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013|回复: 15

[讨论]北京的“九坛”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12-7 07: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要点:老北京有“五坛八庙”的说法,不确,应为“九坛八庙”。这里的“坛”专指明清两朝皇帝和皇后在北京定期祭祀一些自然神的地方,简称天、地、日、月、社稷、先农、先蚕等坛。其中天坛和先农两坛又各包括两坛。 * z/ j4 p' Z" l0 p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位于当时北京南郊,后围入外城。初名天地坛,合祭天、地。嘉靖十三年、1543年起皇帝专门在此祭天,包括南部的圜丘坛和北部的祈谷坛(祈年殿)。因古代以天为圆、地为方、色为蓝,故两坛平面均为圆形、围墙方形、殿顶蓝色。皇帝于每年正月上辛日在祈谷坛祈祷五谷丰登,于每年四月吉日在圜丘坛祈雨,于每年冬至日在圜丘坛告祀丰年。

. p" N9 }) A0 g! E

    地坛,正名方泽坛,始建于1530年,位于当时北京北郊。1543年起在此专门祭地。因古代以地为方,故坛平面为方形。皇帝于每年夏至日在此祭地神和地皇。

' m: S+ M" Q% M. l) p$ u4 K, c

    日坛,正名朝日坛,始建于1530年,位于当时北京东郊。坛平面圆形,原坛面为象征太阳的红色。每年春分日皇帝在此祭大明神(太阳神)。因为要向东祭祀,故坛正门向西。

2 {: Y" c( z" q* Q% H3 h

    月坛,正名夕月坛,始建于1530年,位于当时北京西郊。坛平面方形,殿、墙顶瓦黑或绿色。每年秋分日皇帝在此祭夜明之神(月亮神)和诸星宿。因为要向西祭祀,故坛正门向东。

$ L* ^# S1 j W. D4 t: j7 n) ?

    社稷坛,明社稷坛建于永乐八年、1410年,位于天安门以西。坛平面方形。按照五行之说,坛上东为青色土、南为赤色土、西为白色土、北为黑色土、中为黄色土,合称五色土,象征全国的国土。每年冬至和夏至,皇帝在此祭祀社神和稷神,祈求丰收。

7 k: X* Y. T9 \& u- p

    先农坛,包括先农坛和太岁坛。先农坛,始建于1420年,位于当时北京南郊,后围入外城。初名山川坛。嘉靖时改为神祗坛,分为天神和地祗两坛,另建太岁坛(1532年)。万历时改神祗坛为先农坛。皇帝每年在先农坛祭祀先农、五岳、五镇、四海、四渎、风云雷雨、四季月将诸神,并举行耕藉典礼,每年正月上旬和腊月末在太岁坛祭祀太岁神(值年之神)。

: v1 e- L* c9 [- G$ ]2 u+ E9 `

    先蚕坛,始建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位于西苑东北角(现在北海公园东北角)。坛平面方形,殿顶绿色,还有桑园。每年三月吉日皇后在此祭祀先蚕神和採桑。

; Z/ X6 H+ l4 p9 p

    现在九坛遗址均保护完好,有些已属世界文化遗产。只是每年春节期间的皇帝祭祀表演,纯属娱乐,因为日期完全不对。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7 15: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承蒙指教。徐志长所著《天坛广记》对天坛有详细记述。关于先蚕坛沿革盼详示。感谢!
发表于 2009-12-7 11: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先农坛在地坛未建时,曾一度祭过地.
发表于 2009-12-7 11: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早年天坛里还有一崇雩坛,位于天坛东南角,明嘉靖年间建,乾隆年间拆除.不过此坛仅在嘉靖十七年(1538)举行过一次典,便改在圜丘了.2002年它的旧址被清理挖掘.
发表于 2009-12-7 11: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先蚕坛最早明朝在安定门外,就是现在柳荫公园的位置.
发表于 2009-12-8 14: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先蚕坛

5 V' T0 U( V4 F+ F% M9 D$ m
4 i. i1 P* y! W6 v& k   先蚕坛位于北海公园的东北角,面积17000平方米,是清朝皇帝的后妃们祭祀蚕神的地方,为北京的九坛八庙之一。先蚕坛是明朝雷霆洪应殿的旧址,原坛建于北京城北郊。明嘉靖十年(1531)迁西苑。所存先蚕坛建于清乾隆七年(1742),乾隆十三年、道光十七年(1837)及同治、宣统年间均有修缮。
6 K- U7 x! `* G3 [7 p
  现院内种有很多桑树,东面有一条小河,名为“浴蚕河”。主殿是亲蚕殿。殿内悬挂乾隆御笔的匾额:“葛覃遗意”;并有对联:“视履六宫基化本,授衣万国佐皇猷”。
5 {1 P4 [* i3 C8 c" i$ q
  清朝时,每年春季第二个月的已日,由皇后或她派人来此祭祀蚕神。
7 l7 X0 h7 u0 m5 ^: v
  1949年后,先蚕坛由北海实验托儿所(北海幼儿园)使用。托儿所对全坛进行修葺和改造,拆除先蚕坛和观桑台,填平浴蚕池,将旧式门窗改成新式玻璃门窗。坛为方形,南向,一层。东、西、北面均植护坛桑林,南面偏西处有正门三间。入门即为先蚕坛先蚕坛东南为观桑台。观桑台北为亲蚕门一间,绿琉璃瓦歇山顶,门左右连接朱红围墙,围墙北折构成一院落。院内前殿为茧馆,五开间,绿琉璃瓦歇山顶,前后出廊,三出阶,各5级。东西配殿各三间,绿琉璃瓦硬山顶。后殿为织室,五开间,绿琉璃瓦悬山顶,五花山墙,前后出廊,明间出阶。有东西配殿各三间。前后殿间有回廊相连。观桑台东南有先蚕神殿三间。坐东朝西,硬山顶,前出廊,三出阶。殿南北分别为井亭、宰牲亭各1座,方形绿琉璃瓦攒尖顶。殿西,北有神库三间,南有神厨三间,均为绿琉璃瓦硬山顶。神殿以北有蚕署三间。蚕署以北有蚕室二十七间。先蚕坛坛门外东南有一独立院落,其中有陪祀公主福晋室及命妇室各五间,均西向,灰瓦硬山顶。
7 l! L! l. c& I( g- A4 j1 J( [
   北京先蚕坛曾经有多处。明嘉靖九年(1530)正月,在安定门外建坛,后“礼部上言,皇后出郊亲蚕不便”,嘉靖皇帝乃召见大学士张孚敬、尚书李时议对前先蚕坛于西苑,“曰:‘朕惟农桑重务,欲于宫前建土谷坛,宫后为蚕坛,以时省观,卿等视其可否?’”于是在次年十月,该筑先蚕坛羽西元。高士奇所著《金鳌退食笔记》中记载:“亲蚕殿,在万寿宫西南(万寿宫在原西安门内迤南。笔者注)。有斋宫,具服殿,蚕室,蚕馆,皆如古之。蚕坛方可二丈六尺,垒二级,高二尺六寸,陛四出,东西北俱树以桑柘。采桑台高一尺四寸,广一丈四尺。又有銮驾库五间,围墙八十余丈。”清时地名叫蚕池口。蔡升元有《移居蚕池养疾恭纪诗》,颔联是:“平分翠色瀛台柳,依旧清光太液池。”由此可推断其大概位置。
$ F. t8 R0 g. u6 b$ ~: h
  清初,并无先蚕之祭,到康熙时,才在今中南海丰泽园设立蚕舍。北海先蚕坛是明朝时遗物。
发表于 2011-5-22 22: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析津志在2009-12-7 11:48:00的发言:
4 m$ k6 U) g l5 }; ^8 Z k l % M3 u. J4 x/ X8 l \ 先蚕坛最早明朝在安定门外,就是现在柳荫公园的位置.3 n! P+ J" q# u( v8 o 6 j' o. I/ c* P- g( h/ i " c" o+ p. A o0 k& @ 8 g$ A0 f e' n( w5 m, g* [# I, M, H4 ?+ V
这个出处在哪里啊?没遗迹了吧? * _ j* P: }& ]& B$ L.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22 22:04:34编辑过]
发表于 2011-5-22 22: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析津志在2009-12-7 11:46:00的发言:
早年天坛里还有一崇雩坛,位于天坛东南角,明嘉靖年间建,乾隆年间拆除.不过此坛仅在嘉靖十七年(1538)举行过一次典,便改在圜丘了.2002年它的旧址被清理挖掘.
/ s/ e1 I) E6 c/ M' W" F7 H# L9 p

& I9 X$ H( @' b$ w. M
嗯,这样的帖子少见,这才有探究历史的意义。
{. J% p+ q6 S$ f& ?5 u( k+ ^- h! G
麻烦析津志网友,既然知道崇雩的具体位置,请告知一下如何,先谢谢了
发表于 2011-5-23 08: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明史     卷四十八?志第二十四  禮二

, S: p) ]. Y; y5 _. g! \1 w0 a

 

6 i2 L. e# u# n0 i8 c% I: f) ]

大雩

明初,凡水旱災傷及非常變異,或躬禱,或露告於宮中,或於奉天殿陛,或遣官祭告郊廟、陵寢及社稷、山川,無常儀。嘉靖八年,春祈雨,冬祈雪,皆御製祝文,躬祀南郊及山川壇。次日,祀社稷壇。冠服淺色,鹵簿不陳,馳道不除,皆不設配,不奏樂。九年,帝欲於奉天殿丹陛上行大雩禮。夏言言:「按左傳『龍見而雩』。蓋巳月萬物始盛,待雨而大,故祭天為百穀祈膏雨也。月令:『雩帝用盛樂,乃命百縣雩祀,祀百辟卿士有益於民者,以祈穀實。』通典曰:『巳月雩五方上帝,其壇名雩,禜於南郊之傍。』先臣丘濬亦謂:『天子於郊天之外,別為壇以祈雨者也。後世此禮不傳,遇有旱○,輒假異端之人為祈禱之事,不務以誠意感格,而以法術劫制,誣亦甚矣。』濬意欲於郊傍擇地為雩壇,孟夏後行禮。臣以為孟春旣祈谷矣,苟自二月至四月,雨暘時若,則大雩之祭,可遣官攝行。如雨澤愆期,則陛下躬行禱祝。」乃建崇雩壇於圜丘壇外泰元門之東,為制一成,歲旱則禱,奉太祖配。

十二年,夏言等言:「古者大雩之祀,命樂正習盛樂、舞皇舞。蓋假聲容之和,以宣陰陽之氣。請於三獻禮成之後,九奏樂止之時,樂奏雲門之舞。仍命儒臣括雲漢詩詞,制雲門一曲,使文武舞士竝舞而歌之。蓋雲門者,帝堯之樂,周官以祀天神,取雲出天氣,雨出地氣也。且請增鼓吹數番,敎舞童百人,青衣執羽,繞壇歌雲門之曲而舞,曲凡九成。」因上其儀,視祈穀禮。又言:「大雩乃祀天禱雨之祭。凡遇亢旱,則禮部於春末請行之。」帝從其議。十七年,躬禱於壇,青服。用一牛,熟薦。

3 I% @! O/ _8 v) c# h- u

......

1 F4 w) Z) O( S# @

 

1 q6 b4 q: k1 S1 R5 a( Z2 u

 

. I1 S- b G& C! Y* h d

“乃建崇雩壇於圜丘壇外泰元門之東,為制一成,”一语说的已经很清楚了。

7 Y, J0 x5 K0 P) e3 F+ H7 _

 

0 T$ ^5 T+ |) }* R4 a6 G6 o

 

( q" ^/ M R% m9 k( G+ X

[讨论]北京的“九坛”

[讨论]北京的“九坛”

[讨论]北京的“九坛”

[讨论]北京的“九坛”

[讨论]北京的“九坛”

[讨论]北京的“九坛”

# \, Z: M7 R# @: F1 D3 J

 

+ m" y. e/ ~2 k' q/ S

 

! Y* ]" ^( v9 K8 |3 U) {0 ^

 

: r9 _0 }6 X+ [ n7 M* h

 

1 }3 W! [7 N$ S1 L

壇址卫星图:
 

t7QVSNua.jpg
3 Q" ?. n) B: {+ D& f; h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23 8:55:59编辑过]
发表于 2011-5-23 18: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zhaohq在2011-5-23 8:42:00的发言:
* M7 B; W' L1 Q8 t! [1 n. @

[转帖]         明史     卷四十八?志第二十四  禮二

3 D. P' R' f5 B

 

3 i+ h3 ~: _: V& E: I: J" X

大雩

明初,凡水旱災傷及非常變異,或躬禱,或露告於宮中,或於奉天殿陛,或遣官祭告郊廟、陵寢及社稷、山川,無常儀。嘉靖八年,春祈雨,冬祈雪,皆御製祝文,躬祀南郊及山川壇。次日,祀社稷壇。冠服淺色,鹵簿不陳,馳道不除,皆不設配,不奏樂。九年,帝欲於奉天殿丹陛上行大雩禮。夏言言:「按左傳『龍見而雩』。蓋巳月萬物始盛,待雨而大,故祭天為百穀祈膏雨也。月令:『雩帝用盛樂,乃命百縣雩祀,祀百辟卿士有益於民者,以祈穀實。』通典曰:『巳月雩五方上帝,其壇名雩,禜於南郊之傍。』先臣丘濬亦謂:『天子於郊天之外,別為壇以祈雨者也。後世此禮不傳,遇有旱○,輒假異端之人為祈禱之事,不務以誠意感格,而以法術劫制,誣亦甚矣。』濬意欲於郊傍擇地為雩壇,孟夏後行禮。臣以為孟春旣祈谷矣,苟自二月至四月,雨暘時若,則大雩之祭,可遣官攝行。如雨澤愆期,則陛下躬行禱祝。」乃建崇雩壇於圜丘壇外泰元門之東,為制一成,歲旱則禱,奉太祖配。

十二年,夏言等言:「古者大雩之祀,命樂正習盛樂、舞皇舞。蓋假聲容之和,以宣陰陽之氣。請於三獻禮成之後,九奏樂止之時,樂奏雲門之舞。仍命儒臣括雲漢詩詞,制雲門一曲,使文武舞士竝舞而歌之。蓋雲門者,帝堯之樂,周官以祀天神,取雲出天氣,雨出地氣也。且請增鼓吹數番,敎舞童百人,青衣執羽,繞壇歌雲門之曲而舞,曲凡九成。」因上其儀,視祈穀禮。又言:「大雩乃祀天禱雨之祭。凡遇亢旱,則禮部於春末請行之。」帝從其議。十七年,躬禱於壇,青服。用一牛,熟薦。

z& M8 {/ l. s: x$ M

......

~# r2 i( \- u& d( W5 B* G5 X1 C

 

M6 r& \0 h0 w

 

9 O, p9 Y: a1 k2 Q" G X2 Y2 ~: N

“乃建崇雩壇於圜丘壇外泰元門之東,為制一成,”一语说的已经很清楚了。

1 } H- W$ L$ a7 y

 

+ G$ T, M _7 H( h0 z

 

8 Z, [5 }" V2 S8 |( B: t* e2 r+ n/ r



 

# C5 j) [1 C/ I q; s(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23 8:55:59编辑过]
/ y9 Q) t5 Z# X4 ~

首先谢谢zhaohq网友的资料,挺全的。

0 X% B( K5 K* H6 J, \: j

 

( z" Z3 Z2 K1 y9 d' _2 f

关于崇雩坛,我收集了众多文字、图片、口述资料,只是具体地点目前还是不清楚(我所想知道的具体地点就是崇雩坛在现在哪座建筑物之处的意思),还请哪位网友知道的话,多多帮助,先谢谢了

; {& Y* J6 b+ G6 \7 D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23 18:53:51编辑过]
发表于 2011-5-24 04: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说崇雩坛于乾隆朝前期拆除。

* @2 X- F6 Q+ G. x- e

 

% [0 ?! I7 f' q& w* L! g$ k r

在《乾隆京城全图》里已无标注。

/ \9 o* @- M/ J

 

8 Q) d! M' ]1 d8 D/ R. W7 Y

 

1 y9 z4 E: h& V# i6 i

在1901年的老地图中可见泰元门外有一条路(御路?)

1 [% m- J. n) W0 s$ S: ~ K) h

 

5 q! s* y; j5 @/ ?

我以为,崇雩壇似应建在泰元门正东;泰元门外御路和外坛东墙的中点处(或稍偏西)。

3 M. x3 n+ v* n( g

 

# T" b7 h/ b' z w- s9 |0 E$ t

大致在蓝点标注处。

2 b6 q6 d1 g: ^( f/ F8 j$ e

 

1 v! S* s0 {8 C

泰元门外御路和外坛东墙遗址应该好确定一些。

( m/ T0 D2 J' J( w6 E" \7 ?9 x: @

 

, {5 d2 _0 K; `2 V' b F) b

您在泰元门外御路和外坛东墙的中点处(或稍偏西)查查看(图202.卫星图里,红圈处)?

6 e% c6 L) ]- x# {6 z6 P

 

: P) G9 ~; N9 E2 X' w# f

 

) c( j6 ^1 _. M8 Q


0vzKGXiX.jpg

+ B$ v3 c+ o5 v. D9 E! M

 

1 z4 U8 C% C- N5 r

QrM42xaq.jpg

0 U& U7 q: F# C9 f1 f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24 4:47:58编辑过]

[讨论]北京的“九坛”

[讨论]北京的“九坛”
发表于 2011-5-24 21: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积雨误樵在2011-5-22 22:02:00的发言:
这个出处在哪里啊?没遗迹了吧? : {( ]! z9 `/ v- U2 W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22 22:04:34编辑过]
/ Q& G2 X) _8 m" P0 [( w" @

刚看到,明实录和明会典都有记录.早没遗迹了.清初应该就没有遗迹了.

发表于 2011-5-24 21: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先农坛内包括先农坛和太岁坛两坛好理解,天坛内两坛为何?
发表于 2011-5-24 23: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dj在2011-5-24 21:32:00的发言:
先农坛内包括先农坛和太岁坛两坛好理解,天坛内两坛为何?
# ^) B+ d4 J. P" g! T* @

圜丘坛和祈谷坛,圜丘冬至祭天,祈谷孟春祈祷五谷丰登.

发表于 2011-5-24 23: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琉璃阁在2011-5-22 22:53:00的发言:
4 v! ^$ N; W" j- i4 Y* s8 M

$ f5 y; G% Y# o* q4 {( w
嗯,这样的帖子少见,这才有探究历史的意义。
- w) y/ m& O8 ^2 X" G: R
麻烦析津志网友,既然知道崇雩的具体位置,请告知一下如何,先谢谢了
- T5 M" D7 d/ P# x8 d! l1 f

多谢琉璃兄关注,崇雩坛位置,据考古挖掘得知,应该在zhaohq图中所标注的南面红房子处.天坛公园内还存有挖掘出来的柱础.

发表于 2011-5-25 00: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坛台才能说得上是坛,先蚕坛里的坛台没有了,还能算吗?没有机会去看看。

/ A$ ^/ m$ I' I* A+ }

现在地坛、日坛、月坛公园的范围都要比解放初期时的面积为大。地坛坛台位置在50年代后期搭建有房屋,是做什么用的?什么时候拆除的?

% V- w! N$ a: ~* F

先农坛原来和天坛类似,北部是半圆形,后来演变成天桥区域,有有谁知道是个什么样的过程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5-3 04:55 , Processed in 1.292987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