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04|回复: 9

求教虫大人以及各位行家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5-13 21: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想向虫大人以及各位行家,关于战国水晶环的信息。我也不知确切能问什么,因为对这东西了解的实在不多,也搞不清该从哪问。如果大家有了解的话,还是请解答:

4 K9 f4 D( b3 W) C# L0 x

1.水晶环的用法,是单独佩戴在手上,还是与其它玉器一起成组佩戴。

/ n6 h: S7 _. v" {1 V4 ]

2.这东西在战国的时候等级都多高?是稀世宝贝,还是在贵族中已经普及

/ [7 {1 U+ ^( V& @1 I8 z

3.当今世面上仿制的水晶环多否?与真物的大致区别在哪里?

! W% t( ?% s0 |8 {) S" X m

  水晶环大致形态如此:

# }. n H$ H2 d# q



 

" w- T, B# ~+ R9 ]

  末学拜谢各位了!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9-5-14 21: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水晶了解不是很多,隐约记得不是单独配在手上,有单独的水晶组配或和玛瑙龙想组合,混合玉器的情况少,北方坑口出的较多,集中于战国至汉,一般在贵族以上的墓室里都有发现,目前水晶也是重灾区,仿制很到位。但接触多后再看新的总会有不同,师友传的图较小,也无细部图片,但基本器行对,新老需要大图,粗看不老.

\6 |& U( `7 @

 

# Q' W# I$ [3 E6 Q: C: V

个人了解不多,只是浅见,说错勿怪还请高人补充斧正!

发表于 2009-5-15 07: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战国水晶杯


发表于 2009-5-15 11: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马未都的节目时见过这个杯子的照片,意识真超前,似乎和那个朝代的风格很不搭调,会被ufo学者们作为外星人来过地球的有力证据,啊哈哈
发表于 2009-5-19 15: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水晶组配有些地域性的特点,一般山东,山西出的多些,此类水晶组配和玉器结合的情况少见,与玛瑙觽、行(还有个王字旁)组合多见,楼主可参见“曲阜-鲁国故城墓”“山西赵卿墓”的相关出土资料。不过兄既然提到有和玉器混合使用的情况,很想一起学习一下图片资料。谢谢~~

3 g# P: j0 K, U; a8 Z k, _( v7 {7 d

 

8 G5 o/ R8 |) C0 ?2 f

上传一个图片与师友分享

 楼主| 发表于 2009-5-18 23: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瞌睡虫在2009-5-16 8:53:00的发言:
2 u; R1 c" R s

你问这个还真成难题.....

' w2 P2 d8 ?1 `7 Z' W' P* \: G

先说见闻:那个时代的水晶环挺多的,大小、工艺精美程度差别很大。而且具有一个特征就是磨出两道楞,不止是水晶环,同时代玛瑙和软玉件也有相同的工艺。所以根据出土数量和这个流行且简单的工艺可以初步推测,这些水晶环是当时常见且流行的配饰,不是礼器,不要见到上古文物就联想到礼。

! x: P* }: R2 j0 }" G9 u( J

但是如果详细考察水晶环的出土情况,你还是找发掘报告看看的好,不统计、梳理出土记录,一切只能推测;我没有现成相关的印象,只是恍惚记得安徽某地申字型楚墓--都说是楚幽王墓,扰土中出有一个水晶环。但是这不能就说明那是出于王墓,也可能是更早的战国墓遭破坏的结果。也不能说明水晶环流行到战国晚期。

2 b. M8 E) k' j5 U3 r9 ^

另两个问题就是起源时代和地域问题。时间不能臆测,不过起源时间一定至少到战国早期,因为工艺水平是需要时间完善的;而且数量很多,不可能是短时间流行的结果。至于流行的地域,没查看发掘报告,但是战国时代东西差别很大,边土与中原又不同;比照其它推测这些东西是除秦以外的中原国家之物似乎应没有疑问。

% i6 y# A) E( {0 Q! Q6 Y

关于作用。那不是直接佩带在手上的:大小差异很大,而且形制属于结绳佩带的物品。

9 q- O* l# T9 m5 K' S5 x- O

谢谢虫大人。初步查找了下相关资料。这玩意儿经常和其他玉器配套出土,在组佩里有,在缨络首饰里也有。而且在诸侯 大夫和士的墓里都有出土。似乎是不受限制的玉器的配件。

5 |. X' \- J+ R$ u1 s" M$ p' k6 W

至于虫大人说的两道棱,我不知道说的是在什么地方的棱,具体还请指教。

发表于 2009-5-16 08: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问这个还真成难题.....

) e# i/ I" O. l% r! W

先说见闻:那个时代的水晶环挺多的,大小、工艺精美程度差别很大。而且具有一个特征就是磨出两道楞,不止是水晶环,同时代玛瑙和软玉件也有相同的工艺。所以根据出土数量和这个流行且简单的工艺可以初步推测,这些水晶环是当时常见且流行的配饰,不是礼器,不要见到上古文物就联想到礼。

`# k, k M$ B

但是如果详细考察水晶环的出土情况,你还是找发掘报告看看的好,不统计、梳理出土记录,一切只能推测;我没有现成相关的印象,只是恍惚记得安徽某地申字型楚墓--都说是楚幽王墓,扰土中出有一个水晶环。但是这不能就说明那是出于王墓,也可能是更早的战国墓遭破坏的结果。也不能说明水晶环流行到战国晚期。

% x) U6 [6 `4 c2 ?1 F: Q

另两个问题就是起源时代和地域问题。时间不能臆测,不过起源时间一定至少到战国早期,因为工艺水平是需要时间完善的;而且数量很多,不可能是短时间流行的结果。至于流行的地域,没查看发掘报告,但是战国时代东西差别很大,边土与中原又不同;比照其它推测这些东西是除秦以外的中原国家之物似乎应没有疑问。

, b. Q, ~- m9 Z- u, N D! S

关于作用。那不是直接佩带在手上的:大小差异很大,而且形制属于结绳佩带的物品。

 楼主| 发表于 2009-5-23 11: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瞌睡虫在2009-5-23 11:50:00的发言:
$ F' |: r8 e+ Q/ L F( P' {

 

* Z. r9 V/ F3 W) f! u

楞,有的有,有的没有。

! s# ]- y. ^# _* d! j" t" ^/ E

战国水晶环数量很多的,不能认为都是大墓所出。因为工艺水平差别很大、形制差异也不小,大多数显然是日常佩带的装饰物。

X# X7 G6 t/ ^0 U

一定要有所区分:区分哪些是墓葬随葬饰物、哪些是日常佩带的.......这个区别是一定存在的

L2 @7 o$ \& A, U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留心各种水晶环的联系:它们从哪里来,到了哪里去,流行在世上之时有何作为.......

( b5 Z) \3 m; X) r- h$ z

慢慢研究.....

% N9 N- u5 {" z2 K! g/ O

论文有的写了。。。

发表于 2009-5-23 11: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Tyger在2009-5-18 23:28:00的发言:
* c. F. ?+ e! P6 x7 g- p

我不知道说的是在什么地方的棱。。。

5 G, {4 _; G4 o& e, m- C3 X8 D

 

6 W% {4 }7 A- ^

楞,有的有,有的没有。

- x1 g, W4 q/ e4 }8 Z- [- R% v) j- w

战国水晶环数量很多的,不能认为都是大墓所出。因为工艺水平差别很大、形制差异也不小,大多数显然是日常佩带的装饰物。

4 }! ]! i2 o _0 J

一定要有所区分:区分哪些是墓葬随葬饰物、哪些是日常佩带的.......这个区别是一定存在的

* Q) ^, g' u$ R7 N& f# [" |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留心各种水晶环的联系:它们从哪里来,到了哪里去,流行在世上之时有何作为.......

K# j2 }6 G3 P! b( [6 N; a

慢慢研究.....

 楼主| 发表于 2009-5-29 21: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韩雪晨在2009-5-19 15:21:00的发言:
7 { v$ u* |5 u0 c6 A

水晶组配有些地域性的特点,一般山东,山西出的多些,此类水晶组配和玉器结合的情况少见,与玛瑙觽、行(还有个王字旁)组合多见,楼主可参见“曲阜-鲁国故城墓”“山西赵卿墓”的相关出土资料。不过兄既然提到有和玉器混合使用的情况,很想一起学习一下图片资料。谢谢~~

$ P8 t' k$ h2 e0 T5 k5 Z5 s

 

e! s9 `8 ~% C! \

上传一个图片与师友分享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战国水晶玉髓组配.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q8 q/ o- ?3 m G2 @ r

谢谢了,兄台提供的图片应该是鲁国故城甲M10里出土的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5-4 21:06 , Processed in 1.162417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