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H0 J/ V& i- Z0 V8 x* J+ L5 ?" a( s
+ A. r/ N( K$ e+ s" C; S! k 阎崇年事件发展到了谈及论战的阶段,这是我一直期待的。这场论战的开场,就是给学界一次机会,一次难得的机会,一次难得的稍纵即逝的机会。 ! w! c( ~+ p: s1 I. P# @+ A* \
论战双方,一方是挑战者即草根史学者,他们必须把握住这个机会,因为这是草根史学界正式发声的时刻。另一方是应战者即阎崇年先生,他必须把握住这个机会,因为这是洗刷自己所受恶名和保卫自己学术地位的时刻。 8 I& F3 `) D. f; v' |; y, V% G
史学上的争鸣,一般来说,稀少一战定乾坤的例子,更多的是各说各话,各方在口才笔才气势声势上互较输赢,而学术观点的检验,最终都只能交给更多的史料发现和更长的时间。
+ w5 i* m3 y$ f3 E+ g# l 但是,即使是无论输赢的论战,也自有它的意义和价值。
6 f5 l; }+ U% D U. \% R 我很期待这场史学论战,岂料却眼睁睁看着它变成了一场太极表演。
) Y. j9 L1 v. k g 近日一则消息说,阎崇年为论战对象开出了三个条件:一是清史专业,二是在清史研究领域上有学术专著,三是必须有参加国际学术讨论会的经历。 & \! e2 Z* D7 d6 k1 r6 U; i
假如消息属实,那么这场论战不办也罢,因为它的意义和价值已荡然无存了。 ; h! k0 A; B! g4 Z! z- c; Q
三个条件莫若说是西游记里怪物的宝贝罢。阎先生念动咒语,摇一摇,只见得他的论战对象一个个萎顿下去,摇得三摇,化为乌有,最后只剩得阎先生一个人,和谁论去?
6 d& v2 n& q4 y! M/ G# v 能穿上阎先生这三只鞋子的人,无非正是学界中人罢了。可是,挑战者本不是他们,阎先生把他们拉扯进来,这是看错了对象。论战者本人看错了对象,和谁论去?阎先生是史学家,他知道史学研究是需要严格训练的,一场正式的史学论战,不是看过《三国演义》或者《说唐》的人就能买票入场的。只不过,阎先生圈场子的时候,也不能只划个自己脚板大小的场子罢? - t9 G3 v0 S" A, E& k) q! l! V- u
7 u/ ?9 }. L1 u9 _# {2 T! P* R 阎先生忘记了:私家修史,乃是中国史学之传统,且不谈野史,即如二十四正史,设馆官修的比例能有几何?况隋文帝禁私修以后,不是也还有欧阳修的《新五代史》是体制外的成就吗? ! B6 v% u4 Q7 X4 }. J8 W- M
# u* d; I# p# p
阎先生是清史学家,一定是知道清初有个万斯同其人的。康熙年间开明史馆,总裁徐元文延揽万斯同,万斯同则请以布衣参史局,不署衔,不受俸,表现出体制外史学家的风范。 6 ~3 t7 d! P3 W" i r: b' T0 d9 k
" q7 u5 @' P, V, u% F 阎先生无乃忘却了前世师表乎? % M5 [* r; ~5 ?9 @4 J
当然,阎先生不治汉史,也许不知党锢之祸;不治宋史,也许不知元祐党人碑。
+ w8 K. \$ q) s; c3 {
, Q& P. x' x3 k 不过,阎先生设下三个条件的局,禁止非清史专业且无专著且无国际研讨会邀请函者的辩论权,于学术言之,与党锢无非五十步和一百步之遥,称为学锢可也。 ! H' ~$ K7 z u/ \2 H
阎先生若是顾虑不周,无心之失,就请收回这些条件;若是有意为之,那么可算得阎先生是绝顶的太极高手,自换战场,灭对手于无形,我们也只能看他老先生左右手互博,自个玩得正欢了。 # x# d& L! k9 n: K4 f
只不过,阎先生固然灭了对手,却也灭掉了中国史学界的一次机会,一次难得的机会,一次难得的稍纵即逝的机会 3 g8 s- y' v7 Y7 `4 U- _
2 U& R0 G% _, Y4 f$ x
( n% P$ t# N* b. c9 w# L9 }8 d0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