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366|回复: 3

[推荐]老北京吆喝背景文字资料![含15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6-4-5 23: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图片与文字资料由北京千思文化公司提供,请关注老北京风情系列CD,之一《老北京的吆喝》)
冰糖葫芦:冰糖儿多呀哎

【解说】冰糖葫芦在冬天的北京随处可见。小贩们把红红的山楂果按大小排列穿在竹签子上,外面裹着晶莹透明的糖稀,然后串插在特制的木棍上卖。

相传冰糖葫芦由来于宋代,一江湖郎中以冰糖与红果(即山楂)煎熬,治好了皇宫贵妃的郁症,后来这种做法传到民间,老百姓就如法炮制,把山楂串起来卖。时至今日,冰糖葫芦仍非常受大众喜爱。

根据不同的区域,北京卖冰糖葫芦的吆喝各有特色,东南城、西北城、厂甸、庙会、东安市场的吆喝都有不同。

【吆喝】葫芦儿 葫芦儿冰糖多呵

大糖葫芦儿呵

【附注】东南城前三门一带的吆喝。包括前门、崇文门(哈德门)、宣武门(顺治门)一带。这一带是旧时的穷人区,多数人家没有院子,推门就进屋或院子浅。做买卖的用不着拉长音费大力气吆喝。吆喝的特点是“干、艮、倔、臧”。

【吆喝】蜜来哎 葫芦儿 冰糖儿多呀哎

葫芦儿 冰糖儿多呀哎

【附注】天安门以西贯西城区一带的吆喝。这里的富人多,家里多半是套院,太太小姐们住在三层院子的最里层,平时做些针织绣活,一听到卖冰糖葫芦的吆喝,她们就会使唤下人去买。这一带的吆喝悠扬悦耳,韵味十足。

【吆喝】哎 大糖葫芦儿呵

哎 扛串儿

哎 小朋友 扛串儿

大糖葫芦儿呵

【附注】厂甸庙会上的吆喝。厂甸的一大特点是风味小吃萃聚,各种形式的小食令人眼花缭乱。其中最有特点的是大串糖葫芦,它是用数十个山楂果凭荆条串制而成,果上蘸满饴糖,其中还有夹以芝麻的。也有用白密蘸裹的,但为数不多。大糖葫芦有六尺、四尺、三尺等大小尺寸,顶端插上纸制彩色小旗,有红有绿。这种糖葫芦不是拿在手里而是扛在肩上,小孩随大人步行去厂甸逛庙会一是省了车钱,二是专为扛一大串糖葫芦回去,孩子肩上沾了糖蜜大人见了还要批评几句。这样大的糖葫芦只有正月里有也只有厂甸里有。

《厂甸正月竹枝词》亦有云:“雪晴满路是泥塘。车畔呼儿走不忙。三尺动摇风欲折,葫芦一串蘸冰糖。”北京的儿歌也有“正月初一逛厂甸,糖葫芦,好大串”的句子。

旧时诗人咏都市风光,也有以“大糖葫芦”为题的,如清《桃花扇》作者孔尚任就有“其余吹器多,葫芦一串蘸冰糖,画角仰天鸣,冰柱抽一丈”的诗句。

【吆喝】葫芦儿呵 葫芦儿冰糖儿多呵

葫芦儿 将蘸得耶

葫芦儿 大糖葫芦儿呵

葫芦儿 将蘸得耶

多么老大的串哪

【附注】东安市场的吆喝。四十年代,东安市场正西门里,有四家卖糖葫芦的,他们互相竞争,比质量比外观比服务。一尺大的盘子,九寸的糖葫芦,有山里红的,海棠的,荸荠的,山药的,明晃晃的灯泡照着,漂亮。这个地方的吆喝听起来很自信、很“狂”。那时卖糖葫芦的都是年轻小伙子,穿白对襟小褂、挽袖,下身是青裤子扎绑腿,刷白牙、洗亮脸,显得规矩、利落而且精神十足,做生意时和颜悦色、谦恭细致,深知生财之道。各家吆喝起来自信有派,嘴咧得很开,形似八万。


送财爷:送财爷来了


【吆喝】送财爷来喽 送财爷来了

好嘞

【解说】大年三十晚上,卖财神爷年画的小贩忙得最欢,大街小巷不时传来“送财爷的来了”声音,家家户户都有人跑出门外,以几枚铜钱请过“财神爷”,在家里面恭恭敬敬地供起来,普通住家企求来年衣食丰足,而做大生意的买卖地儿,掌柜的会出手大方给几十块铜钱,为图来年买卖兴旺,财源滚滚。

这算是腊月三十最后一道买卖了。


豆汁:甜酸咧豆汁儿哎

【吆喝】甜酸咧豆汁儿哎 甜酸咧豆汁儿哎 麻豆腐哎

【吆喝】粥喔 豆汁儿粥喔

您怎么着?

再来点儿胶圈

哦 来盘咸菜

好嘞

【解说】豆汁是北京传统小吃之一,微酸泛甜,有宽胸理气、去暑助消化的功能,很多老北京把喝豆汁当成是一种享受。

过去卖豆汁的分售生和售熟两种。无论你走进哪一条胡同,都可以看到被人围着的豆汁担子。担子一头是一个烧着炭火的大锅,另一头是一块四方的小案,案上摆着一盆咸菜,以及碗筷之类。想喝豆汁的人,花上几分钱,买一碗豆汁,一碟辣咸菜,就可以一饱口福。有的也可以买回家去热了再喝。专卖生豆汁的,挑两个桶,蒙两片布防尘。

早年北京内城卖豆汁的遍地皆是,尤其以齐化门豆汁最著名,而南城仅“豆汁王”一处售卖。这“豆汁王”设于天桥西南隅魁华戏园前,有数十年之久,其布帷写有名号,摊上的家具非常讲究,咸菜味佳,赢得了很多主顾,与当时天桥的“烤肉王”和“王八茶馆”并称为“三王”。

老北京喝豆汁有讲究,必须配切得极细的酱菜,一般夏天用苤蓝,有的用老咸水芥切成细丝,拌上辣椒油,还要配套吃炸得焦黄酥透的焦圈。

【制法】早年的豆汁是粉坊的下脚料。把浸泡好的绿豆水磨成细浆后入缸内发酵,沉入缸底者为淀粉,上层飘浮者即为豆汁。 发酵后的豆汁须用大砂锅先加水烧开,兑进发酵的豆汁再烧开。


肉包子:热包儿的咧哎

【吆喝】来哎 热包儿的咧哎 发了面的包儿要热的哎

哎 包儿得耶

【解说】旧时羊肉铺也卖肉包子,卖剩下的羊肉剁了就成肉馅了。店家早上起五更将包子蒸熟清晨叫卖。做包子主要是调好馅料,取鲜羊肉剁馅,洗净的菜切碎剁馅,里面放姜末、葱、黄酱、麻油、花椒水,还要用青韭末提味。蒸出来的包子要皮薄馅大,外皮色白,馅香嫩而不膻,收口处有一道半圆形突出的棱边,这种方法均为回民的包法,称一把抓。

旧时买了包子,用洗干净的白菜叶托着吃,而买酱菜、酱肘子则用荷叶。

【附注】臧鸿老人小的时候,在南小市口有羊肉铺多家,卖包子。这吆喝学的就是那里的。

 

【吆喝】哎烤白薯哇 热乎呃

【解说】烤白薯外地也有,据说北京的最好,另有风味。

过去卖烤白薯的是一大早出来做买卖,他们头戴毡帽,用大剪子夹白薯,在铁皮桶改造成的炉子里烤熟,趁热卖。

年画儿:卖哎 画儿

【吆喝】 画儿咧 卖哎 画儿

  【解说】俗话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每到腊月,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必须在二十四开始打扫房,然后就贴年画。

  天津杨柳青是年画的产地,很多买卖人看好这生意,会扛一百多张卖,小贩会弄个二尺半的小扁担,用四跟绳把画一卷,走街串巷的叫卖。

  年画的内容非常丰富,有五谷丰登、延年益寿、人丁兴旺、居家和睦等吉利内容,买画的老太太会一张一张的挑,有俗话说,“老太太看画,一样一张”。


卖破烂:有破烂的我买耶


【吆喝】有破烂的我买耶

  有破鞋烂袜子我也买耶

  换洋取灯儿

  【解说】老北京过去胡同里有背着筐子走街串巷收破烂的,又叫“换洋取灯儿”的。洋取灯就是火柴。家家有破烂,书本、洋瓶子、破鞋烂袜子都没用了,给收破烂的,换成洋取灯。取灯论盒、论包,一包十盒,而破烂论堆,换的时候双方常常讨价还价。

  【吆喝】破烂的卖 礼帽卖

  报纸洋瓶我买耶

  朝银子哎 首饰连卖哎

  【解说】有一种收破烂的叫夹包的,长袍短褂,特别规矩,到人家院子或堂屋里去,收买太太小姐们的首饰银子、玛瑙翡翠。由于是进到住家,在打扮上就得干净利索。他们打着小鼓,吆喝跟大街上收破烂的不一样。卖珠宝玛瑙的也叫打鼓的。

关东糖:哎糖瓜糖瓜哎嘿

【吆喝】 哎糖瓜糖瓜哎嘿

  哎糖瓜祭灶哎嘿

  哎关东糖啊 糖瓜儿祭灶嘿

  【解说】在民间,灶王爷是管理人间烟火的神仙,每年腊月二十三,人们都要祭灶,给他甜甜嘴,希望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保佑老百姓一年吃饭不愁,灶事平安。

  关东糖和糖瓜都是黄米做的饴糖。

  【附注】臧鸿老人住哈德门外花市。每到腊月二十几,花市总有二、三十份卖糖的。

水萝卜:辣了换呃

【吆喝】哎 萝卜 赛梨咧 辣了换呃

  卖萝卜的

  哎 这就过去您

  【解说】秋冬之后北京气候干燥,寒冽多风。过去家家靠火炉取暖,室内终日炉火熊熊。这种环境总让人觉得口干舌燥、鼻喉不畅,想吃一些清凉多水份的水果。可是那时冬天水果难得。生梨很少能保存过冬,苹果水份少又不便宜,一般人家都没有冷藏设备,水果放在外面要冻坏,放在屋里让热气一闷要腐烂,于是水萝卜因时而兴,代替了水果。

  所谓赛梨,是说它甜脆如生梨。好的水萝卜水份充足,甜而嫩,其凉镇齿,毫无辣味。卖水萝卜也是包开包换的,如果切开一尝,辣得不能下咽,则小贩会不用分说另换一只。

  寒冷的冬夜,北风呼啸之际,自远处传来一声“萝卜赛梨咧——辣了换!”买卖人挽着筐,上面盖着棉被,再提着马蹄灯,声音有些凄惨……活脱脱一幅旧时老北京穷苦买卖人的图画。


小金鱼:仨大一条啊


【解说】过新年,很多人家喜欢买小金鱼在鱼缸里养着,图“吉庆有余”,既哄小孩高兴又图个吉祥。胡同巷子里常见着肩挑木桶和筐的卖小金鱼的,木桶里盛满水,用荆条编的筐子里放一、二十个金鱼缸。

  旧时东郊高碑店的金鱼最有名,做买卖的挑着担子从东便门到各条胡同叫卖,吆喝声拉长音极有韵味。而在不同的区域,吆喝也各有特点。

  【吆喝】买一大小 呃小金鱼儿 来呀哎

  【附注】东便门以东的吆喝。

  【吆喝】唔哎嗨 大小 呃小金鱼儿来呦

  【附注】京南的吆喝。

  【吆喝】哎 仨大一条啊 俩大一条啊

  您别拿我们当卖 黄瓜的呃

  我们是卖 大小呃 小金鱼儿来呦呃

  【附注】金鱼池徐家,由十四、五岁的小孩挑担到各胡同里去卖,吆喝诙谐有趣。

 

祭神鲤鱼:祭神的哩哎 大活鲤鱼呀哎


【吆喝】祭神的哩哎 大活鲤鱼呀哎

  祭神的哩哎 活鲤鱼呀哎

  【解说】按照中国的传统,新年的第一天由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图吉利,无论达官贵人还是平头百姓都要在正月里祭祀,求菩萨保佑来年的好日子,尤其是财神,更是家家户户必拜的神仙。遵循着这个风俗,大年初一的时候,卖活鲤鱼的小贩就挑着担子沿街叫卖,人们闻声就会出来买鱼,然后在家里养到第二天,再用来祭拜财神,取“年年有余”之吉利,所以这种鲤鱼就被叫做“祭神鲤鱼”。由于是在特定时日,有着特定的含义,普通人家买鱼以求吉庆有余、四季平安;店铺等“买卖地儿”为求得生意兴隆、财源广袤。

  这种风俗一直延续到50年代,到50年代末就不多见了。


艾窝窝:艾窝窝馅好啊哎


【吆喝】哎 艾窝窝馅好啊哎

  桂花味儿的哎

  艾窝窝 馅好啊哎

  【解说】“艾窝窝”在元代即已有之,名“不落夹”。因明代帝、后喜食,成了明宫小吃,称“御艾窝窝”。后来传入民间,衍化为“爱窝窝”,亦作“艾窝窝”。

  每年正月里,各大庙会都有卖,尤其是白云观、东岳庙(又称东狱庙)和厂甸庙会上,买的人最多。包装以10个为一盒,每个艾窝窝上都点有红点,为好看又好卖。有俗话说:“艾窝窝点点儿,怎么讲?——漂亮。”

  【制法】将糯米洗净浸泡,上笼屉蒸,然后用木槌将米捣烂,按成圆形小饼,包上用芝麻仁、核桃仁、青丝、山楂、白糖、豆沙馅等多种馅料。

豆面糕:有糖捻儿哎

【吆喝】哎 豆面儿糕 有糖捻儿哎

  【解说】豆面糕俗称“驴打滚”,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种之一,因外层裹黄豆面,故称豆面糕,是群众非常喜爱的一种小吃

  称为“驴打滚”是一种形象比喻。制作豆面糕时,有一道工序是把做好的黄米面糕放在黄豆粉面中滚一下,如郊野之驴打滚般扬起灰尘,故而得名。

  现各家小吃店一年四季都有供应,但大多数已不用黄米面,改用江米面了,因外滚黄豆粉面,其颜色仍为黄色。

  【制法】黄米面加水蒸熟,炒熟的黄豆轧成粉面。制作时将蒸熟的黄米面外面沾上黄豆粉面擀成片,然后抹上赤豆沙馅(也可用红糖)卷起来,切成小块,撒上白糖。

  【附注】早年,卖得最火的是齐化门(现在的朝阳门)的清真教小吃。

元宵:大碗的元宵啊哎

【吆喝】哎 筋斗又化透了哎 大碗的元宵啊哎

  筋斗又化透了哎

  【解说】元宵也叫汤圆,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必吃的,表示团圆、甜美。做生意的会支上锅子,边煮边卖。

  旧时的北京城,在正月十五,从五牌楼到大栅栏,全都挂满街灯,热闹非凡,最热闹的厂甸庙会也要持续到这一天。

  【制法】用研磨的江米面裹豆沙、枣泥、白糖、芝麻、果料等馅料制成,讲究入口即化的口感和不同馅料的风味。

酥饽饽:玫瑰馅儿的哎

【吆喝】玫瑰馅儿的哎 吆酥倍儿的饽饽耶

  酥饽饽儿 玫瑰馅儿

  【解说】饽饽是满族人的一种传统食品,历史悠久,清代即成为宫廷主食。它用黏高梁、黏玉米、黄米等磨成面制作而成,中央有白糖、豆沙、玫瑰馅、桂花,香酥可口。通常白饽饽上都会扣上红戳字为好看好卖。

  在旧时的北京城,天气不热的季节,很多人喜欢把它当早点吃。

  【附注】这个吆喝是学当年一个叫虎占祥的回民,大家都叫他虎辈儿,他卖的酥饽饽格外好吃。每天虎辈儿都挎着圆篓,上面罩着玻璃罩,走街串巷的叫卖,只卖一、二百个就歇。


豌豆黄:这俩大块了

【吆喝】哎 这俩大块了

  小枣儿嗨混糖儿豌豆儿来哎

  两大块了

  【吆喝】哎 这密云县的小枣儿啊 是口外(张家口)的糖碗豆

  那妞儿逛庙 可别忘了给那看家的老太太稍上几块 呀哎

  俩大块了

  【解说】按北京习俗,农历三月初三要吃豌豆黄。每当春季豌豆黄就上市,一直供应到春末。

  豌豆黄是民间大众化的食品,在清朝时传入皇宫,成为主要的宫廷甜食,至今依然是北京庙会上的常见品种和深受喜爱的传统小吃。以前农民小贩自制小枣豌豆黄叫卖,这才是最正宗的豌豆黄,清凉爽口,老幼都欢喜食用,而蟠桃宫庙会上还有专业制作豌豆黄的作坊,全部用沙锅熬制。

  【制法】用砂锅将白豌豆熬烂,加适量去核的红枣、白砂糖搅拌,等水分渐干,即可成块出锅。晾凉切成三角形陈列出售。

 
太阳糕:供佛的哩哎

吆喝】供佛的哩哎 太阳糕哇哎

  【解说】相传太阳糕的名字由慈禧太后钦定。早年清代宫门口外有一家专做年糕的小店,那年糕上都打着小鸡红戳,生意非常好。一日慈禧太后想吃,逢巧送糕进宫那天,恰逢二月初一“太阳节”。太阳节是祭祀太阳神的日子,老佛爷见糕上朱红的金鸡非常高兴:鸡神引颈长鸣,太阳东升,真是吉祥!遂将糕点命名为太阳糕。自此,京城百姓在这一天,家家户户均要买“太阳糕”来作为供品,码放于盘中置于供桌中央,以此来报答太阳神的恩泽。

  北京的糕点铺元宵节后便开始制作太阳糕;一些小贩亦自制太阳糕,提前两三天开始出售,于是“供佛的太阳糕啊”叫卖声随处可闻。家庭主妇们一听到这声音,即使手头拮据也总要买几块应个景儿。

  【制作】江米做成,小四方块,上面有红戳子。

  【附注】广渠门(又叫沙窝门或沙货门)南有太阳宫庙,卖太阳糕。

黄花鱼:新鲜的哩

【吆喝】新鲜的哩 黄花鱼呀哎

  【解说】三月底黄花鱼集中上市。四月槐树开花、打雷之后,黄花鱼就沉底了不好打捞,价钱也就会越来越贵。小贩们当然不会错过这倒卖黄花鱼的机会。很多人家都喜欢在这个季节买黄花鱼来尝鲜,裹上薄薄的面粉油炸,非常美味。


蹭油的:蹭油的呀

【吆喝】蹭啊 蹭啊 蹭啊 蹭油的呀 蹭癣的 掉掉 呸呸

  蹭啊 蹭啊 蹭啊 蹭油的耶

  瞧 掉了吧

  【解说】旧时的北京南城天桥一带,汇聚了许多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和工匠,有个专门给人蹭油的和蹭癣的买卖人就是“天桥八大怪”之一。此人原名叫周绍棠,外号“崔八儿”。他独出心裁自制了一种蹭油的药和治癣的药,每天在天桥摆设浮摊,专卖这两种药。他不是坐等,而是口里不住地吆喝吸引人围观。若看见有人衣服上有油渍,他会拉过来边说边蹭,“给你蹭蹭就掉啦。”如果有谁长了癣,他马上用一块蹭癣的药蹭涂几下,药到病除,价钱又便宜,大伙都纷纷购买。在当时干他这行业的只此一家,老北京都知道天桥有这蹭油的。

  【附注】臧鸿老人年幼时逛天桥,尤其喜欢听这蹭油的崔辈儿吆喝。这崔辈儿小矮个,尖下巴,煽风脑袋,长相很有特点,给人印象特别深。臧鸿老人学的就是这个怪人。


咸螺蛳:真正儿五香的 

【吆喝】买点熟咸螺蛳吧 真正儿五香的

  大人吃了清眼的 小孩儿吃了磨肌的”

  【解说】老北京喜欢吃咸螺蛳。做小买卖的把螺蛳从河里捞上来,放点盐、花椒、大料,煮熟了趁热卖。小市民的一种收入。

  【附注】沙窝门外燕窝铜老太太卖的咸螺蛳在当时很有名.

 

茶歌:多喝多修福

【解说】京郊的妙峰山,供奉道、佛、儒、民间俗神等各路尊神,山顶有始建于明朝的“娘娘庙”, 供奉碧霞元真,掌管生儿养女,明清以来朝拜的香客络绎不绝。300多年来,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十八,都有几百档民间花会汇聚妙峰山,成千上万的香客上山朝圣进香,施粥布茶,形成了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朝圣庙会。

  赶庙会的路上,有专门给进香的人施茶的茶会,不收钱,善男信女们走累了、口渴了,施茶的人会一边大声唱着吉利词儿一边给他们盛茶水喝,路人喝的越多他就越高兴。除了舍茶还有舍粥,舍馒头,舍盐豆、青豆、黄豆等小吃食。

  【吆喝】喝茶你们自己个儿的取来嗨哎 管了盛儿不管送

  茶儿来哎

  【吆喝】上山为的是增福延寿 来嗨哎

  下山要保平安

  茶儿来哎

  多喝多修福

  【吆喝】一碗茶就朝向了顶哎 两碗就带着福呼儿还家来哎


江米小枣粽子:好大粽子咧哎

【吆喝】江米小枣儿 好大粽子咧哎

  【解说】吃粽子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端午节和夏初时节,北京大街小巷里都经常听到“江米小枣,好大的粽子”的吆喝声。有的小贩背着椭圆形的木筐,木筐深一尺多,长一尺七、八寸,桶里放上百八十个粽子,上边放冰镇着。还有的推着小车叫卖,车上装着浅木盆,有的放冰块,冰上铺着布,镇着粽子,还备有当场给食客用的小瓷碟和小铜叉子。

  【制法】鲜苇叶用开水煮过,叠成中心为圆锥形的斗,放入泡好的糯米和小枣、豆沙、白糖等不同的馅料,将斗口包严,用马莲草捆紧,之后放凉水锅用旺火煮熟。


拔火罐:拔火的罐儿啊


【吆喝】拴笸箩簸箕 拔火的罐儿啊

  【解说】这个拔火罐不是治风湿病的物件,而是烧炉子用的。过去北京人家烧煤球炉子,会冒烟,或火不旺,放一个拔火罐往火上一蹲,一会儿火苗就会上来了。拔火罐多是沙子铸的,烧时间长了就酥了,到春节,如果这东西不好用、或用着用着碎了,住家会觉得心里不舒服。所以腊月二十几卖拔火罐的就来了,住家也会买个新的过年。


卖报纸:瞧瞧当天的新闻


【吆喝】华北日报 商业日报 新民报 买张报瞧嘿

  瞧瞧当天的新闻

  买张报瞧嘿

  哎 老爷儿们您来一张

  【解说】报童们天不亮就去报社趸报纸,然后到处叫卖,专往人多的地方去。卖完报纸后把本钱归到报社,剩下的钱拿去买点杂面、腌萝卜和酱油、醋等度日。

  也有比较固定的报摊,卖报的会时不时的以吆喝来吸引路人注意。吆喝内容非常丰富,也经常变化,除了报出报纸的大名之外,当天头条或某些吊人胃口的新闻,他们都会用不同的方式给报出来,总之是让听到的人掏钱买报就成了。

 

磨剪子、磨刀:戗菜刀喂

【吆喝】磨剪子嘞 戗菜刀喂

  【解说】一听到“镇金闺”的声音,人们都知道磨刀、磨剪子的来了。“镇金闺”是干这行的特有的吆喝物件,由五块铁板串成,代表金、木、水、火、土。剪子、刀这些家用器具,每户人家都会用相当长的时间,用钝了生锈了,就让这些人在家门口用专门的工具戗磨锋利


梳头油、雪花膏

【吆喝】梳头油 雪花膏 粘刨花

  连卖老太太的裤腰带

  哎 针儿嘞线儿嘞

  【解说】过去,女人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没有两个小孩的女人,婆婆是不准她当街站的。女人用的针头线脑、梳妆打扮、首饰一类的,也是由挑挑儿的卖,或者是老太太推个小车卖。听到吆喝,女人才会出门挑上几样用得着的东西。

  为了使头发服帖,旧时的妇女会在梳头时把头油用木梳子抹在头发上,看起来油光水滑、整洁漂亮。粘刨花与梳头油有相同功效,它是榆树的榆刨花弄成一打,泡在碗里三五天,然后梳头用。雪花膏是一种护肤品,在三四十年代,一种叫雅霜的护肤品在中国成规模的生产,由于它气味芬芳,白如雪花,被俗称为雪花膏,深受女性喜爱,有整瓶卖的,也有分装的。


酱豆腐、臭豆腐

【吆喝】臭豆腐 酱豆腐哎

  臭豆腐饶香油啊 酱豆腐蘸窝头

  【解说】北京的酱菜中,以王致和的臭豆腐最有名。据说在清朝康熙年间,安徽举子王致和来京应考名落孙山,只好做豆腐卖,等待来连再考。一次豆腐卖不出去,又时值夏季,眼看就要坏掉。他试着把豆腐切成小快,放上调料,然后封在坛子里。过了几个月打开这坛豆腐,已经变色,臭气熏人,但味道很香。于是他索性开了家“南酱园”,专做这生意。到了清末,王致和的臭豆腐还成了慈禧太后的御膳珍品。

  走街串巷做这种小买卖的,多是卖自家腌制的酱菜,买的人图价钱便宜,味道也不赖,还不用跑路去酱菜园,方便,因此生意也不错。买卖人通常挎着筐,筐里放两个罐子,一罐盛五十块酱豆腐,另一罐盛二百块臭豆腐。买臭豆腐的人多,那时买酱豆腐只为涮羊肉,而吃得起涮羊肉的富人家毕竟是少数。会做买卖的卖臭豆腐还饶上点儿香油,以招揽顾客。

酱豆腐、臭豆腐

黄面火烧:粘的咧哎 

【吆喝】哎黄面火烧刚得哎”

  哎 粘的咧哎

  黄面火烧 刚得耶哎

  【制法】火烧的一种,由黄米面制成,里面裹豆沙馅

锢露锅焊洋铁壶:焊洋铁壶哦

【吆喝】焊洋铁壶哦

  【解说】洋铁壶是近代老北京用来烧水的主要器具,用的时间长了出现洇水或漏缝,都要拿去补补再继续用。焊洋铁壶的带着专门的工具,同时也干锢露锅的活儿,他们在路上吆喝,收了坏的锅、壶回去修,隔天把修好的换回来。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7-9-14 15: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怎么没人顶啊。
发表于 2007-9-14 17: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强贴!长知识呀!
匿名  发表于 2007-11-3 15:11:00

不知道北京千思文化公司从哪儿搜集来的,有好些不对的。怎么顶?

【附注】东南城前三门一带的吆喝。包括前门、崇文门(哈德门)、宣武门(顺治门)一带。这一带是旧时的穷人区,多数人家没有院子,推门就进屋或院子浅。做买卖的用不着拉长音费大力气吆喝。吆喝的特点是“干、艮、倔、臧”。

(穷人区?同仁堂的乐家穷?买前门楼子的王老道穷?马连良穷?还有就不一一举例了。多数人没院子?只有及个别的人家没有院子。他所说的没有院子的房,是临街房,一般都是做买卖的铺子,房的后边才是院子。)

 

磨剪子、磨刀:戗菜刀喂

【吆喝】磨剪子嘞 戗菜刀喂

(应该这样:磨剪子来哎 戗菜刀)

 

梳头油、雪花膏

【吆喝】梳头油 雪花膏 粘刨花

  连卖老太太的裤腰带

  哎 针儿嘞线儿嘞

(应该这样:打梳头油 雪花膏 卖网子。网子是结婚了的女人把头发挽成纂,罩着纂的网状的东西)(卖老太太的裤腰带是儿歌,他怎么也以为是卖东西的这么吆喝?儿歌:卖针卖线卖老太太的裤腰带。我们小时候经常唱)

还有太多了,举不过来了。

 

[em01][em01][em0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7 10:09 , Processed in 1.135844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