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妃”的传说 6 w" {( Y/ J; P2 ~: H. E
—— 大小和卓木政权灭亡后被迁居北京的维吾尔人的历史记忆
' k" e6 c; I" j! X l3 _8 X . e1 F$ e9 M! @" \
艾哈迈特·霍加 & s! `7 R: w" n# F
" C, ?, U9 g3 v本文系原创,未经作者同意,请勿随意转载、改编或翻译。 5 q/ h6 v' w: m5 a3 Y7 y q
本文汉文版已刊登在2009年号《清史论丛》上。
* K. Q) d% P% @7 c2 N) j作者保留追究侵犯其著作权行为的法律权利。
6 Q+ R* b! d1 W/ o% z2 M
戳穿一切谎言,告诉你一个历史上真实的“香妃”(八)
* T3 Z+ V) v& g s , r7 y0 m3 v" e/ z, o
四、结语 x( I4 E) u( G; l3 b3 H
综上所述,做一下几点小结: ) u, P3 u. a$ ^& B+ \4 E$ z
一、曾经在国内学术界被视为定论的容妃即 “香妃” 的观点,其论证过程及论据均有较大的漏洞,凭借以往学者给出的论据并不能顺理成章的得出容妃即 “香妃” 的结论。且依据其考证出的容妃生平也有不少的疑点不能得到档案材料的支持。因此,容妃即 “香妃” 还仅是个尚未得到证明的推测。 + X, t" V4 @0 M0 e
二、笔者依据所新发现的一系列满文档案考证出了容妃的真实身世:容妃名叫 Fatim? ,是 图尔都和卓 ( Turdu Khojam )的胞姐,也是小和卓木霍集占( Khoja Jahan Khojam )的妻子。她是在小和卓木出逃后被满洲人抓获、作为战俘解往北京的,而并非是什么人献给乾隆皇帝的。她于乾隆二十五年正月二十九日与被俘的其他大小和卓木的家人一起抵京,而并非与图尔都和卓等一同进京。
$ @! t: c8 q1 R' [三、依据笔者的考证结果,容妃与传说中的 “香妃” 有了更多的相似之处,这充分证明了传说中所传达出的信息的可信性。同时,又因为 容妃尚不具备传说中所描述的 “誓死不从清帝”、“进宫后不久被太后赐死”的经历, 所以 我们现在还缺乏充分和有说服力的材料来证明任何一种对传说中的 “香妃” 与容妃之间关系的推测。 对此 ,还有待日后的进一步研究。 * j& X' h* q$ j( Q6 U! x
四、对于笔者所考证出的历史事实而言, “香妃” 传说则可被视为是一种“历史述事”。它最初源自于 大小和卓木政权灭亡后被迁居北京的维吾尔人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集体记忆。 而在后来的岁月中,包括 大小和卓木政权灭亡后被迁居北京的维吾尔人、塔里木地区的维吾尔人和北京的旗、汉居民在内的不同 社会群体将所获得的凝聚在 “香妃” 传说中的历史记忆依照各自不同的心理倾向加以选择、重组或再次创造,建构出了其自身的记忆版本, [ ① ] 并使之成为了与相关社会群体对应的集体记忆,使该群体籍此或得以整合、凝聚与延续,或按心灵的社会历史结构建构过去以合理化当前的事实,或加以利用以谋求现实利益。
6 n- q6 G9 a4 w# m" M; p于是,一些既包含了许多的“过去事实”、也可能有“对过去的虚构”的 “香妃” 传说便以不同的结构和内涵,与其它形式的社会记忆(史书、遗迹)一并构成了不同社会群体对于大小和卓木政权灭亡后部分维吾尔人被迁居北京一事的历史记忆。而就在 “香妃” 的传说沉寂多年后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引各位学者的考证结果为基础,又产生出了一些新的 “香妃” 传说。在这些版本中, “香妃” 又成了“清代的中国各民族间团结、友好,共同维护祖国统一” [ ② ] 的一个象征。或许这也可以当是对以上观点的一个注脚吧。 : Y- o$ I( p! v6 s2 d* [. X- Q, V
: H/ T1 Q8 ?; {4 @% M- |5 S: y0 \
# {9 W7 o! ]. J
# W- L0 ?' @/ T* Y% G1 }
7 e! `& Q! |* W6 X2 ^
* Z# Y) ?3 z; j3 S% \0 p8 X
, x l4 A" J: T* H[ ① ] Vygotsky, L. S.: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转引自[台]王明珂:《过去的结构——关于族群本质与认同变迁的探讨》。
, M5 H* N9 p7 o# H* F6 E
$ i" N) z( E( d- U[ ② ] 刘潞:《香妃的故事》,《皇宫里的故事》,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