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931|回复: 24

绝活------牛骨数来宝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8-8-31 19: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要说中国曲艺源远流长,种类繁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就有数百种之多.可有一玩意儿现如今成了绝活,就有一个人会表演了.那就是我大哥孟新玩的牛骨数来宝了.想当初,,在1993年8月21日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最后一次访华时,他老人在天桥乐茶园欣赏了牛骨数来宝等节目后说:我吃了一辈子的牛肉,没想到中国还有用牛骨制成的古老乐器,打出的声音如此好听.并好奇地把它抱在胸前留影.

     孟新是我二姨仨孩子里的老大,今年59岁,8岁时即从师快板大王高凤山学艺。孟新的师父是人称“快板大王”的高凤山,而高凤山的师父,正是老天桥的“八大怪”之一“曹麻子”。真名叫曹德奎,自幼跟师父“黑泥鳅李”学数来宝,他的表演唱词新颖、曲调动听,卖艺数十年,在天桥有自己专演数来宝的场子。“曹麻子”卖艺时的化妆很特别,本来他的脑袋长得挺怪,在后脑勺上又梳一条朝天的小辫,辫梢上拴着小铃铛,眉毛一挑,脑袋一晃,带动小铃铛乱响;脸上抹了大白(白灰),样子滑稽逗人,真是怪人怪相。尤其是他手中挥舞一对由牛胛骨制成的合扇(即伴奏乐器哈拉巴),系有13个小铃铛(即“十三太保”),敲击时,轻灵的铃铛声与浊重的骨击声相互呼应,别具韵味。他一条腿半跪着,晃动合扇“哗楞哗楞”地响,声震瓦屋,格外招惹观众。更为可贵的是,他的唱词从不带脏字,没有“荤口”,雅俗共赏,深受观众喜。“曹麻子”是一个头脑相当聪明、善于根据历史大事件改编词句的出色的民间艺人。他所说的《推倒满清》、《北伐成功》以及《大实话》等许多段子,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与魅力,而且思想内容也很富有教育意义。譬如《推倒满清》一段,就具有十分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其词为:

          骨板一打响连声,不说如今表前清。

      慈禧垂帘来听政,光绪皇帝被架空。
       太后投降不争气,洋人爸爸坐朝廷。
       兵荒马乱人民苦,锅里野菜合根煮,
       可怜饿得皮包骨,男女老少成骷髅。
       同盟会有孙中山,废除宣统掌大权,
       从此满清被推倒,百姓才得见青天。 
        《大实话》以简短而通俗的语言形式,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具有教育、劝戒的作用,它琅琅上口,易诵易记,故能长久地印在人们的心里,活在人们的嘴上。其内容是:
       林中树木有高低,世上人多心不齐,
       只顾各扫门前雪,哪讲什么情和义?
       大树一倒猢狲散,各奔南北与东西。
       结朋交友要谨慎,须知人心隔肚皮。
       画上春牛难耕地,纸糊驴马不中骑。
       要吃还是家常饭,搪寒还是粗布衣。
       娶妻别图脸蛋美,免得日后惹是非。
       生儿育女别贪多,贪多必定着大急:
       要吃要喝又要穿,长大未必有出息,
       有朝一日爹娘死,穿白戴孝全是虚。
       灵前供碗倒头饭,谁见死人吃了去?
       七天以内入了土,气化清风肉化泥。
       活时争名又夺利,口眼一闭全都没,
       万贯家财拿不走,攥把指甲躺地里。
       奉劝诸君听仔细,实话一段非儿戏。 
 

       您可别小看这两块牛骨头,它的名叫哈拉巴。我接过来一掂量,好家伙,沉得差点儿没掉地上。您知到这两块牛骨有多重,6斤。没个好身子骨,还真唱不了这牛骨数来宝!您要问为什么两块牛骨上系的小铃铛不对称,分别是6个和7个呢?这话就长了,数来宝起源于汉代,最初是建造皇宫的工匠工余时边说顺口流边敲击瓦片取乐,俗称四块瓦;唐代演变成响钵,既能出尖音,又能出团音,合称鸳鸯音;(这也是一手绝活,我大哥也把它重新发掘了出来,至今从没露过,也就告诉了我.)到了元代,蒙古族士兵欢庆胜利时表演的乌力格尔和安代舞、牛骨舞传入中原,与汉族的顺口辙融合到一起,就成了载歌载舞的牛骨数来宝。元代末年,则因有两位行乞的数来宝艺人掩护了遭元军追杀的少年朱元璋,为报救命之恩,朱元璋成了明朝的开国皇帝之后,就把象征大明朝南七北六共13个行省的13个金铃铛,赏赐给了那两位不愿弃艺做官的牛骨数来宝艺人。从此,数来宝艺人的哈拉巴上就系上了13个小铃铛。
        这许是一个传说,据我查阅有关曲艺词典,相传数来宝艺术在明代已有了师承关系和13个门户。但可证的信史,最早只能推至清末民初。如《北平指南》中记载:“‘数来宝’,昔日名曰‘善人知’,衣裳整破均有,供奉朱洪武,手持竹板,亦有持牛骨者。收养门徒,按户索说讨钱。近来天桥等处很多,有依此为艺,设场演述者。”《都门竹枝词》里也有描写数来宝的诗句?“近日人情总好奇,新闻诌出解人颐。一群人聚如蜂拥,围者狂呼—乞儿。”
      “曹麻子”1939年就去世了。此后再未有人唱过牛骨数来宝。因新中国成立后艺人们进了国营曲艺院团,唱数来宝都改打七块竹板儿,也不用再以此行乞,所以就改称为快板书了。正式拜师是在1959年。那年我大哥十岁,是天龙东里小学的文艺活动积极分子。他学说的相声《关公战秦琼》曾在一次比赛中得奖,为学校争了光。又因他与高凤山的儿子是同班,还是街坊,所以就常到高家去玩。鉴于孟新的表演天赋,小学老师就以少先队大队部的名义写了一封信,推荐孟新到高凤山门下学艺,期待他在学校的文娱宣传活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孟新当时是少先队的中队长,常在学习上帮助高凤山的儿子,因此深得高凤山的喜爱。但高凤山对徒弟的要求一向很严,他对我大哥说:“你真想跟我学,就得专心。将来无论有什么好的机遇,都不许见异思迁!行吗?”大哥虔诚地双膝跪地,向高凤山发誓说:“师父您放心,从今后我一门心思跟您学,一辈子不改志向!”从此,高凤山就开始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教他演唱快板书的“十字诀”(一气、二力、三字、四音、五韵、六板、七手、八眼、九身、十步),苦练基本功。除向他传授《杨志卖刀》等传统名段外,还把他介绍到崇文区少年曲艺队学了两年山东快书,使他在艺术上有了很大的长进。

        1966年初,孟新经高凤山介绍,考上了北京曲艺团学员班。可惜刚进班,政治形势就山雨欲来风满楼,由批吴晗的《海瑞罢官》到批“三家村”,牵出了所谓的彭、罗、陆、杨反党集团……而高凤山当年出任北京曲艺团团长,正是彭真点的将。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文革”风暴一起,曲艺团的学员班也就散了摊。到了1968年,知青上山下乡。孟新在去内蒙古凉城县插队前夕,他痛苦地向师父告别,说:“不是我想要改变志向,实在是上级的号令谁也不敢违抗,我只能离开师父去插队当农民了……”未料高凤山拿出一副竹板送给他,说:“去插队劳动怕什么?你带上它,无论到哪儿都有饭吃!”于是我大哥和我大舅的独子张伟一起到内蒙插队去了.高凤山的闺女也去了东北,结果把命都留在白山黑水了.果然不出师父高凤山所料,孟新插队后只在生产队干了两个月活,就被抽调到县里的乌兰牧骑当演员去了。

  当地文化部门的领导见孟新的快板书唱得非常之好,就问他是在哪儿学的?他回答是高凤山老师教的。高凤山在快板书行当里的地位,就相当于相声界的侯宝林,称得上是艺术大师,演艺界对他在咬字发声方面的经验,尤为赞赏。大戏剧家欧阳予倩就曾介绍张瑞芳向他学过绕口令,并对张瑞芳说:“你可以听听,高凤山嘴里那么干净,咬字那么清楚,声音出来那么纯正。”而一闹“文革”,侯宝林、高凤山等曲艺界的名流统统被打成“牛鬼蛇”,赶下了舞台。因此,能看到高凤山得意弟子的高水平演出,对于地处边疆的内蒙古各族观众来说,无疑是件令人惊喜的事。孟新的名声在草原上越来越响,先于1972年出任呼和浩特市总工会曲艺队队长,后于1975年调进自治区广播文工团,当上了说唱队队长。他在内蒙古草原摸爬滚打的那些年,不只是有了饭吃,而且也从蒙古族民间歌舞、说唱艺术中汲取了相当丰富的营养,为他后来艺术上的成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革”结束后,孟新于1979年初回到古都北京。尽管先是在广渠门副食商店买肉,当售货员,但毕竟是又回到了快板大王高凤山的身边,就继续利用空闲时间向师父学艺。师父说:“人不受磨不成佛,你暂时当不了专业演员,可以参加业余演出,上不了舞台,可以学搞创作,写出了好段子,由我来演。”在师父的鼓励之下,他又拿起了竹板,到年少时学过艺的崇文区工人俱乐部参加业余演出,并写出了《闯王斩堂弟》等段子由高凤山表演,既赢得了观众的好评,也引起了文艺界人士对他的关注.那段时间著名的评书表演艺术家李鑫泉也在崇文区工人俱乐部说雍正剑侠图,我常跟大哥去.凭着他的关系我过足了评书瘾.李老的剑侠图是我听过的最棒的书目了.可惜现在大师已经不在了,剑侠图从此成了绝唱,尽管有人还在说,但味儿不对了.又扯远了,书归正传,仅过了半年多时间,大哥就被调往市文工团工作。1985年市文工团撤销,改建为北京儿童艺术剧院,他任业务办公室主任,并兼做演员。这时,高凤山对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艺人,必须要有五六块自己的东西(即原创的保留节目)才能立得住。我自小家穷,上不了学,没一点儿文化,六岁就跟师父曹德奎学艺。后来求人弄块自己的东西,难哪!干咱这一行,你要是自己不能写出段子来,就等于是只长一个翅膀,瞎扑腾。只有自己学会写,才能像长了两个翅膀一样朝前飞,成大事儿!你比我有文化,可得要多创作自己的段子啊!”

  高凤山的这番经验之谈,对大哥来说,是人生转折关头的一次至关重要的点拨。北京老天桥过去艺人云集,后来真正成为大师级表演艺术家的侯宝林、新凤霞,无不是刻苦自学、提高文化修养,有了自己的代表作,才成大气候的。孟新在“文革”前,仅读完初中。他深感自己文化底子太薄,就利用业余时间,补了两年高中的课程,准备考大学。单位领导说:“你多大年纪啦,还想考大学,成吗?”未想到他竟能以全国第十一名的成绩,于1988年考进了中央文化干部管理学院。三年的脱产学习,使他受益匪浅。他不仅系统地学习了文艺理论基础课,而且还重点攻读了美学、逻辑学、中国戏剧史、说唱文学史和舞蹈史,对他从事创作和表演艺术上的创新,起到了推动作用。在华声天桥民俗文化城为我们表演的《数唱北京城》,就是他在中央文化干部管理学院毕业后创作成功的一部代表作。

  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日趋兴旺,他也时常为海外游客演出,就琢磨着创作一个段子来介绍咱北京的名胜古迹及其历史变迁的想法。于是,就用两个月的时间,查阅了西城区图书馆所有的有关北京的地理、历史资料,又用七个月的时间创作、排演完成了这个新段子,竟来了个一炮双响:1997年荣获中国曲艺牡丹奖·快板书(亚视杯)表演一等奖和创作二等奖。

  提起《数唱北京城》的创作成功,得说他从第一届地坛春节庙会至今,每年都到那里去表演节目,只要一出场,观众就高喊《数唱北京城》,您想换个段子?甭想。2001年他随北京曲艺团赴台湾参加“两岸对弹”,原定九场演出,演四场《杨志卖刀》和五场《数唱北京城》,未料这两个段子在台北各演了一场之后,台湾观众就一致要求余下的七场全演《数唱北京城》。《杨志卖刀》本来是高派快板书的经典之作呀,海峡两岸的观众却如此偏爱高门弟子的新段子《数唱北京城》,这说明他在继承高派艺术的基础上,又有了突破性的艺术创造。北京曲艺团和台北曲艺团联合在台北“国家戏剧院”演出“两岸会弹”,他的牛骨数来宝作为压轴戏。当时台北许多观众都是一家人一家人的来,常宝华(相声表演艺术家)说:“……我们一起到台湾,孟新一上台,台下的观众就都不放他下去,非要加一段或者加两段……演出完毕追到地下六层的停车场,去给孟新送花。他很受欢迎。”新竹的一家媒体当时曾有这样的描述:“……孟新是海峡两岸硕果仅存牛骨数来宝艺人,嘴上功夫了得,一手牛骨更是使得出神入化,令人叹为观止。对牛骨数来宝有兴趣的观众千万不要错过了。”由于孟新不轻易离开大陆到海外表演,郭志杰(台北曲艺团团长)开玩笑说:‘错过这一次,下回得多花台北——北京来回机票,再加上饭店住宿费才能看到这么精彩的演出喔!’”可是在台湾看了又“打飞机”跑到大陆看,一直追孟新到家的fans也是有的。此公对孟新推崇备至,最后得到一副孟新亲赠的牛骨板才算心满意足打道回府。

  我虽听过几回《数唱北京城》,但几处激起观众热烈掌声和笑声的地方都记忆犹新,回味无穷。尤其是每想起“打永定门往鼓楼看,这本是老北京的中轴线,……想当年,皇上威坐太和殿。这条线别小看,它敢把皇帝屁股分两半”,都不免偷着乐。当初他到北京电视台去录制《数唱北京城》,台长一见他面就问:“你是怎么想出‘它敢把皇帝屁股分两半’这句词的?”他忙反问:“怎么,你是觉得这句词不雅吗?嫌它俗的话,你们就别录,或者录完了,删掉这句词再播出!”台长连忙解释:“不是不雅,而是太精彩传神、诙谐生动了。这么绝的词,哪能删呀?一定要录,要播!”《数唱北京城》播出后,果然一片喝彩声。孟新在谈及创作体会时曾说:“师父一再告诉我,写段子一定要俗中有理,画龙点睛。不然观众就不爱听。中轴线‘把皇帝屁股分两半’,看上去很俗,但俗中有理。您想,金銮殿不就在北京的中轴线上吗?而御座又在金銮殿的正中央,再加上皇帝上朝必须得坐正,那条无形的中轴线岂不就把他的屁股分成了两半?在艺术创作的手法中不是有荒诞夸大吗?我在这里是来了个荒诞缩小,犹如画龙点睛,让观众捧腹一笑之后,就把北京的中轴线十分形象地记在了脑海里。这样,艺术效果就出来啦!”

  继《数唱北京城》取得成功之后,孟新在艺术创作中不断探索实践,于1999年推出了《小平听书》。这是一个不同凡响的段子,不仅荣获庆祝建国五十周年北京市曲艺大赛创作、表演双一等奖,还荣获了北京市政府颁发的曲艺珍品奖。因《小平听书》讲述的是一个人们闻所未闻的感人故事,刚一上演,就有人惊奇地问:“这是真事吗?”他回答:“除了合辙押韵是我编的外,其余全都是真的!”这是因为,有关《小平听书》的素材,他早在1979年10月,就从评书老艺人陈世通那里得到了。

  陈世通早年也在天桥卖艺,解放后曾是宣武说唱团的评书演员,“文革”中该团遭解散,他被迫到街道工厂去糊纸盒,陷入困境。“四人帮”垮台、邓小平复出后,才落实政策,使他晚年的生活有了着落。于是他找到孟新,说他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情要是编个段子唱出来肯定很感人:“北平刚解放那会儿,我在茶馆里听人说,彭德怀在抗日战争中指挥过百团大战,很是了不得,就想编个八路军打鬼子的新段子。北京人说话字裹音,我把‘百团大战’听成了‘百船大战’,就自作聪明地套《三国演义》的段子,把战场从华北大地挪到了长江,让彭德怀像周瑜一样出场:‘话说,共产党八路军彭德怀彭大将军,身披战袍,江边站定,此人相貌堂堂,容颜出众,只见他面如重枣,眼如单凤,手持帅旗,声如洪钟,大喝一声:众将官!’……当时的观众都急切希望了解共产党、解放军的丰功伟绩,这个新段子连说了十五天,场场爆满。没想到第十六场演出完了,有位解放军的首长到后台来找我,说你能说自编的新书,很不简单!我看应该给你记一功!可是彭老总指挥的不是‘百船大战’,而是‘百团大战’。我到北京来开会,早到了两天,住在政务院招待所。我给你写个进门的路条,明天你来找我,我给你详细介绍一下百团大战……我接过条子一看,啊呀,原来他就是我书中‘众将官’里点到的‘军师’邓小平!”

  孟新忙问:“小平同志写的那张路条还在吗?”陈世通回答:“在!我一直当宝贝保存着,‘文化大革命’中,小平同志被打倒,我急忙让老伴把它缝在鞋底里藏了起来!”说罢,老人就把珍藏了近三十年的邓小平宝贵手迹拿了出来。孟新接过一看,路条是用蓝色铅笔写的:“卫兵同志:陈世通先生是我的老朋友,见此条后请将陈先生请到403房间找我,我与他有事相商。邓小平,1950年3月19日。”陈世通接着向孟新讲述:“那天天气很冷,小平同志见我穿得单薄,冻得直打哆嗦,就马上脱下军大衣给我披上,还给了我1.5万元(相当于现在的1元5角)听书钱和两盒前门牌香烟。他对我们天桥艺人的关心我永远也忘不了。可是我已经八十一岁了,说不动书了。现在就只有拜托你,请你帮我写个段子,歌颂咱们说唱艺人的大恩人邓小平……”

  虽说《小平听书》问世时陈世通早已逝世,但孟新终于出色地完成了老人的嘱托,并在创作上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唱出了21世纪的动感美”

  张恨水曾经说过:“天桥没有宫殿山水,没有珍珠宝贝,就靠艺人们一张嘴、两只手、一双脚打出天下,吸引着无数的观众。”随着岁月的流逝和京城的变迁,老天桥——靠艺人们一张嘴、两只手、一双脚打出的天下,早已在上世纪60年代就消失了。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最后一代的天桥艺人也都纷纷谢幕,与无数观众永别了。那么,他们的一身绝活儿,还能一代一代传下去吗?

  高凤山是1990年因患心脏病而住进医院的,大哥常去送饭、照看。一天,师父对他说:“我不出书(回忆录)了。以后你要天天来,我要把一辈子的玩意儿都传给你!”这当然是孟新求之不得的事情,连声说:“我一定天天来,继续好好地学!”

  孟新深知,在数来宝的发展史上,高凤山占有光辉的一页。高凤山跟“曹麻子”学艺时,数来宝是单腿跪在地上演唱,是一种半乞讨的形式。单腿跪地,又不敢抬头,既不便于表演,也不利于传情。而高凤山平时爱看戏,一有空闲就去钻天桥小戏棚子,京戏、评戏、梆子,生旦净末丑,都爱看。他边看边琢磨,数来宝能不能学演戏呢?起始,“曹麻子”没同意。其理由是:“不在艺上争,要在钱上争。”因跪着唱时艺人身子下蹲,观众视线向下,所以人就往一块儿挤,能抱团,唱完之后便于要钱。高凤山十四岁“逃徒”,跑到天津“三不管”开始独立卖艺时,就对数来宝进行大胆改革,把“单跪式”改为完全站起来演唱,又大胆吸取戏曲和评书的表演手法,加进许多动作,着力刻画人物形象,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数来宝经他这么一改,就维护了作为艺人的人格尊严。他这一辈子,该有多少有价值的玩意儿要传给后人啊!可是,他首先要孟新继承的,却是“曹麻子”当年的绝活儿。他对孟新说:“我师父曹德奎原先在天桥唱的牛骨数来宝,只有我和王凤山会唱,王凤山去世之后,就剩下我一个人了。可全国解放后,谁也没唱过牛骨数来宝。1977年,中央电视台请我说快板书,主持人赵连甲说,这一回你别打竹板,改打哈拉巴行不行?我说,从1946年起我就不唱牛骨数来宝了,哪还能唱呀?赵连甲说,那你比划一下给观众看看行吗?那天,我只是拿出几十年没使过的哈拉巴让观众见识了一下,耍不了啦!现在我住进了医院,再不让你学,这活儿怕就要绝种啦!”

  从第二天起,孟新就向师父学唱牛骨数来宝。高凤山那时当然耍不动用牛骨制成的哈拉巴了,而是用两把小炕条笤来替代。孟新告诉我,其实他师父只会打基本点,不会打花点。旧社会学艺,讲的是“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高凤山本是个流浪在天桥一带的孤儿,七岁时被“曹麻子”收留,名为徒弟,实际上只是在生活上伺候师父,“曹麻子”并不认真教他,全凭他平时认真看、仔细听、暗中记,然后在出门捡煤核时琢磨练习。日积月累,“曹麻子”平时演唱的段子他几乎都学会了。但他从不敢要求“上地”(到游艺场地演出)。他觉得自己的本事还不到家,还想多学点儿,一有空闲,就钻到别的艺人的场地去观摩。后来,他第一次“上地”演唱的段子,就是从一个外号叫“陈大鼻子”的艺人那里偷学来的《诸葛亮押宝》。从他“上地”后,“曹麻子”人家就歇手不唱了,成天泡在茶馆酒肆,吃喝玩乐。而他靠卖艺挣来的钱,全得交给师父,不敢留下分文。十四岁那年,他觉得长此下去,自己难有发展,就背着师父逃出北平,独自到天津“三不管”卖艺去了。待他两年后返回天桥,“曹麻子”已陷入贫病交加的困境,念着师徒的情分,他把“曹麻子”送回了老家青云店。不久,“曹麻子”就带着一身绝技离开了人世……高凤山教会孟新打基本点后,就说:“我师父曹德奎唱牛骨数来宝,是三人合演,他使哈拉巴,两个徒弟是使撤拉机(即鞭打金龙)和竹板,所以我不会打花点。”因此,孟新只能根据师父所描述的“曹麻子”当年如何用哈拉巴打花点的情景,靠自己去反复琢磨、刻苦练习了!

  大哥为学牛骨数来宝,他打坏的牛胛骨,有几大筐。他每次是到六里桥的牛肉市场去买牛胛骨,一副牛胛骨十五元钱,为了节省开支,每次练习打花点,他都要在水泥地板上铺上两条旧棉被。可是,为了把各种优美的舞蹈动作糅合进去,稍有不慎,牛骨就难免打伤自己的手,以致鲜血淋漓,疼痛难忍……练功的苦我可门清,小时后跟大哥练过一阵子,也去过高家几次,甭说哈拉巴,一副大小板我都没练到家.但也凭着那点玩意儿进了学校的文艺宣传队,当时我拿手的是<<奇袭白虎团>>.是梁厚民老师的段子,(梁老和我老妈是中学同学)工厂,农村,机关,学校到处演出,没少蒙吃蒙喝.又跑题儿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连续几年不断的演练,孟新终于掌握了这门绝活。因为他当年在乌兰牧骑时演过蒙古舞、好来宝,所以哈拉巴到了他手里,就“怎么扔怎么漂亮,怎么耍怎么带劲”,敲击出了令人陶醉的天籁之音。

  遗憾的是,未等到他的牛骨数来宝《数唱北京城》公演,高凤山就于1992年病逝了。至今为止,孟新已经创作了十几个的牛骨数来宝的段子。特别是《小平听书》,孟新在中央党校、北京市委等多次进行演出,受到了热烈的欢迎。这个故事的起因如下:
新中国建立不久,陈世通在茶馆闲聊,听到一段百团大战的故事,误以为是“百船大战”,然后自编自演了一个评书段子,然后他再加铺排渲染,在书馆一说就特上座(听众多)。1950年刚过灯节,书场一散,下面有三个军人观众找到他,说你说的不对,应该是百团大战。陈世通还想争辩,一个军官拦住他的话头说:我就是你书里提到的邓小平。陈世通连连道歉,说自己只有老书底子又实在想说新书。邓小平听完后说:陈先生你有这个精神就了不起,讲错了可以再重新编嘛。当时天气很冷,邓小平把大衣脱下来给陈世通披上,还不时把烟递给他抽,做在一条板凳上聊了一个小时,临走的时候,把大衣送给陈世通,并且说:陈先生讲的百团大战我还是要听的,有时间你到我那里,我把百团大战的重点部分讲给你听。当时邓小平用红蓝铅笔写了一张字条给陈世通:“卫兵同志:陈世通先生是我的老朋友,见此条后请将陈先生请到403房间,我和陈先生有事相商。邓小平”,这张字条陈世通一直珍藏着。到了1979年10月,陈世通把这码事说给孟新听,孟新一直记在心头,到了牛骨数来宝技术成熟,就拿出来编成了段子。这个段子后来在北京市庆祝建国50周年表演中给孟新赢得了创作、表演的双一等奖,2002年又获得了中国曲艺“牡丹奖”(中国曲艺最高奖项)文学奖。
牛骨数来宝面世以后,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们召开了一个座谈会专门讨论,都认为这个曲种是瑰宝;北京电视台的《黄金乐园》、《什刹海》栏目和中央电视台的《曲苑杂坛》、《夕阳红》栏目也多次报道和录制了孟新的“绝活”,2002年,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人事局和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北京首届中青年德艺双馨奖”,孟新榜上有名。
一连串的成绩随着电视广播传递,高凤山的夫人王玉珍知道了,就把孟新叫到家里说:你把那个获奖的活儿在这儿给我走一遍。孟新的师母也是老艺人出身,跟着高凤山从小卖艺,也是行家里手。按老规矩如果徒弟表演的虚头八脑,就不能叫徒弟打着师父的名号。孟新用心的把牛骨数来宝《数唱北京城》在师娘面前表演了一遍,师娘看完就哭了,说:“我跟你师父走江湖那么多年,没见过你这么好听的牛骨数来宝。你已经超过前人了!你师父临走留下话,他那个徒弟将来有了出息,做出重大贡献,就把他那件大褂留给他,叫他穿。孩子,大褂你穿上吧.”接过师父的珍贵遗物,孟新知道,把这门艺术传下去的历史重任,就落在自己的肩上了。

  孟新并没有就此止步。他觉得一门艺术,只有在继承中不断创新,才能不断有所发展。孟新演唱的牛骨数来宝《数唱北京城》、《小平听书》之所以受到海内外观众和北京大学汪景寿教授、南开大学薛宝琨教授等专家、学者的赞赏,是因为他在表演上跟上了时代的步伐,赋予这一古老艺术以21世纪的动感美。但是,包括这两个曲目在内,至今他只积累了四块活,离师父要求的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一生得有六块活的要求,还差两块活。今年孟新已经五十九岁了,加上耳朵越来越聋(在乌兰牧骑时生病打庆大霉素针所致),要实现这一目标,他还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巨大的精力。但作为观众,我最关心的是,这个在他手里获得新生的曲艺形式是否后继有人?他说:“自从去港台演出之后,我经常接到海外的来信来电,甚至径直登门,表示要以重金聘我为师,但我都谢绝了。因为师父生前曾嘱咐我,到了六十岁才可收徒弟。我要利用这三四年的时光,在牛骨数来宝的创新上再下一番功夫。你放心吧,这门绝活儿决不会失传!”去年回国大哥想把这玩意儿传给我儿子,并说:"别看他小,他有灵性,最重要的是他会外语呀!他能让这老玩意儿走向世界."可惜我儿子怕吃苦,没兴趣.哎!没缘份呀.

  不过我相信孟新的话,也愿我们民族所有优秀的口头文化遗产都不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失传。因为它们不只是属于中华民族,而且也属于全人类。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8-9-1 06: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em05]
发表于 2008-8-31 19: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不打发!

发表于 2008-9-8 13: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em05][em05]
发表于 2008-12-11 15: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孟新,不错,数来宝的传人。前两天在景山公园见到他。聊了聊。楼主对数来宝很是了解,文章写得好。在五十年代,我曾看过北京曲艺团高凤山先生等人演过四四数来宝,其中有一人使的就是牛骨。其他仨人使得是:沙拉机、手玉子和七块板。

2 ?5 T g. }, v" h- J' j5 R i

      另外,很想与楼主相识,交个朋友,不知楼主意下如何?邮箱地址:wangji126@sohu.com  电话:64026406

: Q% H$ Z3 P7 ?9 l

 高攀了! 

发表于 2009-2-12 09: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nbsp;&nbsp;&nbsp; 真好,正在找这段数唱北京,简单明了,用很传统的曲艺形式把北京城概括的生灵活现,非常的喜欢,高兴
 楼主| 发表于 2009-1-20 20: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您那会儿也在是在呼和浩特。
发表于 2009-1-16 11: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身居异国他乡,却没有忘记自己民族的艺术,使我更加钦佩,有机会,后会有期。
发表于 2009-1-16 13: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和孟新是老朋友了!多年前在内蒙时,在一个单位工作。

! I7 S q U# N9 v; y: I! W

玩艺儿真地道!!

/ ~: L% J8 @$ E+ ~% Q3 c

特别喜欢他的段子:数唱北京

 楼主| 发表于 2009-1-15 20: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高攀谈不上,不过我现在定居在澳大利亚。我回国时一定和您一聚。

发表于 2009-5-14 02: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话剧《茶馆》中的就是数来宝,呵呵,听过四板连唱,都挺喜欢的,山野村夫兄,有空我找你去,哈
 楼主| 发表于 2010-2-21 11: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山野村夫在2008-12-11 15:36:00的发言:
2 }1 U" s0 ?( N& Z1 M* V! \

孟新,不错,数来宝的传人。前两天在景山公园见到他。聊了聊。楼主对数来宝很是了解,文章写得好。在五十年代,我曾看过北京曲艺团高凤山先生等人演过四四数来宝,其中有一人使的就是牛骨。其他仨人使得是:沙拉机、手玉子和七块板。

) a% q- n: ~! y1 G% Y4 N1 e, N1 J# G

      另外,很想与楼主相识,交个朋友,不知楼主意下如何?邮箱地址:wangji126@sohu.com  电话:64026406

$ c7 D, o- q8 p( C. v

 高攀了! 

5 x) f" C( M9 B5 T7 o

您是前辈,要说高攀,那得是我,我的邮箱地址是:stevenzhu126@Hotmail.com

. x A# `1 n+ `8 ~

 

发表于 2010-2-21 15: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燕都蓟城在2009-1-16 13:18:00的发言:
* [7 s2 C% J, H7 c; m/ r" G+ }/ m; `

和孟新是老朋友了!多年前在内蒙时,在一个单位工作。

$ d) A. c" u! \! g& s1 E2 F

玩艺儿真地道!!

) _/ V9 P4 g) y! ` _ [; M7 v0 U* ?

特别喜欢他的段子:数唱北京

: i5 l1 J& d# N9 x u

您可是永宁胡同?秋水在此向您表示深深的敬意了。我也很喜欢孟新的段子,每年地坛庙会我都去

/ c0 |# ~' l8 W6 O

 

' g. C4 g0 H1 R

 

发表于 2010-4-10 15: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北京的牛骨数来宝


发表于 2010-4-10 15: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张照片太珍贵了,正统的数来宝,手持牛骨,胳膊底下还夹着沙拉机,正在表演。不知是哪位前辈。故纸园丁可否告知。谢了。
发表于 2010-4-11 10: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故纸园丁偶然读到此帖,才知到这种传统艺人的表演形式叫牛骨数来宝,惭愧。。。

$ e6 l$ ^' t6 P( G/ a

这张老照片是摄影师海达莫里森拍摄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如果这位牛骨数来宝表演艺术家的后人看到此照,敬请留下他的相关信息,谢谢。。。

发表于 2010-4-9 09: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LZ给个下载吧.这好玩意儿是越来越少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4-2 16: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近期孟欣将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基金会主办的慈善晚宴上,再度表演牛骨数来宝。

发表于 2010-3-23 14: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houlei_001在2009-5-14 2:32:00的发言:
话剧《茶馆》中的就是数来宝,呵呵,听过四板连唱,都挺喜欢的,山野村夫兄,有空我找你去,哈
. d! Z9 Y# V( p( J

欢迎。我的手机:1552804919

发表于 2010-3-23 14: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我的手机:13552804919

发表于 2010-3-23 14: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南城混混在2010-2-21 11:49:00的发言:
3 {# y0 Y* k) J# Q3 }! i

您是前辈,要说高攀,那得是我,我的邮箱地址是:stevenzhu126@Hotmail.com

2 `' p: r1 L6 y* S* z5 ~

 

" T$ @7 P; ?( ]9 H4 {$ e5 P

客气了,有着共同的爱好。同志朋友。

发表于 2010-3-25 10: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南城混混在2009-1-20 20:22:00的发言:
那您那会儿也在是在呼和浩特。
5 D( _7 z M; q$ ^

不是呼和浩特,在集宁市,乌盟京剧团。

发表于 2010-3-25 10: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数唱北京城”一段,脍炙人口,令人感动!有一次聚会时,孟欣也在饭桌上唱了这段。
发表于 2010-3-25 10: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秋水在2010-2-21 15:24:00的发言:
: a8 N9 A% J m Q

您可是永宁胡同?秋水在此向您表示深深的敬意了。我也很喜欢孟新的段子,每年地坛庙会我都去

" W# N+ N$ L& Y2 l2 i+ g- _

 

" ^+ t$ D, J% S, M

 

9 j8 t2 x5 i- z: v8 j% x" H1 c) r

呵呵,有日子没来了。您说的是,永宁胡同是也。迟复为歉,请多原谅!

 楼主| 发表于 2010-3-26 16: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伙想想折,如何让这些老玩意流传下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5 12:08 , Processed in 1.180525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