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m8 {$ r9 _6 s* }- I* c 想起那时逛厂甸
8 @( D* s4 J3 g6 W% n+ P& X) B; j2 b + |8 `0 C* q- Q
时光过的是快,又快到了过年的时候。早就不再像孩子那样对过年感兴趣,可是一提过年,就不由得想起老北京的厂甸庙会。
! ], J* m6 n7 p) J1 \' {0 r 都知道厂甸庙会在老北京和平门外的琉璃厂,也都知道这地方早在元朝时起就曾是烧制五彩琉璃的窑区。明乐年间,大规模修建北京城和皇宫,这儿设了官琉璃窑,专烧五彩琉璃瓦、脊兽等制品,这琉璃厂就成了工地的标志。嘉靖年间,外城筑成后,这块地方也成了城里,也就渐渐热闹起来。百货、书画------,慢慢儿的,琉璃厂延至成了文化一条街。 7 e3 y* Z( ~. W' i' p: \
也知道其实庙会是起源于庙寺的佛事,开始称社稷,后来叫庙市,后来就成了庙会,因此庙会大多都是以庙宇的名称命名。老北京原有的八大庙会,厂甸、白云观、大钟寺、雍和宫、广济寺、隆福寺、东岳庙。就厂甸是唯一不以寺庙为名的。
; M- d, a* J* a0 h5 H$ e7 r 说这厂甸是宣武区南新华街路东的一条小胡同,这儿原有三座离的很近的庙宇,火神庙、吕祖寺和土地寺。土地寺早就拆了,原地现是宣武区实验幼儿园;火神庙现在是宣武区文化馆;吕祖寺在厂甸7号。这三座庙都是明朝建造,每年农历正月,佛事兴盛,人约相随,商贩云集,杂耍武练,热闹鼎沸。从正月初一到十五,络绎延绵,范围之大,自始年年如此。厂甸离市中心又近,男女老幼争相光顾,这下儿,老北京的庙会当真就属厂甸庙会最负盛名,其他庙会都无法相比了。据乾隆年《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每于正月元旦至十六日,百货云集……千门联络、图书充栋、宝玩填街",光绪年间《厂甸记》中说:"平时空旷,人迹罕至;至正月则倾城士女、如荼如云、车载手挽,络绎于途。"1918年,厂甸庙会被北洋政府正式认定,成为旧都惟一的官设春节庙会集市。就算是1945年,"残灯破庙"的冷落时期,仍有游人逾20万,占当时京城人口的五分之一呢。
4 O1 f% I, q/ f+ n7 h 要知厂甸的庙会兴旺,与琉璃厂也有很大关系。这琉璃厂的文化氛围,书画店、古玩铺等,让久居京师的高官显宦、文人举子没有不知道琉璃厂的。到庙会间,店铺全开,那真是三教九流、雅俗共舞,各择自需了。
5 ]9 z( ~) J! q2 {' y+ Q; F 就这样,朝朝代代,厂甸庙会就越来越红火了。 9 G) [( o. N6 _0 l; N) c$ h
这些都是套着历史说了。其实说到现在,年纪大点儿的北京人,一提起小时候逛厂甸,谁没有点儿乐事儿藏心里呢!
5 [& s0 ~4 @7 F3 B8 s" i: V 我们小时候一到过年,早就想好了哪天去逛厂甸。到了那天,不管天有多冷也是高兴的奔琉璃厂去。从西绒线到了新华街,老远就听的锣鼓唢呐声,老远就看见彩旗飘飘。一路上看着回来的人们举着嗒嗒响的风车兴高采烈的样子,更忍不住地跑起来,就想一猛子就扎到那快乐的洪流中去。
" I Z' C7 q+ G 那会儿的南新华街、琉璃厂和现在不一样,胡同交织,店铺相缀,文璞的老字号让人觉得那么渊深。记得父亲的老朋友,我们都叫他张叔儿,就在荣宝斋,只有到了厂甸庙会时,我们才敢进去找他,让他带我们看那些字画儿。平时这些店门都是关着的,这条街也忒安静,小孩儿们谁敢随便往里跑呐。庙会时可就不一样了,大门敞开迎接着,我们也就大摇大摆了。 2 p5 P! W4 U3 r9 a) _
街上搭着一溜溜儿的棚子,一摊儿挨着一摊儿,卖什么的都有。这么说吧,您平常想要,可街上买不着的,到这儿一准儿能买上。那会儿的孩子可不像现在,压岁钱大人一千一千的给。给个几毛、几块,乐的攥得紧紧的。舍不得乱花,跑过来,看过去,就找那自己早惦记着的玩意儿。 ; w& Y5 H' j1 ]& Q+ T3 i
厂甸庙会上卖空竹的,是男孩儿们拿不动腿的地方。整个街的上空,都被空竹的嗡嗡声震荡着。卖空竹的、买空竹的,会的、不会的,都在那儿显摆着。双轴儿的、单轴儿的,抖空竹的人一下一下,不紧不慢。还来点儿花样儿,编花儿、猴爬竿儿、抻面条儿、撒个地溜儿、扔个高,让你忍不住就付了钱,抱着空竹急着在路边抖起来了。空竹是厂甸庙会的一大特色,男孩子大多都会买个空竹回家的。
3 c8 w; |9 n! R& h; C9 A6 I 春天就是放风筝的时候了,厂甸卖风筝的也是吸引男孩子的地方,杆子架着,上面挂着一个个风筝。那风筝可做得奇巧,有燕子的、老鹰的、人物的、------,我最爱看的是那长长的蜈蚣。一片一片连成的身子,放的时候得先好多人一块举着,让它飞上天去可真是不容易。蜈蚣头上还有两只会转的眼睛,眼睛一转还有声儿响。就有人买了就放,大家围着、指着,往天上看,这笑语之上的天空,鹰飞燕舞,蜈蚣翔空。卖风筝的一边招呼着,还一边做着风筝。他也卖线和线框子。 ) N6 ^. J) g* A. \7 w9 j' _) }
女孩儿们叽叽喳喳,专往卖剪纸、印花儿、发夹、小绒鸟儿、------小玩意儿的地方钻,买块花手绢儿,买上几尺好看的头绳儿,一边走一边就扎小辫儿上了。看人捏个面人儿,吹个糖人儿,都高兴的直拍手。 & J/ t+ _0 s7 m
看着,看着,唢呐鼓锣合着人群儿就来了。让开道儿,看踩高跷的,划旱船的,脸上抹得分不出个男女来,扭得真起劲。接着就来了耍大龙、舞狮子的,狮子张牙舞爪,龙腾翻滚,鼓乐喧天的,我们都捂着耳朵嘻嘻哈哈的跑一边去了。转身儿看人家套圈儿去了,地上放那么多的好玩意儿,看人家套不着,急得自个儿直跺脚。那边一声儿吼,吓得回头一看,哈哈,原来是天桥的把式,正练着呢------。 ( ]4 F/ b* e% q8 [
还有陀螺,木头旋的光光儿的,底儿上嵌一个亮亮的滚珠儿。刚买了,那孩子兴奋的手里捧着就找人少的地方撒欢儿的抽着它可地儿的转,玩得大冷的天儿都热火朝天的。 ; x5 i2 \9 B! a: ~4 R7 O
逛厂甸,真的玩的就是一个热闹。这摊儿转到那摊儿,这堆儿凑到那堆儿,虽也是肩踵相接,可谁都是兴致勃勃的,从脸上的笑就能知道。
* S$ m( T4 v1 C5 O& I) h. _/ t6 B 大糖葫芦儿,是厂甸庙会不可少的,一串儿串儿都有一人多高。红红的山里红,沾上饴糖,插几面彩色小旗,就跟给厂甸挂了一串串红灯笼。这糖葫芦儿就厂甸有,一般都是大人们买了回家,给孩子们喜兴。
2 }9 A. _( c0 ^" `/ F" v. ` 只要有点小风儿,那就是哗啦啦一片响儿,这是厂甸的风车儿。秫秸杆儿、小泥鼓儿、彩纸风轮儿,看着卖风车儿的一架一架的就给架起了架子,安上了风轮儿,装上小泥鼓儿,最后用两根小棍儿把猴皮筋儿扭两下插上。风一吹,风轮儿转,带着有猴皮筋儿的杆儿转,小棍儿敲着小泥鼓儿,嗒嗒的响。做完了,顺着风一耍,响声儿从天上直甩到地上。哗啦啦啦啦------。按风轮儿多少,有大有小,从厂甸庙会出来沿路儿上,你都能看到人们手举着风车儿,听着嗒嗒的声音伴着欢乐的笑语,传遍了北京城。
7 X8 K. g7 l* S4 v2 l' ]5 |: w 厂甸庙会多是老北京小吃,我记得我就爱吃清真艾窝窝。江米的,凉凉的不粘,甜甜的不腻。还有灌肠儿,手工切的“转刀块”,煎出来有嫩有脆,浇点儿蒜汁儿,真香!紫豌豆熬的豌豆粥,放上白糖桂花,那滋味儿,这会还在嘴里香着呐。
# `' Y$ e( O- H) F0 t4 s* j+ ?% G 我到厂甸庙会,还有件别人不知道的高兴事儿,就是去买纸边儿。是印刷厂切下来的纸边儿,都是图画纸的。说是纸边儿,也有8开大呢,论斤称着卖,很便宜。买回家画画儿。 1 J1 P* t1 G9 @1 t, |
玩儿不够,逛不够,每年都是抱着买到的心爱的东西,吹着刚买的哨儿,看着手里提溜着的玻璃小葫芦,心满意足的回家去了。 - O/ @; R" X7 \$ Y; I
一年又一年,一到过年,就惦着去逛厂甸。 ' ^* P9 w7 F/ F0 z
------。
' R4 x2 y* f; p) [ 文化大革命,封资修的东西都打倒了,厂甸庙会也停了。到2005年春节我才是又一次想起去厂甸,想再逛逛庙会。等走到南新华街口,除了看到拥挤的人群之外,一阵阵的炸臭豆腐的味道让人感到窒息,再看满街的饭盒垃圾,完全没有了兴致,就回家了,从此再没有去过,不知现在怎样了。
3 @. H4 R }" i& b- h& m
, g9 x$ H4 u9 I* C4 Y \" m! ` 0 C( G8 H) U4 Z4 P
; G! |" W7 j/ P% J% Y: o6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