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8 S2 f1 W( n) N* `. Y4 g
) h: W; B4 p+ l8 Q) e- v0 s
$ N/ b) y8 h, }; R% y
4 M) ]1 T0 F; z泰 陵 2 P d }& c6 G6 f' h
为清世宗雍正帝的陵墓,是清西陵的主陵,仿照清东陵的孝陵而建。
* Z* M$ V9 y0 k7 g$ j雍正帝心高志大,不甘居于父祖之下,故在易县永宁山太平峪另辟陵区,其规模超过了孝陵。
| + q: Q+ {) X- g7 @
避“运”游(75)——永宁山下(二)
0 F- `) A" p# m- v* y5 c2 {8 v: z 我由五孔桥南面的票务处南行,来到112国道边。
( G( e) G4 R. }现在的时间是2008-10-02. 09:30. # \9 L, G: G5 W. C* v+ E! f4 L p/ ~
薄雾已全部散去,艳阳高照!
' h' Z8 u% J5 n' I' l' V; p 我本想去寻访那座神道最南端的大雁桥村东的神石山上的火焰牌楼。 4 S; B( c& p7 d) U/ `
避“运”游(75)——永宁山下(二)
) c t9 u6 o/ }: ?) a
最南端的火焰牌楼,位于泰陵南23华里(应有误,10华里左右吧?)的大雁桥村东的神石山上。
( c2 M& M& J# m; J9 ?4 X火焰牌楼通高6.60米,面阔三间18.66米,台明长26.35米,宽7.74米。 1 y/ P3 C6 y% L
四根石柱顶上有石雕蹲龙(通高1.10米、宽0.82米),柱身饰有云板。 - Y; V y9 m) q
两柱间用大小石额枋连接。 ; n. ]1 t1 e8 M, @" _" n
三间的大石额上铆接石雕须弥座火焰头(通高2.29米、基座高0.71米、宽1.19米、火焰高1.58米、宽1.175米)。
! n$ W3 g2 U& [4 w! {' }坊心东西两面有浮雕荷叶莲花等纹样。
: w& V& O) l$ F$ o/ j5 A 有许多人把泰陵的这座火焰牌楼与涞水怡贤亲王胤祥陵火焰牌楼混为同一座,谬误。
' |" ?9 Q5 W3 S, }0 r
避“运”游(75)——永宁山下(二)
& s9 I1 s( l" ~3 z- k6 F从两张照片看,细部有许多不同,周围地貌亦大不同。
& l% x7 |7 F) \9 i有网友考查过,并记述此事如下文:
7 V. ]% V$ a5 t5 @7 i+ y( D0 E [转贴] 9 X' d# q. s. }3 x& c
怡贤亲王胤祥陵火焰牌楼 : ' L @# d9 |$ I5 e# ~
“......
沿着神道向西,神道碑后不远就能见到一座高10米,长25米的火焰牌楼。 ) r1 t+ r/ e9 a" O5 Q; q1 f$ U
火焰牌楼由四根玉石柱子组成,形成三门,各门间皆有两根梁。 4 S; N* f% `/ L
顶端的梁上各有一桃形火焰宝珠,梁间皆有小火焰和小祥云。
% c& C9 S+ j$ _- f& C: U! o& C边上两侧门的梁间各有五个分立的火焰祥云。
3 H& ~' [4 }1 I, J" H而中间的大门,梁间两侧各有两个分立的火焰祥云。
7 L1 p2 Z/ f+ T9 W5 c) a1 A而正中是一方石刻匾额,匾额上的字已完全磨损看不清楚了。 # e8 ~9 f! r# Y+ R* p
下端的梁与柱相接的两侧角上皆有雕工精美的梁角。
& p: s- | k) f4 P四根石柱顶端皆有瑞兽对坐,柱底前后两侧都有祥云战鼓支撑成座角。 - B9 i0 r3 ]; E+ w1 Y' }
整个火焰牌楼气势高大且各细节处皆雕刻精美,可以说是清中前期的佳作。 6 J m" T( L; D, [
而且这种火焰牌楼在清代陵园中并不多见,也是皇家专用的牌楼。
" l% J+ n% ]4 P- y+ _* b6 Q回想我所去过的清陵,只在清西陵最前端雍正泰陵前的山上见过。 `, K# d5 z; D! Z2 @" o
泰陵前的火焰牌楼前方地上有两个方形的石砌口,损坏以前是矮碑?是立柱?是瑞兽? j$ j' t! R! U+ x5 w5 o+ i* _
我不得而知。 # M2 Z7 q) m, W
......” 5 U* t2 @& K# I$ }: \9 O; e6 g
我沿着元宝山(照山)向东转了近2公里,没找到向南的路。 0 x8 B: n: H9 E+ f4 B
问过几人都说不清楚去火焰牌楼的路。 ; Z4 m% ? c: L$ S/ v1 p/ @* h
无奈,只好放弃! 9 D* s! M" u2 g) V; [$ d6 T
我重新回到112国道与泰陵神道南端的交汇处。
8 s7 o6 R0 W7 t h# }' x' _, Z 神道由火焰牌楼向西北行,在元宝山(朝山)东面处绕向北行,穿过112国道。
# t: f* ^/ b1 x& L* r1 d1 h在112国道北侧,神道经过一座石平桥。
9 t( \' u) U1 \1 a3 M% G
避“运”游(75)——永宁山下(二)
) ] w/ `+ A6 C 8 D% g1 z1 B j+ {$ o
石平桥与地面齐平,桥孔部份已湮没在土中。 2 W+ N& G6 Z3 ?$ V# y6 Y
根据石平桥的栏板为七块,应是一座三孔石平桥。
& `5 e+ E6 m) K' I2 F" h
避“运”游(75)——永宁山下(二)
; O# `0 s/ i5 G3 D$ s. [: F- c
过第一座石平桥后向南回望,远处的小山就是元宝山(朝山)
) x2 U1 y8 i* a+ w 石平桥北是一座五孔石拱桥。 & ]& j2 L7 g3 h# ], t; F% O9 U
8 B% `4 ]6 o0 Q, n2 Y3 T' D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