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656|回复: 0

[转贴]北京的上马石、下马碑和拴马桩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4-3-17 10: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的上马石、下马碑和拴马桩



  从前,北京稍有点身份的人,多以马为代步工具。封建时代如果能够骑上一匹皇帝批准赐予的御马,自由出入皇城,那可是了不起的大人物了。


上马石


  老北京的大户人家,在宅门前常设置两块巨石,从侧面看巨石是┗形,是一个具备有两步台阶的石头。第一步台阶高约30厘米,第二步台阶高约60厘米。石重一千公斤。通常多为青石或花岗石,不加雕琢,也有白色大理石,并经精细雕琢的。每当主人欲外出时,仆人便牵马备鞍至上马石前,主人上上马石的两步台阶,就可以轻易地脚登马蹬、骑上马背出行了。假如主人年高上马不便,上马石则可帮他大忙。门前的两块上马石,一块是供主人出行时登高上马用的,另一块是供主人归来时下马用的,但不叫下马石。因为旧时,下马是不受听的。这一点,负责牵马的仆人是最知情的。


下马碑


  下马碑是昔日皇家设立的谕令碑,是一种显示封建等级礼仪的标志,上书"官员人家,至此下马"字样,清代皇家设立的谕令碑不仅有汉字,还有满、蒙、回、藏文字镌刻,以示对皇帝、圣贤、先王的恭敬。早先,北京设立有下马碑的地方有十多处,在皇城四门(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外,在紫禁城四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外,在阜成门内历代帝王庙门外,在成贤街的孔庙门外,都设立有下马碑。
  如今,北京城内尚存下马碑八通,东华门外一通,西华门外两通,成贤孔庙门外一通,阜成门内历代帝王庙门外两通,午门外两通。
  在下马碑前下马,除了当事人在此表示对皇帝、圣贤、先王的恭敬外,还要在此接受锦衣卫士的安全检查,文武大臣应召进宫觐见君王,不许携带兵器、刃器,否则,即属于违例,要受严惩的。
  从前,在阜成门内历代帝王庙门前左右两旁各树有一座牌楼,上书:"景德"二字,两通下马碑,就是设立在牌楼之外明显位置的。两个牌楼之间的街道称景德街。这是北京历史上最早的步行街。凡是骑马路过此街的人,都必须在东面的景德坊下马碑前下马,或在西面的景德坊下马碑前下马,然后步行通过景德街。
  清朝人著《宸垣识略》称:历代帝王庙在阜成门大街,南向。明嘉靖间,以保安寺故址建。祀历代帝王。帝王庙殿名景德崇圣之殿。东西两庑,祀从祀名臣。前为景德门,又前为庙街门,东西二坊曰景德,立下马碑通衢,亦名景德街。这项记载表明。景德街实施下马步行之制,是从明嘉靖朝开始的。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大清封建王朝,"官员人等"至此才不再下马。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疏导城市交通,庙前的两座景德牌楼拆除了。牌楼两侧的下马碑在拓修景德街路面时,被埋于地下。最近政府投资重修历代帝王庙,又有两通下马碑出土,重新设立于历代帝王庙外。
  从前,天安门与正阳门之间,还有一座城门,明代称大明门,清代称大清门。辛亥革命以后,改称中华门。新中国成立后,修筑天安门广场、建设人民英雄纪念碑,将中华门拆除。在中华门之外,原先也设置有下马碑。因为进门之后便是皇家的御道,左右两侧是千步廊。天安门前之街称天街。左有东长安门,右有西长安门。门外各有牌楼一座,分别额曰"长安街",在东长安街牌楼和西长安街牌楼之前分别设置下马碑。这三处的下马碑其造型同东华门、西华门外的下马碑是相同的。虽然这里的下马碑早已失去踪影。但是,可以想象得出,在封建时代的天安门前的天街御道,也是只许步行而不许骑马通行的。只有皇帝、皇后、皇太后的龙车凤辇例外。
  明朝人金幼孜《晚出西长安街诗》云:
  白发苍苍老从官,篮舆自便懒登鞍。
  京华久住郊游少,惟有西山总耐看。
  这位白发老官是明朝的进士,永乐为帝时任侍讲,谕德殿大学士,官至礼部尚书。按照明初的规矩,尚书以下的官员(即相当今社会的部长官衔),是不许骑马进入天安门的。但可以骑马至西长安门的。然后步行经天街,进天安门入午门进紫禁城,觐见君主。这位皇帝的老师,在皇宫中忙碌了一天,待到夕阳西下时,走出午门,经端门、天安门过天街,再出西长安门,才可懒怏怏地登鞍上马,奔向回家的路程。他的宅第故址大概就在今西城区境内,他骑上马就可西望西山。


拴马桩


  今西城区宣武门内有拴马桩胡同,占地面积很大,有南拴马桩,北拴马桩,东拴马桩。听其名揣测其义,其街巷之由来多半是古代有过拴马桩而得名的。这种猜测是有道理的,但不完全对。此处古称拴马庄,何谓拴马庄?就是那些进京觐见君主的人或上朝为官的人,他们所骑的马匹不能进宫,只能暂时把马寄养在这里,马的缰绳拴在拴马桩上,由仆人看守着。这里有水槽可以饮马,有草料可以喂马。这些马有的是皇帝赐予的御马,也有普通的官马、军马和私马。马儿可以在此休息一会儿,待主人出宫,便立即备鞍,各奔各的行程。古代的拴马庄是京城特有的产物,是马儿的"招待所",不仅仅是立桩拴马而矣。
  昔日,在富贵人家宅门前大多设置有专门用于拴马的物件。有木质的、有石质的,也有铁质的。石质的拴马桩多为立柱形,高约1.2米,顶端除雕琢吉祥石狮外,还留有一两个用于穿马缰绳的圆孔。每有客人光临,客人从上马石下马,仆人就要把马牵离宅门处,把马牵至门两旁的拴马桩拴马暂息,别看小小的拴马桩,这里可有学问。达官贵人的来客,如果人家是骑着马来的,下马之后,总不能让人家牵着马进主人庭院厅堂吧。在主人热情接待客人的同时,就要由仆人牵马、饮马、拴马、喂马。不能虐待客人的马儿。
  再说,昔日的大宅门前,大多植有树木和花草。如果主人不设拴马桩,客人的马匹将有可能啃坏这家主人的树皮。古人认为宅院前的树木旺盛繁茂,如同家族人等兴旺一般。如果宅院前的树木枯死,将是不吉利的。
  有些大宅院,因为门前的街巷较窄,不便设置拴马桩,主人就在自家的院墙外设置若干个铁环,也是供来客拴马用的。
  有些高官王府是不在门前设置拴马桩的。那是因为府上另有跨院为马厩。来客之马匹,可以由仆人直接牵马至马厩。这样可以减少宅门外的交通阻碍,也便于隐私和保密。






王铭珍
(作者单位:中国国家图书馆,已退休)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3 12:43 , Processed in 1.118271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