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左慈戏曹

[讨论]蓟城在何处?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0-11-18 09: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自然地理位置上看,现今的广安门外地区正好处于古代永定河洪水冲击扇脊背一侧。这里地势平缓,土壤肥沃,其地又正当潜水溢出带,水源丰富,便于凿井汲水。那么,蓟城在此而生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8 18: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0 X: `0 h, o4 C' G" {# @9 s8 e: V

近几十年来,在后期蓟城区域发现了一大批陶制圆形井圈,时代约为战国时期和汉代。就在近一、二年在北线阁一带还有大批井圈出土。大量的井圈集中在这一地区出土,说明这一地区古代人类活动比较集中。将这里做为春秋战国、汉代的蓟城城址来考虑不无道理。古代人类活动比较集中之所在,通常情况下应該是城,但是,前期蓟城作为燕国都城并不是一般的城,“都”作为“国”的政治中心、统治的中枢,主要体现在“国”的物化载体—王宫和宗庙之类建筑。人口密集之处不一定就必定是“都”。这一地区陶井还有一个特殊现象令人费解,那就是这一地区有一部分陶井密集到异乎寻常的地步,在6平方米内竞重叠达4处之多。是什么原因形成这种异乎寻常的遗存呢?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在较短的历史时期内,频繁地挖井—废弃—再挖井—再废弃。这一地区曾有燕王陵的记载。可能部分井圈和修建燕王陵及设置的园邑有关。《汉书.霍光传》记载,霍光死后,“发三河卒穿复土,起冢祠堂,置园邑三百家。”燕灵王刘建、燕康王刘嘉的王陵、园邑的规模不会比霍光的陵墓、园邑小,如果再考虑到“同坟异葬”的王后的陵墓及其他陪葬的陵墓,这一地区在汉代应是一个规模庞大的燕王陵区,不仅修建燕王陵需要集中大量人力,燕王陵建成之后还要各设几百户的园邑,可见当时这一地区人口之密集。这些陶井中的一部分会不会和这一地区多次修建燕王陵(还有同坟异葬的王后陵)有关呢?颇值得令人思考。

发表于 2010-11-23 15: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等深线的分布和疏密程度可以看到,广安门内外一带是北京城近郊区中原始土层扰动得最严重的一个地区。人工扰动土的分布的面积不仅广,而且深。
发表于 2010-11-21 19: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em52]
发表于 2011-9-22 17: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唐代人陈子昂作《登蓟丘楼送贾兵曹诗》来看,蓟丘有楼。

' b* z9 ^) Q! k$ C. {, e

但不知此楼是否建在蓟丘上?

; X! P8 W/ N6 o

 

! I! v5 W6 ^* y* q! }

可惜这有着悠久历史的蓟丘,在近代被推平了。若留至今日,将是京城的一处重要名胜!

发表于 2012-1-4 16: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赵其昌,谁有这位大家的简介及资料哇??* B- r" v1 S- p. p5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4 16:31:50编辑过]
发表于 2012-1-5 00: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赵其昌,男,1926年12月生,河北安国县人,长期从事北京地区考古学、历史学方面的研究。1985年任首都博物馆馆长。主要著作有《京华集》、《明实录北京史料》等。 赵其昌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0年12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 m6 k* F' B* q/ H9 l

《定陵》 考古发掘报告,与王岩(社科院考古所)合著,1991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获社科院考古所研究优秀成果奖与夏鼐考古基金会优秀奖。

4 j& T, f7 f7 V+ x
: V# Z8 z/ o8 @1 P$ E

  《定陵掇英》 大型画册。

1 P, r" h) Q% D, a4 h: N/ P
8 T9 A! ~- G; z) i) g( g

  《明实录北京史料》 四册,1995年北京古籍出版社。

9 \" h7 k7 Q6 t0 a3 w% q: \2 N& P
' ^- e& ^: D, m0 B6 ^

  有关北京史迹考证、论述文字数十篇,如《唐幽州乡里》、《延庆奚人遗迹》等,编为《京华集》即将问世。

发表于 2012-11-17 18: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 M& K- o- g9 |2 y$ X      赵其昌老先生的《京华集》,2008年7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赵老曾于1974年主持白云观西土丘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并写有《蓟城的探索》一文,也收在这本书中。
发表于 2012-11-18 20:48:07 | 显示全部楼层
$ C# c$ b1 ]: j. R1 U
      左慈戏曹的《蓟城在何处?》,虽然是几年前的旧帖,依然很感兴趣,蓟探微、伯阳子的文章更是妙笔生花,令人获益匪浅。关于“蓟城”的研究文章,过去读过一些,在这里推荐给各位同好: 8 X& u3 \& m! \/ J# d5 r$ m
    1. 李江浙:《“蓟”兴根源论》(载《京华旧事存真》第一辑,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年5月第一版);" X8 U" c8 s) W" \7 Z
    2. 李江浙:《“蓟城”前史初探》(载《京华旧事存真》第二辑,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年5月第一版);
. c* @+ X: B. g& d    3. 于德源:《北京古代城址变迁》(载《京华旧事存真》第二辑,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年5月第一版);
( @" S) c. c: V3 v  V& i+ P    4. 苏天钧:《就北京田野考古发现的资料对古蓟城一些问题的探讨》(载《京华旧事存真》第三辑,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年8月第一版);
9 {" `- r1 E/ ]* B* d" c2 v. N    5. 曲英杰:《燕都蓟城考》(载《京华旧事存真》第三辑,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年8月第一版);. L# y" z5 j  L% d0 r% C6 k
    6. 赵评春、孙秀仁:《论燕国形成年代与燕都蓟城方位道里》(载《北京建城3040年暨燕文明更加学术研讨会会议专辑》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3月第一版);
* Y( o( J0 |7 B8 j! w    7. 赵其昌:《蓟城的探索》(载《北京史研究》第一辑,北京燕山出版社1986年8月第一版);
" b5 s0 I* j5 S+ g3 N    8. 常  征:《北京史地丛考》(载《北京史研究》第一辑,北京燕山出版社1986年8月第一版);2 z- ~$ B# g  W* s7 @  c9 U
    9. 王彩梅:《关于“蓟”的地理位置问题》(载《燕国简史》第三章第二节,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5月第一版);
* b$ V1 X* Z9 {3 I  Z# k. G    10. 陶宗震:《燕都蓟城考—兼论北京城的起源》(载《北京文博》1996年第1期)。
7 I2 k0 G( z$ h: {
* c) E4 U) F: e2 R  j) |; Q* B
发表于 2012-11-18 22:59:3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二环边上”朋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17 10:12 , Processed in 1.163372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