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
“九龙松”是一棵体形硕大,气势磅礴的白皮松。它巍然屹立在寺内戒坛院的山门前,其郁郁葱葱的绿冠高达18米,鳞片斑驳的白干周长达6.5米,为唐武德年间所植,至今已一千三百多年,是北京,也是我国和世界上的“古白皮松之最”。(注:白皮松是我国的特产,于十九世纪中叶首先传入英国,现英国的伦敦邱园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古白皮松。在国内,最著名的古白皮松有两棵,一棵是山东曲阜颜庙的唐代白皮松,它的干周长达4.65米,很多林学家认为它是我国的“古白皮松之最”。另一棵是陕西长安县温国寺遗址的也是所谓的唐代白皮松,但它的干周长才4米多)。它的巨冠由九条白色的大干组成,犹如九条银龙在凌空飞舞,又似九条神龙在守护着戒坛,所以自古人们就称其为“九龙松”。明蒋一葵在《长安客话》中记述:“松今尚在,围抱可四五人,高不三丈,枝干径二尺,虬曲离奇,可坐可卧。游人每登其上为巢饮云......”。在明清两代,有很多文人墨客为它吟诗赋词。如有诗云:“宝树依晴峰,婆娑月影重。叶深藏鹳鹤,植老作虬龙。佛殿青阴合,凌霜翠色浓。山僧时向客,聊尔说秦封”。又有诗云:“一松名九龙,拔地起九棱。九干色如玉,翠葆分明曾”。
“活动松”是一棵植于元代的大油松,它高达25米,干周长达2.5米。相传它是元代时的住持僧月泉高僧手植。据史料载,月泉十分重视寺内外的绿化,亲自带头持铣植松。“活动松”的特点是,人们用手牵动其任何一枝,它全身的枝干都会摇动起来,“引一枝而全身发”。清乾隆皇帝对此松十分感兴趣,传说他每此来到戒台寺,都要摇动“活动松”,以此取乐游戏。所以乾隆这棵奇松起名“活动松”,并先后三次写有“戏题活动松诗”,还刻在碑上立在松旁,今诗碑仍在。碑正面(东面)诗云:“老树棱棱挺百尺,缘何枝摇本身随?咄哉谁为挈其领,牵动万丝因一丝”。碑背面(西面)诗云“摇动旁枝老干随,山僧持以示人奇。一声空谷千声应,借问神通所为”。“活动松”为什么能活动呢?原来它高大的主干向东顷斜,主干东侧的很多大枝又长长的向东伸延,故整个树体的重心不稳,所以一枝动则全身摇。
“抱塔松”可谓一棵奇异的古松,它那5米多长的粗大驱干扭转着,仿彷巨龙般爬过东边的矮墙,向旁边的辽代高僧法均的墓塔抱去。它的干周长达2.6米,为金代所植。相传它本是天上的一条神龙,被玉皇大帝派下凡来守护法均墓塔。在一个风雨雷电交的夜晚,龙松怕墓塔被雷电击毁,就扑抱过去,形成古松抱塔的奇观。古人有诗云:“怒涛夜吼雷雨声,抱塔龙松啼月黑”,讲的就是这个故事。古人还有诗云:“更有新奇抱塔名,关心衣蹦自倾斜。因何此寺多怪松,得闻修成老树精”。“一松抱浮图,如人引双股”,抱塔松的两个大枝犹如人的双臂抱住古塔,实是天下一绝,是大自然的杰作。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过去人们对保护古树名木的意义认识不够。在1981年复修墓塔时,为了施工方便,竟然锯掉了一个抱塔的大枝。现在只剩下“龙松”的单臂抱塔了。
“卧龙松”犹如一条粗壮的巨龙,从石雕栏干中横卧到其外,仿佛欲腾云驾雾而飞,它鳞片斑斑的粗干横长达10米,干周长达2.8米,为辽代所植。在石栏干外的龙松粗干下面,有一巨石支撑。巨石上书三个红漆大字“卧龙松”,乃清末期赫赫有名的恭亲王亦訢所书。亦訢在晚年被慈禧解除官职后,闲居在戒台寺,常把自己比喻为不得志的“卧龙”。静卧古寺,等待腾飞,从新参政。但寺内僧人又叫支撑“卧龙松”的石碑为斩龙剑,说:“六爷(奕新)把剑插在自己的肚子上,恐怕是飞腾不了了”。古人有诗云:“千载古松号卧龙,居然雨露受尧封。历经多少沧桑感,治乱兴衰不动容”。又有诗云:“一根九干亦何奇,郁郁苍苍绝世姿。恰似龙王生子数,太康遍刻石幢诗”。
“自在松”高达25米,干周长达2.7米,亦为辽代所植。其姿舒展有致,仪态大方,显得“逍遥自在”,所以得名“自在松”。它高矗在大雄宝殿前,其一个大枝斜向长长的延神,仿佛是在虔诚的守卫着佛祖,又像在热情的迎接着中外游客。《西山名胜记》的作者田树藩有诗云:“松名自在任欹斜(音xia),随意生来最足夸。世态炎凉浑不管,逍遥自在乐天崖”。诗中虽是赞松,也是对高僧们无意功名,满足于平淡生活,自由自在的写照。
楼主呀
最近大和尚 云游四方 所见甚多呀
大和尚难得如此勤奋呀
难道都是做纸上游历吗
那倒是另一回事了
灌水要分时段惯转贴要注明出处但鄙人还是对大和尚最近勤奋的表现表示敬佩呀
好棒的松!
多谢树人.
多谢关注!
说的好,图片一般
谁去那里再拍几张好点的
加精!
理由连野鹤老师都感动于对大和尚最近勤奋的表现表示敬佩,鼓励一下下,其实只要不偷巧,不懒,不赚小便宜, 我相信居士还是很爱北京的植物及文明的,这个。。。这个。。。估计饼在移动好友。饼还是能,能理解的吧。。。。?
多谢!
学习了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1-24 09:58 , Processed in 0.155559 second(s), 17 queries .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