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319|回复: 3

少年曾在北京住 金色华年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7-20 16: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少年曾在北京住 金色华年
* Y) X0 Z3 e4 g' N, `. w. u3 y
" F# b6 Q( |$ J, h5 Y' y, n
3 M8 L3 U1 u3 _. o7 |& A8 P9 n. f/ R

 

9 L* q9 u% H/ g! I
! V o, O+ l; `% `# `3 D8 A
) n1 [# z6 U- ]0 I

少年曾在北京住,每当回想那一段日子,总有一连串金色的光亮在心头闪起。那些个光亮既清澈又清晰,穿越了沧桑流年,留驻了日月精华,使我们在生命的旅途上一路走来之时,能够透过岁月的烟尘,看到已经遗失了的曾经的童趣和纯粹,从而每每体味到那金色华年的甘甜,一直伴随在我们的身旁,并且汇成了涓涓小溪融入在我们的成长之路上。

" F7 y( Z* p9 \5 |8 L! W, `
* s3 f5 M6 G P/ P8 n/ p; |
; M3 L* b* I/ K( n0 N- ]2 s4 K

 

. u, y- t6 U% J1 J

      少年曾住赵府街,每天要来回走走的赵府街,往南走越走越繁华,往北行越行越乡浓!而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街北头大石桥胡同口,一大块空地上有七八棵高耸入云的古树,树干估计五六人难以合抱,枝叶茂盛,夏天是极佳的纳凉圣地。可是秋冬之际,树叶落尽时,露出不少鸟巢来,大量的乌鸦盘旋鸣叫,场面很壮观,有许多时候很怕那些乌鸦冲下来啄你一口。

$ a8 |, D& E- J
$ {0 j! z* k. Z% t5 L: j
% B* k' g# H( u$ \+ J( ?

 

0 \8 i1 w6 w2 t6 B" P$ F; t

      少年曾住“上海大楼”,大楼后面的胡同里,有一个“北京男一中”的大操场,那时候没有围墙,任何人都可以在里面进行体育活动。我们大楼里组织集体活动时,篮球、足球以及奔跑类体育比赛就在那里,全大楼的青少年都就聚集在操场上,可想而知有多热闹。我们一帮少儿郎当然不会错过,经常性的小足球比赛、放风筝,还有单杠、沙坑方面的“争强斗狠”是难免的。

8 J$ c1 L5 L9 ^6 k! g
2 w9 c9 K3 u4 Q; ]; K$ g( S: i
) s% e! E2 t/ y t

 

) B* r2 z1 X. c p" u9 f

     少年曾读“大石桥小学”,但低年级是在碧云寺胡同临近德胜门内大街的“分校”上课,一个类似四合院民居的地方,只不过是由两三个四合院连起来的大四合院而已。因此每当排好队到“总校”去上体育课、开联欢会的时候,真是像要过节一样的开心。后来到了五年级正式到总校上课,每天在大操场上升国旗、上早操,感觉有好一阵非同一般的激动与兴奋。

+ R: r# j% ~* l7 T) F" E
" [9 k3 I r4 O. q5 Q- @! J7 n
+ g! } J* } v6 N1 |

 

( o1 o# Q: J# O

     少年曾有“同学姐姐”,五年级时班上转来一位女同学马玉芳,看上去比同学们都大一些,后来知道其父母都不在了,和在“中央民族歌舞团”工作的姐姐姐夫一起生活。歌舞团家属院“半壁街7号”,是我执意挑选的“新的作业小组”,基本上只有我们两个,在我眼里,大我一两岁的姐姐真是“非同凡响”,懂得许多道理、会做很多事情,可惜六年级上还没读完,姐姐又转学走了……。面对学校门口的“中央民族歌舞团”,每天下课经过那里,里面咿咿呀呀的乐器声飘来,当初很是好奇也很享受,但其门禁很严,莫想混入,连姐姐自己轻易也不进去,可是它能够让我记住“姐姐”。

) c* Y8 B" s* f( Z4 L& l; F% L
2 u- G4 g% x) y: ~) X+ \# z
1 b% G {# L( x: S; f' s

 

% W- K6 ]4 k9 I

     少年曾经考上“分司厅中学”,虽然只读了一年就转学上海,但没有忘记和同学们聚在作为活动据点的地坛公园,那里公园里荒无人迹、古树参天、墓碑碎地、古殿败坏,我们翻墙,我们踢球,我们喧哗,我们捉虫……。也没有忘记和“分司厅胡同”相邻的“成贤胡同”,即国子监一条街,那时孔庙改作了“首都图书馆”。那条胡同上,牌坊连立、古壁辉煌、石人石马、古树巨壮,我们漫步,我们闲坐,我们争辩,我们歌唱……。

5 W3 z! B, X4 I! R* E. L4 r/ Z) R
/ ]/ [0 N! v9 i2 ~' M0 v5 s
9 B" V* L" [9 N- O2 I1 [$ L+ @

 

* G$ D( Q) E/ Q# D d

     少年曾是优等生,六四年国庆节轮到我们学校有二百名“少年队员”参加国庆游行,——“可以看见毛主席!”那是多么巨大的荣光!记得每班选十名,由全班同学无记名投票的,余生有幸入选啦!经过一段时间的排队演练、辅导学习……,最后合练的时候厄运降临——说身高很矮的同学可能经不起大部队涌向天安门时的推搡,所以被调整到了“国庆天安门广场篝火晚会”,记得围在篝火旁,唱唱雄壮抒情的歌曲,跳跳热情奔放的集体舞。哦,郁闷好久,也心痛好久——少年虽在北京住,没有见到毛主席。

, C4 _7 H3 L- `
" ?4 d. d: ^9 h& }3 D
* w1 a1 X( @) ]# z+ n9 q

 

7 y3 n. @; X [+ [3 B

     是的,对于少年往事的依恋和怀念,总似一阵又一阵的潮水翻滚在胸,继而就有一种彻悟在脑海之中忽然显现起来。原来,深藏在自己心灵深处的,并不是张扬炽热的青春、肝胆相照的情义、马不停蹄的奔波、春风得意的事业,而是少年时代的金色华年!哦,那些“不知愁滋味”的少年时光、那些透明无邪的懵懂岁月!在那时候啊,和邻居、同学、朋友、教师们的接触大多是那么可亲可爱,点缀了课堂和课余最多最多的欢乐。那时候的把一次游戏当做严肃的任务,把一次远足当做超级的享受,把一次胜负当做巨大的理想,把一次争辩当做认真的战斗……,如今都是无比珍贵的回忆了。

: k( g) T8 I$ j2 W" q0 e# M
2 M; h$ A+ Z; S0 L6 Z
( ]$ W9 M6 i3 k0 C

 

" D# ~! A( F% [# e) V* z+ A

      无可置疑,少年的金色华年就是我们心中的一片天真无暇的圣地,在我们的情感深处圈出了一块四季常青的绿洲,而这块绿洲肯定帮助我们抵御了很多琐碎堆积而成的麻木与冷淡(有人会反对吗?)。那个时侯,我们虽然什么都不曾多想、也什么都不曾求全,但却是一寸一寸地把生命的根认认真真地扎进时代的土壤。有一首歌叫做《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相形之下,“少年少年人生的春天”更是恰如其分的歌颂。阳光雨露、芽生枝桠、根深叶茂、花繁果大……,少年时代的其乐融融、其触深深的经历,真的在支撑着我们去经受后来蹉跎岁月的磨练,去面对不时袭来的一场又一场的风尘洗礼。

& [ V0 w+ k5 a/ V% c
4 m r$ Q2 ?; x: c; z3 j
8 L' r6 u- R) I$ I

 

" S; z! S9 B+ \- p. j- h8 K

     很显然,人的一生之中,大多数的光阴是不能拿来和少年时光相提并论的。如果你能安静下来,前思后想一下,总会发现人生的一个真相,那就是世界因为有了少年而会宛如乐园,人心因为永葆了纯真而会迸射光亮。所以,我们在心情灰暗的时候,我们在面临坎坷的时候,回头找一找少年时光,脑海中闪现一下少年时代的金色,会得到抚慰会得到力量!因为,“少年不知愁滋味”,记忆中那些灿烂无尘的景象,就像穿透了苍茫夜色的金色的星光,辉照漫漫长路,指引前行方向。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9-7-21 10: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读来亲切。熟地儿,熟悉的事儿。好。

发表于 2009-7-22 15: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完这组小说,仿佛回到了从前............
发表于 2009-8-2 11: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云飞风散:看得出您很怀念少年时光,大家都是一样的感情,尤其当俺们已经步入中老年的时候,更会时不时地回忆孩提时期的美好生活,还会留恋自己童年时期的朋友,祝您永葆青春年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8-1 07:16 , Processed in 1.158403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