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永定门,顺着永外大街往南走,穿过火车道桥洞往东拐,大概走半里地就到侯庄了。 3 [: U3 s( M7 s$ a- F' N) T
侯庄历史演变的来龙去脉我可无法考证了。它的面积大概有一平方公里,上千户人家。
8 R2 {% M% c6 e
五十年代初,侯庄东边和西边原来是一大片菜地,1958年把菜田盖成运输公司家属宿舍了。一排排的红砖房给古老的村落注入了生机活力,当时盖的红砖瓦房,老街坊心里特别的羡慕,真想有朝一日也能住进新瓦房。
& d5 W) g- V0 v0 [" @# n
在被新房包围的中间地带是几家私人老院子,街北边有宋家大院,路南有崔家大院,高家大院,王家大院,纪家大院,李家大院,韩家大院和毕家大院——。
" Q8 c0 j5 D% O; c! m+ [ 我家原来住的大院地址是:北京市崇文区永定门外<侯庄12号>,院子临大街,座南朝北。1966年,因为政府要给这条贯穿东西方向从来没有名的街道命名叫:桃扬路,所以新门牌就更改成《桃扬路16号》了
' A4 g' I& O0 ?2 q) n/ y- c3 A
我从小记事的时侯就住在《侯庄12号》崔家的私房大院,房东是位老太太,她丈夫姓崔去世较早,我叫她崔大妈,。房东崔大妈就有一个儿子,我管他叫大哥。老太太独生子想来也很孤寡可怜,娘俩靠房租维持生活,后来大哥上班了,从此生活水平有所改善。
& q1 m2 @$ ?7 M
崔家的院子地势很高,东侧是高家大院,南侧是王家大院,西侧是毕家大院。
8 v; j$ M, H) U- a 崔家大院里有三间不错的西房为正房,房子起脊,硬衫搁四角硬,步步紧的糊纸木门窗。南房一间,东房两小间,北房两小间,都不足十平方米。院中栽有一颗大枣树,树龄够百十来年了,每到收获大枣季节的时候,大枣又脆又大又甜,全院的街坊都吃个痛快,房东崔大妈靠卖大枣,换点零花钱,貼补生活。
3 h4 m% P4 e7 s7 v6 t: V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家家的生活都不富裕都很穷,一间房子不到十平米租金也就几毛钱,就是这几毛钱,有的时侯困难,拿不出钱来交房租就欠着,崔大妈也不计较。凡是住过这个院的街坊,都不会忘记崔大妈的恩情,要不是崔大妈的一颗善良的心,街坊早就冻死在街头变成鬼了!
5 p! i6 a. b) L$ ~( d; [. N" ? 一晃儿崔大妈过世近四十多年了,我们没有忘记她老人家,我们追思崔大妈,记得她的大恩大德,虽然她老人家长眠九泉,老街坊十分怀念她,都铭记她,感恩她,要是再有来世还和她老人家相居相聚。
6 v' Q% j0 l% ?# n$ C
崔家大院的住户都相处住的很长时间了,住在同院时间最长的有仨辈儿六十多年了,全院如同一家。
; b. V( s8 W8 o, l+ t$ N
记得住北屋的王大爷,他家有一付水桶,就常年放在院子里,家家都用它来挑水,如同用自家的一样方便,王大爷大大方方,总是客客气气的,从来也不计较。
2 v6 g1 E9 e$ A( R' C 住在西屋的三叔姓纪,五十多岁,一辈子没娶媳妇,是个单身汉,三叔是拉洋车的,特别爱干净,讲卫生,脾气特别的好,人也利落。他脚穿千层底的青布鞋白袜子,青饰布的裤子系着一副黑腿带,上身穿粗布中式白汗衫,肩上搭着一条白手巾,很具特色。他老人家一年四季,辛辛苦苦,风里来雨里去饱经风霜,每天早出晚归。每当夕阳西下来临的时候,院里的孩子们都在院门口等侯三叔收车回来,帮他推洋车上坡儿进大院,每次推完了车三叔都要给每个孩子们小费,高高兴兴买糖吃。三叔爱孩子,天天如此。后来政府把人力洋车取缔了,三叔也因此而失业了,好长时间生计无着落,实在没办法找了个看门的活儿。要是把洋车留到现在可是个值钱的宝贝了。
6 [/ r# Y1 `# a 南屋的张大妈会栽刷子,各式各样的,大刷子,小刷子。张大妈把一块竹板钻好一排排的小眼,把猪棕一柳一柳的用老弦勒在小眼中,栽完了以后用剪刀剪齐,一把漂亮的刷子在张大妈的巧手中就制造出来了。大妈有个儿子叫张长水,小名叫小拄子,我们都叫他拄哥。拄哥很聪明,会自己作胡琴,自拉自唱,后来拉着拉着越来越棒,还考入戏曲学院当琴师了,后来大有名气,真是天才。
+ r7 |* {9 h& H8 h9 t6 N4 H( V: f; C
出了崔家大院对面有一块庄稼地,夏天多种白薯,时间久了大家都管那儿叫白薯地,这块土地大概有五亩上下,地的耕耘者是宋大爷。
% z% z3 g+ T. [# e' b
宋大爷是铁路家属,儿子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志愿军。他家的院子在铁路南边,院子座北朝南,离铁路也就2米来远,三间北房,东西各两间厢房,火车一过房子都上下颤动。
5 s9 Z6 L- N0 [1 F
宋大爷天津人,很勤劳,为了耕种土地,他老人家在院外东边挖了一口水井,一个辘轳架在井台上。井东边有十来畦地,用来种疏菜,一派田园风光。其它的土地按时节种麦子;玉米;高粱;白薯和其他农作物。夏天我们经常在地里捉迷藏,蹦发童年乐趣的顽皮。城市田园风光的美景,世外桃源般的美丽。
' b; z( p( `# v P+ a; k 文化大革命风暴来临的时候,宋大爷年事以高和受文革的影响,土地也就荒芜了,从此以后就失去了往日的勃勃生机。
- N( t" X L* s# A5 n! z4 \( _( A
五十年代的时候,侯庄一带地域很宽松,到处能看到绿色的菜地,坟墓,还有放牧的羊群,京津铁路贯穿东西,扬旗一落,一会儿奔驰呼啸的蒸汽火车急速驶来,带着长鸣的嘶叫狂奔而去。
& \* S: {' S. M" E/ @; z, s! C 那时在桃扬路四里长的街道仅有一个国营的小商店,经营油盐酱醋,针头线脑。夏天,仅有一个老大爷推着一个小车,从东走到西卖冰棍:“小豆冰棍三分一根”“奶油冰棍五分一根”,吆喝声不断,买的人却不多。那时百姓生活水平低下,买东西用的人民币消费也就毛来钱,勉强维系生活,但是大家还是过的很开心,很耐心,很开朗,很任怨,很平静,很舒畅,没有不切实际的奢望,丢失了追求欲望,盘旋在过渡的贫困的旋涡中,将就忍耐的心理造就了朴实的中国人的性格。
/ t: D: y& S8 X# l p6 N7 r* T7 N 一晃儿五十多年过去了。
- X; @+ w( L7 L0 F 2008年,一条现代化的京津高速铁路从西到东建成通车,宋大爷的家和崔家大院《桃扬路16号》,毕家大院,运输宿舍大院,由于建设的需要都搬迁了,他们都住进了新居。
- A, g5 J: } h( o 近一里长的桃扬路两侧全部绿化,一颗颗的果树,一片片草地,在五颜六色鲜花的装扮下,环境格外的优美,老人儿童在一排排的崭新健身器材上锻炼,他们用强壮健康的身体享受美好的幸福生活,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5 |; v+ Q1 W1 e4 ], B" f, F5 c
仅以此文,纪念家乡的变迁,纪念老街坊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