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羊城,建于明代中叶,位于昌平西北20公里。 白羊城与长峪城,居庸关,上关城等重要的关口,成为一个整体防线,各城临近制高点都设置烽火台,遇有敌情,点狼烟为号,各处相互支援。 白羊城修筑在南北两山上,设东西俩座城门,白羊沟水穿城而过,水在穿城处设水门,城为砖石结构,城高6米,周围长3.5公里,是明清两朝保护京师的重要关隘之一。 明正德九年,(1514年)和正德十一年(1516年),瓦刺部小王子曾先后两次进犯中原,都是由白羊沟入侵直通京城。明朝经过这两次教训以后,于正德十五年(1520年)在此建成防备,重兵驻守,又于明隆庆三年(1569年)至明万历元年(1573年),先后两次对白羊城进行加固和扩建。在原来的基础上增设附墙台三座,空心台十九座。并派守备1人,千总1人,把总2人,同镇边城领兵3330名镇守。 现在看到的就是以上隆庆和万历的建筑遗址。 清初,又在白羊城西侧五峰山下建城驻守,称为“小白羊城”。由于五峰山下地势优美,有吉地之相,清后期将此地辟为皇家墓地。清乾隆十七子庆亲王死后,葬在这里,后又葬两个亲王于此地。这是白羊城跟别的关口的不同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