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区文委表示产权单位事后已补办修缮手续,进行沟通后再做下一步处理 * \7 u- S) J4 _ S9 B6 C
 % q9 _8 m; b$ A6 D
昨日,大清邮政局被拆现场。本报记者 杨杰 摄
: n7 Y4 l/ M- ]; j: G, V) l6 a 3 F3 u1 ]1 E5 U
大清邮政局旧址。据北京文物局网站
4 m! g+ I- J# O' ^6 F2 E& {2 L) ~- _
! Z4 r& \9 t3 }2 ?" k& {% D" ?本报讯(记者李健亚)日前,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大清邮政局被拆,东城区文委文物科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产权单位没有提前办理手续,不过现在手续已补。文委在了解具体情况,进行沟通后再做下一步处理。
# M* K( G+ |! z( C) y 大清邮政局旧址位于东城区崇文门内大街附近的小报房胡同西口。
* l( g2 g6 ?, P6 |0 n2 w. D O 昨日,大清邮政局建筑物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工地,被绿纱网围挡起来,还贴着一张“危房改造”的字条。绿纱网之内一些建筑工人正在旧址处用砖头堆砌房子。一位老居民说,这一建筑物刚拆没多久。 * {9 l" X' j9 A$ _- s9 @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会员曾一智说,11月13日她发现大清邮政局旧址的平房已经消失。为此将此事举报给东城区文委。曾一智说,她被告知此次拆房尚未获得文物部门批准,并怀疑施工单位是否有资质。
* ~% b9 x: K- L0 R2 } 东城区文委文物科相关工作人员韩先生表示,之前他们知道产权单位要修缮,但当时确实还没有报批走正式的程序,不过现在手续已经完备了,“这就是一个修缮行为,其设计部门有文物保护工程资质。” / ^9 A2 z/ o# |1 ?" K2 j4 X; u. ]
韩先生说,正常情况是先走完程序才能进行修缮,此次大清邮政局为什么会未报批就先推平,东城区文委也在了解具体情况,进行沟通后再做下一步处理。
. ?; D) d# P% P# E! O' m$ E6 h 韩先生表示,施工单位也必须有文物保护工程资质。不过,他们去现场时,没有找到施工方,目前正联系。
5 x: [; b4 m* R# I, M; h. Q 昨晚,记者未能从产权单位北京邮政部门获得详细情况。 7 a" c; v9 j& W H. m3 S
■ 链接 ) |$ i* w9 y! F/ w
大清邮政局 ! [2 \: l1 M* N. t: C
北京市文物局网站介绍:“光绪二十三年(1897)成立大清邮政局,设于总税务司署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迁至小报房胡同,后于1914年改为北京第一邮务支局,1920年更名为崇文门大街邮局。1996年,北京邮政管理局对旧址进行修复,建立了北京邮政博物馆,东城区政府将其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 l2 d4 E' w+ R2 p ■ 追问 ; N6 j8 Q; G$ j% `: ^
“大修”为何不见旧材料
8 h# E y" r- _! |' ~9 Z) y$ N$ g 东城区文委人士称原构件可能放到其他地方
/ o3 q' p2 \* \% z8 H/ k! }0 z+ L 昨日,记者在旧址看不到拆下来的原材料,且建筑工人正在用新砖头堆砌造房。 % R' ?: D- F" ^: V" V, \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会员曾一智说,文物是不可再生也不可复制的,如果用新材料盖房子,就不是修缮了。 , T2 g: R( t/ L: q+ `; _
东城区文委文物科相关工作人员韩先生说,产权单位此次是在使用的时候发现建筑出现了状况,需要修缮,且属于落架大修(落架大修:把原有的古建筑拆卸,更换损毁的构件,再照原样重建起来,所有砖木构件都要一一编号。)“落架大修应该在原材料、原有基础上进行修缮。”
+ F$ i( ^" @& ]" S 对于现场没有发现旧材料,韩先生解释现在可能因为场地原因,堆在那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就将原材料、原构架搬到别的地方,暂时存在那,“我们当时去现场时,还没有找到施工方。这两天我们也在积极联系施工方,他们应该把原有构件留着。”本报记者李健亚
5 H. e9 n/ r) r ■ 说法
! h$ C. |# _" a2 V0 n* w$ Z “拆文物没报批属违法”
% C, q. b- |8 J7 O4 @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徐苹芳称此系先斩后奏 : C W0 B. E8 G6 n; p5 L4 ^- ^, K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徐苹芳表示,作为区文物保护单位的大清邮政局,在没有报批就被拆了,这肯定是违法行为。产权单位没有报批,就没有权拆。现在虽然补办了手序也是先斩后奏。而且,作为区文物保护单位不仅要报给区政府文委,也要报给区人大,再由区人大决定是否需要专家论证。此外,修缮也需要在区文委组织下才行。
. j; S" Q0 W1 l9 I 2 r+ U7 S; c E- ~0 Q
本报记者 李健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