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比较忙,月底前要写完一个业务工作报告,有关北京史地沿革方面的专题只好先放一放。正想找轻松些的话题,“老北京网”上一众网友在热议北太平庄(实际在花园路东侧)塔院。遂想起上世纪五十年代中至六十年代中,新街口外大街的豁口至北太平庄一带的旧貌。1955年,北京兴建东北郊高校区。1957年,北京师范大学新校初具规模,我家即搬到该校教工宿舍。那时现在的中影公司是北京电影学院,对面是北京邮电学院,电影学院往北隔过一个部队大院就是师范大学。学校东北门口立着两个不小的铁狮子,公交车站就叫铁狮子坟。依稀记得狮子为青铜绿色,但肯定是移到门口的。原在何处,主人是谁?我始终不知。当时校内坟地处处,现在北师大实验小学处就是一座回族坟墓。晚上还能看到磷火(“鬼火”)。曾经在现在师大科技楼北侧的平房(曾是幼儿园的一部分)旁树上,钉着一块木牌,上写“北太平庄”。是否为村庄确址,何人考证,均不知。北太平庄街道办事处在索家坟,就是从现在的“小西天”牌坊一直向西走。学生的粮食定量隔几年就长,就得去那里办手续。自己去,必路过几个大坟头,砖砌的。问父亲是何人之坟地,告知“索尼家的坟地,墓早被盗过,里面是空的”,也不知确切否?索家坟往南,今天地铁机务段(车辆段?)那一大片是太平湖,就是后来老舍先生投湖处。湖面开阔,有桥有树,是一处郊野公园。湖南岸与护城河之间是一条土堤,护城河对面还有城墙和环城铁路,护城河与大街相交处西北角是一处野茶馆儿,老有一些闲人喝茶聊天。大街两侧还是明沟,一出豁口就显开阔,甚至荒凉。在现在的师大二附中,当时的北京46中对面,现在师大出版社服务部北面的明沟旁有一小酒馆儿,没有接电,就用煤油灯照明,坚持到六十年代初才消失。如今这一带早已旧貌换新颜,师大校内也没有多少人知道当年情景。铁狮子、北太平庄、索家坟,请高人指教其详。
举报
左兄,我比年龄您小,家搬到塔院已经是64年。
记得铁狮子坟路西有一溜平房,开着商店、理发店、洗染店、饭馆等等,统一称学联社。北太平庄路口西南有一家小吃店,卖馄饨、豆腐脑、芝麻烧饼等,正对着铁道干校(现在的新影厂)。铁道干校往西是第123中学(现北京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北京测绘学院(今北京电影制片厂),测绘学院之北是解放军印刷厂(今星球地图出版社),门牌为花园路2号,其路东花园路1号即为当时最机密的单位——九所(后改称九院)。再往北,过了小河沟(小月河)上的桥(牤牛桥旧址),路西依次是古老的塔院,塔院一号大院,然后花园路向西拐弯,拐弯处路北是北京医学院宿舍,东边为防化学兵总部大院,再往东就是第三聋哑学校,然后是德胜门外小关。拐弯处向西路南是马甸中学,路北为北京医学院及其第三附属医院,再向西就是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小月河实际上是元大都的护城河,旁有土城遗址,在土城转弯处(现邮电研究院,大唐电信)立有皇亭子(已坍塌)。
以上各机关除了相连外都为农田环绕,北太平庄以北到北医、以西到黄亭子的农田均属于东升公社塔院大队。时间久了,也许记忆有误,请各位指教。
爱听过来人讲故事。
您是问塔院的塔么,今天黑龙兄也问起过。
根据张有信著《身边的历史》(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塔院(即千佛寺、多宝佛塔禅院)除主塔外,共有27座小塔。我记得到60年代后期似乎还剩十来座,组成一片小规模的塔林。有石碑,立在塔林里,数目记不清,大概在十通以内。现在有明确记载的是超衍寿塔碑(雍正年间立)和通理塔碑(乾隆年间立)。
那么这些塔的位置在哪?是左慈前辈所说塔您见过否?
土城。
当年北土城两侧是什么样儿的呢?有住家儿吗?
谢谢左慈戏曹老兄的补正!
除了左兄所指正部分外,我的回忆里有些误记,更正如下:
1,九院的门牌号为花园路3号,相邻的花园路1号也是九院的一部分。但一般称九院就是花园路3号,或简称3号。
2,花园路北头“拐弯处向西路南是马甸中学”,错了,应是北医附中。马甸中学在北太平庄东边。
我记得最早的新街口外大街很窄,只通22、31两趟公交车,路两旁种植杨树,车辆稀少,行人也不多。有一幅古元的版画,描绘的就是这个画面。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1-24 06:56 , Processed in 0.130202 second(s), 16 queries .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