O

因为“武灵”是死后之谥,如此其国中臣子百姓  就都成了先知了

但用年号代称在位帝王不存在这个问题 

; m- ^ D' G& o; t2 w5 u% |8 A* _

但只是口里的俗称  行文亦当称“圣上”、“上”……

4 X7 u; z0 ^9 o4 e# O1 L' l: m/ J

不可能在正式文件中成为“某某帝”

3 Y+ r0 u) Z6 m, X/ a. n

因为那是年号  并非帝王的名字 不会在正式场合直接连用为“某某帝”

" X% R( n. \! _

更不可能出现在玉玺这样的正规文字当中了 

发表于 2010-3-13 11: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客人在2010-3-12 23:55:00的发言:
! r: Q% ~' S# j

不过我记得清帝好像从来没有什么带“帝”字的印章吧,再说御览之宝只能作为皇帝看过的标志不能作为御笔的标志,这些都太初级了,连我这个一般爱好者都能分出来,斑马这样的专业人士肯定可以了解。本人每周二都津津乐道的看这里是北京,而这个节目被斑马痛批,显然档次不一样,所以我认为应该是笔误。本人没有有意抬高谁的意思而是完全凭我的感觉。

! A$ H* r9 J8 p @- ?6 k( H

美女  我们不讨论这个无聊的问题了吧

" w0 o6 Y$ J& V) {4 v

有功夫骂骂老和尚都比这值得

4 O- h* s# |! D- W ~

因为我老觉得  老和尚还有得救

* j# }; J9 V* m F. J, r1 X5 J

哈哈

. p, l) @8 t, _( I* u E2 _

 

3 T- t& e. v0 L9 [+ T' \

关于玺印内是否可有“帝”字问题的问题,盘子已经说了,他很专业

: i& m# o3 t7 B0 N" h/ A

但是年号绝无与“帝”字连用,同时出现的半点可能,这是基本常识

3 |3 J3 i1 U! M0 M9 ?: T. D: L

如果您想知道为什么“年号绝无与“帝”字连用,同时出现的半点可能”的原因

% j7 e0 `# \$ Q# n0 \0 a6 `& P

我可以专门详加说明

' g5 ^9 `$ f1 S c; l) R6 | B" x

 

0 A5 l1 T) v- h [# G3 T4 Q

有兴趣你可以看看清帝二十五宝玺

" M. C$ V% h) D, X

认认上面的字  挺好玩的  很长知识

发表于 2010-7-10 19: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哈,百家争鸣。学习了我
发表于 2010-7-8 09: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本书,《湖山品题:颐和园匾额楹联解读》(2008),对匾额印章有些介绍。带图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9-14 17:37 , Processed in 1.442187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