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959|回复: 69

旧京名物 文房绝唱——我的刻铜墨盒收藏(每日一图)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7-22 18: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为昔日文人书桌案几上使用、赏玩的文房用品,一般大不盈尺,小不足寸,可远观,亦可把玩,是昔日那些讲究生活情趣的读书人案头必备的物件儿,如雕刻的砚台、瓷绘水盂、竹雕笔筒和臂格、瓷或玉的墨床、铜雕笔架、镇纸等等-------如今,它们被作为文房杂项,成为收藏者热衷追求的藏品

: ~. f5 a& R9 {/ ]" Q; @

 

. T9 Y7 }: Q+ ^ F0 E8 }

铜墨盒的身世颇有点扑朔迷离,比较普遍的看法是迟至清嘉庆、道光年间才姗姗出现,是文房器玩中最晚出现的一项,可称得是最后的文玩

: E1 {9 N& }0 e

 

# ~/ h6 I1 j: ?: t0 a: F

事实上,中国的石质、竹质雕刻文房艺术品到了清代乾嘉之后,便一无可观了,而刻铜艺术的异军突起,填补了文房工艺美术后继乏力的空白,刻铜文房艺术品无疑是中国文人书房中最绚烂的一抹夕阳-------

; S# b+ W: M, y. k0 j/ b" H# y

 

4 ^8 S( x# p1 C, x0 H" ]

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以后,随着自来水笔的日益普及,在文人案头风光了近一个世纪的刻铜文房才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0 q( y" _1 v; _4 ? N

 

j/ ^, L$ p& G) {9 g0 t" x

刻铜墨盒,最早诞生在文人荟萃的北京,随着一得阁墨汁店的诞生,同治年间,秀才陈寅生在琉璃厂开了专营刻铜墨盒的店铺——万丰斋

. K7 }& l% W, u, f9 k; W5 X

 

/ [6 g0 z* u+ W

待续——

0 \8 `. y& V2 d" {, e

 

; o: p$ a2 \ T8 h& X: ]6 h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9-7-22 19: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希望楼主多介绍一下这方面知识

 楼主| 发表于 2009-7-22 19: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7-22 18: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7-22 18: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7-22 18: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7-23 08: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有一个练字用的。我喜欢上面的文字:

& t4 R) r2 d x% J! W7 R

至味走田,黍粟真香,心地芸兰。

2 T0 V& m) m) |$ P/ j

底款:广雅书局

. A/ ]% f% w5 z+ H4 j( @

文字的意思稍稍能懂,但是一直不知道墨盒的年代,请楼主讲讲好吗?

5 J# B/ J u- B5 w

 


发表于 2009-7-22 21: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东西
发表于 2009-7-23 08: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瞌睡虫在2009-7-23 8:43:00的发言:
h p# M5 x% g) R% b9 Q: f. D

我有一个练字用的。我喜欢上面的文字:

2 i' j) r7 _4 p W6 U2 m! t

至味走田,黍粟真香,心地芸兰。

5 J0 E; c; w: X; w( U6 f

底款:广雅书局

+ L1 S( J+ }3 R

文字的意思稍稍能懂,但是一直不知道墨盒的年代,请楼主讲讲好吗?

4 t1 @0 Y* K3 A' \( p9 Z$ z1 g

 

$ U& V" M+ I7 E" ^; A. M, E# m

虫大人,你那个老日本鬼的墨盒呢?

 楼主| 发表于 2009-7-23 12: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瞌睡虫在2009-7-23 8:43:00的发言:
( a) B4 u4 g. s2 |; f- C

我有一个练字用的。我喜欢上面的文字:

1 Q% r6 S; G+ P* w% \# x1 G+ {

至味走田,黍粟真香,心地芸兰。

. I8 k8 w, j4 q+ r8 X7 x6 Z

底款:广雅书局

: e/ F6 _7 y: u* L6 v

文字的意思稍稍能懂,但是一直不知道墨盒的年代,请楼主讲讲好吗?

. h% [ f) f: w& A7 n- P9 }2 `

 

$ i& P5 N* ?9 y2 K, X
QUOTE: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6 l. x& `5 \% i6 N8 K
QUOTE:
过去,除了文具店、南纸店等制作、经营墨盒外,一些书局,如商务印书馆设在北京琉璃厂的分号、大东书局等,也制售墨盒,底铭会打上“商务印书馆监制”字样的钢印。
& N$ Z; g0 X& t
QUOTE:
不知这个广雅书局,是不是张之洞在广州创办的那个?
/ _) w! }) w5 [# D
QUOTE:
仅从此图片上,看不出年代,可否发个侧面的正位图以及底部的铭文图?一般清代墨盒要高于民国墨盒,从侧面更易分辨出来
0 T, _0 E$ l \; D& n: m4 o
QUOTE:
  另外,是否是“至味书田,菽粟真香”?
9 @. N/ u6 y7 ~/ J* i+ o) ^# d

发表于 2009-7-23 12: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里面有用剩的墨汁,不能翻转、拍不到底面。底面广雅书局四个字很小很小,就算拍到肯定也会拍不清,字的位置在盒底正中,四个字从上自下竖行排列。也知道广州有广雅书局、书院,不过南方也有铜墨盒么?平时用这个墨盒写毛笔字呢,盒盖里面也有石板,质地很细,盒盖沉甸甸的。从四周拍了几幅,您帮看看,谢谢啊:

, _5 G3 v8 C! M1 d9 s

 

& c6 a- l. Z: j$ i- Z _4 S+ c1 I

 




 楼主| 发表于 2009-7-23 12: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 x5 j9 A4 N# }0 s

     刻铜文房是指上面镌刻有图案、文字的铜质文房用品,包括刻铜墨盒、刻铜印章(泥)盒、刻铜镇尺、刻铜仿圈、刻铜水盂、刻铜笔架、刻铜笔筒、刻铜砚(墨)屏、刻铜墨壶、刻铜墨(砚)海、刻铜水滴(兼笔插)等,它们是文人案头之物,算是狭义上的文房用器了。

* R+ Z# d0 H5 b. k3 z. g% B

   

- n7 v) i2 F: x+ T! A2 d: l: D

    刻铜文房所用材质主要分为白铜、黄铜和紫铜,前两者使用最多,而白铜颜色似纸,是铜与铁、镍、铝、锌等金属的合金,有的还含有银的成分,质地坚实细腻且不乏韧性,易于镌刻,最适合表现书画韵味,手感也光滑细润,颇受使用者青睐,被誉称为“银白铜”或“云白铜”,以云南昆明和湖北汉口所产的品质最佳。但就耐腐蚀性而论,属紫铜最强。紫铜含铅量高,性软,防腐耐锈,因此无论白铜还是黄铜墨盒,内部子口、下盒箍圈和盒底,凡与墨汁直接接触的铜面,均选用紫铜。但由于紫铜有颜色偏黯淡,质地腻涩不易运刀之弊,完全用紫铜制作的文房用器数量不多。黄铜是最便宜最普及的铜合金,在文房用器中被采用的数量与白铜制品相差无几。一些黄铜文房用器表面被镀上了铬,显得银光闪亮,别有一番韵味。此外,还有极少以纯银等贵重金属制成的带有刻工的文房用品,在当时也算是稀罕物了。

* R# ^2 P7 P; V: ^* V% W; x' {9 X3 ]2 B8 G

    

2 p- C }6 U/ I5 U# }1 J

    从数量上看,刻铜文房以铜墨盒、铜镇尺数量最多,二者在刻铜文房总量中占了九成以上,而其中又以刻铜墨盒为大宗。究其原因,道理很简单:在刻铜文房盛行的年代,人们首先置备的自然是最基本的储墨工具——墨盒,其次便是用来压镇纸张、书籍的镇尺,以及压镇纸张、规矩书写的仿圈。至于刻铜印章盒、刻铜水盂、刻铜笔筒等,则往往是家境较殷实者或书画家选用的物件。

 
, z! s* h+ o' e9 _

        刻铜墨盒是盒盖或盒身外侧镌刻有字画的用于存贮墨汁的铜盒。从结构上看,刻铜墨盒分为盒盖与盒身两大部分。

9 e) p/ R2 L. g& u

盒盖即墨盒的上半部分,包括刻有图案、文字的盒面;盒侧身;内里上部用于掭笔的石掭板(一般用普通石材制作,少量以砚石制成。多用作掭笔,也有极少用来研墨);固定石掭板的铜卡圈。

3 F9 }1 A7 V* G- C. G, `6 j

     盒身即墨盒的下半部分,用于储放吸储有墨汁的丝棉,它包括用紫铜片制成的焊于盒身内壁四周的子口,子口是用来与盒盖上下盖合的;子口上部内里的紫铜箍圈,箍圈是用来防止盒内墨汁外溢和丝棉脱落的;紫铜制成的盒底,一些店铺会在盒底外侧打印上自己店铺的名称戳记,称作“底铭”。

}, @- F' y! b8 w D, |

    个别方形或长方形墨盒除了盒盖上刻有字画外,在四周侧面也刻有梅兰竹菊等花卉或山水文字,颇为可观。

 楼主| 发表于 2009-7-23 12: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盘子在2009-7-22 19:28:00的发言:
' F# h/ l0 J7 P

不错,希望楼主多介绍一下这方面知识

' F* @1 d# Z; H9 j- d' o1 Q

谢谢斑竹支持

 楼主| 发表于 2009-7-23 12: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墨盒的内部构造,盒盖上部嵌有石板,可以用来磨墨和掭笔

! A( C1 f+ m$ g0 Y

 

$ ]( E3 Q/ [. ?

 


 楼主| 发表于 2009-7-23 12: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两张,是上海朋友收藏的齐白石亲笔画墨盒和镇尺拓片。民国时期的刻铜文房用品,因为有了诸多书画家的亲自参与创作,而愈发显现得精彩纷呈,魅力无穷--------

% T& X( A8 B0 h2 z

 

( Q( p+ G8 I- c- v6 A

 

' h" \7 M$ R4 p! r0 S

 

- y0 e F( k5 g w0 u; o

 

/ ]/ q+ q7 M$ b w( Z9 f

! [) R- O2 E& Z- n( _

 

0 y1 x# c' ^+ C


 


 楼主| 发表于 2009-7-23 13: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的墨盒从整体形制上看,应该是清末民初的

" X g, D. Z' x4 X

 

# c/ B6 X( L3 Z6 g2 R: a4 m$ t

铜墨盒在全国都有制作,但以北京最佳,原因一是有诸多京城书画家亲自在墨盒、镇尺上书绘,二是以陈寅生、张樾丞、张寿丞等为代表的一批刻铜高手能够以一柄神刀“不爽毫厘”地演绎画家的墨迹,使之羽化成蝶,演变为令人叹为观止的刻铜艺术珍品!

发表于 2009-7-24 09: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楼主,墨盒内的石板裂了能换吗?石板是什么材质?还有墨盒开裂如何修复。

发表于 2009-7-24 20: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图文并茂的好帖子,学到了不少知识,看到了不少宝贝,那核桃也不错

发表于 2009-7-24 20: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散淡从容在2009-7-24 19:26:00的发言:
. g4 C2 g1 t+ I' C, K- _

谢谢琉璃兄捧场!

: G- v" x! X1 O; k

 

2 Y3 B+ ^4 k: |8 ?

咱老北京网藏龙卧虎,高手云集,在此开贴,主要是希望得到朋友们的指教,并希望结交更多的新朋友

6 u$ |$ y. N* ~5 h8 r

 

8 q, D. W0 \: S2 j$ Y' E4 @

当然,如有藏家肯惠让一二,求之不得呢

w" Q6 t2 W6 N2 t* t) [9 K

 

F7 p" f( u" T* B# L7 i3 W- ]

受您影响,最近也开始关注琉璃了,有时间当面向兄讨教

0 V" @. \% y4 ?( K; D( s6 l

兄抬举我,听说兄琉璃有所获,一直想看。

/ o" S( K# ]. N7 G- `: p/ X

 

% ^3 d4 i+ C0 g/ W; s0 x+ i# n' p" ]

今天刚知道兄到此,这一半天,我一定在“老玩意儿版”为兄单上一个琉璃瓦的帖子,迎兄。

 楼主| 发表于 2009-7-24 21: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龙泉在2009-7-24 20:44:00的发言:
. P) q; m% n3 P. Z

图文并茂的好帖子,学到了不少知识,看到了不少宝贝,那核桃也不错

! S8 M9 R$ J$ _: ]

谢谢您!

& v9 e9 P/ u( G! V

您多指教!

 楼主| 发表于 2009-7-24 21: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5 `: W) U. `* d4 v

 

3 [) B2 f( x, Y+ Z

全面抗战爆发前的1936年冬,时任晋察政委会主任的宋哲元赠送给大学生训练班毕业生的纪念品,“共同救国”,反映了那个时代发自中国人心底的呼声-------

 楼主| 发表于 2009-7-24 19: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琉璃阁在2009-7-24 19:05:00的发言:
2 o9 R5 J0 l+ V# Q

许久没来,今见此帖,大喜,细品,恍然,现今细数惟楼主可当其首。

& x4 g) [) a6 i* T8 [

 

1 v; S' p A' o+ Q7 c

对于刻铜艺术,网里众多老师皆有心得。我慢慢听课。

; ~, c1 N% c+ w+ x" M; W" {

谢谢琉璃兄捧场!

" q9 _! z4 d7 i- q) w! E/ H

 

: }% m w- |& G+ r

咱老北京网藏龙卧虎,高手云集,在此开贴,主要是希望得到朋友们的指教,并希望结交更多的新朋友

. N4 i# n. p L4 p% o' M

 

q) X" A6 G+ _! e8 x0 S7 N6 F$ K

当然,如有藏家肯惠让一二,求之不得呢

: j. {% Y% u0 k0 t

 

" h3 ~ t3 _7 m+ E9 G9 J, W, y

受您影响,最近也开始关注琉璃了,有时间当面向兄讨教

 楼主| 发表于 2009-7-24 19: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盘子在2009-7-24 9:43:00的发言:
+ K! L! R6 g- U2 _5 j$ F4 ?

请问楼主,墨盒内的石板裂了能换吗?石板是什么材质?还有墨盒开裂如何修复。

- w& d( K! T+ U, R2 x

回您话:

! M( K* E1 ]$ [

         石板裂了,取下固定石板的铜箍圈,就可以换。

% j; |. K# `$ }* u. s3 d+ r

 

M, u/ ^" |. x& c1 g

一般的石板,就是普通的青石,据说当时取自通县、房山一带。讲究的,也有用端石或歙石。我曾经买过几个墨盒,不是因为刻得好,而是里面的砚石很细润可人。

/ r( c/ w/ U+ k6 g; b* r1 X H2 @3 t

 

1 z, ?: F0 b" d! P. P

当时墨盒的四角,都是焊接起来的,但工艺很巧妙,基本看不出痕迹,如有开裂,可以焊接,但一定得找高手。

5 q4 E* |* M3 ]% o- `) G5 f

 

1 M! D# r: _: D6 u

有时间,请把您的墨盒发上来欣赏欣赏啊

发表于 2009-7-24 19: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许久没来,今见此帖,大喜,细品,恍然,现今细数惟楼主可当其首。

% P: C# S0 z1 j& ^8 x

 

/ \7 Y& E2 i& v- X+ a& \- m

对于刻铜艺术,网里众多老师皆有心得。我慢慢听课。

 楼主| 发表于 2009-7-24 21: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琉璃阁在2009-7-24 20:45:00的发言:
; \4 f2 @! p. u1 A+ h) [, T

兄抬举我,听说兄琉璃有所获,一直想看。

+ q6 z, |& L* s7 D2 ]

 

( x8 ^, F/ Y: v0 n9 Y8 g7 Y( I. T1 \

今天刚知道兄到此,这一半天,我一定在“老玩意儿版”为兄单上一个琉璃瓦的帖子,迎兄。

3 _# w9 q/ c* b9 Y

太好了,期待欣赏您的精品呢-----

) G& r% o, r5 E; S! t

 

! E: O( u$ @) z

这两天仔细搜索了兄的帖子,真是既长知识又饱眼福啊!

) o: a; ~# I1 H# y; B) w6 P

 

! l5 ^5 H; P8 t0 |0 c

一言为定,候着您哪——

 楼主| 发表于 2009-7-24 20: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现由资料看,民国时期的北京,许多书画家、学者、文人,纷纷参与到刻铜文房的制作、赏玩之中,可谓乐此不疲。齐白石除了为琉璃厂的南纸店、文具店画墨盒外,还亲自操刀,给他的学生王森然刻了两个墨盒,一个上面图案是蚂蚱草虫,一个是青蛙蝌蚪,只是不知这两件珍贵的宝贝是否还在王老后人手中?

! f7 W3 S+ a; Q' Z

 

; ?' C& P( n3 Q" ?& Z

 

 楼主| 发表于 2009-7-25 15: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元大都在2009-7-25 12:14:00的发言:
好贴!图文并茂!值得学习!置顶了!
) I. e0 l( |3 |# A/ _

谢谢您的赏识!

7 I: T' ^' Y/ H. S1 l( V9 _

 

- I( d. |7 Y! A

对老北京刻铜文房用品的研究,是近些年才开始的事,相关资料的收集,也是白手起家。

: K( `/ _5 h7 J1 ]

 

! L* O, J+ g3 k, y% s7 Z

真诚希望大家多多提供有关资料、图片、实物等,共同研究、共同提高。

, S4 q+ d6 F. v0 A+ p

 

1 R, _5 b: P* V# G; a) ^. `

 

发表于 2009-7-25 20: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学习,继续听课~~~

发表于 2009-7-25 12: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图文并茂!值得学习!置顶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7-25 21: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韩雪晨在2009-7-25 20:59:00的发言:
% e2 _8 _* h n+ z2 s3 X

欣赏学习,继续听课~~~

. o0 M+ E" l X, R: X

感谢观贴。

. S. e9 i4 _4 T8 F. N+ j

 

! A ]- K+ t, [9 p5 A2 @

听课不敢当,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 P# O% o& z+ S* p+ {" ?9 c

 

& r! R% r0 i" c4 i* |' s; J F6 y2 X

 

y; H% h8 r& 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5-3 05:35 , Processed in 1.207794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