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821|回复: 13

运河之都[含1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11-11 00: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 K& f$ Z( s3 I, Q! ~1 m

    明清时期,淮安因中枢漕运、集散淮盐、漕船制造、粮食储备、河道治理等地位显赫而成为“运河之都”。淮安古迹名胜众多,与大运河有直接关联的主要有洪泽湖大堤、清江大闸、码头“三闸”遗址、御坝遗址、盐河双金闸、漕运总督署遗址等,其中16处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d- c/ ~0 i* m# H4 k& J! @( W

 

% b6 x( b, @3 U: z3 K

清江大闸

2 z4 M$ f2 w8 I. d( J

运河之都

运河之都

1 u S b9 B7 c6 \


 

+ N/ n& E9 k+ G. y4 L

 明永乐中陈瑄所建,距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至今仍保存完好,岿然屹立。它是我国运河史上极为罕见的一大工程建筑,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大闸经清代康雍乾嘉道各朝重修加固,最后将闸口放宽至2丈2尺。闸下溜塘深广,但却是漕粮所必经之咽喉要道。每当运粮季节,万艘漕船和12万漕军“帆樯衔尾,绵亘数里”, 蔚为壮观。

7 ]! b# c0 h9 I

 

5 m @% ^+ Q" K, x

  过闸之艰险,淮阴籍剧作家陈白尘曾有一段生动的描述写其亲见:“…… 原来半里宽的河面,除了越闸分去不足三分之一的河水,其余的都奔向这狭窄的闸门而来,扰如千百人同时涌向几尺宽的小门一般,你冲我撞,都想奔突而出,于是互相激荡,形成汹涌澎湃之势,而两岸石壁,回声相应,遂发出震天价的怒吼…… 。当这些怒流在约莫五丈长的狭窄的闸堂中被两岸巨石束缚得互相撞击、左右翻腾之后,终于挤出大闸的后门。后门之外,是一片与闸门前相仿佛的广阔的大闸塘,河水夺门而出之后,又形成半瀑布形倾泻而下。由于闸上与闸下的水面在洪水期相距约三丈之谱,平时相距也有一二丈,这半瀑布似的河水,便以十五度至三四十度的角度向下翻滚奔腾,在大问塘里形成无数的漩涡。在几十丈宽广的闸塘中回旋之后,它才以一泻千里之势直奔长江而去。…… ”

. L9 E- S& c/ V% B" K3 F u

 

" g2 `8 C3 j7 p5 V" w

6 e/ {$ u- L0 ~, x9 ?7 U, H8 p

邮票上的清江大闸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1 00: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1 00: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御码头

+ M5 T# ?# n1 C- y" O' y" S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1 00: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陈潘二公祠(大运河名人馆)

, ?2 }* f5 ?7 G* y4 ]; X; B0 S5 S8 R



; C+ N3 a% e, g5 V3 I

 

- h0 Z( O; o" q

  陈潘二公祠是明、清两代为祭祀明代两个治水名臣建立的祠堂,分别是清江浦的开凿者陈瑄和洪泽湖水库的建设者潘季驯,该祠现为淮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陈潘二公祠是陈瑄、潘季驯的合祀祠。

, |% G: {8 e6 m9 X R" O2 i& F


  在明代正统年间敕建,为祭祀永乐年间首任漕运总兵官、平江伯陈瑄,俗称陈公祠。清乾隆年间,在陈公祠加祀了明朝总理河漕的水利名家潘季驯,所以更名为陈潘二公祠。陈潘二公祠坐落于清江文庙东侧,该祠采用传统纪念祠堂形制,通过雕塑、碑刻、文字等表现手段,全面展示明代治水名臣陈瑄、潘季驯的治水业绩和相关水利文化知识;并在祠堂两侧回廊内,通过瓷盘肖像,集中展示了54位大运河历史名人。

3 p% O7 N+ i/ b* v" X& D- F Z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1 00: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吴公祠

% b* N% P! o* U' x2 `% \

6 {! j, p: j$ v% T H& @

 

) {0 ~5 E. T* M( {4 C+ O

    130年前,为大清帝国鞠躬尽瘁操劳一生的封疆大吏——吴棠吴大人,从四川总督的任上辞官没几天,就走到生命的尽头,在老家滁州安然谢世,予谥“勤惠”。时任漕督文彬上奏朝庭:吴棠自州县以至漕督,拒捻平暴,筑城守扼,与淮徐士民患难相共十余载,深得民心,恳请“在清淮、徐州各建专祠,以彰忠荩,而慰舆情”。于是,清江浦的吴公祠诞生了。

. D. Z( j+ y4 M4 p


( \& [$ g* x" z& i" J

 

( j! ]; m% \$ N9 ^ I/ W

    吴公祠位于淮安市清浦区轮埠路141号。吴棠(1813~1876),字仲宣,号棣华。曾三任清河县令。清咸丰时任漕运总督,建清江城,后历官闽浙、四川总督,成都将军等。清光绪三年(1877)地方官奉旨在清江浦建祠,占地600平方米,祠内有殿宇4座,建祠记事碑两通,为大运河沿线城市唯一保存较好的漕运总督祠堂。

* W3 {* g, ]+ W4 ?6 [$ ?


6 r$ Y2 l! v/ S( a

 

7 d) f# |0 V3 `; p

   吴棠(1813年8月19日-1876年7月20日),字仲宣,号棣华,江苏盱眙县。 相传吴棠少时“家奇贫,不能具膏火,读书恒在雪光月明之下”。

% Y" R \7 g/ ]+ H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以举人大挑一等授淮安府桃园县令(今江苏泗阳县)。在任期间,勤于政事,常改装出行,访贫问苦,以礼化民,以文治县,亲治匪患和水患,为政三年境内大治。咸丰元年(1851年)调任淮安府清河县令,在任严禁胥吏苛派、严禁赌博、严禁贼盗。咸丰二年(1852年)邳州大水,岁荒盗炽,上调吴棠署邳州知州,施行“首恶必惩,协从解散”的政策,亲率壮丁,按名捕拿,并亲勘灾情,兴修水利,赈灾济民,收养弃婴。在沭郯交界处,率勇击退山东捻众,地方暂靖,邳民称颂。咸丰三年(1853年)初又回任清河县令,时值太平军、捻军风起云涌,反清杀官、声振华夏,清廷摇摇欲坠。吴棠带兵征战于徐淮之间。时太平军攻占扬州,遂有屠城之难,消息传来,淮人纷纷迁移。一时贵者叹于室、富者犹于门、贫而强者喜于道。吴棠诓称:清廷大军将至,淮派员接应,人心稍安,迁者多返。吴棠在地无城郭、手无兵柄情况下,徒以忠义号召,会同乡绅鲁一同招集乡勇,倡办团练,申明纪律,乡镇立七十二局,不数月间,会者数万人,首尾相联,合力防御,声威大振。咸丰十年(1860年)捻军李大喜、张宗禹率部二万余众,攻克清河县清江浦(今淮安市区),击毙淮扬道吴葆晋,副将舒祥等,河督庚长等逃往淮安府城。吴棠临危不惧,招集乡勇,驻军瓦砾上,亲自在清江浦北圩上督战,终击退捻军。他是清朝镇压捻军最著名的地方守令之一,因守城有功,政绩卓著,于咸丰十年补徐海道,旋授徐海道员(四品官)。咸丰十一年(1861年)擢江宁布政使(从二品官),代理漕运总署。同治二年(1863年)实授漕运总督,1864年署江苏巡抚,次年升两广总督,皆因江淮未戢请留而不果行,仍留在漕督原任。同治五年(1866年)调离任闽浙总督(正二品),七年调任四川总督,1871年署成都将军。著有《望三益斋诗文钞》、《望三益斋存稿》。

( s# H/ o& H8 S* ]2 B3 U


  吴棠服官三十余年,历封疆大吏16年,中国漕运史上集权总督,在整个同治朝,一直与直隶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曾国藩、陕甘总督左宗棠等疆臣齐名。咸丰年间“声振江淮”,“金石至交”李鸿章誉之为“天子知名淮海吏”,翰林院编修钱振伦(翁同和姐夫)称其督漕期间“以民慈父,为国重臣。江淮草木知名,天下治平第一人 ”。吴棠一生勤政为民,实心任事,尊师重教,清正廉明。晚期时代无人能比。

9 m+ ?7 Z5 D2 L) [' P5 J


& k4 \- A* c7 R* W3 [6 D

 

+ m: T( K4 e2 d

关于吴棠的传说

s1 A, l. M" Q

  
  关于吴棠的传说中,流传最广的便是恽毓鼎的《崇陵传信录》中一个故事:道光年间,湖南道员刘某谢世,其子扶棺回籍。丧船抵达清河县(今江苏淮阴)地界时,派人上岸向刘父故交、清河县令吴棠报信。吴棠得信后,立即派人捎带三百两白银,去船上送给刘某的儿子。仆役来到河边,看见一艘丧船停在那儿,上前一问,果是某道员之灵,便呈上三百两白银作为祭礼。船上的姐妹两人,接过银钱,千恩万谢。但此船的灵主是安徽皖南道惠征。他的两个女儿也是扶柩还乡,船停在清河码头。且川资不够,正处困顿之中。吴棠听了仆役禀报,觉得很不对劲,便派人再去打听,原来码头上停着两艘丧船,仆役送错了地方。但送出去的祭礼又不好要回来,吴棠干脆来个将错就错,送个顺水人情算了。于是,他第二天又封了三百两银子,亲自送到刘某船上。祭拜之后,再到另一艘丧船上,祭拜惠征。两个少女见到素昧平生的吴县令如此仗义,顿时,感激涕零。姐姐对妹妹说:“千万要记住咱们的恩人,他日若能富贵,一定报答这个贤良的人!”并将吴的名帖珍藏在妆盒中。这位姐姐后来被选入宫,成为咸丰皇帝的贵妃。咸丰死后,即为垂帘听政,集中国军政大权于一身的慈禧太后。于是,吴棠官运亨通,由一个小小的县令,在几年内数次被破格提拔,先后出任两广总督、闽浙总督、四川总督。
  当然,这只是传说,吴棠的官运亨通,完全是他个人出色的才能,吴棠在任知县时,就以勤政化民,治水赈灾,亲剿捻患,政声卓著,波及朝野。早在咸丰初年河道总督杨以增就因吴棠在桃源、邳州、清河任上治河有功,特别是整治丰口漫堤一事,多次上书朝廷保荐;同时,户部左侍郎、太常寺少卿王茂荫亦上疏举荐吴棠,获得咸丰帝全面赞同,咸丰帝降旨河督杨以增察看,后杨又上书赞扬吴棠勤政为民之实才,使“天子知其名”,开升迁之坦途

* ?" n& X4 q1 N: a


, _% p' }# |! p8 Y" E0 \$ T' J

 

8 j$ H; ]8 m4 [

才能非凡的漕运总督

: r& \ O# V( r% g

 

; w7 A7 S/ g" C+ K/ n5 b% J

  吴棠在任漕运总督时,为保清河县人民生命财产及衙署大小官员的安全,使百姓能安居乐业,为防御捻军再来,吴棠于同治二年奏准朝廷,得以拆用河湖堤砖石,筑清河县城于里运河南岸,清江城开工于同治三年春,翌年秋竣工。城周长一千二百七十三丈六尺五寸,高一丈八尺,杉木梅花桩基础,椿顶满砌,全部用糯米汁灌嵌,十分坚固。四城门上均砌有砖木结构枪楼,四楼皆入嵌一额,东门署“安澜门”、西门署“登稼门”、南门署“迎薰门”、北门署“拱宸门”,筑城经费耗银十二万两。清江城筑成后防御功能增强,人民安居乐业,并非吴棠私自所为。在他倡导下,清河县周边各乡镇、村寨先后皆筑圩寨,同治六年“捻贼”再度来时,皆不得逞,可见此城圩之功效也。

% y. Z) }8 _( Y( w* H


  由于黄河北徙,改道山东。此时,河督功能降低,无河可治,清廷于咸丰十一年裁汰河道总督署,立漕运总督署,实授吴棠为漕运总督(俗称漕帅),辖二十四河标营,拥兵数十万。吴棠认为,黄河北徙,拆高堰石堤无大碍,不料招致很多人反对,亦有同僚多次弹劾上告,状告吴棠“拆堰制灾,圈城卖地”。谁知吴棠没有被告倒,官越告越大,这也是中国官员史上的一个奇迹,一个特例。同治二年,吴棠下令拆武家墩以北石工,修筑清江城,并筑清江里运河南北土圩,上置炮台多座,以防捻军。又建崇实书院,建文庙大成殿,置义学四所。四年调两广总督,未赴任,忍留槽督原任,筹划恢复运河槽运,以小粮船岁运四万余担。黄河北徙后,裁汰河道吏员和河营标兵,改修防为操防,并改隶淮扬镇总兵。黄河、运河和洪泽湖等滩地涸出,试行屯田,“划予各兵督耕充饷,以自然之利,养有用之兵。”
  

& |/ L0 T0 F/ T+ X* C$ I


晚清廉吏,不畏奸权

9 I3 o4 }0 e, ~0 G( }. P

  
  吴棠不仅是位能力非凡的漕运总督,也是晚清时非常有名的清廉吏,但是很多文学和影视作品中,却将吴棠描绘成一个只知闭关锁国、贪赃枉法和攀附权贵的庸吏和奸佞,事实上,吴棠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一位不畏奸权的清官廉吏。同治五年,吴棠出任四川总督,在任拨捐输银赈济灾民,疏呈捐输之弊,要求清政府“讲求吏治,尤当慎于序补之先”。而在同治十年,吴棠弹劾李光召一事更是让其声震朝野。同治年间,商人李光召(有的资料上是李光昭。李系福建籍南洋商人,与太监李连英关系密切)与内廷权贵相互勾结,以重修圆明园的名义,从东南亚等地低价大量收购木材,然后高价卖与内务府,从中谋取暴利。此事,导致了大量官银外流,加剧国库的空虚,因为此事牵涉官员众多,并且涉及到大学士、军机大臣、亲王贝勒等一批朝廷重臣和皇室亲贵,不少知情官员为保住自己的前程,均装聋作哑、三缄其口。唯有四川总督吴棠得知此事后,毅然三次上书弹劾,请求清廷严厉追究此事,严惩大发不义之财的奸商李光召和与之狼狈为奸的贪官污吏,并向慈禧太后力陈此时重修圆明园有弊端,此事在清廷上下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也足可看出吴棠不畏奸权的品行。

2 ^" {, p5 j7 b* i* q: S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1 00: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1 00: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慈云禅寺:国师道场四百年

* o1 h6 a1 z5 l5 `% m8 z; p3 ]

 

0 Y/ {# a" U- [2 H' F1 r1 }0 f9 m


1 L: f! S- |9 B! } [) A9 _

 

6 t! \! ^+ A4 @" F7 d. j

玉琳国师传奇

& X8 T! k& B" m4 z% M


     公元1614年,江阴杨姓人家添了一子讳通琇,自幼皈依佛门,后为浙江武康著名僧人,法号玉琳。

: S$ ~: R4 s- C


    公元1658年,即清顺治十五年,顺治南巡微服私访,船行至江心,突然狂风大作,白浪滔天,小船失去了控制,有被颠覆之险。顺治皇帝急下圣旨:谁能救他,将把江山与其平分。正巧,四方云游的玉琳参拜完扬州高旻寺也搭乘此船下江南。他一心称颂着“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的圣号,稳坐在船头。在这危急时刻,他打开师兄玉岚送给他的锦囊,上面密密写着两行小字:“当朝天子过江,四海龙王来朝,故有风浪之险,如用牌请天子写‘免朝’两字,挂在船舱之外,自会风平浪静。”玉琳依计禀明皇上。顺治大喜,亲书“免朝”二字挂于舱外,顿时风平浪静,全船脱险。顺治当即要兑现平分江山的诺言,被玉琳推辞,遂提出拜玉琳为国师,将其召进宫中。

. H% G. T/ R- b4 w4 n* I& x. r' ]' ]


  这是一个关于玉琳进宫的传说,其真实性已无从考证。但在历史上,玉琳的德学却实为顺治折服。1660年农历四月初八佛诞节,顺治封玉琳为“大觉普济能仁玉琳琇国师”,即为顺治的老师。玉琳在皇宫里过了半年平静生活,便带了三衣一钵和国师金印云游四方,弘法利生。顺治赐他一把象骨折扇,御笔手书“如朕亲临”四字。

" F5 `, l$ q0 [4 s


  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玉琳国师行脚到了江苏淮安,在慈云寺挂单。慈云寺的前身为慈云庵,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东邻文庙,西接花街,北依里运河,本是一处上好的修行场所。然而年久失修,早已破败不堪,看到慈云寺一片衰颓,玉琳发愿:“我以我身兴隆慈云道场。”

0 s2 H' `6 _& A2 _; w$ R: Z


  当年8月10日,玉琳跏趺坐在禅床上圆寂,留下折扇一把,淮安知县拿到“如朕亲临”的折扇,不敢耽搁,速报朝廷,慈云寺得以重修,并建“法王塔”。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由保和殿大学士、礼部尚书王熙撰“能仁国师塔铭”志记。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世宗胤祯拨淮官银,于“慈云庵”故地敕建丛林,命内务大臣、淮关监督年希尧督建,钦赐“慈云禅寺”匾额。工程历时6年,于乾隆四年(1739年)大功告成。

$ x/ K& {( j5 v3 L8 y8 O+ E


  玉琳国师圆寂后,肉身不腐,装上金身后,一直供奉在国师殿内,慈云禅寺从此香火鼎盛,国师道场名扬国内外。

, [9 x# G6 I- Z6 ?& I7 ~, Z) o


  古寺风雨400年

' p3 E1 U/ _9 |4 ~/ P$ X2 u; o


  慈云禅寺为五重殿宇,依次为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殿、国师殿。殿宇华丽壮观、飞檐流丹、佛塔高耸,工艺精湛、气势非凡,殿内佛像庄严伟岸,菩萨、罗汉形象生动活泼,惟妙惟肖。禅堂、斋厅宏大,僧舍众多,寺内遍植松柏、各类花木,遮云蔽日,四季溢香,山门前影壁上大书“蔽邪扶正”四字,山门上高悬雍正亲题匾额,正门左右两侧分别为“春霭慈云坊”、“泽浦万方坊”两大牌坊。

' h9 u; m; p2 N7 O; |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南巡,到慈云禅寺瞻礼,留下诗文《慈云寺瞻礼》:

. {8 j* |6 \: p3 E# K+ x9 [$ E0 S/ A8 C% k


  招提久建去河濆,
  题额依然印圣文。
  为阐宗风期悟徹,
  重临南国致瞻勤。
  几番掖辇明如幻,
  一响登云忽不欣。
  已是拊膺思昔日,
  那堪翘首望慈云。

/ e/ ]: e; w2 t& ?" {0 C; C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二次南巡,又到慈云禅寺瞻礼,钦赐“绿丝红梅犹假色,行云流水是真诠”联句,为大殿亲题“慧照常圆”匾额。

% y* J( @0 L; d/ ~6 ?( @; K6 u5 d


  嘉庆十年(1805年),水毁县衙,清河县衙借驻寺内。直至嘉庆十八年(1813年),由知县龚京正修复旧署方迁出,慈云禅寺已无昔日辉煌。后经复建,但始终处于半寺半衙状态。清朝同治年间,李鸿章的淮军转运局就寄设于寺中。1904年,地方士绅办“浦惠粥厂”赈济灾民,借慈云禅寺房屋56楹,佛门圣地成灾民喝粥的场所。1906年,江苏提督刘永庆在寺中办“江北警察员弁学堂”,又将警察分局设在寺内。

7 D, R! R6 M4 c5 T/ w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1 00: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江文庙

: T9 i9 T& J+ \+ V: L5 b, v, ?! {4 u

9 L4 T8 V, I2 K, C

 

: z+ Z t( y" h0 C. N

    明时为清江书院。后以河道总督驻节清江浦,乃建学宫。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移清河县治清江浦,又为清江县学。至此,已有两房、斋房、戟门,规模大备。道光三年(1823年),总河黎世序移向正南重建,二年工成。是时学宫的范围很大,以大成殿为中轴线。大成殿是学宫的主要建筑,重檐庑殿顶,龙脊鱼尾飞檐,殿柱均施连磉覆盆式石础,檐柱础柞状石木质,上檐柱础为金柱础加合盆式木鼓墩,下檐斗拱用三硒单昂,上檐用五硒重昂,坐斗后尾出翘一跳,跳头上施三福云与上昂相交,昂之上端则交于挑杆之下。整个建筑用料粗壮,风格古朴庄重。

3 u- F, x0 c+ l6 D

 

( ~& {$ I+ O' }. G; \0 N

     清咸丰十年(1860年),捻军攻破清江浦,焚毁大成殿等诸多建筑。同治四年(1865年),漕运总督吴棠重建大成殿,并大修其它被焚建筑,包括名宦祠、明伦堂、崇圣殿等。同治十一年(1872年),潜运总督文彬又修建尊经阁5间,左右斋房10间。

9 R% @; g' M$ ~1 X L) C9 @: P



发表于 2009-11-11 11: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淮安这地方以前去过,那会儿好像这地方的名字在淮阴和淮安之间改来改去的,当时走马看花只尝了下淮扬菜,看了那个没劲的纪念馆,楼主发的这些好地方都没来得及去。

; p3 N, }, A+ O1 V( b5 M

 

' u: `( W. s9 y. C$ ^

另外,听说运河里有水鬼。。。。。。。。。

发表于 2009-11-11 12: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淮安真是个好地方。多谢楼主分享。
发表于 2009-11-11 15: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不错,喜欢里面的石碑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1 19: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明月清风在2009-11-11 11:27:00的发言:
3 l9 C& ?0 i" M ^

淮安这地方以前去过,那会儿好像这地方的名字在淮阴和淮安之间改来改去的,当时走马看花只尝了下淮扬菜,看了那个没劲的纪念馆,楼主发的这些好地方都没来得及去。

% I% y( T. B2 V; D8 B" e

 

. T# ^8 L3 g+ v) d

另外,听说运河里有水鬼。。。。。。。。。

8 L6 S$ |& g% c$ h$ A; y$ J; f

 淮扬菜不错,据说开国第一宴就是淮扬菜。运河里有水鬼我就不知道了,现在运河两岸都是风光带,亮化的很漂亮。

发表于 2009-11-11 23: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分享!

发表于 2011-1-16 21: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肯定是淮安人吧哈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6-16 07:37 , Processed in 1.137246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