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982|回复: 15

戳穿一切谎言,告诉你一个历史上真实的“香妃”(八)[含1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9-4-29 14: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香妃”的传说

* O+ T$ {& v8 S% M! y2 m2 n. l

—— 大小和卓木政权灭亡后被迁居北京的维吾尔人的历史记忆

' k, W$ S" Q) O( j7 c; T

 

, t6 F/ w5 R# e3 a

艾哈迈特·霍加

% l0 j }2 {# n8 }* e0 F9 a

 

- E- i9 Y: a9 l5 q

本文系原创,未经作者同意,请勿随意转载、改编或翻译。

* g* p2 L4 t8 X2 z3 V

本文汉文版已刊登在2009年号《清史论丛》上。

3 ?% t) T# E7 I' U" l8 ?

作者保留追究侵犯其著作权行为的法律权利。

* n; o) E" B$ R9 d$ F/ w

戳穿一切谎言,告诉你一个历史上真实的“香妃”(八)

戳穿一切谎言,告诉你一个历史上真实的“香妃”(八)

0 D: G/ K7 C5 X' U9 n$ Y" N [& [+ W

 

! T" \/ A M4 x' C

四、结语

+ n4 _9 X+ l1 i" `* H4 o8 D4 @7 z, S

综上所述,做一下几点小结:

7 M) q4 M, m N# u; `0 E$ V

    一、曾经在国内学术界被视为定论的容妃即 “香妃” 的观点,其论证过程及论据均有较大的漏洞,凭借以往学者给出的论据并不能顺理成章的得出容妃即 “香妃” 的结论。且依据其考证出的容妃生平也有不少的疑点不能得到档案材料的支持。因此,容妃即 “香妃” 还仅是个尚未得到证明的推测。

- K5 j7 ]. U( [# Y d6 m! [! @

二、笔者依据所新发现的一系列满文档案考证出了容妃的真实身世:容妃名叫 Fatim? ,是 图尔都和卓 ( Turdu Khojam )的胞姐,也是小和卓木霍集占( Khoja Jahan Khojam )的妻子。她是在小和卓木出逃后被满洲人抓获、作为战俘解往北京的,而并非是什么人献给乾隆皇帝的。她于乾隆二十五年正月二十九日与被俘的其他大小和卓木的家人一起抵京,而并非与图尔都和卓等一同进京。

, x7 v" Q4 s5 ]

三、依据笔者的考证结果,容妃与传说中的 “香妃” 有了更多的相似之处,这充分证明了传说中所传达出的信息的可信性。同时,又因为 容妃尚不具备传说中所描述的 “誓死不从清帝”、“进宫后不久被太后赐死”的经历, 所以 我们现在还缺乏充分和有说服力的材料来证明任何一种对传说中的 “香妃” 与容妃之间关系的推测。 对此 ,还有待日后的进一步研究。

/ M6 A I. B4 Q4 T. h- P4 T O

四、对于笔者所考证出的历史事实而言, “香妃” 传说则可被视为是一种“历史述事”。它最初源自于 大小和卓木政权灭亡后被迁居北京的维吾尔人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集体记忆。 而在后来的岁月中,包括 大小和卓木政权灭亡后被迁居北京的维吾尔人、塔里木地区的维吾尔人和北京的旗、汉居民在内的不同 社会群体将所获得的凝聚在 “香妃” 传说中的历史记忆依照各自不同的心理倾向加以选择、重组或再次创造,建构出了其自身的记忆版本, [ ① ] 并使之成为了与相关社会群体对应的集体记忆,使该群体籍此或得以整合、凝聚与延续,或按心灵的社会历史结构建构过去以合理化当前的事实,或加以利用以谋求现实利益。

& z+ A; M8 N$ @8 P8 P( p

于是,一些既包含了许多的“过去事实”、也可能有“对过去的虚构”的 “香妃” 传说便以不同的结构和内涵,与其它形式的社会记忆(史书、遗迹)一并构成了不同社会群体对于大小和卓木政权灭亡后部分维吾尔人被迁居北京一事的历史记忆。而就在 “香妃” 的传说沉寂多年后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引各位学者的考证结果为基础,又产生出了一些新的 “香妃” 传说。在这些版本中, “香妃” 又成了“清代的中国各民族间团结、友好,共同维护祖国统一” [ ② ] 的一个象征。或许这也可以当是对以上观点的一个注脚吧。

' i- x2 K2 B1 C; B/ n# o) u, [ W% b6 q
 
& Y) H( u4 }( X* i+ a* `3 `' n
 
1 o8 s. s' _$ J9 c5 V
 
# c$ K% G& H& F! }6 x4 g; p& i5 _
 
1 C; T! J. e8 `8 x& c9 i( `9 g `: P

`& O; x) n: {. { G. {) N+ U
5 R# F; Z- \; a$ Z) F

[ ① ] Vygotsky, L. S.: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转引自[台]王明珂:《过去的结构——关于族群本质与认同变迁的探讨》。

0 R7 @) {3 y H6 L4 `9 a6 R
2 t0 i2 o( b: s+ C$ a7 }' Z

[ ② ] 刘潞:《香妃的故事》,《皇宫里的故事》,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2 。

北京老把势!鹰

北京老把势!鹰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9-4-29 16: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就是太专业了,能否缩编一点啊。。。哈。到最后,还是说不准这事?但这个人确实葬在了清朝皇陵啊。
 楼主| 发表于 2009-4-29 16: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任何资料说她葬在那里了,连个尸首都没有,就一个棺材。那个头骨就是一扯淡,考古现场早已被扰乱,没有任何依据了,除非DNA,和卓家的后裔那么多,又不是找不着人~

! W9 @* ~6 e) D0 _

 

发表于 2009-4-29 18: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八篇文章细细拜读,最后一篇,继续加精.
 楼主| 发表于 2009-4-29 18: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析津志)八篇文章细细拜读,最后一篇,继续加精...

谢谢,不过这篇似乎没加上……
发表于 2009-4-29 22: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八篇通读,茅塞顿开,难得作者引用如此之多的资料;观点颇新。

3 b: o( ^# T! ?8 L$ @; a

 

9 h& Y1 O) e: f

了解了作者最终的观点,

, i4 f) A8 _, C1 U, D

 

/ e8 t" P3 d" w( j. u

容妃并非民间流传的香妃,香妃为一种反抗压迫的精神理想化身,但部分经历取材于容妃。

" n: \9 J* Y2 z* g5 O

 

/ I5 x- m' f6 x4 h- W9 ^0 [, z, P

虽然直接证据略少,但从逻辑上看非常贴切。

7 [+ M( n# G- x; e: Q* y2 S. k* |

 

4 A1 N2 q4 W5 a2 A, w. \

 

- K9 h( U2 z! ?$ v4 V- t2 u

基于此观点对于宝月楼、回回营、清真寺的“望儿楼”、方外观

8 P( H9 w. U$ R8 o7 A O9 o3 r

 

- J l. H+ l$ [5 J- H

的建造则都是对容妃的“恩宠”了。

7 W d9 l; D4 e) A" J

 

" s" d* s( |* }( Y" Y0 k

 

发表于 2009-4-29 22: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楼主才15个帖就8个加精!厉害!期待更多好东西再学习欣赏!
 楼主| 发表于 2009-4-30 12: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杨增新文集里提到的内容中所说的“杨家”应该是另有目的的人,他们手中的家谱错误百出。这种冒充圣裔的事从清亡后几百户迁京维吾尔人后裔举家回迁开始后直到这几年一直都断断续续的有。

% \$ Y0 `5 C; V1 _. k

 

* a P4 ~- y8 t( h5 R. P

那些所谓学者得出的只有几家有后的说法仅来自于清代官修史书中有关袭爵的记载。在一个具体人名和亲属关系都搞不清楚的清代官修史书中,如何能做此判断。我文中也写了,这个容妃,在我之前哪一个不是红口白牙的说不是被俘的小和卓的妻子?其实,那个当佐领的白和卓就是和满清打了一仗,并被处死的“罪人”之子,他被捕在先,解京在后。那么多人都是被俘的,有谁在之前提过?这些内容都躺在故宫的档案里,怎么不见人说,只说是投靠满清立功的。这个原因得琢磨琢磨~

6 C W7 b3 {/ Z/ a

 

+ w! y8 s/ l+ Z" m; G, y

这些人大部分都在今天的维吾尔人中,极少的在北京等地,在北京等地的变成回族的一半,保持的和与汉族通婚而消失的是剩下的一半。和卓家的人原本在祖坟边上有一部分,还有被请到各地去的,从1949年起直到80年代初期,被杀害和压迫的数量比较大,今天剩下的一些人也基本没有可以证明自家身份的谱系了。

h2 x4 W3 ` v" m

 

! k/ U, j% L; G4 t' P

其实如果仔细看的话,对此我的文章中也涉及了一些。不过具体的,和本论坛无关,还是不要招人拍砖的好。呵呵~

发表于 2009-4-30 14: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事情总是分两方面评价的,乾隆平回部对当地造成极大破坏,也在善后时采取了相对很切实的怀柔政策;迁京维吾尔人中既有功臣得优待者,也有被俘解京甚至为奴者;既有对香妃节烈事迹的口耳相传,也有现实中容妃及家属受宠遇的记忆;既有圈住于和卓麻扎的限制,也有敕建清真大寺的优遇;道光年间伯克们轮班进京,还会去大和卓的儿子阿布杜哈里家中探望并接济银两,但当时回疆已是黑山派在政治上占据相对优势。所以这段历史很值得品味,既说明了历史的复杂,也说明了政策的难以拿捏,还有就是不能轻易下结论,更不宜使用倾向性太强的词汇,包括对大小和卓和乾隆等人,都不是那么脸谱化的人物。

 楼主| 发表于 2009-4-30 15: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黑龙在2009-4-30 15:05:00的发言:
G, g1 l& R8 K' `0 c7 s' n

 

! E& R3 W1 a' f1 Q% a2 W

支持,更具细节还原历史的真实,是我一贯追寻的目标;不加个人感情色彩的评述才最客观。

2 B, N B6 i8 q& ^1 r s

 

1 D; j2 v+ S+ W, a' O; X8 x2 E6 g

许多历史的真像被掩盖在歌功颂德的史书中,还有很多地方需要人们去探索;

% T, |7 Z3 c' U1 d$ ?; C) h0 I

 

1 N, n. @/ R7 R7 v

要有多种不同视角的资料相互对证,才可能会更真实。

8 j' Y) N; U7 l7 i% [/ I

 

! }' g3 i7 c" J) Z1 H; X

历来政治事件都是错综复杂的,难言对错,古人早有定论“成王败寇”是不变的真理。

% B( \) A1 p) E& E* F$ N

 

b! \' J; r7 P. ^+ @! R

探寻不是为了改变历史和已经定论的评价,是为了让更多的朋友知道历史的复杂和由来。

( o# s7 y9 b, g O

 

% L7 ~0 n* |# t5 O

 

3 s) A. B3 g; n

 

) B8 [$ n; [) T, V1 l" G( \

支持中!

 楼主| 发表于 2009-4-30 15: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问题是要历史的看,而评价标准之一是对现代的影响。

8 m. q' H! O8 Z9 [

 

发表于 2009-4-30 15: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aidushu在2009-4-30 14:22:00的发言:
( L E/ f' ]$ E E6 D4 A# I8 J

其实事情总是分两方面评价的,乾隆平回部对当地造成极大破坏,也在善后时采取了相对很切实的怀柔政策;迁京维吾尔人中既有功臣得优待者,也有被俘解京甚至为奴者;既有对香妃节烈事迹的口耳相传,也有现实中容妃及家属受宠遇的记忆;既有圈住于和卓麻扎的限制,也有敕建清真大寺的优遇;道光年间伯克们轮班进京,还会去大和卓的儿子阿布杜哈里家中探望并接济银两,但当时回疆已是黑山派在政治上占据相对优势。所以这段历史很值得品味,既说明了历史的复杂,也说明了政策的难以拿捏,还有就是不能轻易下结论,更不宜使用倾向性太强的词汇,包括对大小和卓和乾隆等人,都不是那么脸谱化的人物。

, u- H* p. d8 ]0 Z6 i0 P( l

 

. H2 U& D; S3 D' _. P4 U/ W+ T

支持,更具细节还原历史的真实,是我一贯追寻的目标;不加个人感情色彩的评述才最客观。

* M; ?' c' w1 K& @

 

9 c0 z+ X, l5 N0 U& a( K1 Z/ q4 {/ s

许多历史的真像被掩盖在歌功颂德的史书中,还有很多地方需要人们去探索;

! A) p, t0 k5 b9 ^$ \" n

 

' t, _& a" d3 O* m

要有多种不同视角的资料相互对证,才可能会更真实。

9 W/ A( P* K0 ?, X% o* l8 z% B

 

3 H y" v; g3 @- n; x# I: ?6 e' n. w

历来政治事件都是错综复杂的,难言对错,古人早有定论“成王败寇”是不变的真理。

" y; s# L2 t }6 r& N' N" F0 J

 

4 s4 [9 a. r# m8 X2 ?3 n0 N

探寻不是为了改变历史和已经定论的评价,是为了让更多的朋友知道历史的复杂和由来。

4 R9 t( S" u5 n' i

 

' a4 G1 t+ Z0 N

 

; Z0 ?; |' f8 w2 F8 L9 f

 

发表于 2009-4-30 10: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霍集占在2009-4-29 16:50:00的发言:
# A( E2 i5 ~8 I! }

没有任何资料说她葬在那里了,连个尸首都没有,就一个棺材。那个头骨就是一扯淡,考古现场早已被扰乱,没有任何依据了,除非DNA,和卓家的后裔那么多,又不是找不着人~

( M: j5 B! f" Q+ j8 s. f

 

9 Q7 Q$ s; l8 ^1 U+ p8 @' l

不知霍集占网友是否了解“圣后杨家”,这是和卓后人的一支,据载到了嘉庆年间,额色尹等五户和卓仅有两家有后人,根据世系图,玛木特和卓家还有后人,具体能讲讲吗?谢谢。

发表于 2009-8-14 21: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霍集占在2009-8-14 20:53:00的发言:
 油油没找着这个吧?
* ?7 t3 j9 j2 h0 x; d- ^6 C

啊!!!!真的啊!!!!哈哈

 楼主| 发表于 2009-8-14 20: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油油没找着这个吧?
发表于 2010-8-26 18: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霍集占)戳穿一切谎言,告诉你一个历史上真实...

精彩细腻的文章!诸多的人参与讨论,是大好事。学习分享了,谢谢你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0-6 19:52 , Processed in 1.160511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