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371|回复: 21

[原创]“循大房而东”——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八[含25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7-3 21: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8 D8 r& |& h& [5 m& D, n. @% h) ~

 

3 L2 V* a( h$ I2 D

若不考虑其他因素仅就行军来看,翻越了大房山的救燕大军继续前行最该走的路线似乎是,照直下山到南窖,沿南窖沟、中窖沟向北出沟进入大石河谷,再沿大石河谷向东出山。如此行军,既不用翻山越岭,也走的都是大道。因为从南窖经沟口的红煤厂再向西北的大安山方向是古代一条重要交通要道的走向,另外处于大石河谷的红煤厂还有通往幽州的大道。对于已翻越了六道山岭、走了六天的救燕大军来说,走平坦的路,当是再合适不过的选择了。

. \# F3 e5 b& t/ o


 

; \' T" {9 |$ e

然而回望来路,救燕大军从来就没有把好走的路作为首选,而总是依照既不被敌人发现又能及时发现敌人的作战需要,选择与平原地区一山之隔的山中行进。按照这一行军定势,他们不大可能离开大房山的庇护进入大石河谷。那么他们是怎么走的呢?好在这一回用不着费心去求证了,古人已明白无误地告知了他们的行军路线:“循大房而东”。

( a7 q- d) Q9 l% X- u# J O


 

. g/ e. |- W$ w9 o0 j0 A

“循大房而东”与“循孤山之北”具有同等价值,都是古人给出的带有地点、方位坐标极其难得的历史信息。如同破解了“循孤山之北”就能再现“收燕之路”起始阶段的大致走向一样,破解了“循大房而东”也就差不多能重建“收燕之路”的中段走向。

9 E; K2 N" z: D' o. W0 A


 

; z0 {7 C) w2 m0 H' f& s4 J

只不过,两者的破解方式大不相同。孤山对于今人来说是一个不确定的地标,所以需要寻找;而大房山却是现今人所共知、不存疑义的地标,故不用寻找。但却要回答一个问题:一千多年前五代时期的大房山、大房岭与我们认为的大房山是否一样,它们在方位、走向上有无区别?于是,我们就不得不停下脚步,先来探索和回顾一下大房山演化的历史。

6 R: a1 s! t$ A* |7 Z* v& ]7 b3 S


 

7 X' ]3 ~) ^4 p. b# N* M6 _

大房山最早称作大防山,因山有防御作用而名之。据考证,早在秦汉时期已有大防山、大防岭的称谓。而最确定的表述,以及对其方位、范围的描述出现在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在此之后,隋唐的志书:《隋图经》、《新唐书?地理志》就都载有:良乡县有防山、大防山。

7 D s1 f1 k$ C2 D; K$ H1 a


 

9 s6 `) u1 P" S2 y6 G4 d% S

也就在唐代,大防山东首孔水洞的一方碑刻“大房山投龙壁记”上首次出现了大房山三个字。当然这是仅就现在所能见到的古文字而言,也仅限于今北京地界的大房山,并不含有其他地方的大房山。

+ z3 M8 p0 l6 ?, z s P


 

3 l5 x! Z' |% j

在随后的五代时期,大房、大房岭因“幽州之战”被屡屡提及。《辽史?地理志》作为志书也首次记述了大房山。金代更是把大房山奉为神灵,只因金朝的皇陵建在了大房山东麓。元代凭借大房山之名设立了房山县。明清两代各类地理志书也都采用大房山的提法。由此我们大致可以看出大房山演化的轨迹:秦汉至唐,始以大防山称之;唐以后,大房山一名取而代之沿用至今。

, o' O! F0 ]# T7 Y7 T8 a `


 

" G& H7 y1 [7 Z1 h9 _" {/ u

但是此推断要想立住,还有两个疑点需要排除:(一)《魏书?地理志》有大房山神的提法。此书与《水经注》几乎是同时期的,两相比较,我们更相信后者大防山的表述。据专家考证,《魏书》在宋初已残缺,现存版本是经后人补缺、校勘而成。在修订时采用了后世的表述是有可能的。倒就有确切记载的史实是,只有金代敬奉大房山神。我们还注意到,由当代学者精心打造的《北京历史地图集》(北魏图)上没有采用《魏书?地理志》大房山的提法。

" G9 S) [ C2 D0 n* Q" D9 j


 

" s" L; m0 x) o4 M

(二)在与辽金同时期的宋代各种地理志书,如《太平寰宇记》、《舆地广记》均还用的是大防山的表述。这似乎可以解释为,宋代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幽燕地区都几乎没有处于宋王朝的管辖之下。因此志书的编纂者并不实地了解幽燕地区地名上的变化,他们只能沿用前代的表述。同样,《北京历史地图集》(辽金图)也没有采用宋代地理志书大防山的提法。

: X! c0 k! C9 Y, M+ I; g9 o& L# P6 Y


 

7 y8 Z5 o* Z* ^: `! N

现在需要进一步探讨,大防山演变成大房山,只是置换了一个同音字?即只是字面上的变化还是有内容上的改变?毫无疑问,大防山与大房山同指一座山(脉),可防、房同音不同义,这一名称上的改变就不该是平白无故的。据我们考察、分析,至少有两方面的改变。

/ ]4 A s6 f0 s


 

% Y3 W6 P- D7 M2 s' Z4 h# n* V# E

第一,范围上的扩大。大防山原有范围,可以从《水经注》中解读出来。《水经注》虽然是描述河流走向的,但通过它对大防山周边河流(溪流)的描述就能确定大防山的大致范围。

8 J2 }" ^0 O6 A1 u6 Y" k: o


 

9 Q: k4 B% v, B: B* I. E

圣水“东南流,迳大防岭之东首。”圣水即现今的大石河,它自西向东流,出山后转为东南方向,转弯处就是大防岭的最东头、今天被称作口头村的地方。这与当今大房山的起点是一样的。

6 m+ ?2 `: w, B3 C


 

/ i+ {7 X% }$ S/ y6 D+ B& d3 k

“圣水南流,┅┅有防水注之。”防水俗称羊头溪,因流经羊头阜(即羊头岗)而得名。防水即是今之丁家洼河,其源头在上店村北凤凰山南麓。凤凰山历史上也被称作云濛山,是大防岭主脉上的一座山峰。防水之名当与大防山有一定关联。我们推测,它的源头不是对着大防山主峰,也是距主峰最近,才以防水称之。而其他源于大防山麓的溪流尽管流量更大,流域更广也无此“殊荣”。

9 y* B* D: P8 a0 e% f


 

A% Q; W' ^) I. x$ c

“圣水又南,与乐水合,水出县西北大防山南。”乐水即今周口店河,其源头在龙门口村西北。此地被说成是大防山南也就表明,大防山被界定在龙门口以北,不再有向南延伸的趋势。而实际上的大防山主脉经由龙门口西侧还在向南扩展,这一扩展包括在后来的大房山范围内。所以,同在龙门口北的金陵就被当朝和后世的人定位于“大房山(指主峰)东北”。如果大防山与大房山的范围走向一样的话,那么郦道元的表述就应是“水出大防山东”而不是“水出大防山南”。

. O+ p& I0 l$ H7 F% p9 }" C) _- V


 

: N9 n9 B) \0 b L0 T! b4 |; ~9 j

圣水“又东与侠河合,水出良乡县西甘泉原东谷。”在《水经注》中侠河与大防山无关。侠河即今挟括河,它的源头一在黄山店沟一在圣水峪。两者都处于后来的大房山南。如若大防山与大房山同一,那郦道元也许会把侠河表述为“水出大防山南”。

6 b8 m* O4 {3 E+ {) G


 

4 H" L% n& w% O" k

不难看出,《水经注》所描述的大防山范围远比不上后来的大房山。它大致是以凤凰山为主峰,东起口头村西至多到中窖沟,长不过几十里的一条山脉,它只相当于后来大房山的东段。

3 o1 C; E( G% O4 ~+ W3 A' z/ c$ q


 

. f! ]3 D9 p: W7 q. @

从唐代大房山的碑刻、五代“循大房”、“踰大房”一类的表述、金元时期以茶楼顶为大房山主峰所透露的信息看,大房山的走向已不限于大防山的原有范围,而是沿主脉向南、向西大大延伸了。至少延伸到杨家大岭一带,长度达到百里之上。如果再加上特征变化的因素,那就还要再向西南延伸。

( ^6 H8 D2 O" v, V8 v9 Q" i, f


 

) w6 d( H4 Q# ~ |) E+ X

第二,特征上的改变。《水经注》虽然没有对大防山外观特征作描述,但它准确记述了大房山东首的石穴。“山下有石穴,东北洞开,高广四五丈,┅┅穴中有水”。此穴后世称之为孔水洞,并成为佛教圣地。这段关于孔水洞的文字对于判定大防山的地理方位有决定性的意义,孔水洞也就成了大防山的标志和特征。

& M/ l7 ~! {6 e _' X& G


 

% s0 P, O( n# r9 U* Q$ S% |

正因为在范围上大防山是大房山的一部分,故而后人在表征大房山时也就保留了大防山的特征,同时又增加了新的特征。“房山县内诸山,惟大房雄峻而秀,古碑云:「幽燕奥室」,或谓形如折俎,故名大房。”幽燕奥室指的是孔水洞,而形如折俎(音组)则是大房山所以为名的首要特征。这一特征值得我们深入探究,从中似乎可以窥见到大防山为大房山所取代的初始缘由。

5 F9 v, g3 R; I' A. j9 l5 M


 

* K2 K# I2 S/ G' \; Q! r" ? w

俎为何物?俎是一种古代祭祀时用以载牲的礼器,有青铜制、木制及石制的,外形有点象当今茶几。上部是一个四边翘起的长方形台面,用于放置烹制好的、祭祀用的猪羊等物。下有四足,中间有隔板,四边有挡板。古人把台面与隔板之间形成的空间看做是“有似于堂房”。所以也称俎为房俎,“器之名房者唯俎耳”。由于只是俎的一半而不是俎的全部“有似于堂房”,故“大房半体之俎也”。半体之俎即是折俎,这就是“形如折俎,故名大房”的字面之意。

: g, w8 D$ x7 p: m* g0 `


 

. j D9 w) X7 X/ e$ t6 P" \

形如折俎的山会是什么样?我们可以来想象一下,山的上部应当既不尖也不圆而是长方的,山顶为一平面,四边为直直的峭壁,构成一个巨大的长立方体。至于山体是否中空,倒不重要。只要“形如”,外形象就可以了。

; ~! Q, m9 Y' u' [ ^+ _" }% b7 }


 

1 T) C {. b Y* C6 p

你还别说,外形如此奇特的山峰在大房山脉上还真有!这就是前面提到过的一堵墙山,亦即袁宏道诗中的棺材峰。山顶确是一个大平台,长约300米,宽有20—50米,四面的绝壁有40—70米高。尽管这个“俎”不够标准:北宽南窄,“放”的有些不平:北高南低,但整体上看近似于长立方体是说得过去的,而且还是个两头微翘的长立方体。

6 X/ B: U% h5 B% h6 A) i


 

0 X0 M# _3 i2 h/ }5 _5 R7 ^

在整条大房山脉的诸峰当中,没有比一堵墙山更符合“形如折俎”的特征了。一堵墙山应当就是大房山之原型,大房山由它得名无疑。只不过是,大房山之名叫响以后,人们似乎渐渐淡忘了它的原型,不再追究它的由来。倒就大房山本来就不是一座山峰,而是一整条山脉。人们理所当然更关注它的整体、它的主峰。所幸古人还是留下了有关大房山原型的只言片语,让我们得以发现大房山的“胎记”。

5 V; I% e5 N& u9 g0 g


 

4 ]: U6 V! V+ y: o( u; \9 l

大房山演化的历史轨迹逐渐清晰起来。正是由于其范围扩展到上方山西部一带,正是由于位于其间的一堵墙山“形如折俎”的独特造型,人们便逐步用更能体现其全貌的大房山一名取代了大防山。

; s$ k6 i+ k$ H# X" j1 Q& n+ e


 

1 m) ^% \) X& b5 m2 M0 f/ S/ j

就连历史上古人对大房山方位的说法不一也透着大房山历史演化的痕迹:有说“良乡西北三十五里”,“县(房山县城)西北二十五里”,实际所指的是大防山的方位;有说“县西十五里”,实指大房山主峰的方位;还有说“县西南五十里”,实指大房山原型一堵墙山的方位。

6 R& O& L3 f& W' ? }/ a' b


 

. ?7 [* Z( x! C# |

大房山称谓的历史演化与古人对大房山认识上的深化是同步的。大防山时期的古人限于活动的范围以及眼界的狭小,还看不出大防山主脉的真正走向,以为大防山只是一条东西向的山岭。到大房山一名出现的时期,随着活动范围及眼界的扩大,人们逐渐看清了大房山主脉向西南方向的延伸,至少延伸到了一堵墙山所在的清风岭与造铜岭一带。再到二十世纪初的民国时期,借助了现代地理学知识和先进的测量手段,人们才算真正弄清了整个大房山脉的走向:东起大石河出山口的口头村,向西南延伸到宝儿水北的土花岭,绵延二百多里。上方山、白云坨等等都不过是大房山的支脉。

: m9 h' T9 N0 O/ }- \+ J W


 

) G4 y6 y$ C, M b& c% f

搞清了大房山的历史演化,再来解读“循大房而东”就容易多了。既然大房山一名一经出现就意味着古人对大房山的认识由东段扩展到中段,那么毫无疑问,救燕大军所在的五代时期的人们也一定清楚大房山的走向,否则就不会有“踰大房”、“循大房”、“并大房”一类的表述了。其中“循大房而东”区区五个字不仅清晰地标示出救燕大军的行军路线,同时也准确勾勒出大房山自西南而来转而向东的走势。

9 ~0 Q4 J" j2 { `" n7 `


 

1 a1 z* x2 s7 t) U" @

大房山自杨家大岭向东延伸,到茶楼顶之拐点转向了东北方向并以一个巨大的弧线最终转向了东方,结束于大石河的出山口。而救燕大军从杨家大岭翻山后并没有远离大房山,他们沿着大房山内侧走出了一条与主脉平行的路线,也是先向东北再转向正东,同样是划了一个大大的弧线。“循大房”、“并大房”之字眼用在这里是再确切不过了。

; p" M4 ~- p* B+ f% i, x


 

' z; [: S3 T8 H) F

选择“循大房而东”的路线是救燕大军将领们又一着妙棋。妙就妙在,走此山道要比走大道到大石河出山口近二十来里;而且紧靠大房山行军便于随时派人上山脊观察平原上的敌情,要知道大房山上任一制高点都可将房山平原尽收眼底。当然,“循大房而东”的路线也并非是古代军人的凭空构想。实际上,大房山西北麓的沟沟岔岔分布着北安、北窖、上英水、口儿、南车营(此为现名,当年的村名有待求证)等十来个村落,村与村之间有乡道相连,把这些乡道串联起来就是一条现成的“循大房而东”的通道。

; S h9 }! |8 u! I7 U9 h


 

6 S4 g: f. Z+ ?* l* F5 v4 @0 P

好了,总算可以上路了,让我们来重走一遍“循大房而东”吧。从杨家大岭下行,一条运煤的土石路取代了原有的古道,路坎上偶尔还能看到古道的痕迹。走不多远,来到一个废村:南岭。整个村子只剩残墙断壁和几棵孤独的大槐树,村中穿过的古道却得以保留。出了村子,古道继续向东北方横切。又过一个废村:蒿子地,小道变成了大道,并转而向北下山的方向。

1 w( _$ U. N7 v/ N/ N" v7 `


 

6 e9 ~( S4 E" A. |' k

穿过一片废弃的矿区(原为南安)和一条水泥公路,便进入北安村。脚下又出现了用石块漫砌的古道。整个村子跨沟而居,故在水沟之上建有数座石桥。其中一座名为永荠桥,上有“紫气东来”之铭文,为光绪十八年重修。跨沟过桥、横穿村子,沿着古道就上了不太高的中窖梁。

/ m( H1 }' c/ Q1 l0 M" [


 

! y4 E/ g" u X

上到梁头跨过一条新修的水泥路,沿古道下中窖沟。过沟上坡穿过又一片矿区,继续上行翻过北窖大岭,下岭进沟便是北窖村原址。好大一片废墟当中竟还保留了一处清代重建的古刹白衣庵遗址。正殿残存的壁画、高大的戏楼、完好的古钟和钟亭给人印象深刻,只是无人看管的现状令人担忧。

0 Q9 E, V( N9 D3 T0 T# P o3 e


 

5 Z; J0 H+ h4 n5 d0 e9 E

从古庙边上的小路翻上北岭(东北方向),下岭转而东行,岭皮上就有一村:西安。远看房舍依存,实已空无一人。从西安村下行走的都是水泥公路(其建在了古道之上),途中经过修饰一新、气势宏大的真武庙。那天路过时还见到一批韩国信徒来此朝拜。过了上英水村原址开始上行,到公路尽头处又是一个废村:查儿。村子不大,却有一段蹄窝深深的古道。穿过村子,古道平缓地伸向东面的大岭。

; x/ P9 I4 I+ x% k* z+ V' |0 j( F


 

& i' K* k9 [/ \7 P8 G1 y, C

上到大岭,只见岭口已被施工机械开凿成巨大的倒梯形,一条水泥公路从山下盘旋而上,看样子这条公路是要与上英水的公路对接。由于修公路和建煤矿已将古道肢解,只能沿公路下岭。走不多远就是他窖村原址,这里正在重建据称是明代的九神庙。按照原古道延伸的方向前行,在一片矿区的边缘好不容易才找到隐藏在山林中的口儿村原址。穿过残墙断壁,古道复现。

# K: X g, R. {2 b


 

5 s- \! G+ G& @; l9 x* |. o; k

沿古道翻过杨家岭,下岭进沟又一个废村:晒台。这里山高林密沟深却挺热闹,一个鱼塘加度假村正在兴建中。继续前行,古道在密实的草木中忽隐忽现。绕过东坡,一路横切,先后经过唐儿院废村、杏园村原址便抵达了“循大房而东”通道上的最后一道山岭:大花岭。顺着断断续续的道槽下岭,进入山窝窝里被绿树环抱的南车营。整个村子留存着那么多的石墙、石屋竟还十分整洁,从大房山麓一路走来如此古朴、宁静的小山村真是少见。村外则是另一个世界,4A级的石花洞景区车来车往、无比喧闹。

0 M3 q5 R, U: m! R8 S! A


 

3 l) `5 g$ p7 `+ w3 q) A

到了南车营,救燕大军就该与大房山说再见了。因为此地已临近大房山的尽头,再往前走就是大石河的出山口,大房山不再能为他们提供庇护了。此刻的救燕大军又面临着两种选择:是一直向东,从大石河出山口出山走上平原,还是向北越过大石河继续钻山沟?

" g4 N J. D9 S+ |




 

% y; W( p* J( j7 A

附:“周德威收燕之路”局部示意图六

/ f9 I% b9 U. n' Z

[原创]“循大房而东”——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八

[原创]“循大房而东”——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八

+ t! a0 e, |) G0 x2 ?- z

 

( d8 Z4 D* a' E& |0 w


[原创]“循大房而东”——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八

[原创]“循大房而东”——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八

8 s7 k4 x% U0 P: t$ @

大房山之原型—— 一堵墙山正面

[原创]“循大房而东”——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八

[原创]“循大房而东”——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八

0 C% `. {6 J6 f4 k4 [) t

大房山之原型—— 一堵墙山背面

[原创]“循大房而东”——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八

[原创]“循大房而东”——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八

1 o+ A7 \ W, c% O7 M

俎的一种:石俎

[原创]“循大房而东”——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八

[原创]“循大房而东”——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八

9 l8 k3 m. t, r4 A- W' X

“循大房而东”古道一

[原创]“循大房而东”——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八

[原创]“循大房而东”——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八

& q* H' t. q" I% E0 t0 ?0 @; h: o

“循大房而东”古道二

[原创]“循大房而东”——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八

[原创]“循大房而东”——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八

+ t* j6 v* Y! w* k

“循大房而东”古道三

[原创]“循大房而东”——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八

[原创]“循大房而东”——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八

( d/ e, ?4 U$ K' n1 H: w

“循大房而东”古道四

[原创]“循大房而东”——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八

[原创]“循大房而东”——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八

8 w6 E$ A+ p& D, ~6 A+ G1 `

“循大房而东”古道五

[原创]“循大房而东”——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八

[原创]“循大房而东”——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八

( P+ C5 D( H- S' D

北安之永荠桥

[原创]“循大房而东”——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八

[原创]“循大房而东”——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八

$ O: |, I: i4 N0 C" ^4 w3 L/ o, i

重建的北安之觉醒寺

[原创]“循大房而东”——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八

[原创]“循大房而东”——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八

( F. ~, i; b8 Z2 k q, ~0 o# v

觉醒寺之戏楼

& H7 ]2 y% T4 b: _! k

[原创]“循大房而东”——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八

[原创]“循大房而东”——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八

3 k9 ~% D) T$ B8 H& _

北窖之白衣庵残存壁画

[原创]“循大房而东”——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八

[原创]“循大房而东”——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八

8 a% y5 |6 d. r1 O" f3 T5 v3 Q/ ?9 g

白衣庵之钟亭

[原创]“循大房而东”——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八

[原创]“循大房而东”——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八

! v9 x7 e! r+ ^

白衣庵正殿

[原创]“循大房而东”——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八

[原创]“循大房而东”——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八

4 R. G# r1 k3 Q {2 B/ T w

白衣庵之大戏楼

[原创]“循大房而东”——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八

[原创]“循大房而东”——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八

, R" S2 Q9 _5 `+ A K# A6 `

修饰一新的上英水之真武庙

[原创]“循大房而东”——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八

[原创]“循大房而东”——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八

! M" _4 B4 \" n* X2 c. v

修复中的他窖之九神庙

[原创]“循大房而东”——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八

[原创]“循大房而东”——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八

& s9 {3 c0 n- H. V* N- o# s

南车营的老墙老屋

[原创]“循大房而东”——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八

[原创]“循大房而东”——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八

. s/ L/ S% k9 a* [2 |

南车营之明代石刻佛像一

[原创]“循大房而东”——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八

[原创]“循大房而东”——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八

3 b; { P: u" \' I$ ]

南车营之明代石刻佛像二

[原创]“循大房而东”——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八

[原创]“循大房而东”——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八

4 h# h# c1 R( Z. D0 }; G

孔水洞依然流淌

[原创]“循大房而东”——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八

[原创]“循大房而东”——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八

; c& m1 z( o$ M; S2 Z2 H% y: e

孔水洞之元代舍利塔

[原创]“循大房而东”——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八

[原创]“循大房而东”——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八

7 W7 U( V& h$ L9 |/ a$ F

孔水洞之辽代花塔

[原创]“循大房而东”——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八

[原创]“循大房而东”——试探“周德威收燕之路”之八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9-7-3 21: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意思!

发表于 2009-7-4 10: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铜俎下面的铃铛干嘛用的?感谢上帝赐给的卤煮的时候。怕人给端走?
发表于 2009-7-4 10: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我在上面讲得太烦琐,我画了两个简图说明俎的名称。

0 K* [2 s- P7 h

现在我们可见的“俎”,其实就是半俎了。从上古文字我们可以知道原始的俎不是现在的样子,而是上下两层的:

& G4 ] n% V% w1 L! L

左图是现在可见的俎,右图是俎的原始形态

. r7 d x7 w9 u$ c$ ?

, ?1 O; p: C' P9 h9 ^. J6 P9 T' J6 M$ b

 

; ?" W* T8 i4 D4 Y* \' S0 n) k" N1 U

 

, q( d8 I& h; B5 u

甲骨文和金文的“俎”字结构,分明是两层的嘛,所以今天见到的一层俎就是半俎:

# v" e. @8 J8 W$ U. W

3 }# Z4 c ~1 x& i+ s: r E3 K

 

; G4 L2 B: M/ F5 C6 g

 

8 ?; v/ `; ?( o' }9 k

 

# R3 h0 ^0 S: g0 F) M& ~

我们今天所说的、所认识的“俎”,就是半俎、就是大房。

发表于 2009-7-4 11: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没定论

5 ]3 Y% k6 K+ Y% v" E% j6 P

我觉得还是跟这件俎是商代北土青铜器有关,有铃是受北方青铜器风格影响。

" f1 K0 G) L7 E- H, d4 Y) ^

最多的见解是侍从平端铜俎时,有铃可以出令其用心执事,不至走得太快或将俎歪斜。

 楼主| 发表于 2009-7-4 08: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1 ^' y' K0 Y; N

 

0 L" A% w8 Z' x5 s* J

对不起诸位,最后两张图片的说明颠倒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7-4 08: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H1 V3 I5 {$ ^. b' a

你对俎的介绍和图片让我对俎有了更多的了解。我有一个问题一直还没想明白,古人所谓“半体之俎”是指哪一半,是去了下半截的四条腿吗?

 楼主| 发表于 2009-7-4 08: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 B2 U, Z: r; @- d* e5 p6 H3 Y

多谢版主的持续鼓励!

发表于 2009-7-3 23: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您的新文章。

0 @: p% r" @; L

我想说说“大房”与俎的名物关系:

, W1 s4 }1 ~2 _

1   首先说考古发现的俎不多,考其原因,是因为俎多为木制,容易腐朽无传。但是从出土的情况看,商代石俎、青铜俎,以及可分辨形状的漆俎,都作几案形,尚未发现其它形制的俎。

: H" V P5 }$ v3 M4 R0 {& x

2   殷墟卜辞中的“俎”字,是一个“日”字结构,其字上下两个“口”结构中,各有一个“月”字。从形状看,这是一个双层架子结构器具,可在上下层分别盛放肉类。

; i7 V8 u$ P# q

3  西周青铜酒器貉子卣的铭文中,“俎”字形同殷墟卜辞。说明见于卜辞、金文的“俎”字,就是“俎”的原字,形象的表现了俎器物原始的形态:双层。

/ \ O* S0 Z. S* A

4  关于古代学者的观点。第一种说法代表是《毛诗传》:“大房,半体之俎也”;第二种说法代表是郑康成《毛诗笺》:“大房,玉饰俎也”。总结考古发掘资料带给我们的信息,应该认为第一种说法是正确的,而第二种说法是讹误的。

. ~) E$ t. [! L

5  我认为我们今天看到的“俎”,其实就是“大房”;而原形态的俎,即双层盛放肉的器具,在上古时代已经消失了,其形态信息只能从古文字结构获得。考古所见的俎,形制均一,其实就是古人说的“半俎”。

发表于 2009-7-3 23: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俎。

' ] E4 x: `' g; V+ p6 y U

其实这就是“大房”,即半俎。其实发现的俎都是这种半俎,古文字中那种原形态双层俎尚未发现呢。

: f5 z$ R) o7 E5 n

大房山就是平顶形状如同几案的山。

7 U6 D3 V6 d2 r7 ` r" n& O

 


发表于 2009-7-3 23: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说说为什么叫做“大房”。古籍有说,半俎如同宫殿房屋的形状,所以就叫做“大房”。
发表于 2009-7-3 22: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终于见到(八)了,可惜无权利加精了.周德威收燕之路,是史地版少有的好文章,图文并茂,期期必读且加精.建议版主加精.
 楼主| 发表于 2009-7-4 20: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9 X6 [% t( E7 A7 g

 

" z7 V8 y+ f: x+ _* Q% R! y2 o

画图说明,还真是一目了然。是不是也可这样理解,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俎多为青铜俎、石俎,由于工艺上的原因,不易做出隔层,所以都是单层结构。只有木俎便于加工,才能做成俎所通行的双层结构。但是木俎很难保存到今天。

发表于 2009-7-18 10: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俎的形制还是受用途影响多一些。主要是两种情况:

5 |! ^0 ]/ h' J8 i8 {0 Y

1  实用器。从鼎镬取出大块熟肉,放置于俎上供人进食,吃肉的人自己切。凡是做这种用途陪葬的,出土时多伴出刀。

+ ^0 Y; H1 D" e/ d6 [! W

2  礼器。商周祭祖拜的不是画像、牌位,而是真人,这个被参拜的人叫做“尸”,“尸”坐在正中位置面对参拜众人。祭祀的时候,将羊肝、猪肝煮熟放置在俎上,由礼官在“尸”前切碎、洒盐,高举奉献于“尸”的面前,“尸”右手拈一些肝羹放入口中、左手举酒——这是一个祭祀章节。顺便说,“尸”要听取祭文、口诵祝福,这样就完成了人神的交流。

! `5 L8 e; n1 c, d6 @- a

上面两种用途是目前已经明确的俎的用途,无论是实用还是礼神,都要使用刀在俎上切肉类食物。所以原始的双层不能够方便使用,大概也就消失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7-24 22: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1 E# H" p2 g8 S( f: u

虫大人对古人如何用俎知道的如此清楚,真让人佩服。

# J. t8 C& @/ L$ a' x! i

 

: A7 {+ q2 a& x4 R

《讀史方輿紀要》的这段文字当是转述《资治通鉴》的。据本人管见,有关“周德威收燕之路”的原始版本有三个:薛居正的《旧五代史》,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宋史?宋琪传》中宋琪的奏折,其他史书都不外是转述这三人的。但三人的表述又不尽相同,这就给后人的解读留下了不小的空间。如有说“循涧而东”,也有说“循大房岭而东”,本人的解读采用了后者而避开了前者。实际上我一直还没有想好两种说法是否能统一起来。还是虫大人厉害,看出了我的破绽。既然如此,就请诸位来讨论一番:究竟是“循涧而东”,还是“循大房岭而东”?

 楼主| 发表于 2009-7-24 22: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8 z5 s1 P1 ?8 T) ^% D

孔水洞两座塔的说明的确标反了,多谢吴老的更正。

: t$ a% V, K2 x& f1 H

 

) Y" r T& y! m& o5 S2 S8 C8 {# a

北窖的白衣庵是听村里人说的,据称在钟亭下面的涵洞上沿刻有古刹白衣庵5个字。

4 _, v0 C# Z I% J

 

# w0 Y+ D2 r( u R

查儿村的关帝庙我们还真没看到,在村子的什么位置上?

发表于 2009-7-24 11: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图文并茂,考证详细!佩服。

: p5 r1 x, |- p

不过孔水洞两座塔的注明反了。

% g! F0 a1 b; C' S5 [; m8 F% e/ m

北窖村的寺庙为啥说是白衣庵呢?

* G5 u' h! i Q$ r. l

 

: `8 |5 C3 Y( V' I. F

 

! |$ i' i% c# i. L

跟一张查儿村的关帝庙:

3 {* i4 i( r" H2 K8 _

北窖村寺庙和戏楼之间有一个走人的过街楼:





发表于 2009-7-24 09: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偶然看到《读史方舆纪要》的一节:

! ^2 Z, n) i7 r# q; e" s! e

.............五代梁贞明三年,契丹围幽州,晋王存勖遣李嗣源等趣救。至易州,以步多骑少,不利平原,乃至易州北逾大房岭,循涧而东,距幽州六十里与契丹遇。契丹却,晋兵翼而随之。契丹行山上,晋兵行涧中,每至谷口,契丹辄邀之,嗣源等力战,败契丹于山口,乃得出至幽州................

( k e# ?4 f0 v

 

8 z8 B0 C- {! q8 c1 I/ t; [) l' ~4 N

看来选择这样的路线是因为骑兵少,避免在平原上与契丹优势骑兵作战。而行军的道路是沿河的。

发表于 2009-7-25 09: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嘿嘿,瞧您说的。其实我没发现什么不同,只是看到那么一段文字就抄上来了。我是地理盲,分不清各种记载之间的关系。不过《读史方舆纪要》被称做“军事地理书”,书中的摘抄、引述,斟酌一下不偏废的好。

7 D& s# |+ B+ @# \% s

而且现在所见的薛五代史是清代辑补本,原文很少,不能一定认为那些叙述更接近于当时。虽然参加辑补的清代学者官员说能够复原达到“十七八”,但是根据他们所据以辑补《永乐大典》、《册府元龟》等书的情况推测,不会有“十七八”的比例。以此知道薛史跟《北齐书》一样是需认真考察文字来源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7-31 19: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 q b: t; `* d' h" W9 d* g6 _" S5 S

关于“循大房岭而东”与“循涧而东”

8 Z5 m0 D( Z/ W9 t. }

 

# p# S5 t0 I1 [7 r6 k+ U

本想听一听这一问题上的更多见解,却等来无几。只好将不太成熟的一己之见抛出,但愿能引来更多的讨论。

6 _+ N8 ]( i2 y( t

 

6 }8 _( ]: F1 Q b2 l

1、  在有关“周德威收燕之路”的古籍中除了以上提法还有多处“循山”与“循涧”一类的提法:“循山而行”、“挟山而行”、“溪涧相接”、“寻涧谷而行”;“山中潜行”、“潜行溪涧”;“循大房岭,缘涧而进”;┅┅。从行文中可以看出,“循山”与“循涧”在“周德威收燕之路”的表述中说的是同一个意思。

6 H" Z( x8 v; Z; H l, Y' B

 

5 }2 c% Y) e) X) {5 _& {+ @( _

2、  救燕大军实际的行军路线既是“循山”也是“循涧”。他们一路上都是“循山而行”,但并不是在山梁上走,而是在山一侧的山谷中行进。因为山谷中有村落、有溪水、有村道,而且也更为隐蔽。只是在翻越山岭的时候,他们才会走在山梁上。所以,行军的大部分时间是花在了涧谷中。

- D& n+ `* D7 J: E* D0 Y, f \, p0 F

 

1 w. j, I5 R, N3 c4 }6 P

3、  在“周德威收燕之路”的历史记述中,涧与河不是一回事。这里提到的涧指的当是涧沟、溪涧、小溪,可能是因为经过的涧沟太多又都不大固没有具体名称。然而经过的河流,只要记述中提到都是有名称的,如“涞水”、“涿水”、“桑干河”。如果救燕大军是沿大石河谷东进的话,当不会作“循涧而东”的表述。至少会表述为“循河而东”,因为五代时期的大石河被称作石子河。

6 L$ m S. |) X0 K4 d1 ]. P

 

2 x6 G' ]$ y3 [# w: U/ d, H

4、  “循大房岭而东”与“循涧而东”表述的并非是两种不同的行军路线,而是同一条行军路线。救燕大军“循大房岭而东”也一样是在沟涧中实现的,要经过北窖南沟、北窖北沟、上英水西沟、上英水东沟、口儿西沟、口儿东沟、南车营西沟。由此看来,“循大房岭而东”也就是“循涧而东”。

发表于 2009-8-29 12: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 受益非浅!
发表于 2009-8-27 14: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得见的好文,一定要顶!!

: x$ C5 ?7 [+ a% u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5-5 19:14 , Processed in 1.179988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