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全堂、千芝堂崇外大街上的老药铺》
提起崇外大街只要要您是北京人或来过北京的人没有不知道的,今天的崇外大街得名于崇文门。崇文门是北京内城九门之一,原称文明门,明正统四年改称“崇文门”。历史上由于这一地区位于北京内城之南的东半部,北靠皇城,西接天街,东临运河,交通方便,适宜居住,所以逐渐形成人口稠密的居住区,以后先后建有正东、崇北、崇南三坊。崇文门又称“税门”,是因为这里曾设有税收管理部门,负责前三门外市场税收。明朝政府疏通了通惠河,漕船可以自通州经运河直抵北京城东南隅的大通桥下。这样一来,临近运河码头的崇文门外地区遂逐渐发展为繁华的商业区。过去的崇外大街就是指崇文门脸向南到蒜市口,后来城市改造打通了南路崇外大街就此延伸到今天的红桥。过去崇文大街林林总总的有不少老字号和商铺,明清时期,崇外地区的中药业已具声誉,清嘉庆年间,药界曾在崇文门外兴隆街成立药行会馆,到光绪年间遂就会馆地址改组为药行商会,后来又开始依新意改为国产药品同业公会。要说在崇文大街最有名的买卖铺户当属中药行迄今已有500多年和400多年历史的万全堂、千芝堂。万全堂、千芝堂就坐落在崇文门外大街一个在靠北边路西,一个在靠南边路东,中间就是花市大街西口,这两大药铺以他们其名有德寿堂药店,在珠市口东大街;驰名中外的同仁堂国药最早的一家制药作坊也座落在崇文门外打磨厂;故有“先有万全堂后有同仁堂”之说法。可以说,作为北京城药材集散地的花市、打磨厂一带的传统中医药文化代表了老北京中医药行业的发展史。
万全堂,千芝堂崇外大街上的老药铺
举报
前几天不经意间看到菜市口的鹤年堂药店也“展翅”飞马路对面去了。原地方拆了。都没地方呆了。
也许还是叫文明门好些。
人民的领导 竟是一帮奴隶 不禁想起《宋家皇朝》里宋庆龄的那句台词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万全堂创建于明代中叶,距今已有500余年,是北京开业最早的药铺之一,与同仁堂、鹤年堂、千芝堂并称京城四大药铺。当年万全堂店内挂着一幅民国十五年(1926年)江淮名士杨绳武为万全堂重饰开业写的对联,上联是“万国称扬誉广三千界”,下联为“全球景仰名垂五百年”。 崇文区档案馆资料记载,北京万全堂药铺创设于明永乐年间,比创办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的同仁堂乐家老铺还早200多年。又据《北京同仁堂史》,清初乐家开设同仁堂药铺的同时,或更早些还开设了万全堂药铺。
万全堂原址位于崇文门外大街西侧,是在巾帽胡同东口南高高的台阶上。20世纪90年代,崇外大街扩建,万全堂迁址。天坛体育场往南不远,马路东,一座居民楼底层,天坛东路64号。1993年崇外大街扩建,在总店原址建了新世界商场,搬到了分店,客流少多了……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1-24 06:40 , Processed in 0.141586 second(s), 20 queries .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