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11438
帖子
阅读权限200
在线时间 小时
精华
威望
日志
相册
注册时间2006-12-19
最后登录1970-1-1
|
本帖最后由 老猪871 于 2015-12-24 03:23 编辑 ( w3 ~- L& i5 x- V, d8 H6 n
$ k6 ?' I2 h- Q4 p
<div style="FONT-SIZE: 16px" id="blogDetailDiv">/ v" ^# c) {: f$ V
<p> 景影差异很多,拍摄者要抓主要矛盾,以下差异不能不了解:</p>
8 C4 |# j8 b, u0 \# z<p> 1、双视野与单视野</p>
# T, m9 U8 u* X8 _8 \8 f5 p6 _2 t<p> 2、多感官与单感官</p>
6 C) j6 o% S0 n3 s0 c9 Y2 E<p> 3、整体与局部及环境与对象</p>: q6 t. G; ~: ^; L4 _+ x, y
<p> 有些美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特定环境下的美,如果脱离了那个赖以依托的环境就可能不美,红花虽好需要绿叶相扶,红花这一特定的对象离开了绿叶这一环境,其美就会大打折扣。有些景物整体是美的,而局部不一定美,可是有的景物局部很美而整体的美却大打折扣:断臂塑像维纳斯很美,而试图让她装上臂膀,却不管怎么设计都有损残缺塑像的美好形象。</p>
5 _4 c0 Z) x2 W7 u* B7 d<p> 4、感光范围及感色性</p>) T: V+ R: S) Y& e6 H
<p> 人眼对可见光中的偏振光非常敏感,但不可能在眼前加偏振镜片对偏振光进行过滤,用相机拍摄时完全可在镜头前加用偏振镜,只要调节得当,可将蓝天的蓝表现得刻骨铭心,可使本来存在于玻璃后的影子在影像上无影无踪,可使直射光照射下本已变得泛白的花和叶在影像上表现出极为饱和的颜色。</p>
/ J8 b9 g% B0 i; v- I<p> 5、强度感受与“强度×时间”的积累</p>
3 L R9 ]$ P- S9 `# O' Q( K# n _<p> 要让眼睛感受到色彩的存在,必须以达到一定亮度作为前提,当光线弱到某一阈值以下时,五彩缤纷的景物在人们的眼中都成为一片灰色世界,这是由于人眼视网膜中的锥状细胞和杆状细胞各有明确分工,感受色彩的锥状细胞在较低亮度下会打不起精神,会“罢工”,而在人眼已不能感受色彩的弱光下用相机拍摄,只要通过延长曝光时间的办法达到准确曝光,就能让人们已视而不见的景物的色彩得到很好表现。</p>1 `: C) m8 f+ Q9 }
<p>6、一瞥与注目</p>
4 \: l& h/ W* u3 M' s. ~+ Y<p> 7、选择性</p>
0 `' x1 R7 e+ X% k; y<p> 8、三维与二维</p>
) M' G, n! i/ ]. P4 w<p> 现实世界的景物是三维的,拍摄呈现的影像几乎都是二维的,这种差异有时是颠覆性的。拍摄者要想方设法将因立体感、空间感而存在的美,在画面上充分张扬,让那些前后散布似乎无序的景物在画面上表现出图案美。</p> e( _1 j4 `( O# ]& L0 z! p
<p> 9、透视感</p>
' X9 y5 v0 S# ]7 Q. m0 S<p> 人眼看景物时,近处的看起来大,远处的看起来小,近大远小为空间透视;近处的看起来浓,远处的显得淡,近浓远淡为空气透视(又称大气透视)。拍摄得到的画面影像同样有空间透视和空气透视,然而画面上表现出的透视与人眼直视景物所感受到的透视强弱并不完全相同,有时拍摄要追求透视的一致,有时要在画面上夸张透视以取得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有时要在画面上缩小透视以表现特殊的气氛和意境,寄托特别的情感。能根据需要改变画面上表现出的透视效果是拍摄方面的真功夫之一。</p>( T# O/ M, z m7 n. W6 w
<p> 10、有限与无限</p>" N8 y2 ?+ _" }6 g; D
<p> 人眼所能视及的范围是有限的,既不能远及深空,又不能在非常近的距离上洞察微观,更没有看清物体内部的穿透眼力,大多数人甚至不能看到水下世界,而相机与特殊附件相结合比人有更多的“眼福”,能记录下人眼所不可企及的现实世界,把人眼所忽视的或无法见到的美在画面上表现得精彩纷呈,拍摄者必须充分利用镜头来撷取自然界中更多的美。</p></div>. p6 y" d8 |; X
$ Z9 S0 D: B, _4 V9 n7 {/ O 澳门葡京娱|乐|城:国际品牌╯顶_级_信_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