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政府1983年3月16日发布的《京政发(1983)46号,北京市地名管理办法》,规定的地名命名和更名的原则是:“符合历史,照顾习惯,体现规划,好找好记”。有些老地名是留下了,可是地名的业主,胡同被干掉了。行走于胡同之时,常见胡同已经消失,只有胡同旧日的名称,化为标志牌,高高地钉在大楼上边,成为“某某胡同几号楼”的谥号。
4 d; [ G1 K% X% Q下边这篇稿件的“采写后记”,可以算作是给老房子的挽词。
+ k! D# b5 b* @( E' f) C4 j
$ ]& ]* r$ F% `* O( K% c" H皇帝、王爷、贪官、军阀 . p9 d0 B2 H& o5 e7 [3 r
王府、豪宅、岁月、沧桑
) R9 J! w# _4 _2 Y& r. x( W; U寻访七处危难古建筑
( m1 }4 r9 ^0 E r+ z& c5 f陆元 2005年11月29日《法制晚报》 1 g0 `& q( B3 {5 Y4 h9 a/ ]
(导语)
* s. s6 _4 }8 H, T# r上周二《法制晚报?本市时事》版报道了北京市文物局当天召开的新闻发布会的消息。市文物局要求被居民和单位不合理使用的北京七处古建筑应限期整改,以杜绝不安全隐患。 3 x [. N7 v; }* @/ e8 \. D% Z
这七处古建筑是高大玄殿、孚王府、崇礼住宅、皇史宬、段祺瑞执政府旧址、宁郡王府、万寿寺东路建筑,其中前4处属于全国和北京市双重文物保护单位,后3处属于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 k2 `, g) T ?& \5 f
+ L2 n" M" r/ n5 Y4 }
(正文略去) . C1 S, a! Q: x0 }) T$ F( Q1 \
万寿寺的东路占地面积也很大,但院中挤满了民居。过去方丈居住的方丈院,格局保存尚属完好,只是油漆彩绘已脱落殆尽。这是一座建造精致的大四合院,大门两侧建有“抄手游廊”,将东、西厢房与北边的正房连为一体,遇到下雨天,可不必穿行庭院,就能沿游廊到达任一房间。
/ i' p) G1 e2 @ s7 b4 p `现在方丈院的正门已被封死,但东侧的游廊尚存,游廊墙壁上开有多个寿桃、石榴、梅花形状的什锦灯窗,其样式与颐和园中的游廊完全一样。这种灯窗两面都镶有玻璃,白天可以观景,夜里在中间点燃蜡烛,就成为美丽的壁灯。
, @& {; q( ]/ U, L+ k+ y F& G4 A在方丈院中居住了40余年的一位老者介绍说,清代万寿寺的方丈气焰甚嚣,他可以直接与太后和皇帝对话。老者还说,以前万寿寺北边有大片的塔林,形状像北海白塔那样的小塔中葬着万寿寺历代僧人的骨灰,可是现在塔林已经消失,原址上盖起了楼房。 c+ z- T5 D5 w9 v }: m
" V* a# P& ^+ Y" p采写后记: 2 F4 X" `/ E% k$ x0 w
这七处古建筑,始建年代最早的是明代的万寿寺,距今已有428年。始建年代最近的是段祺瑞执政府院中的清末陆军部和海军部大楼,距今也已近百年。历史,是依时间顺序记录的人物和事件的总和,是人类活动的轨迹,是社会发展的起点。历史需要载体,这载体是甲骨,是竹简,是石碑,是书籍,也是古老的建筑物。试想一个城市,倘若它即无地面建筑,又无地下遗存,那么,它还能算作是一个城市吗? " @3 m) F* E) Y# z4 _$ A
探访过七处古建筑,一个想法倏然滑过心际:这些老房子历尽数百年风雨,遭过多少次灾祸,至今仍侥幸地矗立在寻常巷陌之间,斜阳草树之下,仍在任人使用、居住、游览和评说。有谁问过它们累吗?它们烦吗?若是有一天它们不堪重负,轰然倒下,会有人为它们悲哀吗? - n& B) y+ ^8 W% T
请善待它们吧,人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