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23|回复: 3

话说蔬菜之一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8-10-12 16: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蔬菜是我们活着不可或缺的吃食,装点了我们的餐桌,滋润着我们的胃口。古人生活的清苦远远高于我们的想象之外。饥馑这个词中的‘饥’字是说五谷无收,‘馑’字是说蔬菜和野菜都没得吃。(《尔雅》中说:菜不熟为馑。)

    与我们现在相比古时候人们物质生活简陋,蔬菜种类很少,《诗经》中提到过一百三十二种植物,能当蔬菜吃的,只有二十多种。其中荇(水生植物,南方较多。)、荼(《本草》称为苦荬菜。)、苕(现称为苕菜,乡间多植于水稻收割后当肥田草用。)、荍(桥音,锦葵。)、莱(藜,北方称之为蒺藜,采食芽苗。)、芑(起音,一种野生苦菜。)之类,大多数都退出了蔬菜领域还原成野生植物,可我们祖宗活着那会儿,成了生活必需品,甚至‘残忍’到吃葫芦叶子,那玩意儿我附庸风雅时尝过,毛茸茸扎嘴,苦。祖宗们当时吃的蔬菜苦的居多,要不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僧人死了火化这个事儿翻译成汉语曰:荼毗,荼者苦也,毗者辅助也,大约相当是说着在僧人们身下帮助他们灵魂升腾的那把火把他们度进了没有苦恼的清凉世界吧。

    那时候的生活节奏不是忒快,人们不好意思老闲着,馋人们呢,更要到处游走品尝各种可吃的蔬菜,历史翻片儿,转眼到了战国、秦、汉,情况有点儿改善了,找到一些不苦的蔬菜慰藉焦渴的心灵,文人们约略吃了几天饱饭养了养神儿,闭着眼睛做了个归纳说:咱们当下主要吃五种蔬菜,即:葵、藿、薤、葱、韭。咱们都知道那个时期的人们没学过科学发展观一门心思琢磨打架争地盘的鸡零狗碎,没多少人跳出来反对,于是《素问》中的‘五菜’说确立起来。

    简单介绍一下:

    葵,现在有些地方称为冬寒菜,植物学上称为冬葵。

    藿,豆子叶。

    薤,谢音,山西人称为‘亥亥’,有点儿像马莲般丛生,鳞状球茎,南方人称之为‘藠头’。

    葱,这个我就不说了,谁不认识自己去菜市场找卖菜的问问。

    韭,韭菜,不知道这个的人等开春到麦子地里走一遭,拔上一把高呼:我认识韭菜啦!赶上看青的老大爷脾气好不拎锄把子揍你,你肯定会知道韭菜究竟长啥模样。

    以上这五种菜和《急就篇》中列举出的十三中蔬菜都以葵为首,甚至蛮横地把‘葵’称为百菜之首。弄得汉代人的诗歌里一提起菜园子开篇就是‘青青园中葵’,魏、晋人瞅见,从鼻孔里冒出一股子不屑:“切~~,什么了不起得的事儿啊,谁不会吟?”‘霜蒿露葵’、‘绿葵含露’,我这儿有俩葵字儿等着你呢!

    贾思勰说:光吵吵有啥用啊,利于团结利于科学发展嘛?我看呐,踏下心做事儿很重要,《齐民要术》里有一章讲专门栽培葵的技术,抽时间看看去,我不说我很能干。

    隋朝人脸红了一阵儿、唐朝人脸白了一阵儿,大家齐心努力学了一阵儿,抬头一看,别家大棚里所植新培育成功与新引进活了的品种产量高而且好吃,扔了手中的葵秧狠踩几脚说:这破东西“性太滑利,不益人!”,还有,还有,整个儿“发宿疾,动风气!”不宜提倡啊!!

    元朝人不是素食主义者,理都没理。

    明朝人基本上都不种了。植物学家王世懋叉腰扶树慨叹:唉,人心不古啊,“古人食菜必曰葵,今乃竟无称葵,不知何菜当之?”

    李时珍说:王兄不必过于悲伤,既然‘今人不复食之’咱何必为之伤心,急坏了身子也是罪孽,我不是正写《本草》呢嘛,给狗儿的列入草部,谁也甭惦记再吃了,哼!!

    从此葵便从蔬菜中销声匿迹。

    《素问》中五菜老二藿的命运也没好到哪儿去,先秦时还很得势。《战国策·韩策》中:“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中心思想就是说当时老百姓的普遍吃食是豆子与小米蒸的饭煮的粥,用豆子叶做汤佐食。曹植辈‘煮豆燃豆萁’不算最狠的。

    外插花:当时人所称的米,是小米不是我们现而今的大米。许慎《说文解字》中说到‘米,穬粟实也。像禾实之形。’穬者,况音,有芒的谷物。

    薤、葱、韭现而今多沦落到调味品的地步,属于荤辛类的蔬菜,她们在古代蔬菜中独成一属。

    韭菜是我国原产,《急就篇》不像《素问》那么势利眼,第二位举出韭菜。大棚的种植技术早在汉代就有了,冬天,人们会将韭菜根团码于温室或地窖中,以期韭根发芽。《汉书·召信臣传》中记载了太官园——皇帝的特供菜基地在冬天生产葱、韭的情况。这样培育出来的韭菜是鲜嫩的鹅黄色,称之为韭黄,这个名字北京还在用。汉代这样的韭黄属于稀罕物,宋代才走进百姓的生活。苏东坡诗云:渐觉东风料峭寒,青蒿黄韭试春盘。五代杨凝式是由唐代颜柳欧褚到宋四家苏黄米蔡之间的一个过渡人物,我喜欢他的字,特别有趣的他的‘韭花帖’。杨历经梁、唐、晋、汉、周五朝,官至太子太保,典型的高干,一坛子韭菜花见录法帖,可见当时韭菜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杨多草书,黄山谷曾经说他字凌乱: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阑。韭花帖为其存世不多的行楷。)

    蒜,最早出现在《夏小正》这本书里,那个时侯叫‘卵蒜’或‘小蒜’,产量不高,不同于咱们现在所吃的大蒜。现在吃的大蒜是女婿,汉朝的时候入的赘,张骞做媒,当时称之为‘葫’或者‘胡蒜’。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8-10-13 08: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过去菜的品种不多和人口不多也有关,现在人太多,估计能吃的,或者吃了过一阵子才撂那的,都吃得差不多了.不在意吃的也有好处,像古希腊人,一天就啃一个葱头,功夫都用在考虑全人类的大事上了,所以他们的哲学才这么发达.
发表于 2008-10-12 22: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em23][em24][em17]
发表于 2008-10-12 20: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em23][em1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6-11 09:55 , Processed in 1.131699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