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K7 J7 K1 [0 I3 O/ p+ Z$ |! f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在欢迎客人的仪式上,华坤庄园有限公司的杜总以北宋诗人范仲淹的名句作为开场的引语。尽管该庄园坐落在现代农业的绿色生态瓜果之圃,和具有俄罗斯风情的木屋等建筑之中,但总经理的引语,一下子就把庄园东北角小山顶上的看似土堡,实为古烽火台的古建筑遗迹突出了出来,使人产生出对古代铁马金戈在塞外武力纷争的遐想。 5 n* [1 h0 [# H7 _
烽火台,俗称烟墩儿,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敌人入侵等重要信息的高台。烽火台建筑的出现早于长城,但自长城出现后,长城沿线的烽火台便与长城密切结为一体,成为长城防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的甚至就建在长城上。地处延庆八达岭长城之北侧的新宝庄,也就是华坤庄园边上的烽火台,南倚古长城,北望则为延庆地区妫河流域的小平原,推断此地应为古代烽火信息链条中的重要枢纽。 , ]" s( f% m& L. O8 f+ p' H% P1 n
自华坤庄园近观烟墩儿,在一片翠绿瓜廊和松林环绕着的土山之顶,橙黄色的“干打垒”围墙十分抢眼。清晨,烽火台昂首伫立在薄雾之中,犹如京城边关的哨兵忠诚地守卫着大门。晴日,太阳照在围城之上,使其原有的土黄色熠熠泛出金辉,在现代的建筑和人工培育出的、带有观赏性的植物映衬下,更显出这个古老建筑的神秘。实在难以想象,几千年来,在它的周围发生过什么样的悲喜故事。
+ Q/ x# j0 m s# t9 K7 U4 I早在商周时代,中国就有关于烽火台的记述。比较著名的是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烽火台前戏诸侯的故事。公元前700多年前,周幽王当政。但其不理朝政,以寻找美女为嗜好。一日,得美女褒姒,甚为欢喜。但褒姒却常皱眉头,进宫多日未笑一回。周幽王为引她发笑,听从了一大臣谗言,在一晚点燃了20多座烽火台,唤来邻近的诸侯举兵马前来京城救驾。见千军万马来去奔跑,褒姒发笑,使幽王甚喜。结果后来敌兵真来犯,幽王再点烽火,由于失去信誉,无人再来相救,最后人亡国破。如今,站在华坤的烽火台观左右平原,大田、道路尽收眼底,想象再有军马战车穿梭来回,可能真会有一番逗人之趣。
) P9 p" c7 B* k! l烽火台是早期传递信息的手段,而且流传几千年,这里边也有很深的文化积累。宋代《武经总要》曰:“凡贼入境,马步兵五十人以上,不满五百人,放烽一炬。得蕃界事宜,又有烟尘,欲知南入,放烽两炬。若余寇贼五百人以上不满三千人亦放两炬,番贼五百骑以上,不满千骑,审知南入,放烽三炬。若余寇贼三千骑以上,亦放烽三炬。若番贼千人以上不知头数,放烽四炬,若余贼一万人以上亦放四炬”。“若依式放炬至京城迄贼回者,放烽一炬报平安。凡放烽告贼(犯)者,三应三灭,报平安者两应两灭”。看来中国古代早已采用数码手段传递信息啦!
- f4 e& J. E" }盛夏之时,莅临此地,避暑的同时也长见识呀! # ~ Y' r8 u1 t
延庆:古烽火台及蒙古大营
延庆:古烽火台及蒙古大营
延庆:古烽火台及蒙古大营
延庆:古烽火台及蒙古大营
延庆:古烽火台及蒙古大营
延庆:古烽火台及蒙古大营
延庆:古烽火台及蒙古大营
延庆:古烽火台及蒙古大营
, U4 \* ]7 W/ I1 j3 V2 \) a6 X
& N& @( B! i: a/ z1 x S7 S 9 e" P; E; Z9 `
入夜,庄园在空场上点燃了篝火。人们在烽火台下歌着、舞着,享受着酷暑中的清爽。
. F! T! W4 r D8 H) F8 w
延庆:古烽火台及蒙古大营
延庆:古烽火台及蒙古大营
' A6 F9 x( u4 W9 v9 y& z& X诗曰: " l, O/ ^7 l+ ~) F% q/ R
坚城筑高台,旌旗卷烽烟。
/ ?5 l' D% ?- W0 x土堡留旧事,铁营锁边关。
0 t; e9 W+ ^2 [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