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177|回复: 3

[转帖]改革开放三十年系列报道之一:一个北京青年的30年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8-12-15 10: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K' {# m( x, x* {4 p" h1 ~0 n$ x3 | i9 M! v# N7 N2 x) s1 d% G/ [: R0 d& r/ f$ D5 ]! g4 \& \; }) k5 S6 G1 y( V4 i8 R! v' P8 E, j6 V. I; `0 k% _* m L) I0 p# W5 G& Z, G/ W% x1 m% m3 W, r% u7 O! ?3 `# K( S8 i' e) R! L' _- E# g8 S
改革开放三十年系列报道之一:一个北京青年的30年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8-12-14  发表评论>>
* y, M+ r# p7 W1 r

如今的北京,每年有几百万人怀揣着梦想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打拼。他们中有的人来了又走,有的扎根在这里。很多人说喜欢北京的文化,但没有几个人能接受北京的大杂院。只要有条件,大家都会找一间楼房来住,哪怕只是一个群租的床位或者潮湿的地下室,也不会选择大杂院。但是老刘不在乎这些,他从小在胡同里长大,知道如何伺候蜂窝煤炉子,也不在乎陌生人在公厕面对面蹲着。

* R. N* B! \1 p

老刘其实不老

# v- b& o8 R& o

老刘是整个院子里最年轻的受访者,却是最喜欢说自己老的,用他的话说就是,生在这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年代,大几岁的经历过磨难,早就结婚生子过起了小日子,小几岁的蜜罐子里泡大,鲜衣怒马席卷而来,自己除了倚老卖老之外实在找不出更好的遮羞布。对于采访,老刘显得有些淡漠,但是聊起来之后,还是表现出了相当的逻辑感,“毕竟受过高等教育嘛,咱也是按照国家栋梁的标准培养的。”

: B: g7 a3 u# ^" L

老刘后来没有成为一般意义上的国家栋梁,经历了数次考研的失败后,他成了一个“互联网民工”。“小的时候,老师跟我们说,以后21世纪了,什么活都有机器人替咱们干,大家就躺在床上享福吧!前几年我还纳闷儿,哪有机器人啊?现在我明白了,我们自己都变成了机器人,每天坐在那一动不动,按照固定的程序工作……”

) ]# M' w, ~) h7 v$ _+ T+ W. y" ?

牢骚归牢骚,老刘自己也承认,他的这份工作比起大多数同龄人来说好了很多,当然也更辛苦,每天上班十三四个小时,加班无数,因为这个,老刘错过了不少姻缘,也不得不在公司附近租房,成了这里唯一的本地房客。

& l! C R: `6 R# x6 c$ M$ e

老刘的家原本在城南崇文区的一条胡同里。过去的北京,东富西贵南贫北贱,崇文宣武一代聚居着大量的城市手工业者,人力车夫,小摊贩等等。花市,磁器口这种地名就很能说明问题。按照老人的说法,这条胡同曾经是京杭大运河进京的一条水道,当然后来这里像老舍笔下的龙须沟一样被填埋了,也不再有所谓出胡同往东一里地都是乱坟岗的情景。再后来,这里随着旧城改造运动被轰鸣的推土机夷为平地。

' C0 ?' ?/ o) A, v/ ^

2002年中国的城市圈地运动达到了一个高潮,整个北京随着申奥成功变成了一个大工地,老城区的平房被高效率地拆除。虽然城里的树被砍掉了大半,但是“XX花园”却取代了胡同成为地图上最常见的字眼。北京的房价在这个时候已经开始大幅上涨,但是开发商们给拆迁户们的补偿款却越来越少,当然少不了“血谏”的,但也不能指望每条胡同都有这样的“烈士”。那些号召大家坚守阵地,跟开发商死磕到底的人,往往就是拿了黑钱第一个秘密搬走的。松散的邻里关系在金钱和权力的威逼利诱面前是如此的无力。

$ i2 r6 e( N9 M+ e4 O

老刘家和很多邻居一起被迫去了更偏远的大兴丰台等地买房。“老北京都被挤出北京了!很多人抱怨说在城里听不到北京口音了,是啊,欢迎你们到卢沟桥或者燕郊去听……”老刘说到这个话题的时候有些激动,但更多是无奈,市场经济来得太突然,北京人这个自诩天子脚下,缺乏竞争意识的群体几乎没有作任何抵抗就败下阵来。“我会回来的……”老刘最后甩出一句《终结者》里的台词来。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5 10: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改革开放三十年系列报道之一:一个北京青年的30年

  + B0 D( S3 M" N- N! E) d
/ \+ e2 c, f" J# }5 J. J 3 x' x; y2 L n( l; D- `/ ~1 w. M& m( {& _! L, c, u3 Y* t- {" a* ^$ C6 M/ ~6 n, q) C1 J2 d! }6 w \- R$ ^+ ~6 F( Y6 K a8 D. j" R ^- n1 h- N" s% w' ~' g2 \" }6 h' N8 o) P7 ]+ X8 G, T6 f' u# D- F1 o. O# b8 x# k9 u( C% e+ T# J. A4 Z1 V7 s
4 `. s5 f1 n/ U! X, I; B

改革开放三十年系列报道之一:一个北京青年的30年

2 v) M; Z. [9 `: a

 

) v& D: h* q& O9 Q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8-12-14  发表评论>>

I+ z8 c) E" Y0 B6 {" }

如今的北京,每年有几百万人怀揣着梦想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打拼。他们中有的人来了又走,有的扎根在这里。很多人说喜欢北京的文化,但没有几个人能接受北京的大杂院。只要有条件,大家都会找一间楼房来住,哪怕只是一个群租的床位或者潮湿的地下室,也不会选择大杂院。但是老刘不在乎这些,他从小在胡同里长大,知道如何伺候蜂窝煤炉子,也不在乎陌生人在公厕面对面蹲着。

8 ~ W) O7 d* G2 {5 {

老刘其实不老

! t2 q( }7 G& o: t

老刘是整个院子里最年轻的受访者,却是最喜欢说自己老的,用他的话说就是,生在这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年代,大几岁的经历过磨难,早就结婚生子过起了小日子,小几岁的蜜罐子里泡大,鲜衣怒马席卷而来,自己除了倚老卖老之外实在找不出更好的遮羞布。对于采访,老刘显得有些淡漠,但是聊起来之后,还是表现出了相当的逻辑感,“毕竟受过高等教育嘛,咱也是按照国家栋梁的标准培养的。”

( y+ e# b7 S6 r% S2 l

老刘后来没有成为一般意义上的国家栋梁,经历了数次考研的失败后,他成了一个“互联网民工”。“小的时候,老师跟我们说,以后21世纪了,什么活都有机器人替咱们干,大家就躺在床上享福吧!前几年我还纳闷儿,哪有机器人啊?现在我明白了,我们自己都变成了机器人,每天坐在那一动不动,按照固定的程序工作……”

( q* u3 K3 z7 e+ O( v

牢骚归牢骚,老刘自己也承认,他的这份工作比起大多数同龄人来说好了很多,当然也更辛苦,每天上班十三四个小时,加班无数,因为这个,老刘错过了不少姻缘,也不得不在公司附近租房,成了这里唯一的本地房客。

4 E* I, L p( b0 i8 _7 g

老刘的家原本在城南崇文区的一条胡同里。过去的北京,东富西贵南贫北贱,崇文宣武一代聚居着大量的城市手工业者,人力车夫,小摊贩等等。花市,磁器口这种地名就很能说明问题。按照老人的说法,这条胡同曾经是京杭大运河进京的一条水道,当然后来这里像老舍笔下的龙须沟一样被填埋了,也不再有所谓出胡同往东一里地都是乱坟岗的情景。再后来,这里随着旧城改造运动被轰鸣的推土机夷为平地。

s# T6 D/ k4 m

2002年中国的城市圈地运动达到了一个高潮,整个北京随着申奥成功变成了一个大工地,老城区的平房被高效率地拆除。虽然城里的树被砍掉了大半,但是“XX花园”却取代了胡同成为地图上最常见的字眼。北京的房价在这个时候已经开始大幅上涨,但是开发商们给拆迁户们的补偿款却越来越少,当然少不了“血谏”的,但也不能指望每条胡同都有这样的“烈士”。那些号召大家坚守阵地,跟开发商死磕到底的人,往往就是拿了黑钱第一个秘密搬走的。松散的邻里关系在金钱和权力的威逼利诱面前是如此的无力。

w0 S/ N& p# K

老刘家和很多邻居一起被迫去了更偏远的大兴丰台等地买房。“老北京都被挤出北京了!很多人抱怨说在城里听不到北京口音了,是啊,欢迎你们到卢沟桥或者燕郊去听……”老刘说到这个话题的时候有些激动,但更多是无奈,市场经济来得太突然,北京人这个自诩天子脚下,缺乏竞争意识的群体几乎没有作任何抵抗就败下阵来。“我会回来的……”老刘最后甩出一句《终结者》里的台词来。

发表于 2008-12-15 12: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一片纪念改革开放的好文章。
发表于 2008-12-15 21: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记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0-16 04:26 , Processed in 1.122154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