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301|回复: 15

北京规划展览馆中未来的前门地区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6-3-1 23: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
2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3-1 23: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3-4

3
4
 楼主| 发表于 2006-3-1 23: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5-6

5
6
 楼主| 发表于 2006-3-1 23: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7-8

7
8
发表于 2006-3-2 00: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印心,辛苦了:)。设计总是美好的,它与现实又总会有差距。希望我们的政府不要纸上谈兵吧~~,期待一下。

BTW,我跟人观点:我比较反对将前门大街拓宽后建成步行街的。就在现在街道基础上直接改造调整临街铺面完全可以,而且更富有人情味。与不远那宽阔的王府井步行街呼应,一老一新两条特色街道,这样不是挺好的。对周边环境影响也少很多。大栅栏地区变为商业区与琉璃厂结合,鲜鱼口往东变为民俗住宅区;一东一西,一商一游。交通呢,直接就是用祈年大街和和平门大街分流。反正开车的总比走路的要方便,多开那么1公里根本不算什么的。

发表于 2006-3-3 20: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他们设计的

黄汇:让建筑留住记忆

http://www.chinajsb.cn2005-11-09 08:14:31 字号 【 】【关闭窗口

  某个冬天的傍晚,为北京前门商业街的改造规划奔波了整整一天的黄汇走进一家快餐店,想要一碗热腾腾的面来取暖。但是当服务员把点菜单递到桌子上的时候,她冻僵的双手已经无法完成在菜单上轻轻划一个“√”的简单动作,最后只能在示意下,让服务员帮助完成了点菜工作。

  这似乎是只有在电影里才会出现的画面,然而却是真实的。作为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北京金田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建筑师,黄汇就是这样一位肯为工作付出许多的设计师。

  有的人建设完一个新项目又走向另一个新项目,无法停止的建设是他的任务。而对于黄汇来说,保护才是她真正的使命。作为亲身聆听过梁思成先生教诲的最后一批弟子,老师注重中国建筑保护的责任与使命,同样已融会在她的行动中。从古建筑保护、旧城改造到危旧房改造等等涉及保护的主题,占据了她工作和生命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那部分。

  采访中,黄汇对自己经手设计的每一个项目如数家珍。兴致勃勃地谈完一个又开始讲述另一个:北京良乡北潞春绿色生态居住小区、景山四合院、前门商业街改造、正在运作中的大栅栏商业街规划,以及福州的三坊七巷改造。

  这些项目占据了黄汇的心,就像图纸和资料填满了她的办公室一样。

留住胡同

  小后仓胡同危旧房成片改造工程是北京市最早的危旧房改造试点之一,也是去年中法文化年中国在法国的展览项目。黄汇参与了这个项目的设计。据介绍,当时的回迁标准是平均每户56平方米,但是小后仓如果把可能建造的全部住宅都分给原住户,每户平均也仅有45平方米。

  “当时的情况是尽管每户少了十来平方米,也没有一家愿意离开老街坊,离开这里。”黄汇深知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已经离不开这个地方。

  在规划中,她精心设计了100个院子、50个平台,再用灰色外立面和高低错落的山墙轮廓及房屋曲线,把四合院里老北京人的生活气息融入进建筑中,并把当时的胡同及原有大树据理力争保留了下来。据说,当时为了留下这条充满小后仓居民记忆的胡同,黄汇征集了很多人的意见,大多数是不赞成保留。但是最后黄汇得到了一个人的支持,那是国际建协委员刘开济。他说,“全世界的建筑都在寻找一个留住记忆的办法,但是都没有找到,你找到了就不要放弃。”至今黄汇还记忆犹新。最终这条小后仓胡同被保留了下来,也得到了居民的喜爱。小区原有的三十多颗大树,黄汇在规划设计的时候也是绞尽脑汁的把它们留了下来。

  小后仓作为当时危改试点无疑是成功的,改造后原住居民全部搬回这里,在此安居乐业。据黄汇介绍,居民非常喜欢这里,亲自动手装饰小区,让十年后再回到这里的黄汇也颇感欣喜。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小后仓改造的经济账。据介绍,这里当时居住的是350户老北京居民,政府也只有200多万元的有限拨款,所以在做设计的时候,时刻要考虑算经济账。最后包括种树、修路在内,小后仓的改造仅仅花费了1140万元。而当时只有几十来人的菊儿胡同改造,尚未完成就已经投入1400多万元。

恢复会馆

  无论是前段时间的前门危改区域规划设计,还是现在正在运作中的大栅栏改造规划,黄汇和古建商业街的改造结下了不解之缘。

  对于古老建筑和现代商业的有机结合,黄汇主张不但要把有价值的建筑保留下来,而且要通过改造使其适应现代商业的需要。她在前门地区改造的规划方案中,保留了多处大大小小的会馆。虽然会馆林立是明清时代政治、经济、交通对前门地区社会需要的产物。但是她认为,这些会馆仍有保留下来的必要。

  在规划方案中,考虑到前门东街交通流量大,街道两侧不易频繁往来,以及新建商业街对前门大街及大栅栏商业分流的影响等因素,黄汇提出了建设会馆一条街的想法。她认为,建设会馆一条街可以与前门大街相辅相成、相互支撑。如果沿前门东路恢复建设30余个会馆,会吸引旅游团体成为固定客户。在将来实际经营过程中,还可以视需要延续购进后身的新建四合院,扩大规模。另外,由于旅游团体出行需要乘坐大型旅游车,顺畅的道路及停车条件都需要考虑在内,所以在恢复会馆和建设新会馆的时候都需要和路网规划协调一并考虑。

  但是遗憾的是黄汇的设计方案并没有被采用,使前门失去了重现各地民族特色会馆一条街的机会。黄汇表示,今后在大栅栏地区的改造中仍然会对会馆有所考虑。不同的是,前门地区会馆建设是一条街的概念,而在大栅栏地区则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成片的开发。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我们下的功夫不应该只在建筑外表上。”黄汇说。

  按照这个原则,她每次做设计的时候,都会深入了解该地区的民风民俗、历史文脉,直到把这个地区的前世今生了解的十分透彻,才会动手做规划。前门地区是这样,大栅栏改造也是这样,以后的项目还会如此。黄汇做的是设计,但是除了设计之外,似乎还有很多很多……中国楼市记者 何云云 报道

发表于 2006-3-5 09: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我们下的功夫不应该只在建筑外表上。”

一针见血。没错,建筑外表只是外在的表象,真正的京城文化是流淌在一条条大街一条条胡同里的京华神韵,是咱老街坊一言一行,一颦一笑的那份精气神。你把一个人的灵魂都抽走了,剩下一副行尸走肉给人家瞧,捣饬得再漂亮,也是给死*人化妆。

数字模拟的前门新街景确实华丽,古色古香的,且不论这“早知现在,何必当初”(假如真是想营造一份京城文化的话)的行为,光是这些新碴的“古色古香”就显得那么不伦不类。您把正经八摆的北京人都轰跑了,回过头来整出这么些东西来,还腆着脸告诉人家说“瞧,这就是老北京,这就是京城文化”。愚以为,这不光是对咱北京人的侮辱,更是对外地/外国游客的强jian。

更可恨的是那什么“民俗胡同游”,就好比保护野生动物,你给人家都赶尽杀绝了,最后剩个一个半个儿的,圈的笼子里,告诉人家这是“甲级濒危动物”,什么玩艺。

- i7 J' J3 X6 \+ N5 m# x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5 9:29:31编辑过]
发表于 2006-3-5 09: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看法,言辞略有激烈,欢迎拍砖

T+ z7 f8 m+ G& h2 Q9 D/ v* W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5 9:29:04编辑过]
发表于 2006-3-5 21: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rubu兄弟说的好.
发表于 2006-3-6 15: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反对者的恶作剧


三月三日摄于前门大街。
发表于 2006-3-6 20: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经典了!建议今后某次摄影展可以考虑.
发表于 2006-3-6 21: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花石在2006-3-6 15:58:08的发言:

三月三日摄于前
可悲啊 只能用这种方式来表达了。。。
发表于 2006-4-4 12: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初看规划倒是满欣慰,但是规划之前的拆迁就已经使得整体原貌逊色不少,建设时再遇到更改规划、洽商变更等因素时候就又会大打折扣,如此一来能所剩下多少原汁原味的风貌。

更何况老街坊们都走了,人脉人气京腔京韵都没有了;进来些假洋鬼子之类,以后再来肯定变了味儿了。

[em03]
发表于 2006-4-8 23: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该成为下一个西单了  各路口音汇聚一堂   政府打造了一个活生生的陈列馆   精神都没了
发表于 2012-2-12 21: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生叹息
发表于 2012-2-17 21: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新修的前门大街和效果图可是不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6-6 09:57 , Processed in 1.152661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