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787|回复: 31

[原创]渐行渐远老北京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7-17 19: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Q, l3 q, x& v1 G) z

                      渐行渐远老北京:人祸吗?


5 w4 g- v- K5 J+ H, u8 W |5 y

老北京,北京的老城区。数千年的文明古都。冠还在,只是模样改了,原料换了,甚至佐料儿也没了,可笑的是还要拿着它可世界的说事儿,笑揽八方(旅游)客,只是这笑得有点儿心虚。幸亏还有现代黄包车夫们的嘴,云山雾罩的纯是想再气死一回地下的祖宗们。

. e4 |( _4 a7 P7 |

老北京城正亦步亦趋地走向灭亡,论坛让讨论下原因是什么,细说起来太复杂,让我简单概括,就是人祸。说到这儿,您可能不同意了,您有您的看法,我这不过是一已之见,要不怎么说让讨论呢?

( d0 }2 \/ }& j1 @/ A7 U" u

老北京城,要说城过去是有个城圈儿,可后来城圈儿改了大马路,护城河上建了“盖板楼”,城也就是个名儿了,好在城里还有坊巷街道小胡同,胡同里还有宅门,四合院,大杂院,更甭说皇宫王府理蕃院诸衙门了。可架不住钱是个好东西,老话儿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如今是有钱能让鬼拆房。那位说了,您说人祸怎么说上钱了?别忘了,钱也是由人使的,送钱的是人,收钱的是人,赚钱的是人,花钱的也是人。

$ p; q; m( o4 E; W* X! z

刚解放,老城墙还在的那阵子,钱好像是不大管用了,可那就纯是人闹腾的了。首长过车碍事,那就把牌楼拆了吧,这么大的北京这么多的人都让个城圈儿子围着,出来进去多不方便,再说也影响生产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没问题,拆,以革命的名义,以人民的名义,不破不立嘛,应该。

0 e# _4 F2 n6 f' u% }

不过也有人哭着喊着不让拆,说是古迹,是老祖宗留下的遗产,要保留。专家的意见是可以听滴,不过采纳不采纳是不能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皇上的坟都挖了,那是为考古,更何况这城门洞子破城墙了。

" @) ~+ x# n# K+ M* q& c

文革了,好,这是文化革命,也有点像是革文化的命。八月里,私房主们排着大队,急着忙着喊着要上交,可你们交了这么多房,谁来管谁来修呢?老大不乐意地捏着鼻子似的打个收条,房子就姓公了。姓公是姓公了,那俺们可就得往里安排住户了,你叫解决困难也罢,你叫掺沙子也行,反正这由不得你了,什么大宅门,什么王府寺庙,什么簪缨世家,破私立公而已而已矣。

/ R/ j( n' ^. S% C

世事难料,收房子没用了三天,可落实政策归还却何止三年?好好的院子收回来却千疮百孔破烂不堪,念好吧,您还别心疼,不要就算,看看有多少人排队等着分房呢?打架,抢占,威胁领导,要上领导家睡觉去的也大有人在呀,所以,打掉牙往肚子里咽,还得说您偷着乐呢。

u r; B H/ L [

改革了,打从南方吹来的风带着鸟语粤语港台腔,吹鼓了一些人钱袋子的同时也吹开了死榆木疙瘩脑袋瓜子,想钱还不容易,什么值钱卖什么,要说最无本有利的就是地了,好家伙,圈地炒地卖地,火了,地火了,房火了,开发商也火了,有囤地的,有囤房的,也有囤钱的。

$ [+ u% A8 n3 ]: y5 t/ W; B2 o

可惜这把火,没火了一年,让“宏观调控”一棒子闷了回去,抽紧你的银根,银行不给钱了,看你怎么火?海南闷了,北海闷了,内地急红了眼的开发商还没容得操练个三招两式也就歇菜了。

; P9 r/ V9 H0 p) c' `# W8 k

别墅改成了养鸡场,公寓里住上了流浪汉,没钱的管它三七二十一,干脆一跑了之,有的连个看场子的也雇不起了。熬呀熬,熬哇熬的,眼瞅着挺不住的倒腾水果香烟桂花糖去了,挺得住的也像没头儿苍蝇似的三天两头各处打听消息拉关系,托人弄戗地赶紧甩手烫山芋,苦哇。

8 P$ P$ Y/ M! B

没承想,这风水轮流转,一进二十一世纪果然是好运连连,不同凡响。房地产一路飘红,高唱凯歌,打着跟头地向上翻,特别是近两年,哪儿还像是拿钱买房,简直就是纸,原来是冤家的银行竟然成了同盟军,瞧那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敬业态度,俨然又是出色的先锋官。

+ J: G( G7 q U% T5 L, G

说到这儿,也就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好在还没说到正题儿上,要细聊就下回吧。

) `" y) s, w I& K: H

希望您参与~~~~俺这儿有礼了:)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9-7-17 21: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就叫《一年又一年》》吧,年年有的拆,年年有稀罕儿。好像有个电视剧就叫《一年又一年》------,到哪年拆光了,结束!

发表于 2009-7-17 20: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飞哥在2009-7-17 19:24:00的发言:
去年有个电视剧,叫《北京那八年》,收视率不佳,不如拍一部《北京这60年》,那才有意思。
( g7 m# `# d) ?+ L" p3 @6 F

新版《敌营十八年》……

7 P- h/ R! k( ~5 U! A1 v! d

:)

发表于 2009-7-17 20: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拆迁60年》更好
 楼主| 发表于 2009-7-17 19: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飞哥好~~~

, K0 K2 u4 [1 C

上老北京论坛这么多年了,没进过您这一亩三分地儿,原因是不知道在这儿说些什么,怕给说歪了,耽误交情,今天来献丑,凑个热闹,说得对不对的您多担待:))

发表于 2009-7-17 19: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去年有个电视剧,叫《北京那八年》,收视率不佳,不如拍一部《北京这60年》,那才有意思。
发表于 2009-7-18 00: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想...
发表于 2009-7-18 13: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拆下去,就连唯一的一点记忆也没有了
发表于 2009-7-19 21: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拆哪?”“拆呐”首都北京!

发表于 2009-7-19 17: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n" w+ j0 W' s3 i

      几位老兄聊得火热,今走到这凑一耳朵。是啊,北京飞速发展,那个人呀、那个路呀,不都是靠拆出来的吗。

* N- o- i) W3 a. [7 Q2 ]

     看着别人住高楼大厦,那个眼馋啊。我们仍住在大杂院里,像龙须沟。挺好的一个地,皇城根脚下。前几年拆了一  片,建了写字楼、建了银行,后来不知为啥突然停了。留下一条胡同和大杂院,一等十几年没人问及。

0 a' ~% X* u# _ k& z K/ T

      现在都提保护四合院、保护北京文化古韵,那感性好了。恢复老院子,找回儿时记忆,那个大院不出大门就一群小孩,吃完晚饭捉迷藏,不出声你就根本找不到。睡觉时,大人们不扯破嗓子喊不回来。

1 L5 V' v8 e5 t8 N0 f

       现在真要恢复了,我们这帮穷人也住不起了。可还想着、还想着。

 楼主| 发表于 2009-7-19 08: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心一在2009-7-18 0:34:00的发言:
 我在想...
8 v& g0 Q8 ^+ k( }0 H6 Q$ i+ @# S% l3 b

行成于思毁于随:)))谢谢心一老弟

 楼主| 发表于 2009-7-19 08: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lenovo在2009-7-18 13:27:00的发言:
再拆下去,就连唯一的一点记忆也没有了
# {0 d* O& \( p7 F w# Y

是这个理呢~~~谢谢朋友关注

 楼主| 发表于 2009-7-19 08: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3 j* A# j5 t+ O9 E# t

早年的老北京城像什么?我的感觉,它就像位平易近人的老大爷,平和,低调,弓腰曲背,可他成熟厚重,胡子眉毛里都藏着故事。

/ \4 b* O( t5 a) p' u+ C; h- A2 R

古都的味道在一个古字,旧城的底蕴在一个旧字,而老北京自然要看老北京的玩艺,老北京的吃食,老北京的文化传承,还有老北京的老街道老胡同和老宅子。对咱这些子民来说是经过了多少年的锤打才重新悟出这个道理,可惜它还是在我们稀里胡涂之间一点儿点儿远去了。

8 F/ j" v$ d& v8 h: S1 u

老人家在香山双清别墅的大床上时,恐怕梦里也想着进了北京怎么好好解决新旧的矛盾。和平解放北平大约就是为了别毁了老祖宗留下的老北京城。

" i3 J* t& R) J9 U& |: I; N

张良演的董存瑞,在最后一刻喊的口号是:为了新中国,前进!

$ F( y7 b9 N+ c2 Q( |8 U Q

那会儿的人恐怕觉得新中国就要全得新,从思想领域意识形态政权机构到衣食住行,总要有个天翻地覆的改变。不信您就咂磨咂磨《国际歌》里是怎么唱的。

4 h6 f0 q& R# G, C) J

老北京城的老体现在它特有的城市建筑结构上,咱这里只说城市,不涉及依附其上蕴含其中的诸多其他门类。我想,如果从最直观的角度概括看,老北京的特色就是城墙胡同四合院了。

& u( ]' R0 j- ]8 t! {: ~% U

记忆里北京的城墙城门楼子在全国是最完整最厚重最有气势的,南京,西安的城墙也很壮观,却还是稍逊几分,也许不是首都,它们倒得以基本完整保存下来(这是前几年的印象,不知目前的命运如何),而北京的城墙却不幸在那躁动的年代里灰飞烟灭。至于胡同四合院,看着眼下的情况,其前景真得有些不忍心再说了。

2 F% s! E& q; }* [ f6 c

如果将刚解放时老北京的院子房子分分类,我想是不是有这样几大类:府第,大宅门,寺庙,普通四合院,大杂院,新建排子房。这只是就我所知姑妄言之,大家不妨姑妄听之。

2 k: I5 e; J0 |0 ?# Z9 `

解放后,最先受到冲击的无疑是前两类,因为这里住的都是革命的对象,甚至反革命的反动派,不过,住在其中的主人们大多都已落荒而逃,偶有剩下孤儿寡女或仆妇下人无处可去的也很好解决,另行安置就是了。更多的府第大宅门可以归纳在敌逆产的没收范围内,甚至叫做无主产,意思就是暂时无法查明产权的所有人。故而其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住用这些宅院的大多是军政高级领导,各大机关,国家重要机构,社会团体,医院和学校。

" W. n7 t# z+ M$ l$ r/ r' ^

寺庙类比较特殊,在管理档案中它单是一类,但开始破除封建迷信,特别是制裁了“一贯害人道”后和尚老道都没了,那么大的院子总要物尽其用有人来住,包括佛祖的寝室灵堂也就为人民服务了,当然了,还要设立些重点保护单位,如同日下的保留胡同保留院,是为了给人看,如同听凭有兴者前来吊唁一般了。

! V! P2 e( v- e+ p, u% x- e3 C

普通四合院相对幸运一些,或许是这些私房主们有许多是可争取教育对象吧,而且一些四合院内还有一些房屋正在出租,大概是从调剂住房机制着想,这些私房主大多和谐了,暂时没有受到冲击。

2 g% e" Z- V3 y7 {% {

大杂院就不用说了,这是当年大多数的生活在中下层的北京人的栖身之所,有质量好些的,也有质量差的,还有类似老舍先生笔下龙须沟边的棚户区。

5 s- o. ]1 Z2 y B; J

排子房则基本属于新生并逐渐壮大需要鼓励的一类,特别是那些大批涌入北京的新移民,包括成千上万的建设队伍,机关后勤,随队家属。为响应自力更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城外圈块地,院墙一围,打个报告,搞来砖瓦灰砂石,没几天排子房就得嗬了。再远处的兵营里就更甭说了,由着自己个儿的意,雕出个花儿来也没问题。

5 T/ H& e1 D$ _ m& d% v

北京住房的这种状况稳定了几年,政府投资改造了一些基础设施,包括上水下水排污管线,胡同地面临街树木等环境有了很大改观,这也许是老北京相对比较好的一段时期了,对一些重大的涉及民房的拆改建也显得相当慎重。

& f) _, E i' B" e K$ {

不过随着公私合营的开始,范围逐渐从经营房扩展到了居住房,一个“经租”的新名词出现了,如果您当它只是个叫法就错了,它实际在孕育着一场暴风雨。

4 V7 y; y) x x8 a! J

解放初期,北京市共有私房92万多间,没收的敌逆产等房屋约8.2万间。也就是说,在1952年北京市还有具有私人产权证的房屋近84万间,这其间有个小插曲,似乎也应该提及:因为解放初期,国家有明文规定,国家政府机关不得购买北京市的私人房产。可不知怎么搞的,就兴起了一股由工作人员购买再捐赠给本单位的风潮,当然,这些买房者都是些社会名流及知名的民主人士,和一些进入官场又家底殷实的有钱人,那会儿的人单纯,大多都真是不图名不为利,动机只是想为百废待举的国家和自己所在部门尽些“绵薄”之力罢了。

) c+ G; `# Z k9 b; j% \& |

比如作协副主席丁玲就以个人名义买下了一处31间房的院落捐赠并将其转成了作协的公产,像周而复,刘白羽等一些作家用同样方式向国家捐赠了不同数目的房屋。

/ W4 g# V; h8 b1 s3 _0 w" ]- T

显然,在这种很含蓄的自发的小“运动”中,一批私房院落无形中完成了由私向公的转化。

 楼主| 发表于 2009-7-19 08: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燕京琐忆昔话在2009-7-17 20:37:00的发言:
" o. O* \% G$ ]' L& C

新版《敌营十八年》……

! A. l% o6 \, j) D

:)

$ [- \1 ?4 ^6 z2 s" N w5 p

谢谢关注~~:))

 楼主| 发表于 2009-7-19 08: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小小的我在2009-7-17 20:52:00的发言:
《北京拆迁60年》更好
5 K h# C$ c9 n9 c! V4 C+ W

那可是甘酸苦辣,五味俱全了~~~向您问个好

 楼主| 发表于 2009-7-19 08: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路丁在2009-7-17 21:19:00的发言:
. P; }% I" }: ~3 c

我看就叫《一年又一年》》吧,年年有的拆,年年有稀罕儿。好像有个电视剧就叫《一年又一年》------,到哪年拆光了,结束!

. D* E2 l$ f: R8 W, ?7 ^

路兄好~~~~~物质消失,意识存在,到意识也没有了,那就真的全玩儿完了:))

发表于 2009-7-19 09: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持续关注中,感谢横窗瘦影先生对本版块支持,愿此文能在这里引起争鸣,引起共鸣。
发表于 2009-7-19 10: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1 L1 @9 w6 {+ Z# a; ~ W) G1 P; r

哎~~

( W; g! y# D3 ]* U

 

8 W8 |4 ?( h6 N y

看我不到三十岁的小小年纪就遇上了两次拆迁,还真是飞哥老师说的这么回事儿,

$ S' `+ B( _% f: P( ]

 

R8 x" E$ I' ^# F! S3 J* V; E- e

仅仅是一个‘拆’字儿,就把人折腾的够呛了,

2 |1 S0 a7 y2 {( g6 o

 

' l- O% A) r+ i2 b8 S" {

还是那句话:“我辈应伸医国手,重振河山!!!”

9 ~# A. T/ x, o2 V4 Z

 

) a2 U, ^5 A9 e3 c5 e- [" i

以上。

发表于 2009-7-19 12: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横窗瘦影在2009-7-19 8:38:00的发言:
( R6 K% s; d$ P G

行成于思毁于随:)))谢谢心一老弟

7 t- D# @, W4 Z

 老兄,对这个大题目,我现在可没有“行”的本事。

s# z$ b2 b% O9 y5 m

 就算有能力看病,也得先搞清症状,我对北京文化了解粗浅,对这些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也知之不多,全体北京市民的看法、做法也不清楚,还有就是您的文章也没写完。

, Z& ~4 ]- c+ n2 [

 听,问,出主意,我都会做的,一步步来吧。

$ i1 u8 m: O( @1 _

 

发表于 2009-7-20 07: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走过缸瓦市,又见墙上圈着大大的字-------
发表于 2009-7-19 23: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横窗瘦影在2009-7-19 8:36:00的发言:
- j9 j% m. W# _+ ^1 w

路兄好~~~~~物质消失,意识存在,到意识也没有了,那就真的全玩儿完了:))

老弟好!物质不灭,消失总有新的出现,于是就有了新的意识,文化也就渐渐的变了味儿。想起了有本书——那一棵柳树,写的是纽约城的变迁,作者感慨,唯一没变的是那棵歪斜的柳树,它还记忆着老城的一切。很感谢您!
发表于 2009-7-28 11: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兄的文章,不会随便就下笔千言,始终是那么瓷实。 后边还有,我先插一句,红卫兵是“小将”,只会瞎闹;后来那些“大将”才厉害呐,也有可能少数是小将变的。

3 b8 D+ U4 q1 M3 U0 Y+ x

 

# p5 Y+ O" V# e- s5 g$ i( g

那天骑车走过拆得所剩无几的锦什坊街,一个和老兄年龄差不多的老住户对我说,你要是三十年前来拍照就好了,那时候老房子都在。说得我有点傻了,过去就经常路过这地方...

2 H! n2 P* n7 ^- ^& }, a- t

 

; }& d7 u# t9 G p: k2 c


 楼主| 发表于 2009-7-28 09: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 l, g& ]" @. @

经租房一词始见于1956年下发的一份中央文件,是对私有房产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指导方针,中心意思是指私房要由国家经营租赁,由国家进行统一租赁,统一分配使用和修缮维护。随后各地方政府根据这一精神制定了各自的具体实施规定。北京市规定,一般城区私房主可保留自住房15间或250平方米,郊区10间或120平方米,华侨房可保留20间或300平方米。而多出部分要交由国家出租,由国家统一经租,统一管理,统一修缮,原私房主按交出部分可得到月租金的20%。

0 `2 Y0 C# H& c9 s) J" ~' A

这一规定在今天看来是如此的不可思议,但在当时却是件非常认真的事情。规定很明显地借鉴了工商业公私合营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是将私人住房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个阶段性措施,也是老人家对民族资产阶级进行资产“赎买”政策的延续。

/ }. u* i& C% u. \

到了1958年,北京市经过改造拥有了经租房23万多间,所涉及的私房主6000多户。

5 j) l. a- ~% H0 J( X

处于当时那个特殊的历史阶段,纳入经租范围的私房主们并没有人敢于提出异议,即使有些不满也只限于私底下,背后嘀咕嘀咕而已。直到文革后落实私房政策时,才有一些房主连带提出了经租产的问题,然而在强大的政策阻击下,这一问题已视为历史不再需要重新处理,包括那20%的月租金也从1966年9月不再发放和追加。

5 a5 |" n% a4 A* h8 Y$ ^5 D

1966年文革开始,更大的一场风暴席卷了北京市的私有住房。八月里随着红卫兵的出现和走上社会,噤若寒蝉的私房主们在几天的时间里将所有私房全部“自愿上交”国家,从全国来看,只有北京市的这一运动进行的最为彻底,八月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北京市已经基本上没有了私有房产。

; a- _. c& H1 ^. y3 T- i+ R

据统计,在那个红八月的红色风暴里,北京市共接管了8万多户私房主的私人房产51万多间,其中房主自住房27万多间,私人出租房23万多间,建筑面积合计约765万平方米,相当于解放初期全北京城市房屋的三分之一以上,这个数字同时也占了全国所有城镇接管私房总数的26%。

: q- S+ s- Y% b5 z

面对着红卫兵,房主不得不交房,而房管部门也不得不收房,在文件中甚至还记述了某房管所的所长书记因为没接到上面收房的指示,不敢接收,竟然被红卫兵揪出去跪着挨了一场“文斗”。

1 d( L+ B' z6 E9 ` P* t" Y

文革结束,在中央政府的直接干预下,开始落实私房政策,由于种种原因,在“三高”人员落实后便进展缓慢,以至在一些文件中用上了“中央重申:党的政策必须落实,国家的宪法必须遵守。”这样严厉的措词。

( {/ X; h9 h: q! _! M

自1978年市政府以文件形式确定落实政策开始至1983年初,清退了被占用的自住房1.8万多间,给房主发还了产权或发放了房价款的计2万间。

9 E3 H# M X& f# t

有这样一笔账,大家看后就能清楚了,文革中接管的私房是51万间,包括房主自住27万,出租23万。十多年间发生的损毁拆除拆迁的房屋13万多间,剩下的还有房主自住房18万间,出租房19万多间。而房主的自住房有11万间由房主自己真正住着,被机关企事业和职工占用的6.5万多间(1982年底时此数字是8.2万间,除去已经腾退的1.8万间)还需要继续腾退。

" t" {9 b! n7 W/ X4 l1 z

谁能想到,文革中的惊魂三五天,欠下的债竟然六年才偿还了不足四分之一。

# @4 Y5 ^4 @- l2 e% X' r9 u: Q1 M, w

更可怕的还不仅如此,这些老房由于长期缺少修缮资金,人为损坏严重,许多房子已经到了必须大修的程度。

/ s# o3 c6 I+ a

回顾历史,可以看到,这两次“运动”都发生在社会大变革的前夕,经租房的改造正是处于“总路线大跃进三面红旗”的初期阶段,而文革上交私房也是大革命从文化领域斗争转向全社会“破旧立新,灭资兴无”,“砸烂一切牛鬼蛇神”的转型期。

 楼主| 发表于 2009-7-28 22: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心一老弟点评,这题目确实大了些,只好慢慢写了。

7 [2 ] T' d- P

对锦什坊街我还是比较熟悉,北头儿和中段十字街热闹,南头儿安静些,街里有几条好胡同,好院子也不少。

8 G" F4 _: V4 F

印像最深的是路西的少年宫,还有南边屯绢口那儿的小白楼,专卖炒肝,包子~~~特地道:)

 楼主| 发表于 2009-8-3 22: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 V# ], g1 }3 i

地震之后的几年时间里,对老北京四合院的打击是普遍性和毁灭性的,以抗震为由头的人们先是还能规规矩矩地在室内搭起木架子保护自身安全,但随后就有些人动了贪念,将这些技艺尝试到院子里,不是有句老话,叫,不患寡患不均嘛,你家能建为啥我家不能建?你建了8平方,我非得弄到10平方才行,你建在窗根前,我就弄到山墙边。一些老街坊,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不好意思明争执,就剩下暗叫劲儿了,一年年下来,抗震棚转了正,码上砖,盖上顶儿,装上门窗,就给儿子娶媳妇了。挺大的院儿,东一疙瘩西一块,最后只有条羊肠小道供通行了。可只要家里宽敞了,关起门来谁管谁呀。随后这股风从院内又延伸到房前屋后,扩展到街头巷尾,只要有条件,咱就敢于冲破封锁线。

1 ~/ j8 A6 n3 Z9 w5 g" h8 O4 O

那么,这样的结果恐怕也不能单单将责任归咎到老百姓头上。

/ }$ Q) r; c& X n( ~, @: W

除了前面涉及到的政治上的及自然灾害上的原因外,管理上的缺失也是原因之一,有个很权威的统计数字大概能从侧面说明点什么,从1950年到1971年间,北京市共倒塌房屋5430.5间,伤139人,死亡2人。而在1972年的一年间,倒塌房屋为4274.5间,伤69人,死亡3人。从1973年到1982年,倒塌房屋2931间,伤55人,死亡4人,这里并没有将大地震的特殊情况数字计算在内。大家伙合计合计,想说明什么就从这数字里找吧,附带补充一句,1972年恰恰是文革大乱中撤消了房管局的那一年。

8 K) y& j. N8 o) m$ x

从解放至文革后期,饱经折腾的北京人胆子终于渐渐地大了起来,国家在忙着一系列的政治斗争,对这些自建违章房也就懒得管或是顾不上管了,而几乎所有的职工单位都在或明或暗地为职工建小房儿提供了多多少少的帮助。

7 f2 d; v9 l0 p d

促成这种燥动的最大动因是因为人口的急剧膨胀,住房已经成为将要爆发的火山口,一旦处理不当就会出大问题,与其职工到单位闹分房,倒不如睁只眼闭只眼地任由他们折腾吧。

- J) c5 O8 q5 b; ]2 d

解放初期,基于战后恢复,国家大力鼓励生育,在国家的指导思想上也认为有了人就有了一切,人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嘛,做个人口大国并没有什么不妥。“光荣妈妈”就是在表扬多生育的妇女们,所以大多数家庭都儿女成群,排列细密,在当时如果有个三口之家大概也算是稀罕事儿了,私下里想想,恐怕还有抵制国家政策的罪过吧。

Z! L7 H c$ J7 h

如果将上世纪的五十年代视为中国人的生育高峰期,到了七十年代,物质生活尚不富裕的国人也就只好尽力吞咽下自己播种的苦果。

/ _0 E2 p( H! {" U- z T

然而,对国家和政府来说,就业压力在当时还要高于住房压力,有没有既能解决就业又能解决住房压力的办法呢?

6 K! b# w( ]; q, n1 ~7 F, J

办法当然有,那就是移民,将城市人口大批向农村转移。同时还能有个冠冕堂皇的理论依据,对出去的人是锻炼和社会实践,还有个光荣的使命是为了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提高落后地区的文化和知识水平。

 楼主| 发表于 2009-8-3 22: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心一老弟好~~~

2 z5 w: I; j! ^9 _; f5 [& O

我觉得地震后的一段时期打造出来的是升级版的大杂院,或者可以叫做圈占大杂院的全民运动时代:))

" { m6 Z* {+ H7 _5 g$ ?

民康胡同本来是条很整齐的胡同,较宽,也安静,西头有家“松园宾馆”,三进院落,据说曾经是九门提督衙门。有位过去总在北京晚报上发些老北京掌故文章的冯致清老先生就住在民康胡同。

发表于 2009-8-3 08: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杂院时代是从这里开始的吗?

& f5 O4 w4 S6 `2 L. v9 d5 J5 v

 

0 \' f6 G* ]' s# a; t7 ?

 

4 K) H' V' ]5 P# p+ j& G6 { {# u0 x: Z

民康胡同23号,原来是一个四合院,最多的时候住过13家,拍照那天里边居民告诉我的。

. q0 Z! E9 o& K3 A( q$ Q/ b# d$ u


 楼主| 发表于 2009-8-3 00: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 z8 h" {0 G! ~1 b# A r% a

1976年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是个多事之秋,缔造共和国的三巨头辞世,唐山大地震,接着又打倒了“四人帮”,抛开政治上的事件不谈,就是在北京人的住房问题上也出现了对其后产生深远影响的变化。

$ C- p- {0 [2 T" r* @

此时,距住房全面姓“公”已经过去了十年,十年中那些城市里的旧平房大多已经不堪重负,伤痕累累。

) x0 @0 ]- S4 e5 F% @! |$ k

年纪大的人可能会清楚记得早年间租住私房主房子住的情景,房主的房子是不得任意损坏的,房主照看得也非常紧,就算是院内的地砖也不能随便抠出来用,更不要说上房踩踏了,在串门闲聊中房主将房屋的所有变动全会了然于胸,这也难怪,一旦有了修缮维护是要房主掏腰包的。那时大部分房主也不与房客签定长期租约,以便能够很容易地将房客打发走。

- b' ^* U! H8 _- w6 I

而那些房子多又不出租的房主,更是会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的房屋,要定期找些靠得住的瓦匠师傅进行检查和修缮。

3 F! T- j4 c& P- D5 F

不过当全面的破私立公之后,房客们真有种“解放了”和当家做主人的感觉,房主不是被赶走就是被“专政”,最少也被视为监督改造对象,基本失去了话语权和干涉意识。此外还有大批的“革命功臣”忙不迭地冲进了原来大门紧锁,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老宅门里,那种感觉岂是个爽字了得?可是没过多久,新主人就发现,房子远没有当初那么听摆弄了,墙皮脱落,顶棚掉土,坎墙外闪,门窗难关,最讨厌的莫过于雨季里的滴漏了,大盆小盆,叮叮咚咚,组成了恼人的交响乐,眼瞅着纸顶棚上迅速扩大的水渍,夜里连个囫囵觉也不敢睡。

0 X% _4 F$ f' y) ^

万般无奈,只好去房管所的维修班里求救,可管着几千间房的十来号人,就算是二十四小时连轴转也修不过来,纵使来了,工人师傅们也是得凑合就凑合,能省事就省事,于是老北京人在苦恼无助之余就给房管所赞助了一顶“糊弄局”的高帽儿。

0 D& r, I' V* a9 ^

其实房管部门也有他们的苦衷,且不说人员不整工力短缺,几乎所有的房管所都苦于资金不足,没钱没料就修不了房,经费靠上级拨款,可年年还要按百分比的节约资金。开源节流,增收节支,以租养房,口号都挺响亮,但巧妇还难为无米之炊呢,更何况那些糙得掉土面儿的老爷们了。

0 T* w1 m4 X2 m9 J' G" x

年复一年,累积下来的小毛病成了大毛病,大毛病就成了不治之症,那时房管部门最重要的任务指标是“少塌房不死人”。

% W2 o A+ F3 W( S0 {5 p

老天爷似乎喜欢添乱,唐山大地震也捎带手摧垮了北京市的近4.8万间房屋。从7月28日开始,吓掉了魂儿的人们再不敢回到房子里睡觉,接下来的几天大雨又浇得人们难躲难藏,天晴下来后,北京城里的抗震棚如雨后春笋似地冒了出来,空旷的街道,广场,学校操场,凡是地界儿宽绰些,距建筑物远些的地方,就有了这一道道奇异的景观,要说,北京人也真有两下子,尽管仓促上马,抗震棚的样式却依然五花八门,各有创意,有盖雨布苫布的,有钉塑料布的,而不知从哪儿搞到的杉槁大板木条檩方子及各种希奇古怪的材料(许多已经不在建材系列之内了),将小小的抗震棚搭造的令人叹为观止。

5 p! R( i! k c. m5 T- L

谁也不曾想到,一个多月后,聪明的北京老百姓将这得来不易的经验举一反三推而广之,完全开创了一个在住房方面“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新局面。

- v' Z0 E' `$ h- R4 b5 A$ w) a

入住抗震棚开始的十来天里,或许是北京人真正将共产主义的乌托邦延伸到了现实中,大家不再唧唧歪歪,东家长西家短地嚼舌头根子了,全生活在半暴露的大敞棚子里倒是空前团结和和谐了,不多的几罐煤气灶似乎谁用都行,而且不论谁家的饭得了也不在乎添上几双筷子,也就更不要说油盐酱醋茶了。更可贵的是院子家里空空荡荡,却也没听说被偷被盗被抢和有了流氓坏蛋了。倒是有个别嘴欠捣乱,喊叫“地震啦”的人,被派出所抓走,甚至“专了政”。

发表于 2012-9-18 00: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事像是发生在昨天,唉,一晃儿过去30多年啦!
发表于 2012-9-18 08:0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只要有条件,咱就敢于冲破封锁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19 09:37 , Processed in 1.224759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