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查看: 12097|回复: 0

曹雪芹是“年未五旬”,不是“年近五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15 09: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 e9 }9 _( @, _8 u7 p( ^3 _, t, G2 m2 ^2 e0 H9 ]# Y* H( b6 H6 X" k. ?) P* U0 v4 m3 B r% v$ s7 [! x6 ~4 ?+ g. e5 V0 U2 y+ |5 _. A7 V+ h3 t: g; p6 H/ W8 w; g. s# I/ _7 U$ ^) S% M' \& x) G$ Y; s9 h# i% b a( J2 @$ G/ T1 a5 g* a/ S7 F2 b( K& _# X+ S1 D" _2 O, F" N5 j+ E. @+ D0 y8 U, ^
是“年未五旬”,不是“年近五旬”
, Z$ B9 N7 S' y3 b2 A9 Z" E" v
/ s. O7 K) A4 Z6 ?9 I- k
【作者】蔡义江

) p+ g& S) }: r& q0 N6 F3 Y7 v

+ G5 P4 {8 U1 ?: q

  读《红楼梦学刊》1981年第2期所载章诚望同志《试谈曹雪芹的生年》一文,甚有兴趣。文中引录直接提到曹雪芹终年岁数的材料两条。其中敦诚《挽曹雪芹》诗句“四十年华付杳冥”,章文说,“当是文艺的真实,非科学的真实”,不能认为雪芹死时,“是真的整四十岁”,这一点与不少人看法一致,只是以四十多几岁为宜,众说不一。章文论断曹雪芹逝世时“虚岁为四十九”,并以为这一结论与张宜泉《伤芹溪居士》诗题下的原注“完全相合”。

& r/ X% C9 T; h4 N7 P

  如果真的能够“完全相合”,当然很好。但令人遗憾的是章文在引录这条原注时,恰恰弄错了一个十分关键的字,引文曰:“其人秉性放达好饮,又善诗画,年近五旬而卒。”可是,实际上“年近五旬”在张宜泉的《春柳堂诗稿》中是作“年未五旬”的。这是惟一的出处,此外,并没有别的版本可据。我乍见引文时,以为是章同志一时笔误;再看下去,才发现“年近五旬”的话,在全文**用了五次,而且还有“上推近五十年,我们可确知他应生于1720年的前几年”等语,可知是章同志在研究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已经把原注文字搞错了。

0 f v$ v$ Q1 s7 Z+ D

 “年近五旬”,当然只能是四十八九岁,是相当确定的提法;“年未五旬”,则要笼统含混得多,可以上下的幅度也较大,两者并不完全一样。张宜泉说“年未五旬”,也许是因为他对曹雪芹的年龄也并不知道得那么确切,只知他四十几岁就死了,还不到“人生百年”之半。有人从敦诚、张宜泉两人谁与曹雪芹关系更密切,去考虑他们所说的话谁更接近事实。我想,如果曹雪芹年纪与他们相仿,关系更密切的人是会了解得清楚些的。然而,张宜泉约比曹雪芹大十多岁,而曹雪芹又比敦诚大十多岁,他们的交谊,又主要在曹雪芹生活的后期。这样的差距,彼此年龄,在平时就都有可能知道得不太确切。能够确知死者年龄的一个机会是参加他的殡葬仪式。从敦诚挽诗中“四十萧然太瘦生,晓风昨曰拂铭旌”等语来看,他应该是参加了的;而张宜泉伤悼雪芹的诗写于其再访亡友居处之后,似乎并没有参加殡葬。正因为张宜泉原注含混,敦诚诗语又未必实指整数,所以研究者只好再结合其他可能来推定曹雪芹的年龄。或倾向于大,或倾向于小,或在“四十”与“五旬”之间取其平均数,而定为四十五岁左右。倘若张宜泉原注如章文所引,很确定地作“年近五旬”,那么,只要他不是信口胡说,曹雪芹的终年大致岁数已可肯定,即便还有分歧,抑或不至于如此之大。

1 O3 u7 |$ {- z

  当然,“年近五旬”在章文中只作为假定的依据。用以证明假定的理由和方法(如参用小说中人物的年龄和出生季节来佐证雪芹为曹之妻马氏的遗腹子等),究竟如何,这是又当别论的问题。不过,文章中作为立论最初依据的主要资料,在分析和引用时,实在是不应该疏忽如此的,为免读者又据以讹传,故赘述如上。

【原载】 《蔡义江解读红楼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1-24 07:33 , Processed in 0.147449 second(s), 16 queries .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