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名称:圆明园文物国内流失记 部分拥有者不愿归还 % Q1 o5 z+ q k4 i. k
圆明园文物国内流失记 - p8 F( z5 s% C% s) S
流失在海外的圆明园文物是公众的焦点;而流失在国内的圆明园文物,则少人关心。如果抽离“国家”的概念,这对同病相怜的“难兄难弟”有共同的命运——现在的拥有者,都不愿将它们归还。 1 n, ]% y7 }4 H @
中国周刊记者 邓艳玲 北京报道
2 P* s8 A4 v$ P$ S) `' q- M' c 2003年初春的一个上午,即将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毕业的刘阳,来到西单,拐进西单明珠东侧的一个胡同里。 7 }5 B9 b& `! v. A7 b" ~
在这个看似平淡无奇的胡同里,刘阳发现了两件出自圆明园大水法的文物。 ! V( g9 v. g# V# @3 e+ Y$ u$ ^+ _+ ?
胡同里的石鱼 1 {- }) a" a6 Z6 Z8 k
“我那是去扫胡同呢。” 刘阳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痴迷于老北京风土人情,拥有着“北京史研究学会会员、北京实地民俗学会会员”等多个头衔。他没事就喜欢到北京的老胡同里转转,拍些老北京风情照片。 ' c1 l& _- v% b' x# E
那天,他去的是大秤钩胡同。这条胡同位于西单华南大厦东侧,西起西单横二条,东至钟声胡同,北与兴隆街相接的胡同,虽然在繁华的西单附近,里面却相对清静,胡同里有不少大院,多是各部委的单位宿舍。在过去,胡同的空中还飘荡着“磨剪子嘞,戗菜刀”的吆喝声。 $ f1 {3 N; J' j' J1 d
刘阳喜欢这种极具老北京特色的胡同,一个上午他就在这里慢慢地走着,看着。走到胡同中段11号院的门前,他看到门前高高的门墩上坐着一位大妈,白发灰墙大红门。就在这个时候,原本关着大红门开了一半,有人推自行车进去,刘阳借着开门关门的的机会,向院子里瞅了几眼。红门开关不到十秒,他瞥到院子当中的树下有一对硕大的石鱼。
4 T" V# B, G3 p: b6 w3 t “鱼是平躺的,嘴是圆的,非常大,脑袋也非常大,有些像胖头鱼。”刘阳很少见到这种造型的石鱼。后来他还去过大秤钩胡同几次,一直想给石鱼拍张照,但看门的老太太说那是机关宿舍,不让随便进。 $ C! i' A) w$ [7 r9 W
刘阳一直有点遗憾。
& {* \* G! F6 L/ e3 D" J& p3 q 毕业后不久,刘阳到了圆明园管理处文物科工作。2006年初,为了撰写一本圆明园的书,他开始系统地查阅自己常年来收藏的圆明园老照片。 $ b: K q- I- e1 _0 C! f9 W
当他在翻看法国著名的传教士亚乐园1930年代拍摄的两张照片时,他眼前一亮,照片拍摄的是圆明园大水法,上面有着似曾相识的硕大的石鱼。 4 T& d' @0 K- r* K* d. i2 }
记忆终于锁定,照片中的石鱼与大秤钩胡同里的石鱼非常相似,有没有可能那对石鱼就是圆明园的呢? 3 p2 X5 A$ I5 R. q
刘阳决定带着照相机再去西单。要拍照还是不容易,很多次,刘阳连门都进不了。后来,他才知道,因为之前有好几拨贼都打这对大石鱼的主意,曾试图偷走它们,院里的居民不得不对陌生人提防着。 2 a, X: j# c/ \, n* m( M* \
又过大半年。终于有一天,再次去碰运气的刘阳,终于趁着看门老太太开门忙着打扫院子时,鼓起勇气,“强行”闯入,没想到,老太太听说他只是拍拍照,就没怎么管他,刘阳对着大石鱼一次拍了个够。
9 Z( Z0 N& _* l, A6 P, v 通过实地考察和拍照对比,刘阳确定,这对石鱼就是亚乐园照片中的石鱼。这个重要的发现让刘阳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兴奋异常,要知道,在过去所有有关圆明园流散文物的记载中,根本没有这对石鱼的存在。
' f. z% U2 C" j5 [ 他立刻把这个发现告诉了圆明园文物管理处。 , k( [" x9 _" i! w) Y
很快,圆明园文物管理处会同专家对石鱼进行了鉴定,专家一致同意刘阳推测,这对石鱼就是出自圆明园。而大院的居民也说,上辈人也曾说过,石鱼是圆明园的。
" U8 j ^* A2 Y: l' ?% ? 大秤钩胡同11号院(即西单横二条34号院)是中组部的职工宿舍,居民们一致同意让石鱼回到圆明园。 - V1 [! P6 }7 o- R' W
尽管如此,因为涉及到两家单位的沟通,事情开展顺利,协商过程依旧漫长,前后差不多用了一年的时间,2007年6月,这对每只身长125厘米高58厘米重达一吨的石鱼终于回到约16公里外的故地。
( N" ^ h( V# w3 f F6 C0 ]# A 散落的文物 1 M0 x" v; f8 l1 T8 L8 e9 e/ d
在石鱼被要回的同时,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153号的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原北京电教馆)也主动捐献了八件石刻文物:六件西洋楼景区汉白玉石雕建筑构件和两件中式建筑构件——这些每个重达千斤的石构件从“文革”期间被拉到电教馆,就一直散乱地堆放在馆里一个狭小的院子里。
% J* m" T, O. x+ V% U: I3 W& u 这十件文物是圆明园管理处自1976年成立以来,首批成功回归的文物。为这,圆明园管理处在圆明园建园300周年纪念日上好好地风光了一把,还藉此发起了一个圆明园流散文物回归工程。不过,直到现在,这十件文物仍然是回归工程中分量最足的“业绩”。
+ w( N$ H5 Z1 X- Y5 g “石鱼成功回归,有太多的偶然因素了,不具备可复制性。”刘阳说,一些广为人知的拥有着圆明园文物的单位,却几乎从来没有联络过圆明园。 / A B# o" h4 M; m2 Q6 i
圆明园学会的资深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原副所长王道成给《中国周刊》讲起这样一件事:前几年,圆明园学会会长张文彬到北京大学去做了一个讲座,讲的就是关于圆明园流散到国内的一些文物。 5 m# ?) s. c" x
到北京大学去讲,张文彬也是用心良苦。因为就在北大校园里,有着不下十件东西来自于圆明园。这其中包括:北大正门(西门)的一对石狮子、主楼前的一对石麒麟、未名湖西岸山坡上的“山高水长”土墙诗碑、未名湖里的翻尾石鱼、未名湖上的西式平桥、燕南园的莳花碑、流水槽、西门办公楼前双龙戏珠图案龙云石、办公楼前一对华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