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56|回复: 18

代高巍老师发表《张巍、李莹结婚致喜》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6-29 19: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巍、李莹结婚致喜

8 d" z' u* { l. J- z l/ g

高巍
    张巍和李莹的结婚典礼,于2009年6月28日上午,在北海公园仿膳饭庄隆重举行。这是继去年韩硕、张雪之后,老北京网网友喜结连理的第二对,以后还会有第三对,第四对……,他们因喜爱老北京文化而结缘,也祝愿他们美满姻缘也能象北京文化一样,逾久弥坚,渊远流长。说句实话,这些年轻人的这种结合令人羡慕,只恨自己早结20年,在我的青春年华尚未有这样的机会。
    这些年轻人的姻缘,尤其是韩硕夫妇和张巍夫妇选择传统的方式举办婚礼,体现了他们对传统的热爱,对祖先所创造的文化的尊重。如今的青年,往往更崇尚时尚,甚至眼光只瞄着洋人。而象他们这样的恋旧情节,让我们不仅看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更让人对北京文化的美好未来充满信心。
    的确,包括婚姻习俗在内的传统民俗,积淀了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的智慧,凝聚着民族的精神,是传统哲学的最生动的载体。我常常觉得,就人类情感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困惑,往往在先人那里早已提出了很好的解决办法。至少,后人可以从他们处理这类困惑的过程中找到可以借鉴的方法。所以,对于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你可以说不了解,但千万不要妄自菲薄,甚至简单扣上:“封建、迷信”的帽子。那只能说明你的无知,你才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几年,比起世世代代的智慧积累,你那点经验狗屁不值。
    就传统婚礼来说,它不仅名列六礼(六礼为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饮酒礼,相见礼)之列,成为中国“礼仪之邦”的体现,地位重要,而且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传统,成为后人了解历史,增长智慧,维系稳定(包括国家和社会),调整姻亲美学的重要途径。
    在北京的民俗当中没有成年礼。因此,婚礼就成为一个人成年的的标志。在老辈人眼中,不结婚的人多大也不能算是成年。人的一生要经历三次大礼:诞生礼、婚礼、丧礼。婚礼承上启下,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经历。结了婚的人就进入了成年,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更加重了。
    人类婚姻经历了从愚昧到文明的历史进化过程,先后经历了群婚制,对偶制和一夫一妻制三种主要的婚姻形式。从奴隶社会结束以后的几千年来,在中国都实行的是对偶婚,主要是一夫一妻。形式是聘娶婚。即:由男方家长向女方求亲(通过媒人),并向女方赠送聘礼。古人对婚礼非常重视。《礼记·昏义》说:“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又说:“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葬。”就是说礼于冠礼开始,以昏礼为本,以丧葬和出殡礼为重要,沿续至今的传统,是从周代就已经出现的。所以在老辈人的眼中,只有经过这种礼仪的婚姻才是合法的。登记结婚不过是近百八十年的事。
    传统婚礼一度包括六大程序:1纳采—就是求婚;2问名—占卜可否成婚;3纳吉—到女方家报吉,把婚事定下来;4纳征—也叫纳币,下聘礼;5请期—选择结婚的日子;6亲迎—把女方接到男家。《说文》:“归,女女家也”。古人管女子出嫁叫“归”。《诗经·周南·桃夭》:“子之于归,宜其家室(姑娘嫁出去了能使她的家庭和顺)。”
     传统婚礼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象婚礼上的大红颜色,不仅有利于烘托气氛,显得喜庆、热烈,表达着吉祥和祝福;而且体现了古老的日神崇拜,因为太阳是万物生长之源,有了它,喜庆、成功、吉利、忠诚、兴旺……才有了保证。
    天、地、人和谐相处,更是传统婚姻的本质追求。传统婚姻不仅与新郎新娘有关,同时也由此使两个本无往来的家禧结成姻亲。婚姻的稳定,对于家庭、家族、乃至社会都至关重要。婚礼仪式通过彰显其本身的庄重、神圣,来强化当事人及亲友对婚姻稳定的重视。而仪式结束时,新郎新娘要把敬神的钱粮和表文都放到钱粮盆中,拿到院里当众焚化,则表明随着火焰升天,纸灰飞腾,已得到天的认可,祈求老天的保佑。诚想,如果婚姻关系不稳定,三天两头闹离婚,这无异于跟老天开玩笑,它还会真诚地保佑你吗?
    婚礼仪式的重要,还表现在它的进行当中,包含了丰富的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表演艺术和传统工艺技术等多方面的内容。民族文化正是在这当中得到了传承。同样,后人也正是在参与这些仪式当中才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象婚宴上的菜肴,除了讲究色香味型之外,还十分强调喜庆吉祥的主题如“四到底”菜数,取的是“早生贵子”之意;“四鲜”取得是“白头到老”之意,“四鲜果”取的是“福寿齐眉”的意思。这些菜名是日常饮食中很少采用的。可见,传统婚礼涉及到了传统文化的很多方面,由此也带动了许多行业的发展。如今时髦的“文化创意产业”早在西周时期,咱们的老祖宗早就这么做了,只是不这么叫而已。
    尽管婚礼有着这么丰富的内容,地位这么重要,但是毕竟它所赖以产生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许当今还这么办喜事的人不多了,但它所包涵和丰富寓意仍然值得我们研究和重视。尤其是其中所体现的庄重、神圣,应该成为婚姻本身最宝贵的东西。正因为如此,婚礼仪式才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当中。
    今年5月,“北京内城传统婚礼”被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正在积极申请市级。其传承人常人春先生,是研究、整理、传播传统婚礼贡献最大的一位。在他之前,传统婚礼资料散落民间,只在喜轿铺,跑大棚行业中口头传录。常人春先生将其整理成《红白喜事》一书,流传后世。他被尊为北京的民俗泰斗。张巍、李莹的这场婚礼就由他主持设计,并亲手撰写赞词。这是他被评选为传统婚礼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以后,主持的最大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隆重的婚礼,张巍、李莹真值得庆幸。
    作为兄长我更要向他们祝福,祝愿他们的婚姻幸福美满,共同携手为弘扬北京文化做贡献。毕竟,张巍这么多年来单枪匹马,左突右杀不容易,现在有了贤内助,真该如虎添翼了。不说了,再说就该让我嫉妒吧,就此打住。
    再一次的衷心祝福他们。 
                                                 已丑年五月初一夜,灯下草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9-6-30 04: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高巍老师说的好。

- _5 z1 @9 _5 C

传承民俗文化,我们共同努力!!

发表于 2009-6-30 03: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民族文化的传承者!伟大!可敬!
发表于 2009-6-29 23: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唤醒,发扬,传承,我们在路上~~~
发表于 2009-6-30 10: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得好,写的妙!

" R' J3 K; @! \; v/ D+ ?

恭喜!

发表于 2009-6-30 09: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恭喜恭喜

发表于 2009-6-30 12: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恭喜二位了。
发表于 2009-6-30 11: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受教,记号。
发表于 2009-6-30 11: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能把常老先生的“赞辞”发上来吗?

" P" h8 J. y, Q: w' d4 \9 `

 


发表于 2009-6-29 22: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永载老北京网的史册
发表于 2009-6-29 19: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恭喜恭喜~
发表于 2009-6-29 19: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祝贺~
发表于 2009-6-29 21: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传承民俗文化,大家共同努力!

发表于 2009-6-29 19: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次婚礼时一次重要的民俗活动,办的如此盛大,实在是应该的!样板啊哈哈。
发表于 2009-6-29 19: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高老师有感而发!开始羡慕掌柜的了,哈哈哈。。。。。。。。

[; {9 s1 _+ x& [4 m: N

 

! y- \# {: u! X% F$ Z

不过高老师确实写的不错,另说:高老师昨天当司仪辛苦了!我代表月老版,谢谢您了!

发表于 2009-6-30 20: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将当天的影像精心制作,成为传承老北京文化之嫁娶篇的示范教材,有机会向全北京推广。
发表于 2009-6-30 21: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次婚礼不仅盛大,而且意义重大。

3 {) v8 ?) s( I V

 

7 ]: Y$ }0 r1 j# a. l

 

发表于 2009-6-30 16: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跟一张!

跟一张!

# Y( T( K$ |, \, M% b9 C

 

! k" p/ i* |3 I) F


发表于 2009-6-30 19: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逝去的光阴在2009-6-30 16:44:00的发言:
: {' l6 j9 e( u! ~/ G; {

跟一张!

+ t- z& q' G! L! H' F! G

 

" k- a0 {5 m9 q; q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xhzhxjc.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1 h) y+ |2 a3 G! m9 f/ g

照片照的意境极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 _5 H( R- G/ S f7 r' `! E

我记得很小的时候,看到过一次老北京的婚礼迎亲队伍,新郎官的打扮跟掌柜的打扮完全一样,但是是骑在马上,新娘子坐在花轿里,没有看到。掌柜的打扮绝对是有历史研究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6-13 00:10 , Processed in 1.164522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